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6899|回复: 12
收起左侧

中国生物制药业竞争力脆弱:重点分析药明康德和中信国健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2013-8-20 16: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中国生物制药业竞争力脆弱:重点分析药明康德和中信国健


中国生物制药业竞争力脆弱:重点分析药明康德和中信国健

(2012-05-06

李革中国药明康德楷体生物制药健康 分类: 医药行业与政策
来源: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

摘要: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形成涵盖前中后期各个环节的相对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在研发外包(CRO)和生物仿制药(biosimilar)生产方面表现较为突出。本文选择药明康德和中信国健分别作为两类企业的代表,来研究中国本土生物制药企业的竞争力。

药明康德是中国国内成立较早的CRO企业之一,利用自身国际背景突破国内CRO市场的狭小格局,通过本土操作成为成本领先者,经过十余年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CRO企业之一。然而在高速成长的背后,药明康德还面对着一系列隐忧,限制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比如技术基础狭窄,创新能力缺乏,客户集中度高等。预计CRO+CMO(贴牌生产)的模式可能成为药明康德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信国健作为年轻的生物仿制药企业,技术水平国内领先。中信国健走的是一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益赛普这一拳头产品的推出,带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销售过度依赖某一种药物,反映了中信国健技术积累仍不够,随着新药的上市,预期未来会逐渐改善。国际市场的开拓是中信国健未来发展中的一大看点。

作为中国生物制药企业的代表,药明康德和中信国健虽然发展路径不尽相同,但仍有一些共同点,例如两家企业的竞争优势仍然集中在低人力成本和原材料供应方面、技术和经验积累仍有不足等。对于跨国生物制药巨头来说,将生产和研发环节转移到新兴市场已经成为未来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跨国制药企业需充分利用新兴市场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在严格挑选研发伙伴的同时,利用一些技术手段来规避知识产权外泄的风险。

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

现代生物制药(biopharmaceutical)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以基因重组(recombinant DNA) 技术、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单抗)为代表的新一代制药技术。现代生物制药通常指利用转基因动物/微生物的活组织/活细胞作为反应器生产大分子药物的技术。与传统的小分子化学药相比,生物药在肿瘤、免疫/神经系统疑难疾病、遗传缺陷和突发群体性疾病的检测和疗效上有一定优势。

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涵盖前期开发、临床前/临床测试、规模生产、批零销售等各环节的较完整生物制药产业链。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以北京、上海、山东、江苏等地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企业集群,集群内部有明显分工,加速了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2006-2010),中国生物制药产业规模增长272%;2011年前三季度全行业销售额达到1085.53亿元,已经超过2010年全年销售额。

中国生物制药全行业销售额(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2011年为截至9月底的行业销售数据

未来五年中国医药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为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在收入增长、医保覆盖面扩大、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未来五年中国医疗服务和药物需求增长可能会逐渐加速。据IMS Health等机构预测,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将在2013年前后将进入世界前三名。

中国企业在研发外包(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CRO)和生物仿制药(biosimilar)生产方面表现较为突出。CRO是专业从事医药产品研发的企业,主要依靠承接大型制药企业的新药研发外包合同实现盈利。1996年加拿大制药公司MDS Pharma Service在北京投资设立了中国第一家CRO企业,主要提供临床试验服务。1998年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SFDA)颁布管理办法,规范药品注册和临床试验管理流程,为CRO行业发展提供保障。

此后,大型跨国CRO企业Quintiles、Covance、Kendles等陆续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带动了中国CRO产业发展。截至2009年底,国内已有专业CRO企业300余家,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单北京地区已有CRO企业约100余家[ 北京国创天成投资顾问有限公司(2010).“2009 年度中国医药研发外包(CRO)市场深度研究及2010 年投资分析报告”(CRO-F-100607)]。目前国内已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CRO企业,如药明康德、万全科技、星昊医药等。

生物仿制药是生物专利药的生物等价物(bioequivalence),是近年来兴起的生物制药行业新热点。欧盟2003年开放生物仿制药的审批通道(biosimilar pathway)之后,生物仿制药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目前国内已经涌现出一批实力较强的生物仿制药生产企业,其中大部分为中外合资,如中信国健、百泰生物、美恩生物、上海赛金等。

本文挑选国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制药企业,分析他们在研发外包环节和仿制药生产方面的竞争优势。国内CRO产业和生物仿制药生产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需求增长较快、前景明朗、成本优势明显、已经有一定的技术积累,有希望产生制药行业未来领导者。我们选择药明康德和中信国健分别作为CRO和生物仿制药生产企业的代表,研究中国本土生物制药企业的竞争力。

CRO代表企业:药明康德

行业背景介绍

新药研发过程漫长,投入大风险高,已经成为大型制药公司的成本重心,CRO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为保证不断推出新的专利药,维持高利润率,大型制药公司通常要保证一定数量的新药研发项目储备(drug pipeline)。

以辉瑞(Pfizer)为例,截至2011年11月10日,公司共有正在进行的研发项目95个,其中71个是研发新分子实体(New Molecule Entity),24个是对现有药物的改进型研发。

大型制药公司通常将部分研发任务外包给CRO企业来降低成本、分散风险。专业CRO公司可以帮助制药企业提升研发效率、加快新药上市速度。新药研发中很多重复性的工作,如前期研究中的中间体合成提纯、中期的临床管理、后期的材料申报审批等,都可以外包给专业CRO公司以节约成本。

CRO企业参与研发前都会与客户签订严格的知识产权合同,事后的纠纷较少,解决了共同研发新药可能导致的知识产权划分不清的问题。

受上游制药行业结构分散、规模小、创新活动少的影响,国内医药研发外包市场规模很小,国内专业CRO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中国制药行业企业规模较小、利润率低。2010年中国年销售排名前十位的上市制药企业年销售之和为209.9亿美元[ 这十家企业分别为:上海医药,九州通,南京医药,一致药业,哈药股份,华北制药,云南白药,三普药业,华东医药。],净利润总和7.5亿美元。相比之下,单辉瑞一家2010年销售额就达到678.1亿美元,净利润82.9亿美元,分别是国内前十名上市制药企业的3.2倍和11倍。

国内制药企业产品中仿制药占压倒性份额,原创专利药很少。国内已经批准上市的3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中,只有21个属于原创,其余94.5%的产品均为仿制。规模小、利润率低,产品以仿制药为主,导致国内制药企业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投资昂贵的新药研发项目。

2010年中国销售额排名前五位的生物制药上市企业研发投入总和为2.48亿元[ 这五家企业分别为:天坛生物、科华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达安基因。2.48亿元人民币约合4,000万美元。],而同年安进公司(Amgen)的研发费为27.73亿美元,是前者的73倍。

此外,国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大部分制药企业倾向于自行研发新药,以避免因为合作研发或者研发外包导致的知识产权外泄。这造成仅有的新药研发投入也大多流向制药企业内部自行研发项目,最终导致国内CRO服务需求小、新药研发外包市场规模小,国内专业CRO企业发展困难。

发展战略:国际背景本土操作

药明康德是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CRO企业之一。姚明康德主营业务是面向一般制药企业、生物制药企业、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从实验室研发到生产的一系列服务。公司面向制药企业的业务主要以小分子药物研发为主,这也是公司目前最重要的销售收入来源。公司还为生物制药企业和医疗器械制造商提供服务实验室测试等服务,这部分业务很可能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

药明康德利用自身国际背景突破国内CRO市场的狭小格局,通过本土操作成为成本领先者,实现高速增长。“国际背景、本土操作”战略是药明康德实现差异化经营、保持高速增长的关键  国际背景:药明康德是典型的归国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其商业模式与国际主流CRO企业相似,主要面向海外市场,为跨国制药企业服务。

本土操作:药明康德善于利用本土资源,确立成本领先的战略优势。

2006-2011年五年间,药明康德销售年复合增长率42%,远高于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平均增长速度(约为28%)。2011年前9个月药明康德实现销售收入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2%,实现净利润5,700万美元。

药明康德年销售额(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药明康德年报,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2011年销售为分析师估计均值

“国际背景”的核心,一是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二是主要为大型跨国制药企业提供服务,形成融资、客户两头在外的CRO商业模式。药明康德的创业道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生物制药创业企业(biotech startup)相似,都是创业者以知识产权入股,经过多轮私人融资后在公开市场IPO。药明康德的融资对象多为国外投资者,并于2007年远赴纽交所(NYSE) IPO。

药明康德主要面向国际市场,承接国际制药企业的医药外包服务合同。药明康德的客户主要为默沙东(Merck & Co.)、礼来(Eli Lilly)等大型跨国制药企业,直到2008年,尚无任何本土客户。截至2010年底,药明康德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于美国,其余大部分来自欧洲和日本,来自中国客户的收入几乎可以忽略。

药明康德的“国际背景,本土操作”战略之所以获得成功,与公司创始人李革夫妇的海外经历有关。李革在美期间曾参与Pharmacopeia Inc.的创建。Pharmacopeia Inc.前身为1993年由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组建的Pharmacopeia Drug Discovery Inc. (PDD)。PDD于1995年在美国NASDAQ上市,2004年拆分为专业从事医药研发的Pharmacopeia Inc.和从事医药IT的Accelrys Inc.。2008年Pharmacopeia Inc.被Ligand Pharmaceutical Inc.收购,成为后者旗下的研究机构。李革在Pharmacopeia Inc.的工作经历可能帮助药明康德建立与海外客户的联系。PDD是药明康德最早的客户之一,Pharmacopeia Inc.更是与许多美国大型制药企业有新药研发的合作项目,这可能帮助药明康德与潜在的海外客户取得联系[ Pharmacopeia Inc.与包括Amgen、Novartis、AstraZeneca、Roche、Takeda、Schering-Plough、Bristrol-Myers Squibb在内的众多大型制药企业均有合作关系。]。

借助国际资本市场的力量,药明康德得以通过并购手段迅速建立规模优势。药明康德是为数不多的几家借助国际市场力量完成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之一。药明康德2007年在美国上市,筹得约1.52亿美元[ 1.52亿美元为扣除发行、承销等费用之后,药明康德从IPO中实际得到的现金。],隔年即1.51亿美元收购美国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研发公司AppTec Laboratory Services.。

但由于时机选择的问题,收购AppTec.让药明康德在短期内承受很大压力。收购完成后不久,金融危机爆发,AppTec资产严重缩水,迫使药明康德在收购完成当年(2008年)就一次性减记商誉6,050万美元,导致当年公司大亏。严峻的经济形势迫使AppTec中止了生物制剂生产业务,并以250~ 350万美元的代价裁员约100人,AppTec年销售额也由正增长转为负增长,缩水约19%。

从长期效果来看,收购AppTec对药明康德的竞争力有提升作用。AppTec主营业务包括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研发,与药明康德主营的小分子化学药业务形成互补。AppTec在2007年为超过700家制药企业提供服务,这一广泛的客户网络帮助药明康德在美国这一全球最大医药市场拓展业务。2008年药明康德中国业务的客户总数为105家制药企业,到2010年底,这一数字变为约260家。

“本土操作”的核心,是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力成本和其他资源优势,借助国内的各种优惠政策,成为全球CRO行业的成本领先者。

新药研发,尤其是小分子化学药的前期研发,包含很多重复性高且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国内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为药明康德的扩张提供保障。例如中间体合成,要求操作者具备较高的技术和知识水平,而小分子化学药的前期研发需要合成至少数万种中间体,操作重复性高,需要大量高素质人员参与。国内有竞争力的人力成本和质优价廉的各类资源,成为药明康德以有竞争力的价格赢得新药研发外包合同的关键。

国内不单人力成本有竞争力,而且还是各种化学原料药的主产地,物料的综合采购成本较低。2010年药明康德扣除折旧摊销的人均营业成本为4.62万美元,是Charles River Lab. (9.98万美元)的一半,不到Covance (12.84万美元)的35% [ CRO企业营业成本主要由非销售和管理人员工资奖金、原材料成本、折旧摊销三部分组成,扣除折旧摊销后的营业成本基本上反应了CRO企业的人力和原材料成本。]

  扣除折旧摊销的营业成本占销售额比重 (单位:%)

数据来源:各企业年报,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

中国政府对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倾斜政策,如各类税收优惠,强化了药明康德的盈利能力。药明康德在国内长期享受国家对高新企业和归国留学人员创业的双重税收优惠,其2006年和2007年的实际税率分别为4.3%和4.2%。2008年中国开始实施新税法,取消了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但保留了对高科技企业的优惠税率,因此药明康德作为高科技企业仍可享受15%的优惠税率[ 新税法给与企业一定的宽限期,宽限期内企业仍可以执行旧税法规定的优惠税率。药明康德国内部分子公司的宽限期到2010年底已经结束,开始执行15%新税率;但药明康德(天津)和上海和全药业优惠税率宽限期至2012年才结束,目前仍在执行优惠税率,因此现在药明康德国内业务总体税率仍低于15%。]

药明康德的挑战

药明康德的技术基础较为狭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未来发展。药明康德的技术能力主要集中在小分子化合物/中间体的合成;在并购AppTec之后,又获得了基因表达、细胞培养等生物药研发能力。药明康德在国内有一支较强的计算化学(computational chemistry)团队,具备年合成上百万种小分子化合物的能力。在并购AppTec之后,药明康德的生物药研发能力得到强化,尤其是对单克隆细胞系的实验室培养、检测能力大大加强。

虽然药明康德汇集一批高素质人才,但公司实际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结果乏善可陈。截至2012年一月底,药明康德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利申请共有124条,几乎全部是小分子化合物的制备、提纯方法,没有新分子实体专利[ 制药公司会将有希望发展成为专利药物的新分子实体申请为发明专利,此类专利是制药公司获得专利药物独家销售权的关键。新分子实体发明专利也成为衡量制药企业创新成果的关键指标。]。药明康德在美国商标和专利局备案的专利只有1项,待批专利申请3项,均为某种功能性草药混合物或制备方法,药用价值较小。药明康德技术基础狭窄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制于CRO商业模式,自身的技术积累和创新活动受到限制

与普通的外包合同不同,医药外包合同中,CRO企业向客户移交的产品主要是各类无形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些知识产权不外泄是CRO企业赢得客户的关键。为保护客户权益,药明康德采取了严苛的保密措施,几乎完全剥夺自己研发队伍的发明权和著作权,并限制科研人员公开展示或私下交流科研成果。药明康德与全体员工都签订保密协议,后者不仅有义务将雇佣期内的所有发明和发现告知公司,而且必须声明放弃所有自己创造的知识产权。药明康德与客户的服务协议还规定,所有研发项目的知识产权均归客户所有,药明康德的雇员在互相交流时严禁展示任何化学结构(chemical structure)。

这些保护措施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药明康德取得了客户的信任,但不可避免地降低了自己研发队伍的创新热情,影响企业的技术积累。研发项目的直接成果(专利、实验数据、工艺参数等)和大部分间接成果(实验中的偶然发现)权益归客户所有,可能是药明康德自身专利技术积累较少的主要原因。

药明康德对于关键客户和关键人员的依赖度较高,给企业未来的稳定运营带来风险。药明康德的稳定运营高度依赖创始人李革夫妇。李革夫妇的海外背景是药明康德能够从国内众多CRO企业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药明康德在国内所有124项发明专利申请中,发明人中包括李革的多达69项。企业对创始人依赖度高,会导致企业的日常经营受到创始人健康状况、私人活动的影响,但随着药明康德发展,对创始人的依赖度会逐渐降低,情况可能会逐渐改善。

药明康德的稳定运营高度依赖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客户。虽然药明康德的客户总体数量接近1,000,但集中度很高,2010年前十名大客户占其年销售额的60%,其中仅来自默沙东一家的合同就占到其年销售额的18.4%。这使得药明康德对其大客户的变动十分敏感,例如2009年辉瑞并购惠氏(Wyeth),并削减了一部分研发项目,就对药明康德的经营造成负面影响。近年来药明康德加大了对生物制药业务的投入,已经具备为生物制药企业提供从研发到商业化生产的一体化服务的能力。

药明康德一方面中止位于美国费城(Philadelphia)的生物制剂生产车间[ 该设施面积约为1,800平方米,对于生产车间来说颇为局促,药明康德计划将其改建为生物药测试车间。],另一方面却在无锡投资新建一座面积超过费城车间5倍的生物制剂生产车间。该生产车间预计于今年晚些时候投入使用,大幅强化药明康德生物制剂的生产能力。

药明康德于2011年11月收购百奇生物(Abgent),增强企业在抗体药物研发和生产方面的优势。百奇生物与药明康德的背景类似,是由中国留学生创立的面向生物制药厂商的CRO企业,主要的分支机构分布在美国的圣迭戈(San Diego)和中国的苏州。百奇生物的商业模式与药明康德类似,其抗体类生物制剂的技术储备正是药明康德发展生物制药CRO业务急需的。随着无锡生物制剂生产车间完工、与百奇生物的合并完成,药明康德将获得为生物制药企业提供从研发到生产全方位服务的能力。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药明康德未来仍将专注于为制药企业提供服务,并无自行研发创新药物的打算。自行研发新药必然造成药明康德与客户争利的局面,还可能导致客户对知识产权的划分和保护的疑虑,造成CRO客户流失。药明康德2011年收购两家临床试验管理服务公司,显示其投资方向仍然集中在丰富CRO服务品种,拓展CRO业务领域上。这两家公司分别为津石医药(MedKey Med-Tech Development)和杰诚医药(Jiecheng Med-Tech Development),两家公司互相关联,业务主要是提供临床试验管理服务。

药明康德的CRO客户很可能成为未来的CMO客户(contract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贴牌生产);CRO+CMO模式可能成为药明康德的未来发展方向。

CRO+CMO模式前景明朗,发展机会看好。与仿制药生产不同,CMO可以是帮助客户贴牌生产仍在专利保护期内的专利药,无需走仿制药价格战的竞争道路,利润率较有保证。药明康德作为CRO企业已经参与到客户的新药研发和生产工艺研发工作当中,熟悉产品特性,从事相关药物的商业化生产事半功倍。药明康德目前已经初步具备大规模生产小分子化学药和生物药的能力,为未来实现CRO + CMO模式打下良好基础。

争取专利药CMO合同与争取CRO合同一样,取得客户信任是关键;通过CRO与客户建立稳固关系以后,药明康德在争取后续的CMO合同上具备优势。药明康德已经具备较丰富的各类药物生产经验,但目前的生产仍是以供应临床试验为主,大型商业化生产经验仍欠缺;尤其是生物制剂,产能瓶颈有待突破。

新兴生物制药领军企业:中信国健

3.1 生物仿制药背景介绍

仿制药(generic drug)是指与被仿制的专利药依照同样的GMP标准生产[ GMP,即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良好作业规范),特指针对生产过程实施的一系列质量与卫生安全自主性管理措施,是制药行业企业生产的强制性标准,涵盖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到包装运输等药物生产全过程的卫生质量要求。各国GMP标准各有不同,通过GMP审核是药物产品上市销售的先决条件。]、活性成分相同、适应症/剂型/规格/给药途径一致、生物等效的药物。由于仿制药跳过了昂贵的前期研发和临床试验环节,成本极低,可以大幅降低医疗费用,因此受到市场追捧,也得到各国政府的支持。

美国于1984年通过Hatch-Waxman Act (35 U.S.C.§271(e)(1)),允许仿制药企业在专利药保护到期之前就开始针对后者的仿制,专利过期后即可上市,加快了仿制药上市速度。欧盟指令2004/27/EC、2004/28/EC,加拿大的Roche Bolar Provision可以看成是Hatch-Waxman Act的欧洲版和加拿大版,都为仿制药企业提供类似的保护。在这些法案的庇护下,仿制药企业争相对热销的专利药先行仿制,一待专利过期就将仿制药推向市场,大幅压低专利药的价格。

例如Pravastatin的相关专利过期后[ Pravastatin,普伐他汀,是由Bristol-Myer Squibb公司生产的主要用于治疗脂代谢紊乱(dyslipidaemia)和心血管疾病的小分子化学专利药,2005年的全球销售额超过13亿美元。],以色列一家仿制药公司迅速获得FDA批准销售Pravastatin仿制药,仅七个月后,40mg28片装Pravastatin的价格就降至原价的约20%。生物仿制药(biosimilar)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仿制药品种,与一般的小分子化学仿制药相比,生物仿制药生产门槛较高,审批程序也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生物药以活组织或活细胞为反应器生产产品,培育环境、介质配方等技术细节对药物产量和品质有决定性影响,仿制难度比化学药高很多。

与化学仿制药相比,生物药仿制药对企业的经验、技术实力、投入力度要求较高,进入生物仿制药市场门槛较高,因此生物仿制药利润率高于一般的化学仿制药。生物仿制药不是专利药的复制物,而是类似物,目前各国医药监管当局对生物仿制药的审批程序仍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这给生物仿制药审批带来不确定性。

欧盟在2003年开通生物仿制药审批通道(biosimilar pathway),循此通道上市的生物仿制药研发周期比化学仿制药长3-5年,费用1-2亿美元,远高于后者的100-500万美元。2012年2月9日FDA公布美国版审批通道的征求意见稿[ 参见2012年2月FDA及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共同发布的“Scientific Considerations in Demonstrating Biosimilarity to a Reference Product (Draft Guidence)”。],要求生物仿制药企业提供结构/功能特征、药代动力、免疫学数据、动物实验数据等。

若这些数据不能充分证明仿制药与被仿制药生物等价(bioequivalence),则仿制药还须进行临床试验,这无疑会大幅增加生物仿制药成本。全球生物仿制药市场潜力巨大,未来五年生物仿制药行业很可能进入爆发式增长期。Research and Markets预测,至2014年,全球生物仿制药市场规模将达到149亿美元,2016年,所有到期专利生物药的总价值达到260亿美元,仿制药市场空间巨大[ Research and Markets, 2011, “Biosimilar/Follow-on Biologics Market Report & Forecast: A Focus on the US (2011-2020)" (http://www.researchandmarkets.co ... 3e/biosimilarfollow).]。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生物仿制药上市,部分生物仿制药企业已经具备研制、生产高端单抗类仿制药的能力。

目前进口的治疗性的单抗药物仍然占据国内市场的主要份额,但此类药物的价格昂贵,而且没有包含在医保范围内,给患者带来较大经济负担。国内已经有一定数量的国产单抗类仿制药上市,与进口药相比,国产仿制药价格极具竞争力,质量也有一定保证。中信国健、百泰生物、美恩生物、上海赛金等公司都有单抗产品上市或在进行后期临床试验,并已经具备大规模生产生物仿制药的能力。

3.2 中信国健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道路

中信国健是一家年轻的、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生物制药企业。中信国健是目前规模仍然较小,但发展速度很快。中信国健成立于2002年,截至2010年三季度,公司总资产10.11亿元,净资产9.3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45亿元,净利润1.03亿元,员工424名。中信国健于2005年推出两款单抗类药物益赛普和欣美格,2006年开始盈利,销售收入逐年增长,营业利润率不断提高。

中信国健年销售额及营业利润率(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Brilliance Rating,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

与国内其他生物制药企业相比,中信国健在单抗类药物方面的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处于领先位置。中信国健是国内仅有的两家能够研发和生产人源化单抗类药物的企业之一[ 另外一家具备人源化单抗研发和生产能力的是中国和古巴合资的百泰生物。]。中信国健拥有3条750升、2条3,000升真核细胞反应器,目前正在兴建6条符合欧盟标准的5,000升反应器,预计将于2014年投产。

中信国健已经通过证监会发审委初审,目前处在落实反馈意见阶段;预计上市后公司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公司计划募集资金7-8亿元,主要用于扩大产能和新产品的市场推广。

中信国健走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中信国健的主要投资方都有国企背景,科研管理团队持有一定比例股份。公司筹建时期的主要投资人为香港中信泰富(CITIC Pacific)和上海兰生国健(Shanghai Lansheng States Kin Pharmaceutical Co., Ltd.),前者以现金入股,后者以知识产权和土地使用权入股。截至2010年底,国务院国资委和上海市国资委分别持有中信国健24.99%和9.56%的股份,中信国健高管团队组建的健唯达、健益康有限合伙公司合计持有3.10%的股份。

中信国健在借鉴国外同类单抗类药物的同时坚持自行开发新工艺技术,有效降低患者的用药成本,增强了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中信国健目前申请国内发明专利52项,其中约20项已经获得专利授权。中信国健产品较国外同类产品极具价格优势,如益赛普(etanercept,依那西普单抗)25mg制剂零售价约400-500元,而同类进口药Enbrel零售价约2,500元[ Enbrel是由辉瑞和安进(Amgen)共同生产的治疗关节炎/类风湿的单抗类药物。]。

中信国健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享受的政策性支持不仅限于各类补贴和税收优惠,还在各类市场准入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例如益赛普被纳入上海地区的医保范围,极大地提振其销售;而益赛普价格大大高于治疗关节炎/类风湿的普通化学药,一般很难进入医保范围。

中信国健坚持开拓海外市场,是为数不多的几家在国外销售成品处方药的中国制药企业。2006年通过益赛普通过哥伦比亚医药管理部门,获准在哥伦比亚上市销售,成为国内首家出口单抗类药物的公司。2010年和2011年中信国健陆续通过印度、巴西和墨西哥医药管理部门的GMP审核,为其产品在这些国家上市销售扫平了道路。

虽然目前中信国健的产品还是以供应国内市场为主,但单抗类药物全球需求迅速增长,价格优势让中信国健的产品在海外市场具备很强竞争力。以益赛普为例,主治关节炎/类风湿,此类疾病发病率约为1%,是目前全球处方药市场销售占比最高的疾病种类,益赛普同类药Enbrel 2010年销售71亿美元。益赛普低廉的价格将惠及发展中国家收入较低的人群,未来如果能突破产能不足的瓶颈和其他的技术性、法律性限制,海外市场销售将放量增长。

Enbrel全球销售额(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IMS Health,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

3.3 中信国健未来发展的挑战

中信国健的技术积累仍显薄弱,上市产品较少,销售过度依赖益赛普一款药物。

中信国健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仍较为有限,研发力量不强。中信国健的人员构成中约50%为销售人员,30%为生产和质量管理人员,研究部门的人员较少。中信国健投入的科研经费在年销售额的10%左右,与全球生物制药行业平均约20%以上的水平相比并不高。

中信国健销售过分依赖益赛普,但预计这一状况会随着多款单抗类新药的上市而改善。益赛普自2005年上市以来一直是公司销售支柱,占中信国健历年药品销售收入的95%以上,2009年更是占到公司总销售额的99.13%。中信国健的产品中缺乏突破性的原创药物,目前在售产品和即将上市的产品多为对国外同类药物的改进和仿制,未来公司拓展国际市场时可能面临阻力。

中信国健的国际专利在质量上和数量上与其国内专利相差甚远。目前中信国健持有两项美国专利:7666609(一种可能用于诊断和治疗黑色素细胞损伤的单抗)和6805869(肿瘤细胞疫苗及制备方法)。待批的中信国健美国专利申请有一项:20110111495(一种浓缩培养液配方及制备),中信国健同时为此项专利提出了PCT申请[ 中国为《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PCT)成员国,中国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PCT途径同时向多个国家递交国际专利申请,即PCT专利申请]。这些国际专利和专利申请不仅在数量上大大少于中信国健持有的中国专利和专利申请,而且就未来依据这些专利独立发展出新药的可能性而言,也低得多。

中信国健上市的和在研的单抗类药物都有对应的国外同类仍在保护期内的专利药。虽然中信国健在生产工艺等方面对原专利药做出很大改进,但在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时,仍可能面临专利方面的法律问题。

虽然以专利药的身份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阻力较大,但不能排除中信国健的产品以仿制药的身份打入这些市场的可能性。从时间上来讲,目前中信国健的大部分产品已经可以在Hatch-Waxman Act或者欧盟指令的庇护下开始仿制药审批,为未来以仿制药身份在欧美上市做好准备。中信国健目前的产品均为1997、1998年通过审批的药物,在2009-2010年已经过了数据专属期(data exclusivity)[ 数据专属期是指专利药申请企业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不披露自己产品的具体研发和试验数据,仿制药企业也就无法利用这些数据来证明其仿制产品与专利药的生物等效性,进而阻止仿制药企业提前进行仿制药的审批申请。美国的数据专属期为:小分子化学药5年、生物药12年、新适应证(New Indication)3年。欧盟的数据专属期为8年,再加2年的销售专属权(market exclusivity),新适应证1年。],打开了仿制药审批时间窗口。

从审批资料准备的角度来看,中信国健的主打产品在国内市场已经得到大量临床应用,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相关数据,如果准备充分甚至可以跳过昂贵的临床测试环节。从硬件上来讲,中信国健在建的生产线都是按照欧盟标准建设的,通过欧盟和美国的cGMP认证问题不大,具备将产品打入欧美市场的生产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6: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优势和面临的压力

作为中国生物制药企业的代表,药明康德和中信国健虽然发展路径不同,但有很多共同点。

药明康德和中信国健在商业模式、股权结构、发展战略方面有很大区别。药明康德的商业模式是外包代工,主要客户群体是大型制药企业;而中信国健的商业模式是自研自产自销,主要客户是药物的直接消费者,即病患群体。药明康德走创业融资、海外上市的发展路线,股东以海外投资者为主;而中信国健的股东中以有国企背景的机构和企业为主。

另一方面,药明康德和中信国健有很多共同点,例如技术积累不够,经营风险较大。两家企业的未来发展都面临着技术积累不够、过度依赖少数产品或少数客户的问题,这其实是在中国基础研发薄弱的大背景下,中国生物制药产业面临的共同问题。目前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的竞争优势仍然集中在低廉的人力成本和原材料供应方面,这是中国CRO企业和生物仿制药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有力武器。

从药明康德和中信国健的例子可以看出,国内企业在从早期研发到临床试验到最终商业化生产的整个生物制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拥有成本优势。药明康德的人均营业成本不到国外竞争对手的一半;中信国健产品售价仅为进口药20%,但仍能保证营业利润率逐年提升,2010年达到40%。这些都是中国原材料和人力等要素价格优势的直观说明,也是国内生物制药行业企业与跨国企业竞争的主要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各级政府和国企日益注重吸引高端海外人才,归国留学人员带来的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促进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以药明康德和中信国健为例,两家企业科研管理团队的核心大都有海外留学经历。

两家企业的核心团队均持有公司相当一部分股份,将核心团队的利益与股东利益捆绑在一起,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向国际通行做法靠拢。这类由归国留学人员或类似背景的高端人才创办的新兴产业企业较容易获得投资者的认可,为其后续发展壮大提供保障。药明康德和中信国健在创业过程中都受到投资者的热捧,为企业后续拓展业务范围、扩充产能提供了资金支持。

目前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的技术积累仍然薄弱,突破性的原创成果极少,而行业未来长远发展,还是要从根本上提高基础研发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

国内整体的生物科技基础科研水平已经成为制约相关产业发展的瓶颈。美国的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都是依托基础研究的突破性成果,结合风险投资发展起来的,两者缺一不可。反观国内的情况,虽然近两年风险投资的队伍不断扩大,但基础科研水平有待提高,造成有投资价值的突破性成果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就企业的研发能力来说,药明康德和中信国健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受我国整体生物科技水平较低的限制,两家公司的技术积累较为薄弱。两家企业现在都没有突破性的原创成果,而且就其投资方向和在研项目来看,未来3到5年也很难取得突破性的原创成果,很难跻身全球主流生物制药企业的行列。

将生产、研发环节转移至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整个医药行业发展不可避免地趋势。新兴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健康和医疗需求快速增长,市场规模扩大,对跨国制药企业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同时,在这些国家进行新药的研发和生产成本优势明显。

将研发和生产转移至新兴市场国家,让跨国生物制药企业面临可能的知识产权外泄风险。无形的知识产权在专利药价格中占据最大部分,因此保护知识产权直接关系到制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另一方面,人力和原材料较低的国家往往也是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弱的国家,因此制药企业对将研发和生产外包或转移到低成本国家存在顾虑。外资专利药生产企业在将业务外包或者转移至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时,可综合采用多种方法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最大限度的利用新兴市场国家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构筑防火墙。例如辉瑞在进入中国之后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截至2011年共提出1,375项专利申请。辉瑞还积极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例如2004年起诉国家专利复审委员会,成功维护其专利药物“万艾可”(Viagra)在中国的相关专利权益。

此外,一些技术性措施也可用来降低知识产权外泄的风险。挑选合适的研发伙伴,首选类似于药明康德这样的熟悉国际规范、内部设有严格的知识产权防火墙、致力于发展长期伙伴关系、和专注外包业务的企业。将研发、生产链条中重复性的、成本比较优势明显的部分如前期化合物合成、临床试验等转移至低成本国家或地区进行在地研究;对独创性较高的部分,以内部研究为主。

附注:

《中国生物制药业两大突破口》

生物制药(biopharmaceutical)是近二十年兴起的,以基因重组、单克隆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制药技术。与传统行业类似,生物制药产业也由研发、测试、上市销售三个阶段组成。但与传统化学药产业由大型药企所垄断不同,生物制药领域内的创业型企业借助技术基础不同形成的进入壁垒,异军突起,形成了以企业间联盟为主的独特产业格局。

目前,国内的生物制药行业虽然规模仍然较小,集中度较低,但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上游的研发环节聚集了一批中小型企业,主要为其他大型药企提供研发服务。在生产环节,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的生产能力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长足发展,但结构不均衡,出现低端药物产能过剩,高端药物产能不足的现象。下游流通销售是产业链相对薄弱的环节,但随着政策管制的逐步放开,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迅速。

目前国内较不发达的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周边产业配套等成为制约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这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仍有欠缺;第二,监管制度不完善,各部门职责不清,甚至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第三,金融工具不够用、不合用,具体表现为过于依赖风险投资;第四,产业周边体系不成熟,上游基础研究仍然薄弱,下游销售渠道限制较多,医保等配套仍不完善等。

就目前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产品仍以仿制药和原料药为主,自主研发能力薄弱。高端仿制药和CRO是最有希望在短期内取得关键性突破的环节。这两者的共同点包括需求增长较快、前景明朗,国内的成本优势明显,并且在国内已经有一定的积累。不同之处在于,CRO未来市场规模可能较为有限,对整体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较弱,而生物仿制药市场规模较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

未来中国医药市场潜力巨大,为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为了进一步提升国内生物制药产业的品质,政府应当从改善生物制药行业周边的生态开始入手,强化中国企业竞争力。这方面可以考虑借鉴新加坡、韩国等发展生物产业的经验,实现由政府推动的生物产业赶超计划。

一、生物制药:技术基础和产业链

生物制药(biopharmaceutical)是近二十年兴起的,以基因重组、单克隆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制药技术。对生物制药行业的界定可以粗略分为广义、狭义两种。广义的生物药是指利用活组织或其他生物过程生产的药物,包括一些小分子药物。狭义生物药主要包括用重组、单克隆技术制造的蛋白(抗体)、多肽、核酸类(DNA、RNA、反义寡聚核苷酸)等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药物,以及某些减毒的病毒/细菌。

本文讨论的重点是狭义生物药,以及生物药在国内研发、制造、销售过程。广义的生物药涵盖所有可以通过发酵等生物过程生产的药物,包括很多已经可以化学合成的小分子药物,如各类维生素。狭义生物药是上世纪70年代生物技术**的直接产物,被视为“现代生物药”,以区别于传统的发酵等生物技术,也是本文研究的对象。

制药行业产品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政府对其监管的力度、深度远超其他制造业。制药行业产业链可以简单分成研发、测试、上市销售三个阶段。研发阶段包括确立疾病机理、作用靶标、筛选评价化合物、先导物发现和优化等环节,最终得到候选药物。测试阶段包括动物实验(生物活性/毒理)、I~III期临床实验(安全/有效性)、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复核等,直到拿到相关药物上市销售的批文。销售阶段包括确定生产工艺、生产方式(代工/自产)、销售渠道(医院/药房)等。三阶段各自独立,但在时间上可能部分重合,例如药物的批量生产可能在二期或者三期临床实验阶段已经开始。

制药行业产业链示意图

严格的监管直接导致药物研发周期拉长,特别是在测试阶段,企业投入直线飙升,成为整个制药产业链的成本重心。制药行业全产业链几乎都在政府的层层监管之下,而且此类监管专业性极强,配套标准、规程等十分复杂。药品产业链在进入动物实验阶段就需要开始遵循监管机构认可的严格规则进行实验,甚至到上市之后还需要配合监管机构对药物的长期作用进行观察。以药品研发体系最成熟发达的美国为例,其整个测试、销售阶段均在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监管下。

药品的整个研发周期长达10-12年,其中大部分花费在昂贵繁琐的测试阶段,而且通过率极低,大约只有0.02%的先导物最终能成为合格药物。低通过率、昂贵的合规测试等造成新药研发花费巨大,并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根据DiMasi等人2003年的估计,每个新药的研发成本约为8亿美元;到2007年,DiMasi和Grabowski估计的花费达到12.4亿美元;而2010年,Adams和Brantner用同样的方法估计的研发花费已经达到14亿美元。

美国的药物研发和审批过程

临床前实验 临床I期 临床II期 临床III期 FDA审查

内容 评价药物活性及安全性 确定安全剂量评估药物有效性及副作用验证药物有效性和长期反应 过程合规审核/结果审核

耗时(年) 3-3.5 1 1.5-2 3-3.5 2-3

测试群体 动物 50-100例健康志愿者 100-300例患者 >3000例患者 --

测试药物数 5000 8-15 4-8 2-3 1

估计花费*

(百万美元) 59.9 32.3 37.7 96.1 --

实际进程 短期动物实验

临床I期

临床II期

临床III期

长期动物实验

数据来源:CMR International, DiMasi & Grabowski (2007),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

*估计花费是根据2000年所做调查给出的

组成生物制药产业链的各环节与传统制药行业基本一致,但每个环节的技术基础与后者差异很大。主要的生物制药技术如基因重组、单克隆等均源于上世纪70年代对细胞内部结构的突破性发现,生物药在分子结构、物化特性、制备技术等方面与化学药不同。

生物药和传统化学药的简单比较

生物药 化学药

有效成分通常为具备生物活性的蛋白质、DNA、病毒/细胞组织等通常为没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如酮、酯类、磺胺等

分子量 通常大于5000Da 通常在5000Da以下

剂型/给药方式因分子量大难于被细胞直接吸收,同时容易分解失活,所以通常不能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给药,而需直接进行组织注射可以采用溶液、片剂、汀剂、雾化等多种制剂形式;给药手段多样,口服、注射、吸入等均为常见手段

制备过程在生物组织/细胞中直接培养,通常不能精确复制组织培养或化学合成,通常可以精确复制

销售渠道受储藏、给药条件限制,通常走处方药渠道销售储藏、给药方式灵活,销售渠道多样(处方药、OTC)

数据来源: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

借助技术基础不同形成的进入壁垒,生物制药领域内创业型企业异军突起,打破大型药企的垄断,形成了以企业间联盟为主的独特产业格局。传统制药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大型制药企业往往是已打通从研发到销售全产业链条的垂直一体化企业,整个行业为这些企业把持。

反观生物制药产业,目前成熟市场如美国,其生物制药产业链往往是由科研单位、小型或创业型生物制药公司、大型制药企业、和药物零售渠道组成的松散联盟。这一松散联盟包裹在由私人关系、合作研发、专利授权、股份投资等构成的一张异常致密的关系网中,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保持了富有活力的创新精神。

1998年美国生物制药行业关系网

数据来源:Powell WW, White DR, Koput KW, Owen-Smith J, 2005, “Network Dynamics and Field Evolution: The Growth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the Life Scienc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0(4):1132-1205;图中蓝色结点代表生物制药企业,黄色结点代表传统大型药企,棕色代表政府支持研究所,灰色代表风投;红线代表研发合作,绿线代表融资关系,蓝线代表商业合作,粉线代表专利授权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出现传统制药行业与生物制药行业融合的趋势,传统药企与新兴生物药企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这一方面是因为领先的生物制药企业如Amgen, Genzyme等规模越来越大,在组织结构、人员配置等方面与传统大型药企渐趋一致。另一方面,传统的医药企业也通过并购、合资、战略联盟等方式进入生物制药领域,如Hoffman-La Roche在收购Genentech后,已将生物药纳入自己的产品线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6: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国内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现状

II.1 规模小、集中度低、增速快

国内生物制药行业规模仍然较小,但增速很快。“十一五”期间(2006-2010),中国生物制药行业规模增长272%,目前已经达到年销售超千亿元的水平。绝对数量上,这一行业规模仍然较小:仅美国生化公司安进(Amgen)一家2010年销售就达到150亿美元,接近中国生物制药全行业的销售额。但在相对增速上,全行业销售年复合增长率22.16%,几乎是同期中国GDP增速的两倍。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年销售额(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

中国生物制药企业数量众多,规模普遍较小,行业集中度较低。截至2010年底,全行业企业数达到860个,从业人员达到13.91万人,但规模均较小。行业内最大的五家上市企业(华兰生物、天坛生物、科华生物、双鹭药业、达安基因)2010年营业收入共40.72亿元,仅占3.8%的市场份额。

行业内各类企业营收占行业总营收比例

数据来源:中经网《2010年4季度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分析报告》

II.2 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在产业链上游的研发阶段,聚集了一大批中小型生物制药企业,他们主要为国内外其他大型药企提供研发服务。目前在北京、上海等生物制药企业聚集区,已有数个较知名的医药研发承包商(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CRO)联盟。这些企业提供的服务多种多样,包括前期的先导物筛查等、后期的组织临床试验、相关药物审批手续申报等。

部分国内生物制药CRO联盟

名称 成立时间 会员数 基地所在地

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 1996年 40 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中关村CRO 联盟 2006年7月 50+ 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 2005年9月 28 北京

数据来源: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

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的生产能力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长足发展,但结构不均衡,出现低端药物产能过剩,高端药物产能不足的现象。以疫苗产业为例,目前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疫苗生产国,现有28家大型疫苗企业,年产疫苗10亿人份。但疫苗产品结构并不合理:一半以上产品是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麻疹等常见病的疫苗,绝大部分产品走国家计划免疫疫苗的渠道销售。而消费者自愿选择的有价疫苗多为外国公司把持;对尖端的癌肿、AIDS疫苗研制,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

下游流通销售是国内生物制药产业链相对薄弱的环节,但随着政策管制的逐步放开,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迅速。受给药方式等限制,疫苗、抗体类药物必须通过医疗机构等专业的渠道进行销售,门槛较高,规模相对较小的生物制药企业通常无力自行建设专业销售渠道。

目前生物药的销售渠道大多集中在资金实力相对雄厚的上市企业手中,如华兰生物、天坛生物、双鹭药业等,均在大力发展地区性销售网络。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代理销售国外制药巨头的产品。如智飞生物在2011年4月与默克(Merck)签署《市场推广服务合同》,在国内销售后者的麻风腮疫苗和肺炎疫苗。

总体看来,目前国内已形成涵盖前期开发、临床前/临床测试、规模生产、批零销售等各环节的较完整生物制药产业链。个别技术和资金实力较强的生物制药企业已经打通了从生物药研发到销售的整个产业链,实现药物研发、生产销售的一体化。

II.3 研发投入不够,弱点明显

目前国内生物制药行业企业的产品仍以仿制药(generic drug)和原料药为主,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薄弱,投入不足,竞争激烈。我国已经批准上市的382个不同规格的基本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中,只有21个属于原创,其余94.5%产品均为仿制药。

国内生物制药行业在研发投入水平上差异较大,仅少部分生物药厂家投入接近国际水平,其他企业在研发投入上远远落后,发展后劲不足。双鹭药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产品以传统的疫苗、血液制品为主的企业如天坛生物、华兰生物等,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可能面临未来发展后继无力的局面。

2010年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

数据来源:各企业年报;Amgen2010年研发费用总额27.73亿美元,是天坛、科华、双鹭、华兰、达安当年销售额总和的4.5倍

三、发展瓶颈:不发达的周边生态系统

生物制药产业处于由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周边产业配套等构成的生态系统中,国内较为落后的生态系统成为制约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的瓶颈。成熟的法律体系、监管制度,发达的金融工具,和完善的医保制度、公立机构等周边配套是欧美等国生物制药产业持续创新、健康发展的动力。

目前环绕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生态系统仍很落后,表现在四个方面。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仍有欠缺;监管制度不完善,各部门职责不清,甚至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金融工具不够用、不合用;产业周边体系不成熟,如上游基础研究仍然薄弱,下游销售渠道限制较多,医保等配套仍不完善等。

III.1 知识产权保护薄弱,监管链条割裂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已经加入所有31个相关国际公约中的15个,对专利、版权、商标权的法律保护在不断加强。中国已是所有五个的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最重要的国际公约的成员国。1985年加入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992年加入《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2001年加入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2007年加入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WPPT)。

高速增长的知识产权官司数量从一个侧面说明国内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共识正在逐渐形成,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也愈发重视。2010年全国新收知识产权案件42931件,比上年增长40.18%,诉讼标的总金额794801.33万元;审结41718件,比上年增长36.74%。

2010年各类知识产权案件

数据来源:《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10年)》白皮书,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其中专利侵权案5785件,增长30.82%,增速仅次于著作权案。

目前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仍然较弱,尤其是专利保护,主要体现在对专利侵权的处罚力度比较低、执行不力。刑事责任方面,中国刑法典分则第3章规定侵犯专利权最大刑期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相比之下日本专利侵权刑责顶限为5年,而韩国是7年。

民事责任方面,专利法及08年修正案的表述均较为模糊。罚金顶限为不法所得或直接损失的四倍,但未给出不法所得或直接损失的计算方法,而在无法计算时默认最大值为一百万元,算法较为保守。虽然国内知识产权诉讼数量及审结数量都大幅增加,但执行难是业界普遍感受。

中国专利申请对目标物、制备过程等细则可能与其他国家不同,需要引起注意。就目前国内专利申请实践来看,微生物(如细菌、病毒、质粒、原生物、藻类等)和遗传物质(如基因、DNA、RNA、染色体等)是可以申请专利保护的。

但动植物个体或组织(如干细胞、受精卵、转基因动植物等)是不可以申请专利保护的,只能通过对制备过程或者特殊技术进行专利注册来间接保护。聚核苷酸类物质,只有精确的核苷酸序列才能申请专利,同源物则不可以专利化;但对多肽类,则可以根据其物化特性来申请专利。

知识产权作为产品研发等创造性活动的成果,是生物制药企业的核心资产,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会增加国际制药企业投资国内的疑虑,也削弱本土企业的创新意愿。

由于生物制药产品较为特殊,对其进行专利保护仍然较为困难。生物制药主要是利用活细胞培养特异物质,最终分离提纯为药物产品,但每个细胞(即便是单克隆细胞)都不相同,特异物质也会有差异,结构复杂的抗体类物质尤其如此,因此在技术上来说,鉴定此类物质的专利侵权较为困难。

某些专利不得不采用迂回的办法,通过对制备过程的精确描述来进行最终产物的专利化,增加了被仿制的风险。我国目前对生物仿制药的界定不清,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和已经获批上市的抗体类新药几乎全部是国外已上市产品的仿制药,为未来知识产权纠纷埋下隐患。

国内生物制药企业面临着药政、卫生、质检、工商、税务、知识产权等多个部门的监管,各监管部门缺乏沟通,导致企业陷入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各个监管部门之间功能重叠,缺乏监管次序,遇事部门利益优先,无视监管效果是造成制药企业无所适从的根本原因。

药监局主管新药审批,知识产权局主管专利审批,但是两者缺乏沟通,甚至出现某些侵犯专利的药物成功获得药监局审批拿到生产销售许可的事例。

不仅如此,2007年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还撤回了药监局注销侵权药物新药注册批号的权力。药监局新药注册司司长张伟说:“取得专利不等于取得药品批准文号,批准文号也不因专利影响是否批准。” 科学时报将这一言论解读为“一项侵犯他人专利的药品有可能获得SFDA的批准文号,而且也不会因为侵权遭SFDA注销” 。这也意味着药监局基本放弃参与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只能通过其他法律渠道保护自己的利益。

III.2 上游基础研究薄弱,研产分割

生物制药的上游基础研究仍然薄弱,而且与产业界联系不紧密,科技成果产业化率很低。中国政府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高速增长,以受国务院直接领导、财政直接拨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财政拨款快速增长,2010年突破百亿元大关。

2000-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财政拨款

数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年报,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

但在具体的研究经费分配上,生物制药并非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重点,生物制药前端的药理、细胞生物学、组织工程投入比较有限。还是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虽然医学科学部和生命科学部是所有八个科学部中2010年基金投入最多和第三多的部门,但学部内与生物制药相关的拨款占比较小。医学科学部中,与制药相关的医学七处获批资助金额仅占整个学部的6%,在所有八个处中敬陪末座。

医学科学部2010年获批项目资金分布

数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2010),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

而生命科学部资助范围很广,涵盖食品、农学、畜牧、林业、生态等多方面,分摊下来与生物制药相关的生物力学、细胞学、遗传学等方面的资金并不多。

生命科学部2010年获批项目资金分布

数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2010),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

另外,目前国内的基础研究大部分在公立的科研院所完成,主要依赖国家财政资助,这实际上助长了基础科学与产业界分割的倾向,科研成果产业化率非常低。一项对1991-2002年中国生物科技学术文章与专利的关系研究发现,学术文章或研究成果转化为专利的比率为70:1 。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部分学术文章低水平重复发表造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在于国内学界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视不够。

III.3 融资渠道狭窄、周边配套不全

医疗健康行业发展迅速,受到国内风投(VC)和私募(PE)的青睐,融资规模逐年上升。2010年,国内医疗健康行业共吸引VC/PE投资18.6亿美元,同比猛增81%。但此类资金投向大都为原料药、中医药、医疗设备等较为成熟、风险较低的传统行业,对生物制药方面的投资仍然较少。

2010-2011年4月医疗健康行业VC/PE投资细分

投资件数占比 金额占比

医药行业 55% 67%

医疗设备 23% 18%

生物技术* 11% 5%

医疗服务 9% 8%

其他 2% 2%

数据来源:《投中观点:医疗健康持续受到关注医药行业为投资主流》2011-4-29;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

*金额占比5%而投资件数占比(11%)说明生物技术项目单项投资还不到其他项目单项投资的一半

VC/PE的谨慎可以理解,实际上,在欧美等发达市场,大型医药企业和公开市场,而非VC/PE才是小型生物制药创新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生物药研发项目专业性强、投资周期长、风险大,VC/PE的投资周期一般为3-5年,通常不会在某一个项目上重复进行多轮大额投资。

在新药开发进入到需大量资金支持的临床试验阶段之后,来自大型药企的资金支持和/或公开市场募集资金,成为研发项目能否持续进行的决定因素。但目前国内的情况是,这些小型生物制药企业很难在公开市场募集资金,而国内的大型制药企业也很少参与投资此类小型生物制药企业和他们的新药研发项目。即便是创业板也要求IPO企业连续实现盈利,而很多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仍处在“烧钱”研发阶段,很难达到上市融资的门槛。与欧美等地企业间存在极为密集复杂的行业关系网正好相反,国内医药行业内部互相间往来较少,大型医药企业也很少入股创新型企业或组建研发联盟。

金融工具不够用、不合用阻碍生物制药行业发展。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导致生物制药企业,尤其是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严重依赖风险投资,几乎没有其他的融资手段,对其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很多情况下,VC/PE成为这类企业仅有的资金来源,处于弱势的创新型企业为得到融资不得不出让大部分股权,这可能极大削弱核心研发团队的积极性。

另外,在公开市场募资、大企业投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政府的科研资金担负起资助创新的责任,这往往不利于开发成果的最终产业化。

最后,在国内投资者缺位的情况下,外资较容易得到质量较好的投资机会,例如,目前国内的单抗(monoclonal antibody, 单克隆抗体)类生物药企业多为合资企业。

医保、销售等制药产业周边政策和硬件配套较为落后,对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发展前景产生不利影响。由于生物药的单价普遍较高,很少被选入中国医保药品目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物药在国内的推广。2009年版的医保药品目录中只有少部分价格低廉的生物药如胰岛素、肝素、疫苗等入选甲类药物,另有少部分干扰素、白介素、细胞生长因子等入选乙类药物。价格较高的抗体类药物和其他专利生物药极少被纳入医保,限制了此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

由于生物药的特殊性,其对下游物流、配售等环节要求较高。为保存药物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很多生物药的给药途径、储存条件要求都较为苛刻,对下游物流等环节的硬件设施要求较高。由于缺乏专业化的渠道商,小型生物制药企业或者花费巨资自建物流、销售网络,或者被迫与大型药企结盟,借用后者的渠道销售自己的产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6: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突破口:高端仿制药和CRO

就目前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高端生物仿制药和CRO是最有希望在短期内取得关键性突破的环节。生物仿制药和CRO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需求增长较快、前景明朗,国内的成本优势明显,并且在国内已经有一定的积累。不同的是,CRO未来市场规模可能较为有限,对整体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较弱,而生物仿制药市场规模较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

IV.1 高端仿制药

生物仿制药(biosimilar),特别是单抗等高端生物仿制药的技术壁垒较高,未来需求巨大,在一定程度上对仿制药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发展速度提供了保障。目前全球对生物药的需求巨大,但是生物药的价格较为昂贵,对其普及造成限制。在治疗肿瘤、免疫/神经系统疑难疾病、和某些遗传缺陷、突发群体性疾病方面,生物医药比传统手段在检测、疗效上有明显优势。

近年来全球生物药需求稳定高速增长,已经出现一批年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重磅炸弹药物”(blockbuster drug) 。

但生物药对制造、物流等环节硬件要求高,而且产量较低,因此其价格普遍较贵,尤其是高端的单抗类药物,年用药成本动辄上万美元,限制了此类药物的普及。

2009年全球销售前五名生物药

商品名 销售额

(亿美元) 销售公司 用药成本*

Enbrel (etanercept) 65.8 Amgen, Wyeth,

Takeda Pharmaceuticals $10,000 -40,000/年

Remicade (infliximab) 59.3 Centocor (Johnson & Johnson), Schering-Plough, Mitsubishi Tanabe Pharma $19,000 -22,000/年

Avastin (bevacizumab) 57.7 Genentech, Roche, Chugai $90,000/年

Rituxan/MabThera (rituximab) 56.5 Genentech, Biogen-IDEC, Roche $3,700/周

Humira (adalimumab) 54.8 Abbott, Eisai $14,000/年

Source: LaMerie Business Intelligence, Barcelona,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

*用药成本会因患者病情、药物用量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此处为根据一般情况估算结果

生物仿制药,特别是单抗类仿制药的生产技术要求较高,同时审批制度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生物仿制药走上化学仿制药过度竞争、利润微薄的老路。

生物药的分子量越大,结构越复杂,技术要求越高;而且生物仿制药并非专利药的复制物,而是类似物,须经临床试验确定其与专利药是否生物等值(bioequivalence)。

欧盟在2003年开通生物仿制药审批通道(biosimilar pathway),循此通道上市的生物仿制药研发周期比化学仿制药长3-5年,费用1-2亿美元,远高于后者的100-500万美元。

常见生物药结构及技术难度*

非糖基化蛋白 糖基化蛋白 抗体

胰岛素:

由51个氨基酸组成,

分子量:5.808kDa,

培育载体:大肠杆菌 红细胞生成素:

由193个氨基酸组成,

分子量:34kDa,

培育载体:

中国地鼠卵巢细胞

(Chinese Hamster Ovary, CHO)英夫利昔单抗:

分子式:C6428H9912N1694O1987S46

分子量:154kDa,

培育载体:

中国地鼠卵巢细胞

(Chinese Hamster Ovary, CHO)

GCSF:

由175个氨基酸组成,

分子量:18.8kDa,

培育载体:大肠杆菌

低 技术要求 高

资料来源: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糖基化蛋白须在真核细胞中培育,其上附着的多糖链条会因为培养基础中各种配方物质含量的不同而不同,基本无法复制,抗体类的培养更是如此。

美国于2010年3月通过类似的“生物制剂价格竞争与创新法”(Biologics Price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Act, BPCIA)。这为建立生物仿制药审批通道扫清障碍,但在具体执行细节上仍有争论 。

最后,单抗类高端生物药对生产环节的技术要求较高,投资巨大,构成限制过度竞争的另一个重要壁垒。单抗类药物多采用哺乳动物细胞培育,培育环境、调制配方等技术细节对目标抗体在细胞中的表达效果起关键作用,决定最终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目前动物细胞培养反应器的生产能力约为2克蛋白/升反应器/年,达到正常销售规模约需要20千克/年的产能,或约1万升反应器,粗估固定资产初始投入1亿美元。

专利药昂贵、生物仿制药生产的时间窗口打开、审批政策逐渐就绪,这些因素都为全球生物仿制药行业未来高速发展打下基础。未来3到5年,生物药专利保护将密集到达时限,为生物仿制药上市打开时间窗口。Research and Markets预测,至2014年,全球生物仿制药市场规模将达到149亿美元,2016年,所有到期专利生物药的总价值达到260亿美元,仿制药市场空间巨大。

此外,由于专利生物药价格昂贵,市场认知度较高,因此同类仿制药上市之后通常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放量增长,帮助生产企业实现快速盈利。专利药厂家在前期营销过程中已经进行深度市场教育,因此仿制药比较容易被医生接受。例如2010年7月FDA批准Sandoz生产的依诺肝素(Lovenox)仿制药上市,当年即实现销售约5亿美元。

生物仿制药审批和制造过程复杂,导致同类竞争者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的利润率。专利到期后生物仿制药通常只有2-3个,远少于化学仿制药的10个甚至数十个。

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生物仿制药上市,部分企业已经具备研制、生产高端单抗类仿制药的能力。目前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国产单抗类药物上市,包括少数人源化单抗药物,说明国内企业的生物药制造和研发技术已经相对成熟。

部分国内上市的国产单抗类药物

抗体名称 批准时间 生产厂 靶抗原 适应症 类型

OKT3 2002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CD-3 抗移植排斥鼠源

抗人IL-9单抗 2003 大连亚维 IL-9 银屑病鼠源

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 2005 中信国健 -- 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和强直性脊柱炎 人源化

碘(131I)肿瘤细胞核单抗 2006 美恩生物 -- 肺癌人鼠嵌合型

碘(131I) Metuximab 2006 成都华神,

第四军医大 CD147 肝癌 鼠源

Nimotuzumab 2008 百泰生物 EGFR 结直肠癌人源化

重组抗CD25单抗 2010 中信国健 CD25 抗移植排异人源化

数据来源:长江证券2011《单克隆抗体-精确制导的靶向制剂》,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

中信国健、百泰生物、美恩生物、上海赛金等实力较为雄厚的合资公司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和生产能力。中信国健为中信泰富(51%)与兰生国健(研发团队控股,上海市国资委参股)组成的合资公司,其主打产品益赛普2010销售额约4亿元,并已进入上海医保范围。

除中信国健外,百泰生物(中国古巴合资)、美恩生物(中美合资)、上海赛金(中美合资)等企业也都有单抗产品上市或在进行后期临床试验。目前中信国健和上海赛金各有4条750L生产线,百泰生物有2条750L生产线;另外中信国健新投入的2条3000L生产线正申报GMP认证,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突破1000L生产瓶颈的中国企业。

虽然已经有一定的积累,但国内企业在研发和生产方面仍存在技术难题,而且由于仿制药/专利药认定不清,可能会在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被对手“专利狙击”。国内企业生产仍面临技术瓶颈,例如真核细胞抗体表达量低下、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放大工艺、连续灌流工艺不过关等,此类技术秘密难以模仿,只能自行摸索。

目前国内的临床研究和上市的单抗类药物多为国外上市产品的仿制药。但在国内尚未出台生物仿制药审批通道的情况下,走的是新药审批的通道,成本较高的同时面临未来出现知识产权纠纷的风险。截至2009年,在国际生物技术专利中,美国占52.7%,日本占10.1%,韩国占1.5%,中国仅占0.73%,在这样的情况下若爆发专利纠纷,中国企业几乎无还手之力。

IV.2 CRO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CRO行业相比,在国内开展CRO业务的成本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国内CRO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面向国外制药企业,发展迅速。低廉成本、庞大的人口/患者群、基因多样性等常常被拿来当作国内CRO企业的竞争优势。具体说来,国内前期生化试验的成本是国外的30-60%,动物/毒理试验成本是国外的30%,I期临床的成本是国外的15%,II、III期临床的成本是国外的20% 。

近年来国内医药外包兴起,给CRO企业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但总体规模仍然较小。来自国内的大额CRO合同近来屡屡出现,如中美奥达为恒瑞药业开发抗肿瘤抗体药物,科信必成为扬子江药业研发抗高血压药物缓释剂等。

中国的CRO行业还面临来自印度等低成本国家的激烈竞争。印度国情与中国相似,成本低廉、有巨大的病患群、生物多样,不仅如此,印度还有较强的语言和沟通优势,是目前中国企业在国际CRO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

但低成本背后可能隐藏道德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的掩护下,给试验参与者健康补偿、试验保护、意外赔偿打折,造成不良影响。由于药监局并非医院的主管单位,无法对后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导致少部分医院在利益诱惑下对病人实施未经药监局批准的临床试验,给临床试验带来道德风险。

随着相关法规程序逐步健全、主管部门对药物审批过程的伦理日渐重视,单纯依靠低成本的CRO将逐渐退出市场,给高水准CRO企业带来主导行业整合的机会。例如药明康德出手并购百奇生物、康龙化成收购维通博际中国等,此类并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内CRO行业结构。另外,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中国CRO企业的成本优势逐渐削弱,提升研究品质、为客户提供定制服务成为国内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结论和建议

未来中国医药市场潜力巨大,为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在收入增长、医保改革逐渐深入、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国内医疗和药物需求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国内药品市场总规模由2000年的1572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755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7%,预计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将在2013年前后将进入世界医药市场前三名。

医药市场规模排名

2003年排名 2008年排名 2013年排名*

美国 美国 美国

日本 日本 日本

德国 法国

中国

法国 德国 德国

意大利

中国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意大利

西班牙 西班牙 西班牙

加拿大 英国 巴西

巴西 加拿大 加拿大

中国 巴西 英国

数据来源:IMS Health,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

作为未来医疗健康的重要发展方向,生物制药行业发展受到中国政府政策鼓励。国家在从“八五”到“十二五”的连续五个战略规划中都将生物制药产业列为重点。“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均列明“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分别投入66亿元、100亿元用于新药研发,而生物制药是这一专项扶持重点之一。国家生物制药“十二五”专项规划将于年底前公布,必然带动各级政府药密集出台配套政策,从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多方面支撑产业发展。

在巨大市场潜力和广泛政策支撑引导下,私营和外资部门对生物制药产业的投资意愿强烈。近年来生物制药已经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投资热点之一,Novonodisk、GSK、Eli Lilly、Astrazeneca、Roche等的研发中心已投入运行,Pfizer、J&J、Novartis也正在或已宣布在国内筹建研发中心。国内企业也不甘落后,例如天坛生物在亦庄新生产基地项目投资26.7亿元兴建生产基地,修正医药科技产业园、微谷生物新型疫苗产业基地等项目也相继开工。

提升国内生物制药产业品质,从改善生物制药行业周边生态开始。改善生物制药行业所处法律环境,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尽快研究通过中国版生物仿制药审批通道,为国内高端仿制药发展扫平道路。加大对专利等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这不光有助于提高企业和个人的创新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基础研究成果的商业价值,加速其产业化进程。在严格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对仿制药审批通道予以简化,降低仿制药审批成本,便于仿制药在专利到期后可以较快的速度上市。

加强对生物制药产业链的监管的整合,改变目前各个环节互相分割的监管现状。目前新药前期基础研究归科技部管理、专利申请归知识产权局管理、试验医院归卫生部管理、新药审批归药监局管理,往往导致监管效率低下。应尽快建立横跨各部门的数据分享机制,效仿美国FDA和专利局之间分享专利数据库,降低各部门政策打架的概率。

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多样的融资渠道。搭建企业间合作平台,鼓励合作共同进行新药研发。鼓励外资参与国内生物制药行业,鼓励跨境合作;优先考虑来自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在生物科技研究方面领先、但本土市场无法支持其产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

可以借鉴新加坡、韩国等发展生物产业经验,实现由政府推动的生物产业赶超计划。新加坡在2000年开始将生物制药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支柱产业,短短十年间,新加坡已经吸引百余家生物制药企业、30多个研究机构,产值约千亿人民币。新加坡经验可以简单总结为“先筑巢后引凤”,在加强国内产业软硬件环境之后,再利用自身东南亚“窗口”地位吸引先进生物制药厂家进入。

新加坡的“先筑巢后引凤”发展战略

“筑巢” 软件环境 1. 严厉的知识产权法规:新加坡的专利法比中国的多出12个章节,对侵权细节和罚则做出非常具体的规定

2. 完备的技术和伦理监管:2001年将卫生部下属的与药品监管相关的五个专职机构合并成立健康科技局(Health Science Authority)

3. 低税率:例如为创业企业提供10%的税收抵免(tax credit),并为相关天使投资人提供3%的税收优惠

4. 利用IT优势发展生物制药辅助性尖端科技,如生物显像(bio-imiging)、表型分型(phenotyping)等等

硬件环境 1. 三年内建设了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工业园Biopolis,低价吸引企业和研究机构进驻

“引凤” 1. 新加坡30余家治疗机构完全对外开放,制药企业在健康科技局的监督下每年在新加坡进行约250项临床试验

2. 为相关人才进出新加坡提供便利,并在大学设立奖学金促进人才培养

3. 目前,GSK、先灵葆雅等不仅将研发工作转移至新加坡,也把生产环节中技术含量较高的过程研发项目转移至新加坡进行数据来源: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

韩国经验:政府推动,善用国内优势寻找突破口。1994年韩国政府提出“生物技术2000”计划,之后七年内韩国生物产业增长了20倍。2000年,韩国政府出资成立生物技术产业化中心(KBCC),成为韩国第一个获得cGMP认证的CMO,获得Novartis、Pfizer等公司的订单,09年KBCC管理权被转交给Binex。2006年韩国政府通过“生物展望2016”,计划用150亿美元在10年内重点扶持韩国生物产业较具备竞争优势的环节,同时帮助企业加强研发、并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预计韩国年2011底将出台生物仿制药审批办法,这势必加快韩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常常被“重磅炸弹”情结所困扰,对于国内生物制药产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国内的生物制药企业、研究机构、主管单位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磅炸弹”情结,将其视为国内生物制药产业取得突破进展的标志。目前全球125种“重磅炸弹”药物的销售占全球医药总销售额的约1/3,其中Pfizer的降胆固醇药物Lipitor 2006年创下年销售128.86亿美元的世界纪录。这些药物成为制药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也是鼓舞制药产业持续加大新药研发力度的动力来源,也被很多人视为中国制药行业未来的突破口。

就目前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及周边生态系统的现状来看,还不具备培育“重磅炸弹”药物的条件。基础研究薄弱,因此新药研发往往针对已知的靶标,很难发现可以大幅提升治疗效果的新药,而此类药物才有成为“重磅炸弹”的可能。生物药价格不菲,其中的“重磅炸弹”往往是昂贵的单抗类药物,进入医保药品目录的可能性非常小,单纯依靠国内市场培育“重磅炸弹”几乎不可能。

而国内销售终端不成熟,即便出现疗效卓著的本土新药也必须借助跨国巨头的销售网络进行销售,势必削弱此类药物的盈利能力。即便是在国内市场,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环节还跟不上,很难保证本土“重磅炸弹”不被迅速仿制最终血本无归。由此可见,打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基础比寻求短期起效的“重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6: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生物仿制药:盛宴为谁而备 ZT

生物仿制药的出现有助于生物制药市场的良性竞争,更能为患者在治疗时提供更多的生物药品选择。这是最近欧盟委员会研究欧洲医疗市场生物仿制药现状报告的一个结论。业界认为,该报告不仅备受欧洲关注,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以及美国等成熟市场而言同样重要。

目前,生物仿制药在欧美等规范市场正快速发展,印度等非规范市场也逐步参与其中。那么生物仿制药发展的机会在哪些领域?中国企业是否做好了赴这场盛宴的准备呢?

新兴领域发展迅猛

生物仿制药指与专利生物药在结构、功能及质量上非常相似,具有可比性的一类药,在专利生物药的专利保护到期后可被批准上市。生物仿制药极具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值得期待。这已成为业界共识。

近年来,全球生物制药市场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从市场数据看,2010年生物技术药物约占全球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17%,在全球销售额排名前三十的药物中占据1/3。生物药在各大治疗领域均已获得举足轻重的份额:2010年,生物技术药物约占全球免疫类药物销售总额的79%,肿瘤类药物销售总额的 35%。据估算,从2011年到2016年,全球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将保持7%的年均增长率,高于全球医药产业其他领域约3%的预期年均增长率。2010 年,全球生物制药的市场规模已达到1400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生物制药产品有望占全球药品销售收入的1/3。在全球最畅销的100个处方药中,生物技术药物所占比重从2002年的15%提升到2010年的33%,预计到2016年将占到45%的比重。从品种上看,目前全球已上市的生物制药产品达 100多个,另有400多个品种可能完成临床研究投放市场。

与之相对应的是,随着各国政府控制医药卫生费用的增长,仿制药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鼓励。而专利药到期浪潮的袭来,也为仿制药的井喷式增长留下巨大的空间。

从研发上看,生物仿制药的研发通常需要8~10年,比化学药仿制药的3~5年长得多,甚至堪比原研药。研发经费通常需要1亿~2亿美元,远高于化学仿制药的100万~500万美元。但生物仿制药的另外两个特点,“比化学仿制药降价少”以及“比专利药放量快”,又为其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2010 年7月山德士依诺肝素仿制药获得美国FDA批准,其后4个季度它以原研药价格的70%多,取得了近50%的市场份额,充分显示出生物仿制药降价少、放量快,获利能力高的优势。

跨国企业纷纷出手

在快速增长的生物仿制药市场,全球十大仿制药生产商已占据47%的份额,梯瓦(Teva)、迈兰(Mylan)、山德士(Sandoz)和华生(Watson)等公司表现突出。其中排名第一的Teva美国年处方量更是多达6.29亿张,占全美处方量16.1%,比排名第三的辉瑞公司高出238%。

面对生物仿制药市场的巨大诱惑,以原研药为主的传统大型制药企业也纷纷出手。诺华2003年整合其所有的仿制药进入山德士,山德士成为仿制药生产龙头,后又逐步成为了生物仿制药的龙头企业;默克于2006年成立Bioventures分支机构进军生物仿制药领域;礼来2008年10月收购Imclone,大举扩张生物制药产品线,2008年12月宣布进军生物仿制药;辉瑞2009年12月宣布进军生物仿制药领域;雅培通过收购专门做仿制药的苏威制药设立成熟产品部门专注于仿制药;勃林格殷格翰负责全球生物药的主管告诉记者,勃林格殷格翰亦将进军生物仿制药市场……

各大制药巨头不仅纷纷发力生物仿制药,而且相互之间频繁开展这一领域的合作。2011年12月,生物技术巨头安进公司表示将与仿制药生产商华生制药公司合作开发治疗癌症的生物仿制药;2012年6月,德国默克与雷迪博士(Dr. Reddy Laboratories)签署了一项协议,将共同开发生物抗癌药物的生物仿制药;2012年8月,辉瑞和迈兰表示双方将在日本仿制药市场上开售350多种专利保护到期的药物,开拓日本仿制药市场……

生物仿制药行业的美好前景还引来了制药业外的参与者。数码科技巨头富士2012年3月与日本协和发酵麒麟公司(Kyowa Hakko Kirin Co.,Ltd.)成立了开发、制造、销售生物仿制药的合资公司——协和麒麟富士胶片生物制剂公司(Fujifilm Kyowa Kirin Biologics Co.,Ltd.),资本金为1亿日元,双方各出一半。韩国电子大鳄三星2011年和昆泰成立合资公司发展生物仿制药,在2012年初,三星还与美国生物技术公司百健艾迪(Biogen Idec)达成协议,投资3亿美元建立一家研发、生产和销售生物仿制药的合资企业。

本土企业瓶颈待破

国内的生物仿制药已上市20余年,第一个重组人干扰素1b于1989年上市。目前,我国已能生产一些生物仿制药,在已批准上市的13类25只382 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有6类9只21个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的都属于仿制。国内正在研究的100多个生物药物中,大部分属于改进型仿制。海正药业、一致药业、复星医药、双鹭药业、丽珠集团、安科生物、通化东宝等企业也正积极布局和开发单抗药物或长效重组蛋白药物。我国生物制药产值在医药总产值中的比重从2006年的7.91%升至2011年的16.1%,利润占比则从2006年的10.3%升至13.7%。从市场前景分析,单抗药物在癌症和类风湿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显示了较好的效果和市场接受度。现部分产品专利即将到期,中国市场潜力大,并有大量人才从欧美回流,这些为我国发展单抗生物仿制药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

除了制药企业,也有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发现了生物仿制药的机遇。日前由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运营建设的河北固安肽谷生命科学园正式开园。该园力图通过与生物医药产业链上的企业和机构合作,整合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要素,建立孵化加速体系,促进我国生物仿制药的研发。进入肽谷生命科学园的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肖瑞平指出,目前美国生物制药已经占全球63%的份额,欧盟占25%,但随着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兴起,这个格局可能很快会改变。

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国在生物仿制药研发方面也面临着一些瓶颈。美国全球生物技术产业国际部高级副总裁Joseph Damond告诉记者,中国致力于推动生物产业的广泛发展,并将生物技术药物视为生物产业的一大支柱,但目前中国的生物药物产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政策层面,中国的审评制度上并没有生物仿制药的概念,对于生物仿制药的审评走的是新药程序,与原研新药审核程序的区别不大,其临床和药品注册将耗费巨大的时间与财力。在技术层面,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CEO陈春麟指出,生物仿制药的研发与产业化难度较大,不仅技术要求高,全部药物信息难以获得也给生物仿制药的研发生产带来了较大困难。此外,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复杂性和多边形,给质量控制与疗效稳定带来一定困难。开展生物仿制药研发与产业化需要储备足够的技术、资金支持和耐心等待。

有专家指出,对于我国制药企业而言,当下最主要的任务是尽快建立健全注册渠道与专业队伍,提高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临床研究和药物警戒等方面的水平,并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争取在生物仿制药领域抓住机遇,取得比较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3-8-20 16: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是在国内做的不错的了的,但是与国外的药企比较真是太弱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3-8-20 16: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cph2345 发表于 2013-8-20 16:35
这也是在国内做的不错的了的,但是与国外的药企比较真是太弱小了。

是的,基础研究差距太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3-8-20 16: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是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3 07: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圈里老大基本上我都聊过天,有的是我前领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3-9-5 14: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考虑自己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19 11: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提供的资源,很受用,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3-12-19 11: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外医药行业不景气,所以外包业务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2 14: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一。 妹子求大神陪玩穿越火线
我的QQ:1982358228 长期隐身在线,菜鸟别加,非诚勿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10-3 21: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