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为啥叫它小鸡喝酒呢,我想多半是以前农村人看它耷拉着脑袋像喝醉了的小鸡儿,所以就叫“小鸡喝酒”了。
这个小鸡喝酒的根就是“地黄”,因为它的根鲜的时候发黄,故名“地黄”。
地黄 鲜地缓烘八成千,灰黑柔软揉变团。 滋阴润肺去心烦,常食其粥可延年。 黄酒浸晒成熟地,炒至发泡变地炭。 张熟地与章柏年,重用熟地退黄疳。 在唐朝时,有一年黄河中下游瘟疫流行,无数百姓失去生命,县太爷来到神农山药王庙祈求神佑,得到了一株根状的草药,送药人将此药称为地皇,意思是皇天赐药,并告诉他神农山北草洼有许多这种药,县太爷就命人上山采挖,解救了百姓。瘟疫过后,百姓把它引种到自家农田里,因为它的颜色发黄,百姓便把地皇叫成地黄了。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否和传说有关,此后一说到地黄,人们都会认为怀庆府所产的最为地道。明朝名医刘文泰在《本草品汇精要》中说生地黄今怀庆者为胜,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
地黄
【别名】怀地黄
【产地分布】主要分布于湖北、浙江、台湾、四川、西南及广西等省区。中国各地及国外均有栽培。
【性味归经】
鲜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 干地黄: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干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人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知绛烦渴,津伤便秘,咽喉肿痛。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颏发早白。
【用法用量】
鲜地黄,12~30g。 干地黄,10~15g。 熟地黄,9~15g
【注意事项】
生地黄: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熟地黄:本品性质黏腻,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忌服。重用久服宜与陈皮、砂仁等同用,以免黏腻碍胃。
【相关配伍】
1、堕胎下血不止:代赭石末一钱,生地黄汁半盏调。日三、五服,以瘥为度。(《圣济录》) 2、吐血衄血:胡黄连、生地黄等分。为末,猪胆汁丸梧子大,卧时茅花汤下五十丸。(《普济方》) 3、口干心躁:熟地黄五两,水三盏,煎一盏半,分三服,一日尽。(《圣惠方》) 4、吐血不止:鳖甲、蛤粉各一两(同炒色黄),熟地黄一两半(晒干)。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茶下。(《圣济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