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撰稿| 戴绪霖背景介绍 任何组织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那怕是慈善机构,也必须考虑收入与支出,否则就无法存续。 质量活动也不例外。患者需要药品,同时还会需要食品等其他很多东西。药品太贵,患者就无法获得必要的药品用于治疗。所以,质量体系的经济性也是所有监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非常重视的一个课题。 如中国《药品管理法》第三条就规定,“药品管理应当保障药品的安全、有效、可及”。2025年7月,美国FDA也发布了《Quality Management Initiatives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An Economic Perspective》(制药行业中的质量管理举措:经济视角)白皮书,ECA将《Lean GMP:is"right-sizing"GMP and Compliance possible?》(精益GMP:“合理规模”的GMP和合规性是否可能?)作为其中级质量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之一。 为什么要重视质量的经济性 相信这个大家都比较好理解,就是“降本增效”。 1、避免成本失控,保障盈利能力 正如FDA发布的《Quality Management Initiatives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An Economic Perspective》白皮书所言,当投资(包括增加冗余、提高精确度)超过最优水平后,总成本开始增加。这些成本包括: 直接成本:多余的设备、冗余的人力、更复杂的材料。 间接成本:更长的审批周期、更复杂的培训、更高的管理开销。 最终导致“利润减少”。 收益递减效应导致,在最优点之后,额外的投资无法产生相应的效率提升或风险降低收益,“投资不再产生足够的效率提升和节约”。 2、运营原因:维持敏捷性和可靠性,而非扼杀它 一个臃肿的体系会削弱敏捷性,使得公司难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技术变革或供应链中断等“日益复杂的全球格局中的演变挑战”。降低而非提高可靠性。过度复杂的体系可能掩盖真正的流程弱点,让人们忙于应付“纸面工作”而非解决根本问题。责任被过度分散(“人人负责等于无人负责”),反而增加了出错的风险。真正的可靠性源于简单、清晰、高效的核心流程。 3、损害创新 臃肿的体系会营造一种避免犯错而非勇于改进的文化。员工会因为害怕触犯复杂的规章而不愿尝试新的、更好的方法。 当员工被繁琐、看似无意义的规章束缚时,他们会将质量视为一种强加的行政负担,而非共同的价值追求。 质量体系为何会越变越臃肿 质量体系的臃肿化往往并非偶然,而是由以下几种关键力量共同驱动的: 1、防御性文化与非理性的风险规避 根本原因:对失败(尤其是可能影响患者安全或引发监管行动的失败)的恐惧,压倒了对经济效率的理性计算。 表现:决策者倾向于为了绝对安全而增加额外的控制点、复核层和超高标准,“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防御心态。 2、对“合规性”的误解和层层加码 根本原因:将法规和指南视为“最低标准”,并错误地认为,超越这些标准越多,在审计或检查中就越安全。 表现:将大量“锦上添花”的embellishment(粉饰)当成了硬性要求。例如,对文档中一个微小的、不影响数据完整性的笔误进行过度复杂的纠正流程。 3、组织内部分工与责任推诿 根本原因:部门间壁垒促使各方通过增加流程来转移或分担责任。 表现:如运营部门可能会呼吁“由QA进行额外检查”,这有时是为了减少自身的工作量或责任。每一次这样的呼吁,都可能在不加审查的情况下增加一个冗余环节,而真正需要解决的“流程根本弱点”却被掩盖了。 4、体系自身的惯性与缺乏定期简化 根本原因:质量体系文件和管理流程一旦建立,就倾向于永久存在,缺乏一个日落条款或定期优化的机制。 表现:存在一种风险,即行政流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增长和倍增,变得更加复杂和详细。新的要求不断叠加在旧的要求之上,但很少有人问这些旧要求是否仍然必要。 5、技术或能力不足的补偿 根本原因:当现有工艺或设备本身不稳定、不可靠时,最直接的应对方法不是投资于根本性的改进,而是增加检测频率(导致过度精确度)或增加备份(导致过度冗余)。 表现: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补偿行为,最终导致体系复杂化和成本上升。 如何防止体系过于臃肿 解决办法就是从“基于恐惧的合规”转向“基于风险和价值创造的合规”。 下图是我让AI帮忙生成的一张管理策略图,如下: 具体而言,这四大策略可分解为以下可执行步骤: 1、文化先行:确立“风险与价值”驱动的决策思维 核心:强调将“是否明智、有效和高效”作为每个质量决策的黄金法则。 行动:高层管理者需明确表态,支持基于科学和数据的风险决策,奖励那些通过简化流程创造价值的行为,而非那些只会增加复杂性的行为。 2、机制保障:将质量风险管理作为强制性前端流程 核心:在引入任何新标准、新控制点或新冗余前,强制进行质量风险评估。 行动: 提问:这个措施是针对什么不可接受的风险?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如何? 验证:是否有数据或证据表明,现有措施不足?新增措施能多大程度降低风险? 审批:建立由质量、运营、工程、财务组成的跨职能团队,共同评审并批准所有新增要求。 3、目标明确:始终追求“最优投资水平” 核心:将目标明确为“总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而非不计成本的无限投入。 行动: 量化分析:尝试量化新措施的成本(直接投入、管理时间、周期延长)与收益(缺陷减少、效率提升、风险损失避免)。如果成本远超收益,则应拒绝或寻找更优方案。 增量投资:将质量投资视为一个循序渐进的旅程,而不是一步到位地过度投资。 4、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投资于流程本身,而非事后检查 核心:将资源从检测和冗余转向预防和优化。 行动: 技术升级:投资于更稳定、可控的先进制造技术,从根源上减少变异,从而降低对过度精确检测的需求。 能力建设:通过培训提升员工技能和质量文化,使其能一次做对,减少对多重复核的依赖。 5、持续优化:建立定期的体系回顾和简化机制 核心:将“简化”作为一项持续的职责,而非一次性的项目。 行动: 定期审计:每年或每两年对关键流程进行审查,问询:这个要求是否仍然必要?能否简化或取消? 淘汰机制:对于无法证明其价值的旧要求,建立正式的淘汰流程。 结语 这两年国内各行各业都在反内卷,但制药行业,虽然也会讲质量风险管理、质量成本管理等,很少有人公开谈论质量管理的经济性问题。 个人认为,药品属于高度管制行业,监管部门的态度起着引领作用,只要官方不表态反内卷,不讲要重视经济性,仅靠企业自身确实很难贯彻。 故而在此,个人呼吁监管方落实《药品管理法》第三条,将“可及性”提高到与其他2条---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同的地位,引领行业在重视质量的同时,也要关注经济性。 主要参考文献: 1、GMP VERLAG,作者:,Christian Gausepohl,Quality Assurance-Current Status and Outlook; 2、FDA,Quality Management Initiatives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An Economic Perspective 欢迎留言,更多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