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转自:蒲公英Ouryao 综合:青于蓝一家生物医药企业,将多地卫健委和公立医院告上了法庭。这并非个例,而是当下医药行业回款难题的一个尖锐缩影。 11月8日,广东凯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一则公告,揭开了行业的伤疤。公告显示,在过去一年里,公司及子公司作为原告,共发起了69起诉讼和仲裁,其中41起已结案,涉及诉讼金额约3900万元。而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仍有高达3亿元的合同纠纷悬而未决,尚未结案。 这些纠纷的根源,直指2020年至2022年期间,各地卫健委或公立医疗机构拖欠的检测服务费或货款。机构欠凯普的钱,凯普则被拖累,难以按时支付上游供应商的款项,一条产业链上的资金链由此紧绷。
官司缠身,凯普生物追讨天价服务费 凯普生物,这家在疫情中业务量激增的IVL(检验实验室)企业,如今被逼成了“官司专业户”。 根据公告,这些案件中,凯普生物多是向医院及卫健部门追讨核酸检测服务费。其中,与郑州市某医院的检测服务合同纠纷,涉案金额高达1.6亿元;与某盟区域中心医院的买卖合同纠纷,涉案金额也达到1.2亿元。公司已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但回款进度可能严重滞后。 回望疫情三年,凯普生物的应收账款如滚雪球般增长:从2020年的5.3亿元一路飙升至2022年的24.1亿元。这生动地表明,业务量的飙升并未带来健康的现金流,反而埋下了巨大的回款隐患。 然而,凯普生物的遭遇,仅仅是医药行业长期存在的“三角债”难题在后疫情时代的一次集中爆发。从核酸检测服务到药品、医疗器械采购,公立医疗机构拖欠企业货款,几乎已成为一个心照不宣的“行业潜规则”。 超越检测:药企同样是“重灾区” 同样是3亿元,2023年8月,海王生物的公告显示,在海王生物14项诉讼案件中,有10项是海王生物及控股子公司与公立医疗机构之间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具体来看,海王生物通过诉讼要求对方支付的绝大部分拖欠款项是应收款项,金额合计3.1亿元。 这些案例仅仅是冰山一角。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以“医药公司”、“买卖合同纠纷”、“医院”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能找到成千上万份判决书,涉案金额从几十万到数亿元不等。这揭示出一个残酷的现实:面对处于强势地位的公立医院,许多药企即使手握合同,也往往陷入“不告不给,一告才给”的被动局面。 为何医院敢欠“大企业”的钱? 究其根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医院端的资金压力:许多公立医院本身运营压力巨大,尤其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DRG/DIP)和药品零加成后,收入来源受限。当地方财政补贴不足或医保回款慢时,医院自然将支付压力向上游转移,形成“医院欠药企,药企欠供应商”的资金链困局。 强势的买方地位:公立医院作为药品和服务的采购方,在谈判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企业为了保住市场准入和份额,有时不得不接受苛刻的付款条件,甚至在催款时投鼠忌器,担心影响后续合作。 内部流程与地方保护:部分医院内部审批流程繁琐,或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使得货款支付效率低下,甚至有意拖延。 对于凯普生物,以及无数被拖欠货款的企业而言,眼下最紧迫的任务,或许就是千方百计地把那“3个亿”以及其他应收款尽快、尽可能多地讨回来。 毕竟,在这个冬天,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