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2008|回复: 12
收起左侧

[药界资讯] 中小药企遇新GMP尴尬:不愿退出也没钱改造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4-1-17 05: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为了通过新版GMP认证,从2011年起我们就开始准备,直到前两个月才通过认证。”王宇(化名)是东北某药企的工作人员,这两年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新版GMP的认证。

    “我几乎每个月都来北京,GMP认证中心去了不止10次,还好赶在GMP大限之前通过了认证。”回忆起认证的过程,王宇仍心有余悸。

    新版GMP“大考”的来临,使得每个药企都绷紧了神经。GMP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换句话说,GMP认证是药企的准入门槛。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显示,截至规定时限2013年12月31日,全国1319家无菌药品生产企业中,796家企业全部或部分车间通过认证,占比60.3%。

    公告称,自2014年1月1日起,未通过新版药品GMP认证的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或生产车间一律停止生产。企业停产之后,如完成新版药品GMP改造,可继续申请认证;放弃认证的企业可通过自主选择品种技术转让、企业兼并重组等方式有序退出。

    高额的升级费用

    王宇告诉记者:“通过新版GMP认证的企业多数都是大企业,小企业通过的并不多,因为改造费用对于企业来说不是个小数字。”

    统计数字显示,在上一轮GMP认证中,共有3959家生产企业通过,总花费高达1500多亿元,约1400多家未通过GMP认证的企业被淘汰。

    国家药监局药品安全监管司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预计企业要符合新规定,仅硬件投入合计需要2000亿至3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告诉记者:“新版GMP认证在硬件上要求更高,对于无菌生产的药品规定了更为严格的空气净化标准、洁净度标准。这次标准比较高,已达到了欧盟的水平,因此企业改造设备需要较大的投入。”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分析:“针对新修订GMP要求,企业必将投巨资进行新建厂房,或原有药品生产厂房及空调系统的改造。如要符合新GMP要求,企业投入最少数千万元,高的要上亿元。”

    除了硬件方面的高要求,新版GMP还增加了风险管理制度、设计确认制度、岗位培训制度、变更控制制度、偏差处理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制度都是可行的,但落实起来是相当复杂的,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于明德表示,“这将是一次比较集中的优胜劣汰,走在前面、技术领先的大企业能够最终受益。”

    于明德预测,会有20%至30%的企业退出市场,特别是一些经不起严峻考验的小企业。

    “上一轮GMP认证是在2004年,前期比较严格,而后期出现‘放水’的现象。即便如此,仍有25%的药企退出市场。新版GMP标准大幅提高,在把关上也更加严格。”即便王宇所在的药企资金实力雄厚,仍感觉通过难度加大。

    医药行业律师张文生告诉记者:“中小药企处于非常尴尬的局面,既不愿意退出市场,也拿不出钱改造。GMP认证是准入门槛,企业会想尽办法来通过认证,小企业希望花最少的钱通过认证,而当地政府也不会看着这些企业死掉,往往会做一些变通。”

    于明德也表示,上一轮认证GMP的标准的确出现前紧后松、地区差异的现象:“目前看来把关上是比较严格的,现在GMP认证由北京一抓到底,权力没有下放给地方,但最终会不会‘放水’现在还很难说。”

    小企业可能铤而走险

    产能过剩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医药行业,由于旧的GMP认证准入门槛较低,药企存在小、乱、散现象,在无菌药品市场产能过剩的现象同样严重,不少药品同类产品竞争激烈,工艺、技术不过关现象频发。

    北大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何权瀛曾公开表示,近年来,无菌药品不良反应在临床发生率很高,一般表现为过敏反应,严重者会出现休克,甚至是死亡。这些不良反应事件,除了个别患者的体质因素之外,与药品质量密切相关。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显示,无菌药品生产企业虽然只有60.3%通过GMP认证,但总体产能已达2012年市场实际需求的160%以上,能够满足市场供应。产能过剩的问题可见一斑。

    于明德表示,即便没有这轮新版GMP的要求,也有一批无菌制剂的企业面临淘汰。他称:“中国药品从生产能力和利用率来讲,无菌制剂中的粉针是最低的。利用率是27%,过剩73%,是诸多制剂类型当中产能最大、过剩比例最高、生产能力利用率最低的剂型。”

    国外的企业致力于自主研发,同一种产品的生产厂家并没有那么多,而在国内基本上都是仿制药,技术上拉不开差距,因此企业之间只能拼成本。

    在医药行业浸淫多年的张文生说:“一些小企业迫于竞争压力铤而走险,有些企业只有部分生产线通过GMP认证就投入生产,甚至出现几家企业共用一个药品批号的情况。”

    张文生告诉记者:“有些小企业已经成为药品市场的不稳定因素,恶性竞争严重,新版GMP认证使不符合规范的企业退出市场,缓解产能过剩的情况,有利于实现公平竞争。”

    受益的制药装备

    1998年至2004年,我国制药装备市场需求呈现高速增长,随着上一轮药品GMP认证的结束,2005年以来行业增速有所放缓,新版GMP对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制药装备行业带来了红利。

    楚天科技是国内最大的生物医药装备研发制造企业之一,其招股说明书显示,2012年实现含税销售收入6.88亿元,不含税销售收入5.887亿元,同比增长45.52%;实现经营性净利润9274万元,同比增长55.99%。

    而东富龙和千山药机两家制药装备上市公司也受益明显,2012年,东富龙实现营业收入8.2亿元,同比增长26.66%,净利润2.3亿元,同比增长7.33%;千山药机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38.25%,净利润7121.34万元,同比增长38.14%。

    中国制药装备协会副秘书长赵琳告诉记者:“药厂进行GMP认证,首先要进行改造,改造是多方面的,软件和硬件上都要进行改造。硬件包括对厂房和设备进行的改造,在改造期间内,设备企业的销售势头会很好,企业的销售额会大幅提高。”

    赵琳回忆说:“上一轮GMP认证是在2004年,当年也是我们制药装备行业销售的高峰年,但过了2004年整个行业进入了一个低谷,通过认证后企业在3至5年内很难再进行大的投入改造。”

    “新版GMP认证更加严格,很多的企业不能糊弄,只能实实在在买好的设备。”赵琳认为对制药装备行业来说,这是整体利好的,“市场的需求增加也吸引了资金、技术、人员的流入,有些边缘企业在GMP认证期间转投到制药装备中来,比如说化工企业、保健品企业等。”

    于明德会长认为制药装备行业未必会迎来春天:“相较于国外,我国制药设备行业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无菌制剂设备为例,国外的设备技术比较成熟,提供的是整条生产线,不少药厂会选择购买国外的设备,这对国内制药装备行业是个挑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1-17 08: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几乎每个月都来北京,GMP认证中心去了不止10次,还好赶在GMP大限之前通过了认证。”回忆起认证的过程,王宇仍心有余悸。

这些浪费的路费,也可以买仪器了。。。

不仔细准备,即使天天来认证中心,也白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4-1-17 08: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98版就与国际接轨,就不会有现在的折腾了,只要搞所谓中国特色,到头来就是瞎折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1-17 08: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4-1-17 08: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候一些改革需要做出一些牺牲,没办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1-17 08: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非常受用,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1-17 08: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小药企处于非常尴尬的局面,既不愿意退出市场,也拿不出钱改造

二者只能选其一,只要能通过认证就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1-17 08: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企业老板要转变思维方式,通过兼并重组或直接卖掉。普通医药品种利润又不高,还不如舍弃改行,把地皮卖给开发商,再转行做其他的,就是开宾馆也比制药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7 09: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晚被大企业收购 这是趋势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4-1-17 09: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andyouandme 发表于 2014-1-17 08:01
“我几乎每个月都来北京,GMP认证中心去了不止10次,还好赶在GMP大限之前通过了认证。”回忆起认证的过程, ...

有跑在路上的时间,不如多花点时间准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1-18 15: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别人花钱改进设备工艺。

你只花钱扩大生产或者吃喝玩乐了。

时代在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拍死了就死了呗。

反正曾经有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1-19 09: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制药要想发展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9 10: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实业太难了,做药企更难了,都不如炒房地产,可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10-18 21: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