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724|回复: 12
收起左侧

[行业动态] 裁员80%的背后

[复制链接]
大师
发表于 2025-7-15 19: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转自:蒲公英Ouryao 综合:无忧
7月2日,绿谷医药科技召开了一场改变命运的全国销售线上会议。公司宣布全国销售人员的最后工作日定在7月30日,仅保留极少数员工支持临床检验工作。这意味着拥有1000多名员工的绿谷即将失去近八成员工。
核心产品甘露特钠胶囊(GV-971)的生产许可困局将这家曾怀抱梦想的药企逼入绝境。这款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争议性药物于2019年附条件获批上市,却在2024年11月2日注册证到期后未能获得续批。
断崖式坠落:从销售增长到全面停摆
绿谷的故事曾是中国创新药的一个励志样本。2019年,甘露特钠胶囊成为17年来全球首个获批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尽管争议不断,但凭借进入医保后的价格优势,销售一路攀升。
2021年进入医保目录后,患者每月自费仅需300多元。市场反应积极:2024年销量达230万盒,销售额突破6亿元,年均增长近50%。公司原本预计2025年销售额将突破10亿元大关。
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11月。药品注册证到期后,由于新许可批件未获批,971不能再生产。今年4月,全国多地药店出现断货,医保价296元/盒的药品在电商平台被炒至数倍。
5月底,绿谷宣布全面停工停产。短短一个月后,停工转为裁员——公司现金流已无法支撑最低工资发放。
审批困境:一款争议药物的生死考验
绿谷早在2024年5月就向国家药监局递交了再注册申请。但10月被要求补充材料,审批节奏明显放缓。截至2025年7月,排队等待审批的药品近200个,971只是其中之一。
药监部门对971的审慎态度源于其特殊性。作为中国首个完成三期试验仍被要求“附条件上市”的药品,其研发路径与传统药物截然不同:
创新机制争议:971采用“脑肠轴机制”,挑战了主流的Aβ沉积假说;
临床试验规模:仅纳入818名中国患者,观察周期36周,远低于礼来同类药物1736名全球患者、18个月观察期的标准;
First-in-class”困境:药监局对全新机制药物审批尤为审慎。
今年3-4月,绿谷参加了北京的专家评审会并完成答辩,当时公司声称审批已进入“最终阶段”。但等待变成了绝望——7月7日,国家药监局再次就《药品附条件批准上市申请审评审批工作程序》公开征求意见,政策环境持续变化。
资金黑洞:40亿投入与断裂的资金链
绿谷的困境不仅来自审批延迟,更深层的是创新药研发的巨额投入与回报周期长的矛盾。971自研发至今已耗资近40亿元,公司尚未实现盈利平衡。
2020年启动的国际三期试验在2022年因疫情和现金流问题停摆,导致公司欠下数亿元债务。房产被抵押,融资租赁法律纠纷频发。
裁员成本同样惊人。遣散近800名员工的需要花费1亿元左右。这对现金流紧张的绿谷无异于雪上加霜。公司曾试图IPO,但因融资保守、资产剥离耗时,错过资本市场窗口期。
全球药企裁员潮蔓延
绿谷并非孤例。2025年全球制药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
Century Therapeutics:7月宣布裁员51%,约77名员工离职
Jasper Therapeutics:因核心产品生产批次问题,裁撤50%员工
行业巨头:吉利德、罗氏、梯瓦等纷纷裁员
2025年一季度,70家制药公司解雇约4015名员工。裁员动因主要集中在成本削减(50%)和战略调整(30%)。
全球仿制药巨头梯瓦制药宣布裁员8%(约2900人),目标削减7亿美元成本。该公司因2015年收购背负近350亿美元债务,被迫从仿制药向生物制药转型。
全球制药巨头早已行动
罗氏精简分子系统部门,吉利德裁撤总部岗位,梯瓦以2900人的裁员换取转型空间。当资本寒冬来临,聚焦核心管线成为生存法则,连Jasper这样的新兴生物技术公司也不得不砍掉半数项目和员工。
制药业的转折点已至。那些成功穿越周期的企业,将是在科学探索、商业回报与患者需求之间找到精准平衡点的智者。药监部门对《药品附条件批准上市》程序的持续修订,正在为真正的创新开辟通路——只是这一次,窗口不会为侥幸而开。
更多观点,欢迎留言!!!参考:深蓝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5-7-16 08: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背后就俩字:没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师
发表于 2025-7-16 08: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药亚历山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25-7-16 08: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投入高、耗时长、风险大、回报率不确定
创新药任重而道远
难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25-7-16 08: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床试验规模:仅纳入818名中国患者,观察周期36周;971自研发至今已耗资近40亿元;怎么看都觉得这研发投入有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5-7-16 08: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5-7-16 08: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能三角?疗效显著,临床试验简化,研发费用巨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5-7-16 08: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创新药任重而道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师
发表于 2025-7-16 08: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忽略了关键点----附条件。

决策层的失误----没有对关键点进行有效的攻关(公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5-7-16 09: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背后凉飕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5-7-16 10: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药被附条件批准时,不就被喷了吗?专业人对这种结局应该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吧。这企业要是真能稳固壮大,才是中国新药研发界的悲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5-7-16 11: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话说对于这个药,有关部门这么慎重,是因为他副作用大或者不明确吗,销售量挺大的,不是能采集到很多数据了嘛
还是因为这个药的药效也不明显,感觉现在的人脑子天天接受这么多信息冲刷,以后得阿尔兹海默症或其他脑部疾病的人肯定会更多,如果能有个药效好的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5-7-16 16: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无法证明药物收益大于风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7-31 05: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