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 所谓察举,就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管辖区内进行考察,发现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以“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名目,推荐给中央政府,经过一定的考核,任以相应的官职;所谓征辟,是由皇帝或地方长官直接进行征聘。察举和征辟,对于原先实行的世禄世卿制来讲,是一大进步。但是这一制度又带有举士和举官不分,选举和考课不分,选举与教育分离,没有选官的专职官员,先选后考等特点,给各级官吏在察举和征辟中徇私舞弊留下很多缝隙,所以到了东汉末年,竟然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怪现象。
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千年,一直以来,国人都将其当作礼仪教育的绝佳案例来使用。孩子,让我来告诉你孔融为什么必须“让梨”吧。 孔融让梨让出了先进的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君君臣臣父父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乃封建社会德育内容的精髓所在。说白了,就是“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级别不到,不要胡闹”。从严格意义上看,孔融的举动并非“让梨”,而是“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据史书记载,孔融分梨后,其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事实上,如果孔融不让梨,那么就会被兄弟举抱成“不孝”,而失去晋升的机会啊。 高风亮节、先人后己,他只是按“规矩”办事,并且小小年纪就知道“反其道而行之”。因为他年龄最小,所以才“唯己所得甚小”;如果他是大哥,他必毫不客气将最大最好的梨子据为己有——因为这才符合“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的封建礼仪要求。梨子虽微不足道,却是检验封建道德的试金石。同样,先秦制定的举报制度也是保障道德实施的基础。
孔融让梨让出了“韬光养晦”的大智慧。孔融让出去的,不过是大一点的梨子而已,并没有多大的损失。但他收获的,却是“父大喜”,也就是当权者的欢心和认可。同时,他更是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收获了大大的美名,一时间天下皆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孔融的哥哥,仅仅吃了一个大一点的梨子,就在弟弟和家人甚至全天下人面前抬不起头来。通过牺牲哥哥的尊严来成全自己的声名,这是对哥哥的尊重呢,还是故意“坑哥”?反正我怀疑这可能是个圈套。
孔融 “坑哥”并非只有这一次。后来长大成人,有个叫张俭的人因得罪宦官侯览遭到通缉,不得不去投奔自己的好友——孔融的哥哥孔褒。孔褒不在家,当时只有十六岁的孔融便自作主张将其留下。事情败露后,张俭溜之乎也,孔融、孔褒均被逮捕下狱。孔融慷慨激昂地表示:人是我留下的,要杀就杀我吧;哥哥孔褒赶紧说:“彼来求我,非弟之过。”孔融的老娘也站了出来,称自己是家长,应该负责。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一门争死”(或曰“一门争义”)。面对这一家不怕死的“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地方官员乱了方寸,只好向朝廷请示。最后孔褒被杀,孔融却因此名声大噪,其“义举”再次轰动天下。孔褒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做,就稀里糊涂被弟弟给送上了刑场。或许他临死还为了弟弟的义薄云天而热泪盈眶呢。有这么一位韬光养晦、阴鸷深沉的好弟弟,真是一件“鸭梨很大”的事情呀。
综上所述,孔融让梨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与其说是孔融选择了梨子,倒不如说是举抱选择了孔融;与其说这是孔融的命运,倒不如说这是举抱的使命。 天降大任于斯人,孔融通过让梨实现了从一个普通人到道德楷模的升华,也为后世进行洗脑教育提供了最好的活教材。
但是,这是由于存在了“举抱”制度,才能保证道德的一致的性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