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前言
多次有人在后台问我:新版药典中每批培养基(灭菌批)都应符合培养基适用性检查的要求怎么做?针对控制菌培养基部分,可以看前文:不用对照培养基,行不?而计数培养基部分,我偶然间看到一篇研究论文觉得思路挺不错的。
整理一下论文中的主要方式,加上一些个人理解做为补充如下: 一、 策略核心:验证驱动的合规性优化研究者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微生物计数用基础培养基(如胰酪大豆胨琼脂(TSA)和沙氏葡萄糖琼脂(SDA))作为研究对象。这类培养基成分稳定,不含不耐热的抗生素或指示剂,是进行储存期验证的理想载体。 具体实施方案为: - 标准化批量制备:使用脱水培养基,按说明书比例批量配制,分装于耐热的三角瓶中。
- 统一灭菌处理:采用经验证的灭菌程序(121℃,15分钟)进行湿热灭菌。
- 验证储存条件与期限:将灭菌后的培养基置于2~8℃冰箱避光保存,并设定不同的时间点(如30天、60天、90天、180天)进行取样检测。
- 使用前处理:临用前,将固体培养基重融(具体方式不明),45℃水浴中保温倾注平板,并进行适用性检查。
二、 验证结果与可行性分析经过系统化的验证,获得了支持该方案的有力数据: - 促生长能力符合规定:在180天的验证期内,TSA和SDA对药典规定的所有指示菌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的促生长能力均符合要求,回收率比值稳定在0.5~2.0的合格范围内。
- 物理性状稳定:重融后制备平板属于新鲜制备,并不存在预制培养基在保存期内出现明显的干裂、收缩等问题。
- 重融影响可控:单次重融操作符合药典要求。
这些结果表明,对于成分稳定的基础培养基,采用“脱水培养基 + 灭菌后密闭避光保存 + 使用前单次重融”的模式,在2~8℃下180天的储存期是可行且合规的。 三、 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势该方案的成功实施,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和成本优化: - 大幅减少对照培养基使用:灭菌批次减少,对照培养基仅需在周期性灭菌时使用。
- 解放人力,提高效率:将技术人员从高频、重复的配制和即时检测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能专注于更复杂的分析任务。
- 优化资源,降低能耗:从“小批量、多批次”的灭菌模式转变为“大批量、少批次”的集中灭菌,显著降低了灭菌柜的能耗和设备损耗。
四、 风险控制与适用范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此策略是 “药典允许边界内的极限腾挪” ,其成功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是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指标(目前主要为促生长能力)对基础培养基轻微变化的相对不敏感;二是药典允许重融一次。你要说一点没有影响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严格的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 明确适用范围:该策略目前仅适用于成分稳定的基础培养基(如计数培养基)。对于选择性培养基、鉴别培养基或含有热敏性成分的培养基,必须进行独立的、更严格的验证,不可直接套用此方案。
- 设定硬性报废期:必须严格遵守验证后的储存期限(如180天),到期即刻废弃,不得超期使用。
- 严格控制操作:固定重融条件,保温温度不超过45℃,且每瓶培养基仅供一次性使用,严禁反复冻融。
- 持续监测:定期对储存设备(冰箱)进行温度监控与校准,确保储存条件始终受控。
结论“少用对照培养基”的尝试,是一次在合规前提下对实验室工作流程的科学优化。说是投机取巧也罢,验证充分也罢,落到实处是将药典赋予的灵活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率和效益。如要学习使用,建议做好批量灭菌并固定好重融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