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ceq518 于 2025-7-29 14:22 编辑
【依利特杯】 根因调查,务用5Why 谈到“难忘的一次质量经历”,总有些惊心及魄,有点不自在,于是想回顾经历,展望未来,就谈谈质量不良事件处理工具的使用,以此迎接成长-成材-成功。 在任何一次检查、不合格处理、偏差或异常发生之后,都是要对根本原因进行分析,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分析原因的方法很多-----头脑风暴、鱼骨图、检查表、散布图……深入根本原因分析一般推荐5Why。 对质量不良事件进行调查,把握问题的真实是首要。提倡三现主义,及时利用证据调查,避免空洞联想,失去机遇。常用的是5W2H法,对事件进行简洁、清晰描述是5Why使用的前提。描述采用对比基准或理想状态的方法,更能让观众对问题一目了然,省去很多因不同视角的推论进行得不偿失的争吵,不是有“瞎子摸象”的教训么? 调查的事件,进行初步原因分析,结合具体流程,使用5M1E法尽可能罗列相关原因,这里会涉及到不良事件的涉及范围。曾经参加过多次偏差处理培训,但对偏差记录上对“涉及范围”总感觉把握不准,直到后来遇到最白话的诠释——即以“发现点”、“发生点”为边界,中间囊括的就是涉及范围。把握范围,从问题发现点逆向追溯发生点,要做很多调查,在生产企业遇到不合格情况,如能在工序上或出厂前及时把控问题范围,予以及时处理——多花点投入,也是值得的。 然后对原因逐一排查,如果熟悉事件流程、方法自然好,不然也可邀请领导参与,用事实证据筛选最可能的直接原因,可能不止一个,对无法排除的可并列列举,以待进一步分析。调查筛选原因,一般从技术上、管理上多思考,包括后续的5Why分析,最好都避免归咎于人的心理,因为“人最善变”,同一个人时间不同,身心状态可能不同,后续很难制定针对性措施;而不同的人情况就更复杂,前面制定的措施,可能对其他人根本不起作用,最后根本不可能达到纠正和预防再发的目的,要特别引起注意。 事实情况清楚了,初步原因了解了,正式进入5Why分析过程。开始要聚焦在调查问题现象上,第一问“为什么XX现象会发生”,用事实或问题发生机理作答,后续以以前一个问题的答案追问“为什么……”或用“XX的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围绕事件程序或现象机理持续追问,直到找到根本原因,并能制定防止再发的措施为止!注意5Why≠5问——简单问题,可能2、3问即可得根本原因;复杂的不止5问,应到根因为止,据实而论。很多时候总会遇到,特殊情况使得调查进行不下去,可能的原因有:一是对事实流程、方法、程序或现象原理不理解,原因调查不全面或无法往下问;二是一开始就没有正确对待,找借口搪塞推责,歪理自然得不到正果;三是用看是合理,而实际未经证明的假设来判断,进入死胡同,回不了头;还有就是语言模糊,不能量化,不就事论事,南辕北辙……需要及时警示,回到起点,总结再行,熟能生巧。最后,要考虑针对问题深入根因,制定的措施所需资源投入的可得性、措施实施的可控性、现实设备能力……风险因素,对分析深入的程度进行控制——毕竟投入大,绩效低的措施,是没有实施可能的;而对不可控的因素,分析再深无法实施,何必白忙一场? 告慰难忘经历的一点心得,希望对后续有用。质量的汪洋大海里,有冰山一角,沿着前人的经验指引,对水下冰山范围多多了解,而不至于触冰礁而翻船——鱼得,娱情也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