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盟GMP无菌附录 |
| 1 | 1998年欧盟GMP无菌附录,首次提出了除菌过滤器应在使用前(灭菌后)和使用后进行完整性测试的要求,但未明确使用“PUPSIT”术语。这样做旨在确保灭菌过程中滤芯完整性的损坏情况可以被及时检出。 |
| 2 | 2007年在欧盟GMP指南附录1的补充要求中,规定:“灭菌过滤器的完整性应在使用前进行验证,并应在使用后立即通过适当的方法(如起泡点、扩散流或保压测试)予以确认。”主要考虑:过滤器灭菌过程可能会对过滤器造成物理压力。例如,该过程中的高温可能会导致过滤器发生变形,潜在地导致在工艺过程中出现大于 0.2 微米的颗粒的流动路径。随着使用,过滤器的性能会得到改善,因为颗粒开始堵塞单个路径,并清除了较小颗粒原本可以成功通过的较大路径。由于这些原因,过滤器应在使用前、使用后以及再次使用前进行测试。同时还强调了测试需要在原位进行测试,以此来验证过滤器和外壳整体的完整性情况。 |
| 3 | 在2022版欧盟GMP附录1新修订的描述中,再次强调了PUPSIT的要求: 使用前,应通过完整性试验(灭菌后使用前完整性试验或PUPSIT)验证灭菌过滤器组件的完整性,以检查使用前的过滤器制备是否造成损坏和完整性丧失。 通常认为,由于工艺限制(例如过滤非常少量的溶液),PUPSIT 并不总能在灭菌后进行。在这些情况下,可以采取替代方法,前提是已经进行了全面的风险评估,并且通过釆取适当的控制来降低非无菌性的风险,从而实现合规。 |
| PIC/S |
| 1 | PIC/S的关系其实不言而喻,法规的更新都是同步的,在新版的PIC/S附录中,和欧盟的附录1的要求如出一辙: 灭菌过滤器组件的完整性应在使用前通过完整性测试(使用前灭菌后完整性测试或 PUPSIT)进行验证,以检查使用前过滤器准备过程是否造成损坏和完整性丧失。 用于对流体进行灭菌的灭菌级过滤器应在使用后从其外壳中取出过滤器之前进行无损完整性测试。应验证完整性测试过程,并且测试结果应与验证期间建立的过滤器的微生物截留能力相关联。使用的测试示例包括泡点、扩散流、水侵入或压力保持测试。 人们认识到,由于工艺限制(例如过滤极少量溶液),灭菌后 PUPSIT 可能并不总是可行。在这些情况下, 可以采取替代方法,前提是已进行彻底的风险评估,并通过实施适当的控制措施来实现合规性,以减轻非整体过滤系统的任何风险。 |
| FDA与PDA |
| 1 | FDA《无菌工艺生产指南》(2004)过滤器的完整性可以在使用前进行测试,而且在使用后应常规进行完整性测试,要在过滤后进行完整性测试,体现了更灵活的监管态度。 |
| 2 | PDA TR26针对完整性测试,使用后是必须做的,而对使用前的选择,可以灭菌前,也可以灭菌后, 最好选择在灭菌后,灭菌后的完整性测试不但能提供相同的信息,而且进一步地表明过滤器是否在灭菌过程中受到损坏。应采取措施确保在进行灭菌后的完整性测试时保持系统下游无菌。 除了在使用后进行完整性测试之外,可在使用前进行完整性测试,在灭菌前或灭菌后测试。在外罩中在线测试过滤器是最佳选择;但是,有时考虑到工艺的需要,也要进行离线测试。灭菌前的完整性测试可证明过滤器已经装好,是使用前的必要步骤。风险评估可确定其效用。 |
| 中国指南和监管要求 |
| 1 | 2018年《除菌过滤技术应用指南》: 除菌过滤器使用后,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立即对其完整性进行测试并记录。除菌过滤器使用前,应当进行风险评估来确定是否进行完整性测试,并确定在灭菌前还是灭菌后进行。 当进行灭菌后-使用前完整性测试时,需要采取措施保证过滤器下游的无菌性。常用的完整性测试方法有起泡点测试、扩散流/前进流试验或水侵入法测试。 标志着国内法规与国际接轨的开端。 |
| 2 | 中国GMP无菌药品附录(2025征求意见稿): 拟定将PUPSIT纳入GMP强制的管理要求,与欧盟无菌附录保持一致: 除菌过滤器组件应当在使用前灭菌后进行完整性测试,用于药液除菌的除菌过滤器,应当在使用后从外壳中取出前进行完整性测试。 应当采用经验证的方法进行完整性测试,依据过滤系统验证确定的标准对测试结果进行判定。
由于工艺限制(如药液量很少)无法在使用前灭菌后进行完整性测试时,可以在全面风险评估并采取适当控制措施后使用替代方法。 |
关于PUPSIT的最大风险的考虑,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