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转自:蒲公英Ouryao 综合:无忧7月2日,绿谷医药科技召开了一场改变命运的全国销售线上会议。公司宣布全国销售人员的最后工作日定在7月30日,仅保留极少数员工支持临床检验工作。这意味着拥有1000多名员工的绿谷即将失去近八成员工。 核心产品甘露特钠胶囊(GV-971)的生产许可困局将这家曾怀抱梦想的药企逼入绝境。这款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争议性药物于2019年附条件获批上市,却在2024年11月2日注册证到期后未能获得续批。 断崖式坠落:从销售增长到全面停摆 绿谷的故事曾是中国创新药的一个励志样本。2019年,甘露特钠胶囊成为17年来全球首个获批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尽管争议不断,但凭借进入医保后的价格优势,销售一路攀升。 2021年进入医保目录后,患者每月自费仅需300多元。市场反应积极:2024年销量达230万盒,销售额突破6亿元,年均增长近50%。公司原本预计2025年销售额将突破10亿元大关。 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11月。药品注册证到期后,由于新许可批件未获批,971不能再生产。今年4月,全国多地药店出现断货,医保价296元/盒的药品在电商平台被炒至数倍。 5月底,绿谷宣布全面停工停产。短短一个月后,停工转为裁员——公司现金流已无法支撑最低工资发放。 审批困境:一款争议药物的生死考验 绿谷早在2024年5月就向国家药监局递交了再注册申请。但10月被要求补充材料,审批节奏明显放缓。截至2025年7月,排队等待审批的药品近200个,971只是其中之一。 药监部门对971的审慎态度源于其特殊性。作为中国首个完成三期试验仍被要求“附条件上市”的药品,其研发路径与传统药物截然不同: 创新机制争议:971采用“脑肠轴机制”,挑战了主流的Aβ沉积假说; 临床试验规模:仅纳入818名中国患者,观察周期36周,远低于礼来同类药物1736名全球患者、18个月观察期的标准; First-in-class”困境:药监局对全新机制药物审批尤为审慎。 今年3-4月,绿谷参加了北京的专家评审会并完成答辩,当时公司声称审批已进入“最终阶段”。但等待变成了绝望——7月7日,国家药监局再次就《药品附条件批准上市申请审评审批工作程序》公开征求意见,政策环境持续变化。 资金黑洞:40亿投入与断裂的资金链 绿谷的困境不仅来自审批延迟,更深层的是创新药研发的巨额投入与回报周期长的矛盾。971自研发至今已耗资近40亿元,公司尚未实现盈利平衡。 2020年启动的国际三期试验在2022年因疫情和现金流问题停摆,导致公司欠下数亿元债务。房产被抵押,融资租赁法律纠纷频发。 裁员成本同样惊人。遣散近800名员工的需要花费1亿元左右。这对现金流紧张的绿谷无异于雪上加霜。公司曾试图IPO,但因融资保守、资产剥离耗时,错过资本市场窗口期。 全球药企裁员潮蔓延 绿谷并非孤例。2025年全球制药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 Century Therapeutics:7月宣布裁员51%,约77名员工离职 Jasper Therapeutics:因核心产品生产批次问题,裁撤50%员工 行业巨头:吉利德、罗氏、梯瓦等纷纷裁员 2025年一季度,70家制药公司解雇约4015名员工。裁员动因主要集中在成本削减(50%)和战略调整(30%)。 全球仿制药巨头梯瓦制药宣布裁员8%(约2900人),目标削减7亿美元成本。该公司因2015年收购背负近350亿美元债务,被迫从仿制药向生物制药转型。 全球制药巨头早已行动 罗氏精简分子系统部门,吉利德裁撤总部岗位,梯瓦以2900人的裁员换取转型空间。当资本寒冬来临,聚焦核心管线成为生存法则,连Jasper这样的新兴生物技术公司也不得不砍掉半数项目和员工。 制药业的转折点已至。那些成功穿越周期的企业,将是在科学探索、商业回报与患者需求之间找到精准平衡点的智者。药监部门对《药品附条件批准上市》程序的持续修订,正在为真正的创新开辟通路——只是这一次,窗口不会为侥幸而开。 更多观点,欢迎留言!!!参考:深蓝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