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4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其他] 求助:反向悬浮乳化交联法制备柠檬酸-聚乙烯醇微球,载药量(阿霉素)突然降至1/3...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各位做微球制备的前辈们好,想请教一个近期遇到的棘手问题:
我目前在做反向悬浮乳化交联法制备柠檬酸 - 聚乙烯醇(PVA)微球,主要用于载阿霉素。之前制备的微球载药量一直比较稳定,但最近突然出现载药量大幅下降的情况 —— 现在的载药量还不到之前的 1/3!
关键是,最初发现问题时,所有工艺配方(包括柠檬酸、PVA 的用量比例、交联条件等)都和之前完全一致,没有做任何调整。
为了排查原因,我已经尝试了这些措施:
更换了所有原材料(包括柠檬酸、不同批次的 PVA、纯化水,均确认过纯度和规格与之前一致);
调整了柠檬酸与 PVA 的配方比例(尝试了比之前高 / 低不同比例);
更换了油相体系(之前用的是石蜡油 + Span80,后来试了乙酸丁酯+醋酸纤维素,均无改善);
调整了反应温度(从之前的60℃尝试了 50℃、55℃、65℃、70℃、80℃,载药量仍无明显提升);
但折腾下来,微球的载药量还是上不去,和之前的稳定数据差距很大。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情况?或者有没有可能是我忽略了某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比如操作环境、原材料储存条件、乳化搅拌速率的细微变化,还是检测载药量时的潜在误差?)?求各位不吝赐教,非常感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好评好评 差评差评 @AI助手AI助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沙发
发表于 2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1 金币

理解为反向悬浮乳化交联法制备的微球,此前一直较稳定且载药量相对高,从某个时间节点开始载药量下降
正常情况下断崖式含量断崖式下降是不太常见的事情
载药量的关键工艺参数之一搅拌速度没有考察,是否有变?
含量的检测方法是否可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神
板凳
发表于 2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优先验证乳化环节:用转速计校准搅拌速率→固定速率,对比不同乳化时间(20min、30min、40min)的载药量→观察微球粒径分布(用激光粒度仪测,若粒径 D50 比之前小 20% 以上,说明乳化过度;若 D50 变大且分布变宽,说明乳化不足)。
其次验证交联 pH:实测水相初始 pH,回调至之前稳定值,对比载药量变化。
最后验证检测环节:用已知浓度的阿霉素标准品,通过相同检测方法测回收率(若回收率 < 90%,说明检测有误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地板
发表于 2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好——这类“工艺配方没变但载药量骤降”的问题我见得多,先安抚一句:大多数情况不是神秘的“配方外力”,而是某个看似微小或不显眼的环节发生了变化(或测量步骤出了问题)。下面我把可能原因按类别列清楚,给出优先级(从高到低)和快速可做的排查/判定实验 — 你可以按这个顺序做,能尽快缩小范围并定位问题。
快速结论(先做这几项)
  • 立刻做“回收率/回收试验” —— 将已知量的阿霉素(DOX)按你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做一次空白微球体系内的加标回收(把药直接加入微球分散体系或基质),测算提取回收率。如果回收率远低于以前(比如从 95% 降到 30%),说明分析/提取环节问题居多。
  • 工艺物料质量平衡:制备后分别测定(或提取测定)——微球固相中的药量 + 出水/水相中的药量 + 油相/有机相中的药量 + 洗脱液中的药量。看药去哪儿了(被洗掉?留在油相?还是降解了?)。
  • 取近期和之前成功批次的微球做粒径分布对比(光学/激光粒度)和表面形貌(光镜/SEM)。若粒径分布明显变小/变大,或表面多孔/裂纹,说明乳化/交联或固化工艺变化导致包封效率变差。

可能原因(按发生概率排序)及排查方法A. 分析 / 提取 / 检测误差(高概率)
  • 提取溶剂、提取时间、超声功率、滤膜吸附等任何变化都会影响测得载药量。
  • 阿霉素在酸/碱/光/热下易降解或吸附到器具(例如玻璃/塑料/过滤器)。
  • 排查:

    • 做“回收率/加标回收”测试(见上)。用已知量药品做完整的前处理 — 计算回收率。
    • 用不同材料容器(玻璃 vs PP)和不同滤膜(PTFE vs PVDF)测试吸附。
    • 检查标准品、校准曲线、色谱柱、流动相是否有变化或过期。复跑旧批次样品(若还留有)作为方法对照。
    • 检查样品稀释倍数与线性范围,是否发生超载或稀释错误。

B. 药物在制程中被“转移”或“流失”到其它相(油相/水相/洗液)或被降解
  • 阿霉素是两性分子,pH 对其带电状态和亲油性影响大,改变 pH/盐度会改变其分配系数(会更易进入油相或留在水相被洗走)。
  • 排查:

    • 在乳化/交联后马上取样并测定各相(用适合溶剂抽提油相中的 DOX),看药物是否到了油相或水相。
    • 检查交联与洗涤步骤是否延长、洗涤溶剂体积是否增多。
    • 做“加标后走整个流程”实验(即在最初水相里加已知量 DOX,做全套工艺,最后再测各相),看损失发生在哪一步。

C. 乳化/剪切能量或乳滴尺寸发生微小变化(中高概率)
  • 乳化剪切(搅拌速率、转子类型、轴径磨损、搅拌位移、搅拌时间)微小变化会显著改变乳滴直径,从而影响包封效率和药物向外扩散速率。即便转速表面“相同”,实际剪切能和几何位置(搅拌桨中心偏移、轴承磨损)也会变。
  • 排查:

    • 记录并对比历史数据:搅拌机型号、线速度、桨径、浸入深度、转速(rpm)与现在是否完全一致。用转速计/测速枪确认实际 rpm。
    • 用光学显微或粒度仪测乳液阶段(交联前)的乳滴分布,并与历史成功批比较。
    • 检查设备是否有堵塞、磨损或轴偏心。

D. 交联反应进程或交联度改变(中等概率)
  • 柠檬酸与 PVA 通过酯化形成交联(通常需脱水/加热)。若反应温度、加热时间、体系水活度(含水量)或催化条件(pH、酸催化)变化,交联度改变会导致载药保持能力改变(交联不足,药易渗出)。
  • 特别注意:水含量/溶剂残留会抑制酯化(需脱水条件),若反应器有冷点或加热片/温控探头位置不同,会影响局部温度。
  • 排查:

    • 测定交联度(如通过溶胀率、水吸收或红外 FTIR 查看酯峰强度)与以前批次对比。
    • 对比反应时间-温度曲线(温度起升速率、保温时间、是否有温度波动)。
    • 做小规模加热时间延长/缩短实验,看载药变化。

E. PVA 或柠檬酸的物性微变(低到中等概率,但不能忽略)
  • 虽然你换了批次并确认规格,但 PVA 的分子量分布、醇解度(度数)/羟基分布或柠檬酸的含水量/溶解速率微差都会影响物性与交联反应速率。
  • 排查:

    • 核实 PVA 的分子量和醇解度(% hydrolysis / degree of saponification)是否与之前精确一致(不是只看型号)。
    • 检测柠檬酸的水分/熔点/残留溶剂指标。

F. 原料储存或操作环境(低概率但常被忽视)
  • 原料受潮、长时间暴露、微生物污染、UV/光降解等都会累积影响。实验室环境温湿度、洁净度、操作人员的微小操作差异(如滴加速度)也会影响乳化稳定性。
  • 排查:

    • 检查原料批次的实际开封日期与储存条件(有没有受潮或高温)。
    • 回顾近期是否更换了实验室的通风/空调、有没有搬动设备或人员。

优先化的实验路线(最少成本、最快见效)
  • 回收率/加标回收(analysis check) — 1 天内能做(高优先)。
  • 质量平衡(分相测药) — 在一次常规制备后,分别抽取水相、油相、洗液和固相测药含量(可并行做)。这会告诉你药物“去哪儿了”。
  • 乳滴/粒径对比(乳化阶段取样) — 直接观察乳化质量,若明显不同说明是乳化工艺问题。
  • 交联度判定(溶胀率或FTIR) — 看是否交联程度不足。
  • 工艺设备校验:转速、温度探头校准、搅拌器轴心检查。
  • 药物稳定性检测:把 DOX 放到模拟体系(酸性/中性/有机相)在相同温度保温同样时间,测剩余药量,判断是否降解。

具体判别实验与预期结果(帮助你定位)
  • 如果回收率差 → 是分析提取问题(修方法/更换滤膜/避免吸附)。
  • 如果多数药在洗液/水相中 → 是包封效率/乳化或交联问题(乳滴大/交联不足/洗涤过度)。
  • 如果药在油相中 → 说明药亲油性变强/溶剂体系或 pH 导致分配(检查 pH 和油相极性/乳化剂)。
  • 如果整体药量都少,但你能在老标准品溶液中回收 → 说明制程中药物降解(做药物稳定性试验)。
  • 若交联度低(溶胀率高)→ 交联条件/水活度/加热不足或反应被抑制。

实验/方法学细节建议(避免常见坑)
  • 提取时:若用酸性溶剂提取 DOX,注意 PH 和共溶剂(甲醇/乙腈)比例以保证完全抽提;并验证滤膜/试管是否吸附 DOX。
  • 内标法或用去离子水 + 有机溶剂两相分别测,避免单一溶剂未能提取全部。
  • 记录并标准化搅拌浸入深度、桨叶位置、转速实际值(rpm)与线速度。用测速枪或转速校验器确认。
  • 在乳化阶段取样做光学照片+粒径统计比仅看最终微球更有诊断价值。
  • 交联用温度探头建议放在同一位置(批次间保持一致),不要只看锅外温度。
  • 小规模盲跑:用既有配方但不同单一变量(只改搅拌)来排错,避免同时改多个参数而混淆原因。

如果需要我可以直接给你的实验表单/模板
  • 我可以帮你写一个逐步的“排查实验表格”(包括每一步的目的、操作要点、采样时间点、预期读数、判定标准),供你带入实验室执行并记录结果。还可以把要做的图谱/表格模板(比如质量平衡表、乳滴粒径对比模板、回收率计算表)做成可直接打印的格式。你要哪个格式?Excel/Markdown/实验SOP 模板?


总之,先从“分析回收率 + 质量平衡 + 乳滴粒径对比”入手,这三项通常能在 1–3 天内帮你判定问题是“检测/提取”还是“工艺(乳化/交联/药分配)”问题。把这些结果告诉我(例如:回收率是多少、油/水/固相的药量分布、乳滴平均直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10-9 18: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