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ccsspp454 于 2015-11-17 14:58 编辑
【原创】一切都是企业为了粉饰经营良好 ——读《偏差台账,为什么有那么多分身》有感
企业要运营就需要面对众多的相关方。相关方为了确认和验证企业运营状况,就需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审核企业。简单的一次审核,企业总想着将好的一面展示给相关方,企业相关方总想着挖出企业最阴暗最怕见光的一面。这样企业和企业相关方在一次简单的审核过程就成为了博弈双方。偏差管理是博弈双方都要面对的问题。企业期望通过偏差管理给企业相关方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而审核方期望通过一次审核能发现企业不足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偏差管理有很多分身就成为了必然。按照原文中的说法,企业提供给官方的偏差,就是与官方有关的偏差,也就是官方已知道的偏差;企业提供给不同客户的偏差,也就是不同客户已知道的偏差。总之,企业给企业相关方提供偏差的指导思想就是:偏差越少越好,而且严格按照偏差管理程序进行的偏差。
事实上,企业内部管理是将偏差作为企业改进的一大工具,企业内部偏差往往要比提供给企业相关方多得多,处理过程也简单的多,有效得多。但很多偏差处理是处理了,就是没有严格按照偏差处理流程做或者没有统计到偏差汇总表中来。大家都知道,偏差管理归企业QA管理,但是一般企业QA很少,偏差管理根本忙不过来。那么轻微的偏差就由相关部门自己处理了,一般的偏差经过QA同意马上就处理了。只有重大的偏差才会形成书面材料走偏差管理流程,而重大的偏差有的原因不可查清(正如原文中说的跟闹鬼一般),没有最后的结论,企业一般也不会纳入到偏差清单中来;有的原因可通过调查查清楚,可形成最后的结论。原因可查清的偏差,其处理也会有几种情况。第一种,原因清楚可通过小投资就能形成纠正措施的偏差就可马上解决。第二种,原因清楚需要通过大量投资就能形成纠正措施的偏差就可设定一定期限完成。第三种,原因清楚就是不能彻底解决的偏差,只能出现一次解决一次,成为牛皮癣式偏差。企业偏差清单,永远不会有轻微偏差和一般偏差的统计和反复出现的偏差;即使重大的偏差,也只有原因可查明且能马上或者一定日期后能完成的偏差才能出现在偏差统计表上。
总之,我认为企业偏差台账很多,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企业偏差管理人员少,不能讲所有偏差纳入到偏差管理当中来。第二,企业为了粉饰自己管理水平高,都在想法设法少提供偏差给企业相关方。我之所以用“粉饰”一次,就是觉得目前国内企业还不够自信。一份偏差清单都不敢让相关方完全了解,何谈其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