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生产制造] 厌氧培养:微生物新种鉴定的第一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从深邃的海底热泉到我们自身的肠道,都栖息着一个庞大而神秘的微生物世界——厌氧微生物。它们是地球上生命的古老形式,在无氧环境中繁衍生息,蕴藏着独特的代谢途径与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要揭开这些“生命暗物质”的神秘面纱,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便是成功地将它们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并培养出来。厌氧培养技术,正是开启这扇未知大门的金钥匙。
一、 为何始于厌氧:不可培养的微生物与“暗物质”
        在传统的微生物学研究中,我们通过纯培养来深入研究一个微生物的特性、生理生化及其遗传信息。然而,著名的“伟大的平板计数异常”现象表明,能够在实验室标准条件下(通常为有氧条件)被培养的微生物,仅占环境微生物总数的1%左右。剩下的99%,构成了微生物世界的“暗物质”。这其中,厌氧微生物占据了极大的比重。
        许多厌氧微生物对氧气极其敏感,暴露在空气中数分钟甚至数秒钟便会死亡。这是因为它们缺乏分解有毒氧自由基(如超氧化物、过氧化氢)的酶系统(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因此,若采用常规的有氧培养方法,这些微生物在接种的第一步便已“全军覆没”,根本无从谈及后续的鉴定与新种发现。
        因此,当研究人员从厌氧生境(如污泥、反刍动物瘤胃、深海沉积物)采样后,进行新种鉴定的第一步,必须是创建并维持一个严格的无氧环境,模拟其原生栖息地的条件,诱使它们在平板或试管中生长形成菌落。这一步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后续所有研究工作的可能性。
二、 创造无氧世界:核心技术与操作要点
        厌氧培养并非简单地隔绝空气,而是一套精密的技术体系。其核心在于驱除氧气、维持无氧和监测无氧状态。
       厌氧工作站(Anaerobic Workstation):这是目前最先进和便捷的厌氧培养工具,堪称“移动的无氧实验室”。它是一个密闭的透明操作箱,通过循环抽真空并充入高纯度混合气体(通常为N、H和CO),迅速将箱内氧气浓度降至极低水平(通常<1 ppm)。内置的钯催化剂可催化残留的O与H反应生成水,从而持续净化箱内气氛。研究人员可以通过附带的密封手套进行所有操作,如样品稀释、涂布平板、挑取单菌落等,全程保证微生物不与氧气接触。
        厌氧罐(Anaerobic Jar):这是一种经济且常用的方法。将接种好的平板或试管放入一个密封的罐子中,然后通过两种方式创造无氧环境:一是使用气体发生袋,加入水后自动产生H和CO,在罐内钯催化剂的作用下消耗O;二是直接通过管道向罐内充入厌氧混合气体并置换数次。厌氧罐非常适合进行批量样品的培养。
       培养基的预处理:除了环境无氧,培养基本身也必须无氧。在配制培养基时,通常会加入还原剂,如半胱氨酸盐酸盐、硫乙醇酸钠或DTT等。这些还原剂能有效消耗溶解在培养基中的氧气,并创造一个低的氧化还原电位(Eh,通常需低于-150 mV),这是许多严格厌氧菌生长的必要条件。同时,培养基中常会加入刃天青(Resazurin)作为氧化还原指示剂。当培养基处于有氧状态时,刃天青呈粉红色或紫色;当处于无氧还原状态时,则变为无色,为操作者提供了直观的视觉判断。
三、 策略与艺术:从混合样本到纯培养
       获得厌氧环境后,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从复杂的自然环境样本中,分离出目标微生物的纯培养物。
样品采集与运输是前提。样品必须被迅速放入无氧的保存液中(如预还原的PBS),并尽快在低温下(如4℃)运回实验室处理,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菌群的活性。
       富集培养(Enrichment Culture) 是关键的策略。研究人员通过设计选择性培养基,来“诱惑”特定类型的厌氧菌生长。例如:
       碳源选择: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可富集纤维素降解菌;以木质素为碳源,则可寻找木质素分解者。
        电子受体选择:提供硫酸盐,可富集硫酸盐还原菌;提供硝酸盐,则可富集硝酸盐还原菌。
        抗生素选择: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可以抑制某些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从而更易于分离革兰氏阴性厌氧菌。
通过多轮的传代和稀释,目标菌株的比例会逐渐提高。最后,通过经典的划线分离法或滚管法(Hungate technique,一种在充满无氧气流的条件下进行液体稀释和琼脂试管培养的传统方法)来获取单个、孤立的菌落,即被认为是纯培养的起点。
四、 第一步之后:新种鉴定的漫漫长路
        成功获得纯培养物,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一个菌株被鉴定为微生物新种,需要一套严谨的多相分类学分析。
        形态学与生理生化特征:首先观察菌落的形态、颜色、大小,以及细胞的形态(镜检)。然后进行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如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发酵产物的分析、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等,这些是传统分类学的基础。
        化学分类学分析:分析细胞壁的肽聚糖类型、细胞膜中的极性脂和呼吸醌的种类,这些是更为稳定的分类指标。
       基因型分析:这是现代微生物新种鉴定的核心。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这是最关键的初步鉴定步骤。通过测序并与国际数据库(如NCBI)进行比对,如果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已知有效发表物种的相似度低于98.7%(目前常用的阈值),则强烈提示它可能是一个新种。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如今,对模式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已成为新种描述的标准要求。通过计算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 和 DNA-DNA杂交(DDH) 的模拟值,可以更精确地界定物种边界。通常,ANI < 95% 且 dDDH < 70% 是判断两个菌株是否为不同物种的黄金标准。
结论
        厌氧培养,作为连接不可知的微生物世界与可研究的纯培养物之间的桥梁,其意义远不止于一项实验室技术。它代表了一种探索精神,一种通过模拟自然来理解生命的科学哲学。每一次成功的厌氧培养,都像是从浩瀚的宇宙“暗物质”中捕捉到了一颗闪亮的星辰,为我们揭示生命的多样性、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乃至开发新的药物、酶制剂和能源,提供了最宝贵的原始材料。在微生物新种鉴定的漫漫长路上,正是这坚实的第一步,照亮了通往未知生命奥秘的征程。
        上海喆图,培养箱,干燥箱,试验箱,马弗炉,水浴锅,摇床,振荡器,等生产厂家,欢迎询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好评好评 差评差评 @AI助手AI助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10-10 00: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