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药典委关于中药饮片增加微生物限度检查的征求意见稿一出,反响强烈,一片哗然。本不想趟这个浑水,但几天下来,看到好多人还觉得提高也不是坏事的思维,感觉有些话不吐不快。
在我看来,针对这个稿子,我们需要讨论的只有一个,就是增加微生物限度检查的必要性。而限度数值要求是否合适、企业能否承受如此成本、怎么可能控制饮片符合要求等等,都不是需要讨论的。只有在讨论了必要性,并且结论为十分必要之后,才有进一步讨论其他的基础。
那么,煎煮饮片增加耐热菌和沙门菌的限度检查,真的有必要吗?
首先,我们说耐热菌。
我不是微生物专业,不了解耐热菌是否在饮片中大面积存在。那么,我们假设饮片有耐热菌存在,有污染风险,那么因为喝汤药导致耐热菌感染的病例有多少?药典委制定这个标准时,掌握的什么数据,最后得出需要控制耐热菌?如果这些数据没有,怎么说服我们去信服这个标准。
并且笔者发现,除了煎煮类饮片外,其他非无菌药品,都没有单独的耐热菌标准。直接口服饮片也没有,同为饮片,如果真的有耐热菌污染风险,为何直接口服饮片反倒不单独控制耐热菌?其他口服药品也不单独控制耐热菌,又是为何?
综上所述,我们不得不怀疑,煎煮饮片的耐热菌污染,是不是有现实意义的风险,还是仅仅想出来的风险?如果没有数据支持这种污染的现实性,那跟因噎废食有什么区别?
其次,我们说沙门菌。
沙门菌最被严格控制的是奶蛋及其制品,通常奶类通过巴氏消毒,也就是高温短时间的方式,进行杀灭。蛋类进行煮熟之后,也可以杀灭沙门菌。所以,沙门菌不耐热是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利用加热方式去除沙门菌,已经广泛应用在实际生活和工业中。
那么我很不理解,煎煮饮片为何要控制沙门菌?中药汤剂一般都要煎煮15分钟左右,如果您不懂中药,那我们换个说法,就是说汤剂需要用在100℃沸腾下的水处理饮片15分钟。沙门菌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能存活?标准制定者,应该能明白吧!再啰嗦一句,有多少案例报道显示,喝了汤药感染了沙门菌?增加沙门菌,根据何在?意义何在?
最后,讲讲道理。
有人说反驳,需要拿出数据,你说人家标准定的不好,你得有数据反驳他啊!我觉得有这种思想的同志,逻辑性有点混乱。这种讲道理都可以讲清楚的,如果还非要数据支持才能接受,那不是滑稽就是耍流氓了。
即使需要数据,也应该是制定标准的的一方,现在需要先把他们的数据依据拿出来,告诉大家标准制定的有理有据,告诉我们耐热菌和沙门菌在汤剂治疗过程中,产生了那些实际危害,造成了哪些事件,有多少数据,有多少风险,有多少沙门菌抗住了汤剂的沸腾煎煮并顺利的感染了多少病人。
总之一句话,你想改变,你得说服我,而不是仅仅拿个征求意见稿出来。
蒲公英智库班介绍:
有思想、独立见解、学习分享 有门槛、解决问题、相互交流 每周日晚20:00,社群原创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