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清歌一曲月如霜 于 2013-8-16 19:09 编辑
转自博客——续说蒲公英
没想到在科学网上会遇上位蒲公英迷①,于是也领受了一份收集蒲公英种子的任务。领这任务一半是因为凡是热爱自然的都是我们天然的朋友,一半是因为李竞老师要去西北林工作。我喜欢西北林的校园,像个大学的样子。
领了任务就得尽心去做,每日走路总是会小心留意。那天我还在校园里见到两株开粉白色花的类蒲公英植物,也拍了照,希望那两株能留存到结出种子。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喜欢一棵草、一朵花、一只小动物,就应该让它们停留在它们本来生活的地方。
过两天上课还会提到蒲公英和它所在的菊科。这一类植物以其卓越的扩散能力和超强的适应性,展颜在世界上终大多数的土地。哪怕是极地的苔原上,都有菊科植物存在。当然,它们在扩散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过程中,从外在的表现型到内在的遗传背景可能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也这是为什么李老师能从世界各地收集到600多份不同蒲公英种子的一个原因②。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利用环境中的各种资源既不可避免,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人类进化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越了其他的物种,这种进化上的巨大差异势必导致生态的失衡③。解决这种失衡的唯一可能,就是人类的自觉和自制。只有人类全体或者大部分能够清楚地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自觉克制自身的物质需求,才有可能调和人类与其它物种的矛盾。我觉得,除此之外,别无他法。现代农业、分子技术只能解一时之困,同时也可能带来更严重的生态问题,未必能解决我们面临的生态危机。进化使人类拥有了文化,信息的积累和高速传播反过来加速了人类的进化过程,进而造成了我们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我相信最终能带我们走出困境的,也只有文化。
我有的时候会想,在地球上,某个局部的生态崩溃其实是常态,那地方慢慢地会由于周边生物的扩散而逐渐恢复。但每个生境(habitat),每个物种(species)都必然有终结的一天。如果跳出地球回看,人类的折腾也许也只是地球生态振荡的一部分。如果有一天,真的生态大崩溃,也许整个生物圈还是会逐渐恢复,只是可能不再是原来的样子,而且会花很长的时间。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那个环境里也许已经没有了人类。
人类太傲慢了。


讲课用的两页PPT

松林下的一株蒲公英
松林的郁闭度很高 喜光的植物都没法生长
另外松树的化感作用也抑制了其它植物 但蒲公英不信这个邪
现在能理解它为什么到处都是了不?

这照片里您几乎看不见蒲公英的叶子 这植物太随和了 跟谁都能长在一起

总是会有急性子
以上照片拍摄于岛湿地公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