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
UID1034675
帖子
主题
积分2957
注册时间2025-6-26
最后登录1970-1-1
听众
性别保密
|
结论(先说结论,方便决策)
- 单凭“能否检测到100 um 孔”这个灵敏度试验本身是有意义的,但它不能单独证明手套在无菌控制下“完全安全”。
- 原因是:微生物本身体积远小于100 um,但导致污染的机制不仅仅取决于单个微生物的物理尺寸,还跟液体/气体携带、颗粒团聚、界面张力、操作过程中的摩擦/弯折、压力差等有关。
- 因此建议:把孔径灵敏度研究作为仪器能力验证(ability-to-detect breaches)的一部分,同时配套微生物/颗粒渗透/转移类挑战试验和基于风险的论证(risk assessment)。这样结果对监管和质量管理更有说服力。
技术与风险分析(简明要点)- 微生物尺寸 ≠ 进入/致污的必要孔径
- 许多微生物单体很小(几百 nm–几 um),但它们常以细胞团、黏附在有机/非有机颗粒上或被液体介质携带,所需“有效通道”通常大于单个细菌的直径。
- 湿润或有液体膜时,表面张力和毛细作用会影响是否能通过极小孔径;干燥下气溶胶可能通过更小通道但在实际手套—操作接触中概率低。
- 检测方法的目标
- 仪器灵敏度试验的目的是证明在既定检测原理和操作条件下,仪器能可靠发现对无菌控制有实际风险的破损(breach)。
- 因此定义“有实际风险”的阈值是关键——这通常结合风险评估决定(例如:能让可见颗粒/液体渗入、或在常见操作条件下导致微生物转移的孔径)。
建议的验证方案(可直接做的、含细节)目标建立 “检测限(LOD) — 最小孔径” 的概率曲线,并定义统计学的 LOD(例如 95% 检出概率)。
试验材料/条件- 标准化手套样本(材质/厚度要代表实际使用);
- 制备或采购一组已知孔径的标准破孔贴片 / 标准手套(例如 300, 200, 150, 100 um;如果技术允许再做 75、50 um);
- 仪器按实际出厂/使用设置(压力、灵敏度阈值等);
- 需模拟使用中应力:在测试前对手套作一定次数的弯折/揉搓(例如代表实际穿戴操作的疲劳),以暴露潜在微裂缝影响。
样本量与重复- 每个孔径组至少 n=20 个样本(最少10,但20更稳健)以估计检出概率。
- 每个样本做单次完整检测流程(或重复3次看一致性,若可行)。
步骤(概览)- 准备好不同孔径的样品,随机化分配到试验序列以避免系统偏差。
- 对每个样本按仪器 SOP 完整检测,记录“检测到(阳性)/ 未检测到(阴性)”。
- 记录检测时环境(温度、湿度)、手套批次、操作员、仪器设置。
- 计算每一孔径的检出率(%)。
- 绘制“孔径 vs 检出率”曲线,确定最小在**≥95%或≥90%**检出率的孔径作为 LOD(视贵单位/监管要求选择阈值)。
判定标准(建议)- 合格:在目标孔径(如 100 um)上仪器能在≥95%样本上检出;或在 100–150 µm 之间形成清晰的 95% 阈值。
- 若100 µm 检出率低:需说明“仪器对该类微小破损检出能力有限,因此需结合其他控制措施(更换频率、手套完整性二次检查、过度穿戴监控等)”。
必要的补充试验(强烈建议同时做)- 微生物渗入/转移挑战(微生物模拟)
- 在仪器检测能力确认后,用真实或示踪菌(或荧光微球/荧光蛋白标记颗粒)在外侧施加挑战,按模拟操作(摩擦、压力差)后检测内侧是否有 CFU/示踪物转移。
- 这个试验直接回答“在现实操作下,100 um 孔是否会导致微生物进入并导致有意义的污染”——这是对监管/质量最有价值的证据。
- 液体渗透或染料穿透试验(简单/低成本)
- 使用带颜色的液体或染料从外部施加,检查内侧是否染色。能快速判断液体介质能否通过该孔径——对液体携带微生物的风险很重要。
- 气溶胶/颗粒挑战(示踪微球)
- 用已知粒径的荧光微球或气溶胶施加挑战,检测内侧是否有渗入;可用于评估气溶胶传播风险。
如果“不能做小于100 µm 的孔”怎么办(现实限制下的论证)- 明确在验证报告里写出技术不可行性声明(说明为什么无法制备/稳定地得到 <100 um 的人工破孔),并提供替代证据:
- 仪器在 100–300 um 的检出曲线;
- 微生物/示踪物挑战结果(若 100 µm 可检出并且微生物挑战未见内侧转移,则可论证风险可控);
- 风险评估结果(例如基于穿透概率、裂口在现实中的形成概率、手套使用时的实际受力情况等)并据此设定监控/缓解措施(例如更短更换周期、操作限制、二次检测等)。
报告中应包含的要点(便于审查与合规)- 验证目标与背景(为什么做、对无菌控制的意义);
- 仪器原理与检测限的解释(例如气压衰减/渗漏/电导等原理对不同孔径的理论敏感度);
- 试验设计与样本量、具体步骤;
- 检出率数据与孔径-检出率曲线;统计 LOD(如 95%);
- 微生物/示踪物挑战结果(若做);
- 风险评估结论、限制说明、和因此采取的补充控制措施。
给你一句可以直接放在验证报告里的论证句(模板)“本灵敏度研究旨在确认手套完整性测试仪在既定仪器原理与操作条件下,能否检测到对无菌屏障产生实际风险的破损(breach)。尽管单个微生物尺寸远小于 100 um,但在实际污染事件中微生物通常以颗粒、团聚或随液体/气流迁移,因此以孔径 100–300 um 级别开展检测可以评估仪器对具有现实污染传递风险破损的检出能力。为弥补对更小孔径的技术限制,本研究同时进行了(或建议进行)微生物/示踪物挑战试验以评估在典型操作条件下微生物转移的实际可能性,从而以证据支持风险可控性判断。”
简短建议(总结)- 不要只看“微生物尺寸”来否定这个试验。100 µm 的灵敏度研究对证明仪器能发现“有实际风险的大孔/裂口”很有用,但必须和微生物/染料/示踪物挑战与风险评估结合,才能对无菌控制做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