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随着多个重磅药物的登场,专利药市场呈现强势增长,且政府出台各项政策支持创新药,如医保体系让患者有机会用上创新高价药物,即使这些专利药没有医保覆盖,居民收入的提高也有助于专利药的市场销售。 市场格局将发生变化 对于未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原研药,虽然价格受到打压,但销量仍会增长,这主要受益于原研药与国产仿制药的价差越来越小;未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差异化仿制药物将有较快发展,其驱动力之一是众多专利药到期,首仿药享有最初的溢价优势。 但随着大批跟进者出现,这一优势会消失;非差异化仿制药面临挤压,不少非差异化仿制药会进入基药市场,有些则会集中到一小部分药企手中,这些药企将利用自身规模优势生产出优质低价的药品;随着基药扩容和在全国基层医疗市场使用量的攀升,基药市场将持续大幅增长。 如今,医院对药品的依赖度将越来越降低,到2020年有望取消“以药补医”。2012年北京在友谊医院、朝阳医院,积水潭、天坛医院试点剔除15%的药品加成,提高诊疗费用,药品不再作为医院的收入来源,而是作为成本存在。 与此同时,医保改革在各地方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试点。总体来说,将来基层医保由政府提供,在此之上,大病医保、医保谈判机制、统筹基金等对特殊人群、特殊病种进行报销,而蓬勃发展的商业医药保险将满足高端需求。 跨国药企面临战略转型 未来,本土企业有两大利好:一是在过去10年中,中国出现了不少大型药企,他们在生产、研发和营销领域都积累了规模、经验和资本;二是本土药企得到政府扶持。2000~2011年,本土药企和跨国药企在中国医药市场势均力敌,跨国药企面临战略转型。 尽管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运行得非常成功,但是原研药领域已危机四伏。过去,跨国药企利用老产品在中国实现了高溢价,而未来随着竞争加剧,中国对原研药价格控制得越来越严,因此跨国药企应探讨如何向中国引入适合中国患者的专利药,并尽可能保住原研药的销售利润。 未来跨国药企将面临五大转型:一是强化专利药业务;二是转型原研药业务;三是进入仿制药业务领域;四是充分利用生产和研发的优势;五是打造适应未来变化的组织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