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天气从肺而入,地气从口而入,风属性通肝脏,火属性通心脏,六谷气通胰脏、脾脏、胃,水气通肾脏。六经好像河流,肠胃好像大海,九窍为津液流注的地方。如果用天地阴阳比喻,热则出汗,就像天热下雨;人体阳气运动,就像自然界的风动。暴怒,就像下雨打雷;气逆,就像太阳过热。所以,调整不参考天时循环道理和规律,不遵守周围环境的规律,那么就像自然灾害一样,疾病就会到来。就是邪风染病,病如疾风骤雨猛烈。 那么好的治疗方法顺序应该是:皮毛、肌肤、筋脉、六腑、物藏。到了调整五藏,这个人基本上已经不好治疗了。 因此,自然邪气,外感伤人体五藏。食物自身寒热属性,损伤六腑。大地环境的湿气,伤及皮肉,筋脉。所以,好的针刺穴位原则,就是纠正偏斜阴阳,恢复人体自我平衡。观察自我,可以知道对方身体状况,通过各种现象分析病症所在和机理。判断过剩,不足,通过微小差异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治疗才可以满足临床。 好的医生,观察面色,号脉。先辨别阴阳总纲,审视“清”还是“浊”,就可知道大概了。观察吸气、呼气,听声音,就可以知道病所在位置。观察肢体动作,询问病程情况,就可以知道主症了。三部九扣分辨脉搏,可以知道病的全部了。有效治疗,是指的控,调阴阳不过,诊断不错误。 综合上面所说:病初始,也可称作“初起”,针刺便可。身体坚实治疗周期可以缓慢一些,身体已经衰弱,则不能使用这个方法。根据病因,针对不足的机能选择促进、激励;机能亢进,则要选择抑制。有衰弱的地方,选择补益。四肢筋肉不足的,温化补充气机。收藏精不足,则以相对应的脏腑口味来纠偏。上焦、头部、趋于外,采用消散、宣扬。在下焦、身体下部、趋于内,则采用引导,排泄,枯竭病因。中焦胀满,使用泻法去除体内积存。外感邪病,宜考虑适度发汗。病在肌表,应当汗法宣泄。病势急骤,应当先控制病情,然后考虑如何进一步治疗。过剩阴阳而病,应考虑散、泻的方法。审视阴阳关系和偏盛,以决定纠偏还是抑制。阳属性病由阴偏引起,阴属性病由阳偏引起,则需要以气机,血养作为判定标准,各自满足需要为基础指标,超过就是实证,用泻法;不足就是虚证,补、引同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