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2581|回复: 6
收起左侧

【浙江江南征文】中药传统之灸剂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8-2-22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浙江江南征文】中药传统之灸剂

灸剂: 灸剂系将艾叶捣、碾成絨状、或另加其他药料捻制成卷烟状或其他形状,供薰灼穴位或其他患部的外用药剂。

灸治是中国发明很早的利用“温热刺激”的一种物理疗法,灸剂早在《内经》中己有记载,《灵枢.寿夭刚柔篇》有“生桑炭灸巾以熨寒邪所刺之处”,敦煌卷子《佚名灸方》1990年,敦煌藏经卷等文物被发现,带动起了一股敦煌的盗宝热。其中敦煌卷子佚名灸方也于同时期流往到国外。目前敦煌卷子佚名灸方原物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原敦煌卷子灸方穴图因断裂残缺,书名不详,旧题“灸法图”,编号为S.6168、S.6262。经考察,这两种残卷同为一书,残存的灸方多见于唐代《千金翼方》针灸卷,属于典型的灸方,然确切的书名未详,故暂题其书曰“佚名灸方”。
《佚名灸方》的腧穴注解部分同时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书,而灸方部分只见于《千金翼方》,这提示《佚名灸方》成书年代不会太早,约在初唐时期。
敦煌卷子《佚名灸方》是现存最早的灸方专书实物,特别是该抄本每一灸方皆附有灸穴图,采用这种形式在当时主要是为了便于临床取穴,另一方面对于我们今天辨识“经脉穴”及某些“同名异穴”及“异名同穴”等疑难问题也提供了形象、可靠的依据。清《医宗金鉴》有神灯照法,此属烤灸。灸制按形状可分为:艾头、艾柱、艾条三种,均以艾絨为原料所制得的。此外尚有桑枝灸、烟草灸、油捻灸、硫黄灸和火筷灸等。
中医学里有许多延年益寿的养生保健措施,灸法就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正如《扁鹊心书》说:“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不得长生,益可得百年寿。”

我国灸法的起源,可上溯至远古人类知道用火的时候。“灸”字早在《说文》一书中解释作“灼”,意思是用火灼体,借热力给人体以温热剌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透热、扩热、传热、温补以防治疾病之目的。冷灸法,亦称天灸法、敷灸发泡法、无热源灸法。是指用某种或几种对皮肤有剌激作用的中药或草药作成适当的剂型涂抹或贴敷于穴位或病所。通过刺激肌表使之充血发泡而达到类似灸法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虫元见于……以蒯角印其中颠”,指用芥子泥贴头顶中央治病的冷灸之法。天灸法一词,则见于《针灸资生经?卷三》:“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本法与穴位敷贴疗法相似而有区别,后者虽亦同为敷贴穴位,但不使局部穴区充血发泡。

灸法所用原料很多,但以艾叶为主。艾叶芳香,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正如《名医别录》说:“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景岳全书·本草正》指出:“艾叶,能温通十二经……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因此灸法治疗范围广泛,尤其对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更为适宜。艾条灸又称艾卷灸。系指用纸包裹艾绒卷成长圆筒状,一端点燃后,在穴位或病所熏灼的一种灸治方法。艾条灸疗最早见于明?朱权的《寿域神方》,后又在艾绒中加入某些药物,称“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等。如《本草纲目》载有以“雷火针”治顽痹及闪挫肿痛;《种福堂公选良方》载“百发神针”治腰痛、疝气、痈疽、发背、对口等。。现代遂演变为单纯艾条灸和药物艾条灸二类。纯艾条,亦称清艾条,指单纯用艾绒放在细棉纸中卷制而成,长20cm,直径1.7cm,每支重约30g(内有艾绒24g),可燃烧1小时左右。药物艾条又称药艾条,即在艾绒中加入药末(每支加6g)后卷制而成。药物处方颇多,比较常见的为:肉桂、干姜、丁香、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分研末。

施灸健身疗疾

灸法的治疗作用,可归纳为以下6大方面:

温通经络,行气活血 灸法其性温热,能起到温通活血作用。临床上可治经脉气血阻滞不通、四肢活动障碍、关节疼痛以及中风偏瘫等。

回阳复脉,温中散寒 灸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肾俞等穴,对脾虚泄泻、消化不良、脘腹胀痛,以及命火不足、肾阳虚冷所致的阳痿、遗精、带症、夜尿频数等,均有良效。

调和营卫,升阳益气 温灸肺俞、大椎、足三里等穴,临床上可治卫阳不固、腠理疏松,经常用于伤风感冒或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特别是采取“冬病夏治”的方法,在夏秋之交灸肺俞、足三里2~3个疗程(10天为1疗程),可增强体质、密固肌表,预防感冒、哮喘等效果尤佳。灸百会、中脘、足三里等,对中气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脱肛等,有升阳益气之功。

培补元阳,预防疾病 秋冬季节常灸气海、关元、命门、中脘、足三里等穴,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有预防疾病之作用。临床证实,灸足三里、气海等穴,有降低血液凝聚、激发经气运行、疏通经络之作用,可预防脑血栓形成;隔姜灸足三里和悬钟穴有降压作用,如患高血压的中老年人,突感手指、足趾有麻木感,速灸以上两穴,能预防中风的发生;隔姜灸神阙穴(肚脐)15~20天,可使脾胃增运、六腑通畅,周身之气得以畅行,从而达到益寿保健之目的。又据报道,用艾灸足三里等穴,可治放疗后白细胞减少。灸后白细胞会迅速上升,使患者改善虚弱症状,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达到扶补正气之目的。

补脾祛湿,疗痹止痛 灸法有温经气、散寒邪、除湿气、止疼痛的作用。对凡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脉的痹证,以及年高体弱、气血虚亏、寒湿凝重的腰痛和脘腹疼痛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灸法,性温热,能散寒凝,如痈疽未熟者可使之消散,己熟者令其速溃。对年高体弱、气血不足而久不收口者,可使之收口生肌。灸法还有使白细胞升高、吞噬能力增强以及炎症渗出减少的作用。

总之,灸法既可补阳又可调阴,有畅通经络、温散寒湿等作用。特别对中老年人正气不足、免疫功能低下者,有温补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很多老年人应用了保健灸法后感到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减少了疾病的发生,收到了祛病延年的功效。据临床报道,现代已将灸法广泛用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ED(勃起功能障碍)、阳虚便秘、痛经、盆腔炎、面瘫、颈椎病、偏头痛、慢性风湿性关节炎、中风(主要是对缺血性中风)等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数十种常见疾病的治疗。

方法因人而异

施灸时,要将艾叶炮制成艾绒,根据需要做成艾条(或到医药公司购买现成艾条)、艾炷(圆锥形)等使用。

一、艾炷灸:又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灼成脓,愈后留瘢痕者称瘢痕灸。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病,而一般虚寒性疾病均采用无瘢痕灸。

2.间接灸是将艾炷下面放上生姜、大蒜等药物,使其发挥协同作用。其中隔姜灸主要适用于胃寒呕吐、内寒腹痛、虚寒泄泻、风寒湿痹,并可预防脑血栓和中风等;隔蒜灸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治疗吐泻并作、中风脱症等虚寒性疾病。另外常用的还有隔附子饼灸,多用于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二、艾条灸对一般应施用灸法的疾病均可采用。

避免不良反应

1.施灸时,要注意安全,防止艾绒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

2.凡实证、热证和阴虚阳旺、阴虚发热之人一般不用灸法。正如《伤寒论》中指出:“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说明灸法用之不当也可产生不良后果。

3.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瘢痕灸法。

4.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施灸后,若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若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水泡较大,可用消毒后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然后再涂以紫药水,并以纱布包敷,预防感染即可。若出现感染,应及时找医生处理。


银屑病的灸剂疗法

耳穴割治

取穴:a.耳轮脚末端;b.肺、心。

操作:敷药制备:Ⅰ号药粉:生白胡椒和川椒各半,碾细末过筛,装瓶备用。Ⅱ号药粉:艾炭、血余炭、野菊花、马齿苋、地榆、苦参、蛇蜕、大枫子、乳香、没药等煅后,研末和匀,备用。

两组穴任选1组。耳穴常规消毒后,用手术刀自上而下轻划一刀,长约3~4毫米,以出血为度,由外侧向内排列割治(刀口间须有一定距离),然后撒上一层药粉。第1组穴撒Ⅰ号药粉,第2组穴撤Ⅱ号药粉。用胶布固定,3~4天取下即可,1~2周割治一次,5次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忌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穴住敷贴

取穴:神阙。

操作:敷药制备:升麻9克,葛根30克,赤芍10克,生地30克,大枫子9克,丹参9克,甘草9克,水牛角粉9克,冰片6克,诸药研末过120目筛,装瓶密封备用。

令患者平躺于诊断床上,暴露脐部,将药粉填满脐眼,外贴肤疾宁膏固定。每24小时更换1次,7次为1疗程。

疗效:共治疗106例,临床痊愈42例,显效32例,进步2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45%。此法对急性进行期疗效要高于静止期。如对肤疾宁膏过敏者,改用他法。

痛经勿愁 灸疗解忧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小腹及腰部疼痛,常可伴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恶欲吐等症,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肝郁不舒,气滞血瘀,或寒凝经脉,气血不畅所致,治宜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临床观察发现,采用灸法有明显的止痛之效。以下介绍几则供选用:

艾条灸: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的腹部、腰骶部及小腿内侧等部位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感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每次每穴艾条灸2~3分钟,每次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连续5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附子饼灸:将附子研细,制为饼状,放置于患者疼痛部位,如腹部、腰骶部等,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附子饼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连续5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盐灸:将食盐适量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食盐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结束。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姜灸:将生姜切片,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来潮、疼痛消失为止。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盐隔姜灸:将食盐适量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而后将姜片放置于食盐上,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结束。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药灸:取红花、蒲黄、川芎、延胡索各等量研为细末,加黄酒少许制成药饼,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药饼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经来出现疼痛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疼痛消失为止,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中成药药酊灸:取云南白药酊,或麝香风湿油,或正红花油适量,用棉签蘸药液外搽患者疼痛部位。再取关元穴、肚脐处,用点燃的艾条在搽药部位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感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每次约10~30分钟,连续5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中成药药液灸:取复方丹参液,或当归注射液,或红花注射液等适量,用棉签蘸药液外搽患者疼痛部位。再取关元穴、肚脐处,用点燃的艾条在搽药部位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感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每次约10~30分钟,连续5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艾灸疗法是使用艾绒制成的艾炷、艾卷,点燃后,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熏灸,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艾条的制作方法

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风

干后在室内放置1年后使用,此称为陈年熟艾。

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也可取当年新艾叶充分晒干后,多碾轧几次,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

1.艾炷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内,用食、中、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炷。艾绒捏压越实越好,根据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蚕豆大、麦粒大3种,称为大、中、小艾炷。

2. 艾卷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厘米、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艾卷。

3.间隔物的制作

在间隔灸时,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如鲜姜片、蒜片、蒜泥、药瓶等。在施灸前均应事先备齐。鲜姜、蒜洗净后切成约2-3毫米厚的薄片,并在姜片、蒜片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蒜泥、葱泥、蚯蚓泥等均应将其洗净后捣烂成泥。药瓶则应选出相应药物捣碎碾轧成粉末后,用黄酒、姜汁或蜂蜜等调和后塑成薄饼状,也需在中间刺出筛孔后应用。

二、艾灸的方法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2)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2.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3.艾卷灸:

(1)艾条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2)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4.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5.  温灸器灸: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一、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疗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粘膜附近,均不得施灸。

二、注意事项

1.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及疗程,尤其是瘢痕灸,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与合作。瘢痕灸后,局部要保持清洁,必要时要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直至结痂为止。在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

2.除瘢痕灸外,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尤其幼儿患者。如有起泡时,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将水泡挑破,再涂上龙胆紫即可。

3、偶有灸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4.施灸时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

艾灸补益的基本方法及手法

【基本方法】

艾灸方法很多,但用于补益则比较简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艾灸补益的基本操作方法:

1.艾条灸:艾条灸是以艾绒制成文条(一般叫做清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在穴位上熏灸或灼烫的方法。若用在艾绒中加入性温芳香药物制成的艾条进行熏灸,则叫做“药条灸”(普通的艾条和药艾条中药店均有售)。艾条灸的方法主要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所需施灸的穴位上熏灸的方法。艾灸时,点燃的一端距离皮肤约3厘米,一般每穴灸1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温热发红,有温热感,而又不致产生灼痛和烧伤皮肤为宜。

2.间接灸: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其方法是施灸时,艾炷不直接置于皮肤上,而是在皮肤与艾炷之间加上药物,根据所隔药物的不同,又分为多种灸法:中间以生姜衬隔的,叫隔姜灸;中间以蒜作衬隔的叫隔蒜灸;中间以盐作衬隔的叫隔盐灸等等。间接灸火力温和,同时具有艾灸和所加药物的双重作用。其机理主要看其中所添加的垫物的性质而决定补泻,如隔姜灸、附子饼隔物灸可以加强其温阳补益的作用,多用于补虚助阳。鼓饼隔物灸则多用于散泻毒邪,一般认为是泻法。间接灸中我们着重介绍一下隔姜灸,取新鲜的老生姜,切成比一元硬币略厚的薄片置于选定的穴位上,上置艾炷,以火柴等从艾炷尖点燃,感到灼痛时,可以将姜片稍稍提起,等灼痛消失后,即刻再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直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生姜性温味辛,具有助阳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

【施灸手法】

施灸手法,是补是泻也是很有讲究的。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点,在《灵枢·背腧》中对艾炷灸补泻就已有了记载:“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人,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针灸大成·艾灸补泻》篇则对古人的补泻方法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和补充,指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意思是说艾灸补益就是将艾点燃以后使其所产生的热缓慢地传人体内,施灸后又立即、快速地按住施灸的穴位,其目的是使正气聚而不散,从而达到补其不足的目的,这就是艾灸的补法。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意思是说艾灸的泻法是在艾点燃之后,不断地进行吹火,以使艾火迅即燃烧,所产生的热能很快传人体内。在艾灸以后不去按压施灸的部位,其目的是使机体内所藏之热邪能随艾火之热发散到体外,达到驱邪外出,起到泻热泻实的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的补泻对机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艾灸补泻小鼠大椎穴的实验结果显示:穴区的温度变化随方法之不同而变化。虽然补法艾灸和泻法艾灸两种术式皮肤温度的峰植无明显差异;但补法艾灸皮下温度的升高较泻法艾灸明显,且补法艾灸所致的温度升高的持续时间比泻法艾灸要长。

艾灸的补泻在隔物灸当中根据所隔物品的性味、功用等不同决定其补泻。选用偏重于泻的药物,如甘遂、豆豉饼等进行隔物灸所起的是泻的作用,多用于散泻毒邪;选择偏重于补的药物进行隔物灸,如生姜、附子饼等,则起到补的作用,多用于补虚助阳。

艾灸治感冒

具体取穴如下

1、风池穴:从耳后骨突下缘向后摸,可以摸到一个凹陷,这就是风池穴,左右各一个。

2、风府穴:取穴时,顺着我们的后脑勺往下会摸到凹陷,这就是风府穴。

3、合谷穴: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虎口”。

4、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屈膝后,从膝盖下缘外侧的小凹陷处,向下量出三寸,便是足三里。

点燃艾条后,悬于穴位之上,艾火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每穴灸20分钟,各穴依次施灸。

注意事项

1、风池、风府两穴都有头发覆盖,艾灸时应将艾条稍稍抬高,并以另一手拨开头发。

2、艾灸治疗风寒感冒应越早越好。若出现高热、咽疼、流黄涕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茶灸

茶灸,借茶热气,通过经络或穴位,激发人体免疫功能,令身心平衡。茶灸以热为阳,以茶为涤,兼通络、升阳、去浊为一体,简便易行,经济大众。

针灸看似易,用其难。茶灸则不然,黎民百姓,老幼妇孺皆可得,实乃天地恩惠苍生之法。明代医家李梴所著《医学入门》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茶灸是不用针,不用药,以平凡而不平庸的饮茶方法,实现“灸”之目的,促进人身心平衡。

茶灸包括“选茶”、“沏茶”、“灸经脉”和“灸脸面”四道程序。

选茶

茶灸最好用有机茶。有机茶除了人们知道的“不施化肥,不洒农药”之外,茶的生长环境和生产场地必须远离污染;产品不能有任何添加剂;土地各种元素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总之一句话:有机茶是严格按照国家认证标准生产出来的安全食品,没有人为或自然产生的有害成分。

当代社会,许多食物与“四害”有关,即化肥、农药、激素、抗生素。茗茶,是清洗身心的最后防线,绝不可再有污染。有机茶可生正气,《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唯有机茶可做茶灸之用。

沏茶

上士沏茶,中士泡茶。“沏”与“泡”字有别。沏茶是以水“切茶”;泡茶是以水“包茶”。沏茶,香气本色,透人肺腑;泡茶,熟汤之气,茶味已乏。

茶水不宜太浓,以防茶醉;茶不宜多,太过停饮,或致胃寒。

沏茶之功在于醒茶。茗茶中放少许清水,“木遇水则活”,清水使茗茶舒展,如梦中醒来。醒茶以弯曲不折为度,不可太过,也不可不足。不足,茶体不通,汁液难出;太过,茶已发酵,栗香失散。所醒之茶在冰箱冷藏,但不要过夜。

烫水沏醒茶,方有沏茶之功。水落汤出不宜停留,即时入杯。烫水沏茶,水温剧增,茶体膨胀,汁液浸出。既不伤茶体,又出鲜汁。

如此沏茶,可用三遍。

灸经脉

茶灸之法,以牙为针,借茶热气,刺激人之经脉。成年人约有32颗牙齿,如银针般自然镶在头部,与神经系统相连,故牙痛时心脑俱裂。以此道理,热茶灸牙,气浴百脉,扶正驱邪,可致阴阳平衡也。

茶灸,先关门窗,以利阳气裹身不破。饮茶时,人可端坐,也可站立。“坐灸”上身先热,“立灸”全身通热。年老体弱者“坐灸”为宜,不可久站,避免晕眩。灸者,手捧保温杯不放,意在一鼓作气喝完热汤。右手扶杯,左手托底,茶汤虽热,不伤手掌。杯口近脸,热气熏面,有明目、润肺、养颜之功。茶汤点滴小口饮入,热灼齿龈。水不宜过热,以不伤口腔为界。牙乃骨质带有石性,导热最快。热茶先在左边牙缝间涮动,牙龈即出现针灸时的“酸、麻、胀”,一股热流由左颧上冲于脑;次口,将茶汤移至右牙间,一股热流由右颧上冲于脑;再次,茶汤移至门牙。来回变换,尤其在病牙处多停留,以发散病气,养龈固齿。如遇天热之时,顷刻汗流如洗;天凉时,可穿着保暖,有小汗和微汗。脑中浊物随汗出,头轻目明。一杯尽,停一刻,待体内水分气化,再用次杯。如此茶灸不过三杯。

茶灸时闭目养神,自然呼吸,带动全身乃至毛孔,汗出为佳。趁汗出,用木梳从前向后刮头,乃至两鬓。痛处多刮。疹出即毒火祛也。汗消退,茶灸毕。

茶灸,功在以牙为针,30多颗“针”同时“灸头”,力牵全身。人体十二正经中有八经,奇经八脉中有七脉直接通过头部,间接联系全身经脉。故茶灸,灸百脉也。

《本草纲目》写到茶:“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热饮升散气化,利大于弊;“茶灸”以热为力,温水无此效果。

茗茶灸牙,齿热如针灸髓海。热必生风,掀起波澜,摧枯拉朽,荡涤污浊。泪出,脑中肝脉通;舌滑,脑中心脉通;涎出,脑中脾脉通;涕出,脑中肺脉通;咸出,脑中肾脉通。五脉畅通,头清目明。日日清明,一年长青;年年清明,“久视长生”。

牙热通脑,引阳气上行于督脉,髓海振奋,脊背清爽。有升必降,浊物自然注于二便。

茶灸以寅时(3~5时)为佳。寅为一日之首,阳气未到,阴气未退。此时醒脑,百脉始于清阳之气,全天振奋。门窗不漏,内外阳气融合一体,善静者,在浑然一体中修补缺憾;善动者,在浑然一体中回归宁静。动静皆在自然之中,不拘泥,不执着。除寅时茶灸外,渴即茶灸;不渴不必为灸而饮。

灸脸面

脸面分五部:上心,下肾,左肝,右肺,中间脾胃。以绿茶之热气熏脸面,与体内茶汤呼应,外熏肌肤,以应内脏,二者交融,令人心怡。

熏目:杯口先贴近左目。眼自然睁开,虚视茶水,视而不见,切不可用力。待眼热时,换为右目。常做于脏腑有利,更对去眼病乃至预防大有益处。

熏山根:《东医宝鉴》卷一云:“印堂之下曰山根,即两眼之间。”杯口贴近山根,感觉热时,心脑顿时敞亮,昏闷浊气渐散。常做可荡涤心浊,换得清静。

熏下颌:杯口贴近下颌,感觉热时,口中肾水上涌,甜而不咸,实乃正气也。常做可固肾。

熏鼻:杯口贴近鼻时,头部肌肤、乃至脑髓均有热感,此乃脾醒也。常做可健脾。

烫茶倒入水杯,水占四分之三,留出空档,以生蒸汽。先使热气熏脸,按左眼一,右眼二,山根三,下颌四,鼻五之顺序依次进行。之后热汤灸牙。

灸脸面以热为界,即时更换部位,避免烫伤。熏过部位,及时用软毛巾擦去水珠,以防寒乘热而入。

常灸脸面,除安五脏之外,可明目、养眉、润肤、令面色逐渐“白绢裹朱砂”,平和亮丽。


药熏蒸气灸疗法

药熏蒸气灸法是利用药液蒸气熏灸经络穴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灸法。在我国最早的临床著作《五十二病方》和清代《理瀹骈文》两书中均有该灸法的记载。近来临床也应用较多。临床上因其药物处方和施灸的部位不同,适应症也有区别。

【操作方法】

一、葱白蒸气灸

取葱白500g切碎,蒲公英60g,牙皂15g,共研末,水煎倒入大茶缸中,对准患部用蒸气熏灸。

二、甘草增液蒸气灸

生甘草500g,生地50g,玄参30g,麦冬30g,水煎后倒入盆中,熏蒸双手,每次10分钟,每日2次。

三、止痒蒸气灸

取苦参30g。百部30g,蛇床子30g,川椒30g,白藓皮30g,明矾10g,鹤虱10g,水煎取汁倒入便盆中。

四、枸杞根蒸气灸

取枸杞根适量,水煎,倒入便盆中,患者坐盆上取蒸气灸之。

五、棉子蒸气灸

取棉子适量,水煎后用蒸气熏灸患部。

六、茄椒根蒸气灸

取茄根、辣椒根各适量,同煎后熏蒸患部。

七、五倍子蒸气灸

取五倍子250g,白矾lOg,同煎后倒入马桶内,患者坐桶上取蒸气灸之。

八、野菊蒸气灸

取野菊花30g,龙胆草30g,水煎后倒杯内,取蒸气熏蒸双眼。

九、荆防蒸气灸

取荆芥、防风、大蒜(去皮),艾叶各等份,水煎后倒入桶中,对准患部用蒸气熏灸。

十、乌梅蒸气灸

取乌梅60g,五味子、石榴皮各10g,水煎后倒入盆或大桶中对准患部用蒸气熏灸。

十一、地肤子蒸气灸

取地肤子、蛇床子各310g,苦参、白藓皮各15g,花椒9g,白矾3g,上药水煎后倒入盆中对准患部用蒸气熏灸。

十二、桂归辛芍蒸气灸

取桂枝10g,当归10g,细辛6g,赤芍15g,木通6g,水煎后倒入盆中,取蒸气熏灸患部。

十三、八仙逍遥蒸气灸

一取荆芥、防风、当归、黄柏、苍术各18g,丹皮、川芎各12g‘花椒30g,苦参60g。上药水煎后对准患部用蒸气熏灸。

十四、巴豆酒蒸气灸

取50~60度白酒250ml,将巴豆(去壳)5~10粒投入白酒中,置火上加热煮沸后,再将酒倒入瓶中或小杯中,取蒸气熏灸劳宫穴。

十五、侧柏蒸气灸

取鲜侧柏叶200~300g,加水煮沸后,对准患部用蒸气熏灸

十六、喷熏蒸气灸

是将药物置于药液蒸气发生器中,使蒸气通过药熏器喷熏穴位或患部的~种灸治方法。

【主治病症】

一、急性乳腺炎(早期未化脓者)

用葱白蒸气灸。

二、鹅掌风

1.甘草增液蒸气灸。

2.侧柏叶蒸气灸。

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用巴豆酒蒸气灸。

四、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肢体麻木

1.荆防蒸气灸。

2.桂归辛芍蒸气灸。

五、骨结核

用八仙逍遥蒸气灸。

六、急性结膜炎

用野菊蒸气灸。

七、直肠脱垂

用五倍子蒸气灸。

八、痔疮

用枸杞根蒸气灸。

九、子宫脱垂

用乌梅蒸气灸。

十、阴部瘙痒

1.止痒蒸气灸。

2.地肤子蒸气灸。

十一、冻疮

1.棉子蒸气灸。

2.茄椒根蒸气灸。

【注意事项】

1.蒸气灸要对准患部用蒸气熏灸。距离要适宜,过近温度过高,过远则效果不好。

2.蒸气灸和药熏洗疗法无实质区别,其临床应用相当广泛,上述所列16法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因而,在临床中,还可根据病情需要,灵活选配处方,依法施灸,多能取得较好疗效。

麦粒灸疗法是将艾绒制成麦粒大小的艾炷置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通过施灸,以治疗疾病的—种方法。

本疗法属于灸法中的直接灸,但非化脓性灸。宋人窦材《扁鹊心书》载:“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若灸四肢与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当时已提出了灸治不同年龄与不同部位的患者,可将艾绒搓成大小不同的如圆锥、麦粒、苍耳子、莲子、橄榄形等艾炷。由于该疗法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故近代应用亦极其广泛。

【操作方法】

先将艾绒制作麦粒大小艾炷,再在所灸的穴位和病变部位上涂以凡士林,使麦粒大小艾炷能粘附于皮肤上而不致掉落。点燃后,当艾炷烧近皮肤,病人有温热或轻微灼痛感时,将未燃尽的艾炷移去,再施第2壮;也可在穴位及病变部位周围轻轻拍打,以.成轻灼痛感觉。因其艾炷小,灼痛时间极短,约20秒钟左右,但立以不烫伤皮肤和起泡为准,故病人易于接受,一般可灸3~7壮,灸后不用膏药敷贴。

【主治病症】

一、气血虚弱

在穴位上涂少许凡士林,将麦粒大艾炷置于其上,点燃施灸,灸至局部红晕温热、无灼伤为度。一般可灸3~7壮,甚至更多壮。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取气海、足三里(双侧)穴。

二、眩晕

取丰隆、脾俞、足三里(双侧)。方法同上。

三、小儿发育不良

取大椎、十七椎。方法同上。小儿肌肤娇嫩,艾炷应小,施灸时不要灸至皮肤灼痛感,否则小儿不易配合。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四、网球肘

取手三里、曲池、阿是穴(患侧)。方法同上。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五、皮肤疣

在主治穴位及疣的表皮上涂少许凡士林。将艾绒搓成麦粒状,放置于穴位及寻常疣表面。点燃旋灸,待局部渐渐出现温热灼痛感,移去未燃尽的残留艾炷,再灸第2壮。可连续灸7~9壮。每日1次,如此反复3~5日,见疣接近枯焦时,即用血管钳将枯焦的疣组织剥离。为防止病愈处再萌发新疣,可连续施灸治疗,直至疣全部脱落为止。取支正、阿是穴。

【注意事项】

1.颜面五官、阴部和有大血管处不宜用本疗法。

2.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用本疗法。

3.防止皮肤灼伤、起疱和感染化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2-22 08: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之精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8-2-22 08: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熟知的艾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2-22 09: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2-22 09: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2-22 10: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博大精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2-22 10: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传统中医发展  想想那些老中医大都能长寿 心态也好 就能说明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5-12 16:03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