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713|回复: 2
收起左侧

【浙江江南征文】中药滴丸剂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8-2-26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浙江江南征文】中药滴丸剂


滴丸是用滴制法制成的丸剂。系指用固体或液体药物经溶解、乳化或混悬于适宜的熔融的基质中,通过一适宜的滴管滴入另一与之不相混溶的冷却剂中。由于表面张力作用使液滴成球状并冷却凝固而成丸。由于丸与冷却剂的比重不同,凝固形成之丸徐徐沉于器底或浮于冷却剂的表面,取出洗去冷却剂,干燥而得。

滴制法制丸早在1933年已应用于药剂上并设计出相应的滴丸设备。1956年Bjoirnsson与Miller两氏报道了用聚乙二醇4000为基质,用植物油为冷却剂制备了苯巴比妥钠滴丸。1958年国内有人用滴制法制备了酒石酸锑钾滴丸,但直到近几年才有较大的发展。国内在中药制剂中已经成功地将滴丸应用到临床上,如芸香油滴丸、苏冰滴丸、牡荆滴丸。还有氯霉素耳丸等十多种,而且滴丸已收入中国药典

滴制法制备的滴丸具有一系列优点:

①滴制法,制滴丸的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②滴丸的工序少、隼产周期短,生产自动化程序高,劳动强度低,劳动生产效率高。小量生产时可用简易的滴丸设备,用单滴管;大量生产时,可根据需要选用多滴管的设备。

③节约粮食,成本低。与同品种片剂相比,在辅料、包装材料、生产工时上可使成本降低至50%以下。

④剂量准确,主药在基质中分散均匀,所以剂量准确。滴制条件易控制,较之一般丸剂或片剂,其重量差异小。

⑤除可供口服外,还可适应耳部。耳用滴丸,应用简便,疗效较好,用于患部能很快地溶解于脓液中而产生疗效,且不会阻塞外耳道,或被脓液冲失,有人报道,用氯霉素耳丸治疗151例中耳炎,其有效率达94%,显效率达80%。

⑥某些液体药物可用滴制法制成固体滴丸。如芸香油滴丸、牡荆油滴丸等。

⑦可代替肠溶衣,发挥蜡丸特点,选用硬脂酸钠,虫胶等肠溶性基质而直接制成肠溶性滴丸,如上述的芸香油滴丸即是。

⑧滴制法制丸的突出优点是能够提高某些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口服制剂必须在胃肠内溶解后才能吸收,其吸收速度取决于药物从剂型中的溶出速率,特别是对难溶性药物,它的吸收受溶出速度所限。根据Noyes Whithey的扩散溶出理论,可知采用固体分散法能大幅度的减小难溶性药物的粒度,同时增大其扩散面积,有利于药物的溶出,故生物利用度较高。

工艺及质量评价

常用的滴丸制剂是将提取物(包括部分难溶性成分)或主药加入特定的载体(基质或辅料),通过熔融法、溶剂法或溶剂-熔融法等技术制成的一种药物呈高度分散的固体分散物,业内也将其称为固态溶液,简称固化液。由于载体对药物具有湿润、阻碍聚集、增溶和抑晶作用,药物在基质中主要以分子、微晶或胶体状态存在,药物总表面积增大,这样不仅增加了某些难溶性中药有效成分的溶解度、溶出速度和吸收速率,还提高了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
中药滴丸的配方、药液表面张力、滴制温度及速度、滴管口径、冷凝液的黏度、表面张力及温度均影响滴丸的特征性指标,包括圆整度、硬度、溶散时间、丸重差异和收率等。中药滴丸往往不是单一成分组成,因此在生产中为保证滴丸的上述特征性指标,多采用正交试验、均匀设计等方法优选最佳工艺。如我国研究人员林亚平等用均匀设计法优选了咽立爽滴丸的滴制工艺条件,葛月宾等用正交试验法进行了银杏叶滴丸的处方和滴制工艺条件的筛选。
滴丸是一种固态的液体制剂,其制备成型过程涉及流体动力学范畴的理论和实验。为使制备的滴丸能满足其特征性指标,使其制备工艺科学、可控和程序化,目前工艺研究已深入到以流体动力学理论指导研究的阶段,如利用流体动力学的理论,研究滴丸成型过程的药液表面张力、冷凝液表面张力和两者的界面张力范畴,从而使制备过程更科学、合理。
对滴丸整体的质量评价除<中国药典>规定项下的丸重差异、溶散时限等项外,工业生产中还注重考核其硬度、圆整度和收率等必要的指标。滴丸剂是一种固体分散体,因此药物成分在载体中的分散状态,如药物成分在载体中是以分子、胶体、微晶等形式存在,还是以较大的结晶体形式存在等,是反映滴丸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疗效的最重要的客观指标。目前主要采用平衡相图法、X-射线衍射法、差示扫描量热法、红外光谱测定法、显微镜法或电镜扫描,以及利用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的试验结果来评价固体分散体的质量。

开发大滴丸以减少服用粒数

中药滴丸剂除可口服或含服的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速效、高效滴丸外,还有 缓释和控释滴丸、包衣滴丸(如薄膜包衣清咽滴丸)、栓剂滴丸、硬胶囊滴丸、肠溶滴丸、药液固化滴丸(药物为油状的滴丸,如舒脑欣滴丸)等。从治疗范围来看,目前中药滴丸治疗范围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抗风湿、肝病及耳鼻喉科相关疾病等方面。但是,目前市场上的中药滴丸存在服用粒数较多、应用范围扩大困难、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传统中药大多由两味以上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要保持原有的疗效和特色,必须尽可能保存原药成分,所以常采用传统的水煎或水提醇沉工艺等对中药进行提取分离及纯化,但获得的提取物量较大,加之目前常用的几种载体对药物的分散能力有限,以及现有滴丸设备的影响,使滴制出的中药滴丸含药量较低,丸重较小(大多在70毫克以下),因此造成服用粒数较多的现象,如藿香正气滴丸每次服2.6克(约100粒)。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用的方便性。
从理论上讲,大多数药物都能制成滴丸。但由于目前中药理论认识和中药有效成分及复方配伍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以致载体的载药量相对较小,可供选择的基质少,而难以扩大滴制的范围。目前大多数中药滴丸的处方组成少于6味药。如果药味过多,就会出现服用粒数多的问题。
据了解,针对目前滴丸剂型在中药现代化领域的应用前景和特点,为解决丸重在70毫克以下的小滴丸服用粒数多、载药量小、扩大应用范围困难等问题,北京一些医药科技企业联手对滴丸成型理论进行反复研究和实践,开发出可制备70毫克以上大规格滴丸的滴丸机。此类装备在不改变传统滴丸常用的滴制法条件下,利用定量程控方法,可成功制出一系列大于100毫克、丸重在300~500毫克的中药大滴丸。如六味地黄滴丸,小滴丸为60毫克,每次服用30丸;大滴丸有300毫克,每次服用4丸。这从设备角度为滴丸技术在中述问题,还应从中医药理论角度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中药进行分析、整理,制定出合理的现代化的中药提取分离路线,并开发出具有高度分散能力的载体材料等。

建立硬度和圆整度控制标准

滴丸的溶散时限与其硬度直接相关:硬度过大往往溶散时限也延长;但硬度过小,在常温条件下,特别是夏季在我国南方,常会发生变形、溶化,甚或溶成块状物的现象。如某单位研究的舒冠滴丸,就由于对工艺处方设计存在缺陷,造成滴丸硬度过小,在稍高的温度下易发生软化、变形、溶成块状物。而<中国药典>对滴丸的硬度没有制定相应的检测标准。因此,在工艺研究中,应将硬度作为一个控制指标,筛选出科学合理的工艺处方和制备条件。随着滴丸剂的研究和应用的深入,滴丸硬度的控制标准也应逐渐完善起来。
滴丸的圆整度虽然与疗效等无直接关系,但它会影响滴丸外观和工业生产的合格率,甚至影响滴丸的选丸和灌装等,使工业成本增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考虑影响圆整度的因素,如原辅料的性质、工艺处方、工艺条件(包括药液温度和张力、冷凝剂温度与黏度和张力、滴距、滴速等),并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可控的指标和方法。

新工艺防“老化”

从固体分散体制备方法来分析,无论是熔融法还是溶剂法都转变了药物的物理结构,使其成为无定形、部分无定形或药物的过饱和固态溶液。从热力学上讲,这些状态都是不稳定的,有转化为稳定的药物结晶的趋势。在药剂学上,一般将固体分散体经长时间贮存后,出现硬度变大、析出结晶或结晶粗化、药物溶出度降低等情况称作“老化”。
老化是固体分散体常见的问题之一。经一段时间放置后,药物分子或微晶重新聚集,分散程度减小,溶出度下降,甚或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使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降低,进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应用。
引起滴丸老化的因素很多,除载体和药物因素外,还有贮存、制备工艺、水分、温度和光照等因素。老化是滴丸剂常见的现象,选择适宜的方法解决老化问题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抗老化方法有应用表面活性剂作为载体的改性剂,从而在制备滴丸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增溶作用;应用多元载体提高药物稳定性;加入崩解剂、抗氧化剂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老化现象的发生,增加滴丸剂的稳定性。
此外,现有制备大滴丸的技术可能使载药量增加,服用粒数减少,制成缓释制剂的可能性增大,适应组方范围更广(组方药味数可达10味以上),滴制时可控性高、收率好,从而为解决老化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大滴丸既保留了传统小滴丸剂的优势,又克服了常规滴丸剂的不足,符合人们对现代药物制剂的基本要求和治疗需要。随着中药大滴丸制剂工艺理论和实践的逐步完善,中药滴丸剂必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滴丸的辅料?


滴丸的基质和冷凝剂均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常用基质:脂溶性基质: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虫蜡、蜂蜡、石蜡、氢化植物油及植物油等;水溶性基质:PEG、硬脂酸钠、甘油明胶、水等。?

新型基质: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类是一种优良的水溶性基质(熔点为46-51℃)S-40改变了PEG本身不具有亲脂性结构和表面活性的性质,有报道S-40可改善某些在PEG中难溶药物的溶解度,但其具有引湿性,故应密封保存;聚醚类具水溶性,毒性很小,价格较低,能与许多药物形成固溶体。以泊洛沙姆为例它可减化滴丸制备工艺,制备时的温度控制比PEG简单,但溶出和透皮释放均比后者慢。?
常用冷凝剂:脂溶性冷凝剂:液体石蜡、植物油、煤油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等;水溶性冷凝剂:水、乙醇或者两者的混合液。?

新型冷凝剂:二甲基硅油表面张力小于液体石蜡,比重为0.965-0.970,与药液的比重差小,可减少黏滞力,有利于滴丸的成形,黏度较大,可显著改善滴丸的圆整度;玉米油作为冷凝剂其表面张力近似于二甲基硅油,但黏度较小,故作为冷凝剂时常与二甲基硅油和用。?
其它成分:在滴丸中加入其它成分,如崩解剂或增(助)溶剂等,有助于增加药物与载体在熔融?状态时的互溶度,以提高药物的溶出度。?

①?CMC-Na与CMS-Na作为崩解剂可促进滴丸在溶出介质中迅速分散,增加与溶出介质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溶出度的改善。?

②?增溶剂:少量聚山梨醇酯-80可提高甲硝唑-PEG滴丸主药的溶出度。?

③?其他:适量加入甘草浸膏作为矫味剂对圆整度似有所提高。加入适量水可使基质与提取物充分混匀,稠度适当,并能相对减少基质的用量,增加载药量。
此外,添加适量丙二醇、硬脂酸钠和淀粉等成分可改善滴丸的性能。


工艺及质量研究?

滴丸的制备工艺对滴丸的影响因素较多,如配方、滴制温度、及滴制速度、冷凝剂的选择等,甚至滴距,滴头口径,冷凝柱高度等都影响到滴丸的质量。?
滴丸的圆整度受以下因素影响:?

1.滴在冷凝液中的移动速度?液滴在冷凝液中下降或上升,是受重力或浮力的影响。这种力作用于液滴使之不能成正球形而成扁形。移动的速度愈快,受的力愈大,就愈扁;液滴与冷凝液的比重相差大或冷凝液的粘滞度小都能增加移动速度。速度的调整可使滴丸从球形变为扁平的片形。调整冷凝液,保证丸粒圆整。亦可用其它物质来调节粘滞度与比重,据文献介绍,有用石油醚、玉米油等、可使液滴移动速度达到理想效果。?

2.冷凝液的温度?离开滴头的液滴带着空气进入冷凝液中,在下降的同时逐渐收缩成丸并逸出所带入的气泡。液滴冷凝得快的品种在未完全收缩成丸前就凝固了,致不圆整;气泡尚未退出致产生空洞;有的在逸出气泡时,带出少量药液,导致尚未缩回而带有尾巴。
3.液滴的大小与圆度的关系,液滴的大小不同,所产生的单位重量面积也不同。一般的单位重量所产生的面积是小丸大于大丸。面积大的收缩成球的力量强,小丸的圆整度比大丸好。所以在主药含量不变的情况下,辅料基质尽量少,使丸尽量小.滴出的丸圆整度相对就好。

与滴丸丸重有关的几个因素:?

1.实际丸重比理论丸重轻,滴丸为自然滴定,液滴的重量即是丸重。丸重与滴管的口径和药液的表面张力有关。实际丸重比理论丸重轻,这可由液滴的形成过程看出,当液滴充满管口即为理论丸重。滴下时,总是有部分剩余,故实际丸重轻。?

2.药液粘滞度与丸重的关系,药液的粘滞度随温度升高与降低而变化,温度高时,粘滞度小;滴的速度快时,丸重减小。药液粘滞度大时能充满较大的管口,而滴丸时温度低也会使粘滞度增大,这有利于选用较大的滴出口以增大丸重,滴管口半径小的丸重小,半径大的丸重大,这是一般道理,但半径不能过大,过大时药液不能充满管口,易造成大小粒不均匀,丸重差异大。?

3.表面张力与丸重的关系,表面张力随温度的上升几乎是直线下降,当温度高时,表面张力减小,丸重也减小,温度低时,表面张力增大,丸重也增大。为保持丸重大小一致,操作中要保持恒温。?

4.多滴头及滴头管壁与丸重的关系,丸重与半径有关,在多滴头机上各滴出口的边缘缺损及半径很难一致,因此丸重有差异。为此,在选用滴头时,尽量做到精密,减少误差。滴出口管壁厚的,初滴出的部分因药液未湿润到滴出口外壁.丸重轻些,因此起始滴出丸不能要。药液逐渐湿润到外壁时,圆周也逐渐增长,丸重也逐渐变重,并增加丸重差异,所以管壁越薄越好。多滴头机上各个滴头的滴速应基本一致,快慢不一,易造成重丸差异。?

5.滴出口与冷凝液面的距离一般不宜太大,以4—6cm为宜。距离太大,药液液滴易被跌散产生细粒。太近,液滴在冷凝掖中冷缩不够,成形欠佳,圆整度不够,易出现不规则的异形丸,增加丸重差异。
因此,滴丸的质量不能用一个指标来衡量。目前工艺研究中多用正交实验法和均匀设计法,采用成形性,丸重变异系数,外观质量(圆整度)和硬度等几项指标来评定工艺的优劣,进行工艺优选。如冯伟华等用正交实验法优选蓝盆花总黄酮滴丸的制备工艺。

    中药滴丸剂的研制常以中药材为起始原料,为了达到疗效高、剂量小的要求,一般药材都需要经过粉碎、提取、浓缩、干燥等过程。近年来,在多学科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这些方面的技术研究已有新的进展[9],如:药物粉碎中的超微细粉化技术;半仿生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旋流提取法、加压逆流提取法、酶法提取等浸提新方法、新技术;超滤法、高速离心法、分子蒸馏技术等分离和精制的新方法等等,这些新的研究结果若用于中药制剂生产,将大大改善中药加工的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也必将促进滴丸剂的发展。
?
  中药滴丸作为一种新型制剂,它的产生与发展是和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固体分散技术、包衣技术、包合技术、乳化技术、纳米技术等最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必将为滴丸剂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中药滴丸举例

当归腹痛宁滴丸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当归腹痛宁滴丸        汉语拼音:Danggui Futongning Diwan        【主要成份】当归油。        【性 状】本品为肠溶滴丸,除去肠衣后显棕黄色。        【适应症/功能主治】解痉止痛。用于感染性腹泻引起的急性腹痛,妇女痛经,产后宫缩痛等。        【规 格】丸芯重20mg。        【用法用量】口服。顿服10~15粒或日服二次,每次10~15粒。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 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服用时不宜破碎,以免影响疗效。       
断血流滴丸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断血流滴丸        汉语拼音:Duan Xue Liu Di Wan        【成 份】断血流。        【性 状】本品为棕褐色的滴丸;味苦、微涩。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月经过多、崩漏、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血色鲜红或紫红;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出血及多种出血症、单纯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见上述证候者。        【规 格】每丸重50mg;每袋装3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袋,一日3次。       
元胡止痛滴丸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元胡止痛滴丸        汉语拼音:Yuan Hu Zhi Tong Di Wan        【主要成份】延胡索(醋制)、白芷。        【性 状】本品为棕褐色的滴丸;气香,味苦。        【适应症/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经腹痛,胃痛,胁痛,头痛。        【规 格】每10丸重0.5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30丸,一日3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 忌】孕妇禁忌。        【注意事项】        1.忌食生冷食物。        2.本品不宜用于虚证痛经,其表现为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质稀或色淡,伴有头晕目花,心悸气短。
丹参滴丸治胃溃疡
方法:取丹参滴丸,每次5粒,含服,每日2次,一般用药,当天显效。该药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效,对于胃溃疡所致的胃脘疼痛,经中医辨证属于气滞血瘀证者皆有效。        丹参滴丸为中药制剂,主要成分由三七、丹参、冰片组成。新进的研究认为,它具有止痛消肿、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抗损伤、促进血液循环、杀菌抗炎、扩张血管。当与抑制胃酸分泌的西药(奥美拉唑)配合使用时,还能加强胃溃疡患者胃部的血液循环,增强胃黏膜的抵抗力,促进受损害黏膜再生长而保护胃部。服药期间忌气恼、忌生冷饮食。孕妇禁用。
牙痛宁滴丸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牙痛宁滴丸        汉语拼音:Yatongning Diwan        【成 份】荜菝、丁香、冰片。        【性 状】本品为包衣滴丸,除去包衣层呈棕黄色至黄棕色,味辛、凉。        【功能主治】止痛消肿。用于风火牙痛;牙周炎及冠周炎引起的牙痛。        【规 格】每丸重40毫克。        【用法用量】一次2丸,置于患处,一日3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 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用药时有口麻感,流唾液。停药后消失。        【贮 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包 装】瓷瓶装;20丸/瓶。        【有 效 期】24个月。       
复方丹参滴丸
复方丹参滴丸--《中国药典》 【处方】丹参、三七、冰片 【性状】为棕色的滴丸;气香,味稍苦。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于胸中憋闷,心绞痛。 【用法用量】口服或舌下含服,一次10丸,一日3次,4周为一个疗程;或遵医嘱。 【注意】孕妇慎用。 【规格】每丸重25mg 【贮藏】密封。
牛尾蒿油滴丸       
汉语拼音:Niu Wei Hao You Di Wan        【主要成份】本品每粒含牛尾蒿挥发油100毫克;辅料为:食用菜籽油、明胶、甘油。        【性 状】本品为软胶囊剂,内容物为淡黄色至深黄色的油状液体:具有特异的香气。        【适应症/功能主治】化痰止咳,降气平喘。用于痰浊阻肺,气喘咳嗽,痰多: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症候者。        【规格型号】每粒重0.2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3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 忌】孕妇禁用。溃疡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禁服。       
银丹心泰滴丸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银丹心泰滴丸。        汉语拼音:YindanXintaiDiwan。        剂型:滴丸剂。        【成  份】银杏叶、滇丹参、绞股蓝、天然冰片。        【性  状】本品为浅棕色或深棕色的圆珠形滴丸或薄膜衣滴丸;气香、味微苦。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用于瘀血闭阻引起的胸痹,症见胸闷,胸痛,心悸;冠心病。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5687。        【规  格】每10丸重0.35g。
咽立爽口含滴丸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咽立爽口含滴丸        汉语拼音:Yanlishuangkouhandiwan        剂型:滴丸剂        【成  份】咽立爽口含滴丸是利用广泛生长在于贵州省的菊科植物艾纳香(又名大风艾、冰片艾)的嫩枝叶,提取的艾纳香油和冰片(艾片、天然左旋龙脑),采用高科技手段制成的滴丸剂。艾纳香的茎叶含挥发油,艾纳香油,另外还含少量桉油精、左旋樟脑等。        【性  状】本品为白色至浅黄色滴丸;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用于急性咽炎,慢性咽炎急性发作,咽痛,咽粘膜红肿,咽干,口臭等症。       
清咽滴丸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清咽滴丸        汉语拼音:QingyanDiwan        剂型:胶囊剂        【成  分】薄荷脑、清黛、冰片、诃子、甘草、人工牛黄,辅料为聚乙二醇6000。        【功能主治】舒风清热,解毒利咽。用于风热喉痹,咽痛,咽干,口渴;或微恶风,发热,咽部红肿,急性咽炎见上述症候者。        【用法用量】含服,一次4~6丸(1~2丸连续含服),一日3次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30004        【注意事项】        1、忌辛辣、鱼腥食物        2、孕妇慎服        3、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温补性中成药。        4、服药三天后症状无改善
清开灵滴丸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清开灵滴丸        汉语拼音:qing kai ling di wan        【成份】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的滴丸;气香,味微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静安神。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发热,烦躁不安,咽喉肿痛;及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急性咽炎见上述证候者。        【规格】每10丸重0.35克        【用法用量】口服或舌下含服,一次10~20丸,一日2~3次。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        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牛尾蒿油滴丸(青海大地)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牛尾蒿油滴丸        汉语拼音:Niuweihaoyou Diwan        剂型:软胶囊剂        【成    份】本品每丸含牛尾蒿挥发油100毫克;辅料为:使用菜籽油、明胶、甘油。        【性    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土黄色的粉末;气辛,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化痰止咳,降气平喘。用于痰浊阻肺所致的气喘咳嗽,痰多;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3次。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6251       
胆舒滴丸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胆舒滴丸        汉语拼音:danshu diwan        【成份】薄荷素油。        【性状】本品为薄膜衣滴丸,出去包衣后显白色;具特异香气,味辛,凉。        【功能主治】舒肝理气,利胆。主要用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及胆结石肝胆郁结,湿热胃滞症。        【规格】55mg*180丸/盒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1-12丸,一日3次;或遵医嘱。        【禁忌】对本品过敏者禁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注意事项】因本品辛凉,脾阳虚者慎用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包装】180s/瓶。        【有效期】24个月。       
银杏叶滴丸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银杏叶滴丸        汉语拼音:Yinxingye Diwan        【主要成份】银杏叶提取物。        【性 状】本品为棕褐色的薄膜衣滴丸,味苦。        【适应症/功能主治】活血化瘀通络。用于瘀血阻络引起的胸痹、心痛、中风、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脑梗塞见上述证候者。        【规格型号】60mg*100s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丸,一日3次;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 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本品不适宜少年儿童、孕产妇。       
益肝灵滴丸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益肝灵滴丸        汉语拼音:Yiganling Diwan        【成 份】水飞蓟素。        【性 状】本品为棕色滴丸;气微,味微苦。        【功能主治】保肝药。具有改善肝功能,保护肝细胞膜的作用,用于急、慢性肝炎。        【规 格】每丸重40mg(含水飞蓟素6.42m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3次。        【贮 藏】密封,置阴凉(不超过20℃)干燥处。        【包 装】口服固体药用塑料瓶包装。108丸/瓶。        【有 效 期】24个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80006       
镇咳宁滴丸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镇咳宁滴丸        汉语拼音:zhen ke ning di wan        【主要成份】甘草流浸膏、桔梗酊、盐酸麻黄碱、桑白皮酊、辅料为聚乙二醇6000。        【性 状】本品为棕黄色至黄棕色滴丸;气芳香,味甜、微苦。        【适应症/功能主治】镇咳祛痰。用于伤风咳嗽,气喘。        【规格型号】0.65g*6瓶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0.65克~1.3克,一日3次。       
益心酮滴丸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益心酮滴丸        汉语拼音:Yixintong Diwan        【主要成份】山楂叶提取物。        【性 状】本品为棕褐色滴丸,有特殊香气,味微涩。        【适应症/功能主治】活血化瘀,宣通心脉,理气舒络。用于气结血瘀,胸闷憋气,心悸健忘,眩晕耳鸣;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脑动脉供血不足属上述证候者。        【规 格】每丸重36.4m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15丸,一日3次。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服用后胃脘偶有轻微不适感,停药后即自行消失。       
莲芝消炎滴丸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莲芝消炎滴丸        汉语拼音:Lianzhixiaoyan Diwan        【主要成份】穿心莲干浸膏、山芝麻浸膏。        【性 状】本品为黄棕色至棕褐色的滴丸,味苦。        【适应症/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肺胃有热、火毒内盛引起的咳嗽气喘、痄腮、乳蛾、喉痹咽痛。        【规 格】每丸含穿心莲总内酯2m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0丸,一日3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8-2-26 08: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的主要剂型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2-4-4 18: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5-12 15:30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