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
UID12197
帖子
主题
积分4497
注册时间2012-1-5
最后登录1970-1-1
听众
性别保密
|
发表于 2012-1-14 14: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SFDAIED论坛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
本帖最后由 谢大侠来了 于 2012-1-14 14:56 编辑
刚才搜了一下SFDAIED论坛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讨论。转载一下相关内容。有趣的是早就有人就这个问题进行了风险评估{:soso_e120:}
谈谈我对制药企业是否应该进行乙肝检查的看法
一纸行政禁文固然能从制度根除乙肝歧视,然而,所谓废立有据,昨日的轻率不应重复,科学论证与全面的宣传教育才能让改变国民已根深蒂固的观念。
制药行业是否应检查乙肝?是否允许乙肝病毒感染者从业?行政指令已是十分明确。然而调查结果则正是显示了笔者的上述疑虑。多数同仁依然认为,制药业应该检查乙肝,因为制药业是特殊行业,乙肝感染者对产品有潜在质量风险。
笔者本期望通过该调查以启示业界同仁能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解读,而不是简单的按章办事。我们是“应该”还是“不应该”,“有必要”还是“没必要”?只可惜,似乎大家都太忙了,基本都是以大众固有观念去看待问题,缺乏思考,更谈不上“探究”。
根据笔者的知识、经验结合从网上、书上找到的资料,进行了一些分析,由于本人同是药剂专业,而非医学、微生物方面专业人员,难免错漏,还望指正。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围产期(生产时由母亲传给新生儿)
儿童期早期感染(通过与已被感染家人间的相互接触所导致的症状不明显的感染)
不安全的注射
输血
性接触
乙型肝炎病毒不会通过受污染的食品或水传播,通常不可能在工作场所传播。
由于可知,在药物生产过程过,除非有伤口,否则,员工体内乙肝病毒不会对体外环境造成任何污染风险。纵使对药品造成污染,除非是注射剂、创伤部位外用药物,否则亦不存在对药品使用者造成感染风险。
乙肝病毒在进入机制肝脏后,在DNA多聚酶的作用下使用宿主的碱基对进行复制,因此乙肝病毒只有存在于细胞才会进行复制产生下一代病毒,而在细胞外的自然环境中可存在时间7天以上。
无菌药品的无菌检查时间为14天,其它药品的微生物检查也至少为4天,从生产到使用终端的时间已使药品中可能存在的病毒将消亡殆尽,又谈何感染。
病毒对热、辐射均不耐受,100℃下十几分钟便可杀灭几乎所有种类病毒,因此,对于最终灭菌产品,是不可能存在活性病毒的。
有人终会担心,过程中操作人员会有创伤伤口,TA的乙肝病毒会对产品造成污染。然而,我却要说,TA的HBV不一定会污染你的药品,但是TA的细菌就一定会污染你的药品,无论TA是否有创伤。因此,裸手操作等违规行为的风险不在于HBV,而在于细菌。
我们推翻前面的一切,从反面来看等,假设HBV真如此可怕,即使我们检查了HBV,那HIV呢?SARS呢?H1N1呢?假设我们的员工都是无“毒”的,那本存在于设备、物料、环境中的病毒呢?要知道病毒只有20-300nm的大小(HBV为40nm),目前已有的过滤器是无法拦截的,这样的话,是否所有产品都来热消毒(灭菌)?
不可否认,操作者的健康状况对于血液制品、生物制品的生产有很大的污染风险,但是这样的风险不是仅限于HBV,任何的细菌、病毒都可能是致命的,而不应对乙肝病毒特殊对待。对于这样的情况,防控措施则不在于检查HBV或者其它病毒、细菌,因为操作人员的病毒感染在时间及种类是不可预知的,以检查操作人员的病毒携带作为防控人员污染风险是不可取的。重点在于隔绝人的污染,例如隔离生产、穿着隔离服等。
下面是引用ulm于10-03-10 16:45发表的:
药品中提到的都是风险管理,人不可能是不会犯错误的,没有绝对的安全,在某种已知可能会造成的风险面前采取了不是100%避免的措施,那他就是失责,正因为乙肝存在范围的普遍性才使我们很针对的看待乙肝携带的问题,如果某传染病毒在社会上只有那么几少数的几例甚至是到现在我们仍未知的但实实在在存在的,那么检查到的概率会是什么个状态 |
我前面的分析不正是从风险评估的角度出发吗?
只是在于我没有把公式弄出来
那就走完最后一步吧。
操作人员乙肝病毒污染药品后对使用药品人员的危害风险:
风险等级:严重(起码是4吧)
风险可能性:以上已经分析,我认为是属于不可能(0),从传播方式、病毒存活时间。
当然你可以说是可能性很大,例如去在3,甚至是5,那不打紧。如果你的风险分析是这结果的话,那你就应该采取措施,当然检查员工该病毒的携带情况是一个措施,但是如果是这么高的风险等级的话,这样的措施能将风险可能性一下子降至1、0吗?在两次检查结果之间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可能又有多大?显然,这样的风险控制措施是足够的,如我前述,那你应该是采用过程隔离或人员隔离操作。
下面是引用thisate于10-03-11 13:52发表的:
分析的很透彻。
但有一个原则应该被重视:一切在于预防。作为特殊行业,一切都不过份。
病毒死后的残体是什么物质?
应该废除乙肝歧视,但从药人员应进行乙肝五项的检查。 |
很遗憾,都回避了我的问题:
1.如何避免在检查后发生感染的危害?
2.如何避免其它病毒感染的危害?
但我也得回答一下你的提问。
问:病毒死后的残体是什么物质?
答:病毒死后,就一堆破碎的有机化合物,没有任何活性。不要混淆细菌内毒素的概念,细菌内毒素是由G-菌的多糖层,其作用是为了杀死与它竞争资源的细菌(我没记错的话。
另外,乙肝病毒检测是做两对半,还有一个是评价肝功能的叫肝功五项,与HBV感染没有绝对关联
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是具有普遍性的,而这个普遍性并不说明它的易传播性,之所以是这个结果,是中国医疗史上的悲哀,是那个年代医疗机构共用注射器所造成的恶果。HBV与AIDS的传播方式是非常相似的,与AIDS的感染人群少吗?AIDS的健康破坏力小吗?那为何不检?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