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蒲公英 于 2025-9-8 08:30 编辑
8月25日,百济神州宣布与 Royalty Pharma 达成合作,出售旗下Imdelltra(塔拉妥单抗)在中国以外市场的大部分特许权使用费,换来8.85亿美元现金。
一笔“看不懂”的大交易,乍一听,有点绕。不是卖药物知识产权,不是卖商业化权益,而是把“未来的分成”提前卖掉。
很多人第一反应:这是不是“拆东墙补西墙”?
其实,事情远比表面复杂。
Royalty Pharma是谁?
它是全球最大的药品特许权投资机构,市值超过400亿美元,业务模式很“另类”:不自己研发药,而是买未来分成。
一句话,别人花钱做药,它掏钱买“抽成权”,赚稳健收益。
对于Biotech企业来说,这种模式的好处是:
不稀释股权,不像发新股那样伤害股东;
快速回血,拿到真金白银支撑研发;
风险转移,把未来可能不稳定的现金流,变成确定的账上资金。
百济神州这次,等于用未来Imdelltra的“提成”,换来一笔即时现金。
1、为什么是现在?
要知道,百济神州2023年研发投入超过140亿元,是中国Biotech里投入最猛的玩家之一。
但问题来了:
研发管线多,烧钱速度快;
产品虽多,但商业化变现还不够强劲;
手握现金虽超120亿,但面对庞大管线,依然吃紧。
换句话说,百济神州需要更多现金流支撑研发,尤其是在全球竞争加剧、资本市场趋冷的大背景下。
于是,“提前卖未来”的BD新玩法,就顺理成章登场了。
2、创新药的BD,正在变形
过去,Biotech常见的BD模式是:
· 卖IP(知识产权)
· 卖开发权
· 卖商业化权益
而这次,百济神州选择卖“未来分成”——这是更灵活、更金融化的操作。
这意味着什么?
创新药BD不再只有“卖身”,而是“卖票据”——未来收益权变成了可以交易的金融资产。
资金链更灵活——研发型Biotech可以更快“回血”,避免陷入融资寒冬。
产业竞争加速——谁能率先引入这种金融工具,谁就能更快推动研发项目,抢占管线优势。
这几乎是把医药研发,拉入了“金融工程”的新时代。
当然,这种模式不是没有代价:
未来收益被“折现”,一旦药物大卖,企业可能“亏大了”;
短期资金宽裕,但长期盈利能力承压;
对外依赖加深,关键产品过度金融化,可能影响公司自主战略。
对于百济神州来说,这一手棋是战略融资 + 风险管理,但也折射出一个现实:
即使是中国创新药龙头,也面临巨大资金压力。
百济神州这一单,既是个案,也是信号。
对企业:它提醒中国Biotech们,融资寒冬下,必须学会更灵活的资本运作。
对行业:BD模式正在金融化,未来可能出现更多“卖分成”“卖未来”的操作。
对投资人:要看清背后逻辑——企业到底是在“腾挪现金流”,还是在“透支未来”?
一句话:
创新药的竞争,已经不只是研发的比拼,更是金融智慧的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