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如果有人喝的中药,是“网上的人”开的,想必没人会觉得靠谱吧……真的是这样吗? 感谢国家感谢党,我国的互联网已经普及到农村,随便连个WiFi或移动网络,我们就联系到了“网上的人”。高清晰的摄像头,把对方看得很清楚(只要没P过),可以直观地望诊;高保真的麦克风扬声器,可以捕捉到微弱的喘息,我们随时随地可以交流。感谢社会主义优越制度下大幅提高的国民素质,(在百度的帮助下)现在的患者具有了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问诊获得的信息已经非常丰富和准确。 其实西医的网诊早就存在了,因为西医是标准化的诊断治疗,把检查报告通过网络发给同一领域的任何一名合格医生,其诊断基本相似。当然,我们讨论的是一般情况,对于某些突发的、紧急的疾病如心肌梗塞、创伤性大出血、突发昏迷等,显然是不适用于网诊的,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而中医网诊之所以会有争议,是因为中医诊疗有个关键的步骤,那就是“切诊”:把脉。因为“望闻问切”中前三者都可以通过网络传送信息活动,而把脉,则要病人找到医生,伸出手腕,被触摸到才行。那如果不把脉,就看病开药,准么? 我们先看看中医诊断的原理 1.中医看病是对身体整体的把控 中医认为我们不能单独地看某一个症状,大多数疾病更多是一个整体的偏颇或失调。比如便秘患者可伴口干、口疮的症状;感冒患者常有乏力、发热等。那么所谓的辨证论治,就是要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把所有的症候(症状和体征)收集起来,进行分析思考,找出它们背后的整体病机(八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等),这一核心根源性的病机被称为“证型”,然后对该“证型”的病机确立治则,进行治疗:寒者热之,滞者通之,虚则补之等等。 2.同类症候越多,病机把握越准 可以看出,我们收集到同类属性的症候越多,它指向某个确定的病机的概率就越大;即便它们不属于同类属性,但可以通过中医理论推导转化的,也可能指向同一病机(比如脾虚有时表现为腹泻,有时却是便秘)。这和我们人类认知事物的方法其实是一样的。举个例子,别人让你猜一种水果,你可以通过看(视觉)、听闻(嗅觉)、闻(听觉,敲西瓜)、问(性状)、切(触觉,触摸和按压),还有尝来判断。当你得知它是黄色的、条状的、产于南方的、果实呈簇聚状的、猴子爱吃的、剥皮来吃的时候,你不用看不用闻不用吃,也会猜它是香蕉。但如果只说它是黄色的、圆球状的、产于南方的,你并不能判断出它是柚子还是橘子还是什么别的水果。这时候如果让你尝一下,你立刻就能得出答案,哦,是柠檬!固然,如果我们模仿西医,对该水果的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必然会得出唯一的结论。中医更像黑箱理论:我不会解剖来看你身体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我可以从你的表象上根据一套理论推测出来。简言之,就是中医诊断常说的:“司外揣内,见微知著”。 3.从51%到100%,诊断是一样的 看到这里,所有人都明白了,患者提供的信息越多,越有利于医生的准确的诊断。这里中医西医其实的一样的。我们都想追求100%的把握,但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将49%提高到51%,将模棱两可的可能性确立为单一的诊断。当你让我猜一种水果,有且仅有一次机会说出答案时,我“大概更可能是”某一样水果,和“肯定是”某一种水果,我说出的答案是一样的。对于前面举的一个例子,假如再提供一个信息,“它经常和茶一起组合成一款流行饮料”,我已经从颜色、形状、产地、产品开发等多个维度定义,确定了它是柠檬。因此,中医药提高自己“望闻问切”不同技术维度的水平,(比如我在内分泌科待了一段时间后,“望而知之”了身边几个眼睛不突的甲亢患者,让他们去化验检查,果然确诊);又如台湾已故国医张步桃老,最多一日给700人看病,只靠望诊和脉诊。对于大多数常见病的网诊,我们就要在“望闻问”三个维度下足功夫,把他们的信息尽量完善和精准,进而获得超过50%的判断力。当然,如果患者肯配合,适当的切诊,比如肿物的大小性质、脉搏的快慢深浅、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间接获取。 哪些人认为中医网诊不靠谱? 既然中医网诊是可以,那么,社会上有哪些人觉得中医网诊不靠谱呢? 1.年纪大或文化水平不高的人 大家可能见过某些医院古董级的老中医,他们看病是需要助手在旁边敲电脑的。因为他们可能上网都不会,手机都用老人机,跟他们说网诊,真是难为他们。这个是时代进步太快的产物,无能为力。人性里对陌生事物和未知世界都持有本能的恐惧,他们当然对网诊持反对态度。而至于某些患者老人家,也是一样的。有一天我把一个网上的新闻说给一个老年朋友,他摆摆手不屑地说:“网上的东西能信么?”他们这类人对网银啊、网购啊都是不信的,相反,电视购物他们信一些,线下传销则最容易击垮他们。最近过年,中大某退休老教授,就被线下骗子骗了好多钱。网诊?他们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抵触的。 2.对中医不了解或将信将疑的人 这些人对中医理论完全不了解,或者知道些皮毛但并不怎么认同。他们本来就觉得阴阳五行这些东西太玄了,现在你连中医最特色的把脉,都不做,还是中医么?开玩笑吧! 3.对脉诊持迷之崇拜的人 很多患者见了医生,二话不说,伸出胳膊。医生如果问:“你有什么不舒服?”,可能会遭到他们的鄙视——你不是中医么?你把我的脉不就知道我有啥病了?或者,他以前看的(老)中医,都是把把脉就行了。哪有像现在这些年轻人这么啰嗦问这么多!作为同行我可以理解,中医学科本身就是要一个人默默勤思苦学,而传统中医成长成才是学徒制的传承模式,在你独立前,你的地位基本和师傅的保姆差不多,擦泥担水抄方抓药啥都得做,这种成长环境只会把人搞成内向型性格,你让他说,他可能也说不出来什么(最近西安某博导的博士受不了导师的各种指派骚扰,自杀了);而近百年来学院派出身的中医,稍微外向和优秀点的,都留在大学附院兼任教学科研工作,现在已经是国医大师省名中医等,放心,他们和我们一样,也会问诊的,只不过普通人可能一辈子都挂不到他们的号,见识不到他们也“不过如此”的看病手段。 4.实体诊所/医院天天坐诊的中医 有部分医生,周一到周五(甚至周六日)天天坐诊,他们的患者可以每天都来看他们,他们当然愿意更多的患者来诊所亲自看病。其实这就像网上销售和实体店的关系,实体店的当然会说网上的不靠谱,但实体店自己的就没问题了么?并不是说实体店的中医不靠谱。水平高的医生自然无所谓网诊不网诊,因为找他们的病人他根本看不过来,有些患者能让他网诊一下已经无比感激了(比如我导师现在就多了很多网诊病人,快问中医、大家中医、小鹿医生等各种app也应运而生),但很多实体坐诊的中医,水平可能很差,把脉倒是可以给你把很久,但开的药治不好也治不坏,还死贵。很多民众头疼脑热只能找附近的医生,是没办法;假如他们能找到靠谱的医生,能通过网络解决掉问题,是肯定不会去找这些差医生的。 5.频繁被免费寻医问药的朋友骚扰的医生 很多人,知道你是医生,首先的反应就是:“你是医生啊,太好了!我以后有什么问题就可以问你了!来,记个电话吧!加个微信吧!”这些人认为你说两句话、开个方,就是举手之劳;有病找你,对他们来说是既省力又省钱——反正回个微信又不占你几秒钟时间,药也不从你这儿拿。所以这些人可能随时都会微信/电话问你一下:“我胸部痛了一下,怎么回事?”,“我肚子疼了,吃什么药呀?”“我咳嗽了,给我开个方吧!”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医生都是菩萨心肠,会抱着负责任、治病救人的态度,耐心询问、要个舌头照,甚至发过去个病史模板,让他们填,然后开处方,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个十几分钟;因为,如果他不负责任地敷衍过去,随便让他患者吃个药,效果好还行,效果不好的话岂不是砸了自己招牌?但是,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就很忙碌,当他的业余时间不足以奉献的时候,一些本来可以给人问诊治病的医生,就会“善意”地把病人引导到实体诊所——“网上说不清,还是星期三到诊所找我把个脉吧!”,或者,引导到百度——“这个百度上说得比我清楚,你根据自己情况判断一下吧!”不过,就是不知道这些病人,能否体会到“判断一下”的含金量和重要性。 6.中医四诊不过关的医生 有些医生,不懂舌诊;有些医生,不会问诊(不是不会提问,是不会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伴随症状等等进行系统地询问);这些医生是很难靠网诊看病的;还有一类医生,只学过脉学,或只会靠着把脉的感觉开方,对望闻问三诊基本不用——他们也是不能网诊的,否则死路一条——古有悬丝诊脉,今天靠网线可不行呀!太粗了!他们或许也给人网诊过,但效果肯定不行;“网诊没效果”的经验,又进一步加深了他们不能网诊的印象,他们进而会觉得别的中医网诊效果肯定也不好,于是就…… 如何看出网诊中医是否靠谱? 如果不是以上六类人,那么,医患之间就可以愉快地进行网诊了。站在患者这边,如何判断给你网诊的医生靠不靠谱呢? 1.看问诊是否详细 问诊的详略当然和疾病的种类、医生的水平有关系,但大部分医生都会要求你至少把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伴随症状告诉他;至少也要问齐十问歌里的症状。有些时候还要你发舌头或面部的照片,他们都是为了对你病症达到51%以上的把握度。 2.看药方有无异常 虽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懂药方,但大方向上可以看看:药量是否超大量,上百克?药味是不是动辄几十味?药方是不是给好几个人开的都差不多?药性是否和症状相差太远(这个可能需要百度帮忙)?如有这些异常,这医生可能不太靠谱。 3.看服药的时长或效果 一般首次网诊,医生开药大多看3~7剂,一则寻常疾病变化较快,两三剂就能改变病情,需要调整方药;二则需进一步确认病情,以药验证。如果你看的医生一来就给你开半个月中药,没啥效果就让你再喝半个月——十有八九是庸医,赶紧换医生吧。这里要注意的是,中医绝不是慢郎中,普通疾病辨证正确的情况下,3剂药肯定会有症状的好转。虽说好转不一定是治愈;但如果一点儿好转的迹象都没有,八成是医生辨证不对,要么让医生换方,要么自己换个医生。 4.看医生是否收费 网络发达,人以群分,医生患者经常混着一起。各个中医群、中医论坛里涌现出众多给人开方的“医生”,这些人大多数是些民间中医(学了几个方)、中医爱好者(看来几本书)或中医药在校学生(急需知识验证)——总之就是新手,但是,他们网诊免费哦!如果你病得不重、对生命持无所谓的态度,放心给他们练手,那是没有关系的:不仅不花钱,还为他们的成长做了贡献;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时间、健康、生命都非常贵重,那么还是花一点点钱,到正规的中医问诊平台app里做收费的网诊——起码他们是有执业证的正规医生,有据可查,诊后可以跟进和复诊。收费其实是对患者好的,因为一旦涉及金钱,就是一场交易:“交易是指双方以货币及服务为媒介的价值的交换”,公平的价值交换,一则会让患者对医生的处方或建议更加认真对待——这不是随手而来、随手而弃的!这可是花了钱的!药要好好吃的呀!二则患者可以表达对医生时间和知识的认可和尊重,毕竟去庙里烧香拜佛许个愿还会投点儿功德钱呢。 说了这么多,主要是说,中医网诊还是靠谱的,尤其是你曾经面诊过,熟悉的医生。只不过作为患者,要尽量把自己的疾病信息完整、全方位地告诉医生。医生认认真真地给你开出方后,要及时服药和反馈,不然就是对医生时间(生命)、智慧(医术)的浪费,也可能会透支你们的友情额度哦! 但有些人可能还是会说: “你文章说的道理我都懂,但我还是觉得能面诊最好。中医最好还是要把脉才更准。” 这句话简直就是句废话。 我们做选择,肯定是选自己当下能力范围内的最好选择。去找国医大师当面看更好啊!他还出诊吗?他出诊你挂得到号吗?你挂到了号他会花时间给你好好看吗? 附1:陈修园中医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问证诗》 附2:问诊基本模板 主诉:最迫切的问题、最不适的症状、症状特点(比如咳痰的量色质)、持续时间;现病史: 起病情况与患病的时间。 主要症状的特点:主要症状出现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和程度,缓解或加剧的因素。 病因与诱因:病因—如外伤、中毒、感染等。诱因—如气候变化、环境变化、情绪等。 病情的发展与演变:包括患病过程中主要症状的变化或新症状的出现。 伴随病状:主要症状的基础上又同时出现一系列其他症状。 诊治经过:本次就诊前已经接受过的诊断检查及其结果,治疗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给药途径、疗程及疗效,应记述清楚,以备制定诊断治疗方案时参考。 现在身体整体情况:精神如何神志如何,(有无)怕冷还是怕热、发热、汗多、汗少、头痛头晕,起痘痘,胸闷胸痛心慌心悸腹痛有无,耳鸣口干口苦口渴,喜欢喝热水还是凉水,饮食、胃口、消化如何,腹胀腹痛,腰酸背痛腿软乏力,睡眠如何,是否易睡易惊醒。大小便如何,有无尿频或夜尿,大便秘结不规律等。以及其他和以前的自己/他人对比,现在不一样的症状和体征。 既往史(既有疾病或慢性病)、过敏史(食物药物)、经带胎产史: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经质,白带情况;最近的一次月经开始和结束时间,伴随症状(有无乳房胀痛,头痛,身痛,腹痛,眩晕,口疮,吐血,泄泻,粉刺,情绪异常等等)。
复诊患者,重点阐述服药之后身体感受和诸证变化;针对上次就诊时提到的症状和体征,哪些好转改善,改善几成;哪些彻底好了;哪些没好,哪些加重;又出现了哪些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