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原文: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著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鬲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 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解释: (首先需要注意的,本章节的季月已经改了,和前面十五章节不一致了。这个就是体现出后人托作的证据之一。) 正月二月,天阳气动,开始,蒸腾地阴气始发,人气机变,肝藏最为明显。三月四月,天阳气盛,主导,地阴气蒸腾稳定释放,人气机在脾、胰主运藏化生之力盛。五月六月,天阳气盛极,地阴气蒸腾达到极限,人气机在头,气机也达到极大值。七月八月,天之阴气开始升张,人气机在肺,宣泄署湿。九月十月,天之阴气开始冷足以冰冻,地阴气也无阳蒸腾始闭,人气机心(此处明显牵强附会,既不合先天八卦,也不合后天八卦,只求对应五行传变在位学说)。十一月十二月,天之阳气极衰,大地冰复,地阴气无阳气蒸腾,气闭合,人气机在肾残阳。所以,春天(升发治法)刺针法在散发和散布,寻找穴位和散络(脉管)。机理要清晰,浅点刺,见血散出而止,病重才可放血(割),病稍重则只需要脉管见空洞即可。夏天(热证,肿痛)针刺法在脉络,腧穴见血流即可,邪血流止手按针孔,则热、肿痛必然可以减缓、治愈。秋天刺针法参看前文描述和机理,手法判断和前面相通,判定以神态转变有利为依据。冬天刺法在穴位,身体空腔和散脉。机理要清晰,针刺孔、割脉直接,病症不严重的,可以考虑分散和浅刺。春夏秋冬刺法选择也是应自然季节和病症属性,以及病在何种收藏。 春天刺夏脉络,则脉气机流向乱,气机动会引导邪微入,侵害到骨、髓,病不能愈。并且导致人不思饮食,进一步导致气机更加不畅。春天刺秋脉络,筋会失养痉挛,逆气机循环引发咳嗽,病不愈。并且导致人时常惊悚,进一步导致郁证。春天刺冬脉络,邪气会明显跟随收藏无法离开,令人肿胀,病不愈。并且导致神智不清晰,话多。夏天刺春脉络,病不愈。并且导致懈怠,脏腑、肌体下垂。夏天刺秋脉络,病不愈。并且导致心中很多想法确不想说话(抑郁),心里空虚惴惴不安。夏天刺冬脉络,病不愈。导致人气机减缓,失常容易发怒。秋天刺春脉络,病持久无改变。并且让人思绪混乱,又要做的事情但是没有头绪,或者健忘。秋天刺夏脉络,病持久无改变。并且人嗜睡,平躺,并且多梦。秋天刺冬脉络,病持久无改变。并且经常感觉体寒。冬天刺春脉络,病持久无改变。并且导致人想要平躺但是睡不着,或者睡眠瘫痪症。冬天刺夏脉络,病不愈,气机向上,会引发各种痹症。冬天刺秋脉络,病持久无改变。并且导致人容易口干、口渴。 平常规律包括很多。刺胸腹的时候,必须避五脏。刺中心,血流如注,空洞无法封堵,立即死。中脾、胰的,五日死。中肾的,七日死。中肺的,五日死。中鬲的,皆为伤中气机、脏器;即使病愈好了,也不过一年寿命,还是要死的。刺,避五脏,这就是基础知识中的顺从自然道理。也就是说,按照自然规律,寻找鬲与脾、肾之间隙来刺。不知道这个道理,随便乱刺,必然出事。刺胸、腹的时候,要记住用布叠放好,缓缓下针。也就是,从叠放布上刺。刺法要领在于,刺后要观察,病不好,再复刺;忌讳过刺。刺针必需干净。刺肿胀需要摇针扩大放脓血。经络刺,不能摇针。以上这些就是,刺法的规律和要领。 黄帝说:我想听您说说,十二经、脉之病终死,如何判断? 岐伯回答:太阳之经脉,其病终死,通常目睛上视而不能转动,背弓,手足抽动。其,面色白,没有汗出,一旦出汗则死。少阳经脉病死的,耳聋,关节不利,眼睛圆睁,系统衰竭。系统衰竭,一日半死。其死之前,气色先青后白,乃死矣。阳明病死的,口目抽动。容易惊悚,神昏妄言。面色黄。是因为上下经脉气机盛,但是不能合化,则病死。少阴病死的,面色黑,齿长枯而污浊,腹胀,闭塞不排泄。上下不通,而病死。太阴病死的,腹胀,闭塞不排泄,无法呼吸。容易神昏乱言,容易呕吐。呕则气机逆行,逆则面色赤红。不逆,则是上下不通,不排泄。不通,则面色黑,皮毛焦,而病死。厥阴病死的,躯干热,咽喉干。容易小便失禁,心烦。病重的,则舌卷不能说话,卵上缩,而病死。此,十二经脉病死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