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 核心工艺参数 1. 投料参数: 物料称量精度: 原料、辅料、溶剂的称量必须精确到规定范围(通常要求精度高,如±0.1%或更高,取决于物料关键性)。使用经过校准的合格衡器。 投料顺序: 某些物料(如增溶剂、稳定剂、pH调节剂)的加入顺序对溶解度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必须严格遵守规定程序。 投料速度/方式: 控制某些物料(如粘稠液体、易扬尘粉末)的加入速度或方式(如真空抽入、缓慢倾入),以避免结块、粉尘飞扬或产生过多气泡。 2. 溶解/混匀参数: 搅拌速度 (RPM): 过低:混合不均匀,溶解不完全,可能导致含量不均或沉淀。 过高:可能引入过多气泡(影响后续灌装)、造成剪切力破坏(对蛋白质、高分子等敏感物质)、或产生漩涡导致空气混入。 控制要点: 设定目标转速范围,并验证其能达到均匀混合/溶解所需的最短时间。 搅拌时间: 确保物料完全溶解或均匀分散。 时间不足:溶解/分散不完全。 时间过长:可能增加能耗、产生不必要的热量或剪切力、增加污染风险。 控制要点: 基于验证确定最短有效搅拌时间。 搅拌桨类型与位置: 桨叶类型(推进式、涡轮式、锚式等)、尺寸、离底高度、偏心度等都会影响混合效率,需根据配液罐体积、溶液粘度和工艺要求选择并固定。 均质压力/速度 (如使用均质机): 对于乳剂、混悬剂等,均质压力/速度是形成和稳定分散体系的关键参数。 3. 温度控制参数: 配液温度: 设定目标温度及允许波动范围(如±1℃, ±2℃)。 影响:溶解度、溶解速度、化学反应速率(如水解、氧化)、微生物生长、粘度。 控制要点: 夹套温度控制(蒸汽加热/冷却水循环),温度传感器位置需有代表性,并进行校准。升降温速率有时也需要控制。 保温时间 (如需要): 在特定温度下维持的时间,以确保完全溶解或完成特定反应。 4. pH值控制参数: 目标pH值及范围: 设定精确的pH目标值和严格的可接受范围(如±0.05, ±0.1)。 影响:溶解度、稳定性(化学降解、物理稳定性如沉淀、聚集)、生物活性、制剂舒适性。 控制要点: 使用经过校准的在线或离线pH计。添加酸/碱调节剂时需缓慢、均匀,并在充分混合后测量。调节剂浓度和加入量需精确计算和控制。在线pH监测和自动添加控制是理想方式。 5. 定容参数: 最终体积/重量: 必须精确达到处方规定的总量。 控制要点: 使用经过校准的液位计(如称重模块、雷达/超声波液位计、压力传感器)或体积标尺。通常以重量定容更准确(补偿密度变化)。定容后需充分混合均匀。 6. 压力参数 (如适用): 罐内压力: 对于需要惰性气体(如N2)保护以防止氧化的产品,需控制罐内正压范围。 过滤压力: 终端除菌过滤时,需监控过滤器的入口和出口压力差(压差),压差急剧升高可能预示过滤器堵塞或完整性风险。 二、 关键质量属性相关的参数 1. 浓度/含量均匀度: 通过控制上述溶解/混匀参数来保证。 2. 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 受物料质量、溶解完全性、过滤效果、清洁效果、环境控制等影响。 3. 溶液外观/颜色: 受温度、氧化、光照、金属离子污染等影响。 4. 微生物限度/无菌保证 (无菌产品): 受工艺时长、环境控制、人员操作、过滤效率与完整性、容器密封性等影响。 5. 理化稳定性: pH、主药含量、降解产物、有关物质等受温度、时间、光照、氧气接触等影响。 三、 支持性/控制性参数 1. 工艺时间: 总配液时间: 从投料到配液结束的总时长,需控制上限以防止微生物滋生(非无菌制剂)或降解(不稳定产品)。 各步骤时间: 如搅拌时间、保温时间、等待时间等。 2. 过滤参数 (除菌过滤/澄清过滤): 过滤器类型与规格: 孔径(如0.22μm除菌级)、材质(PES, PVDF, Nylon等)、表面积。 过滤流速: 影响过滤效率和可能产生的剪切力。 过滤前后压差 (ΔP): 关键监控参数,用于判断过滤器状态和堵塞情况。设定最大允许压差。 过滤器完整性测试: 使用前(润湿后)和使用后(产品润湿后)必须进行(如起泡点、扩散流、保压测试),是放行的必要条件。 3. 在线监测参数: 电导率: 常用于监测WFI(注射用水)的质量和定容终点(当使用WFI定容时)。 浊度: 监测溶液澄清度或混悬液的分散状态。 溶解氧: 对氧敏感产品非常重要。 在线pH: 实时监测和自动控制。 在线温度: 实时监测。 在线粒子计数: 监测溶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较少在线,多在离线QC检测)。 四、 关键考虑因素 1. 基于科学和风险 (QbD): 参数设定应基于对产品和工艺的理解(物料特性、反应机理、降解途径),并通过实验设计确定关键工艺参数及其设计空间。 2. 工艺验证: 必须在商业化生产前进行工艺验证,证明在既定参数范围内运行能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预定质量标准的产品。 3. 关键工艺参数 vs 非关键工艺参数: 通过风险评估确定哪些参数对关键质量属性有显著影响,列为关键工艺参数,进行更严格的控制和监控。 4. 在线控制 vs 离线检测: 尽可能采用在线监测(如pH, 温度, 电导率, 压力)实现实时控制。离线检测(如含量、有关物质、微生物)用于放行和周期性确认。 5. 报警与行动限: 为关键参数设定报警限(预警)和行动限(需立即干预),确保工艺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6. 变更控制: 任何工艺参数的变更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评估、验证和批准。 7. 记录与追溯: 所有工艺参数必须在批生产记录中清晰、准确地记录,确保可追溯性。 8. 清洁与灭菌参数 (CIP/SIP): 配液系统本身及其管路的清洁和灭菌(无菌产品)参数(如温度、时间、流速、清洗剂浓度、灭菌介质压力/温度/时间)同样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交叉污染和微生物控制。 总结 制药配液系统的工艺参数是一个相互关联、高度复杂的体系。其核心目标是在受控的条件下,将各种物料转化为均一、稳定、符合质量标准的药液。参数的设定、监控、记录和控制必须遵循 GMP要求,基于科学理解和工艺验证,并贯穿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通过持续工艺验证和监控来确保持续的工艺稳健性和产品质量。对关键工艺参数的深入理解和严格控制,是保障药品安全有效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