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5月26日,CFDA印发的《关于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有关事项的公告(2016年第106号)》列出了2018年底前须完成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目录。目录涉及基本药物品种289个,涉及需要进行一致性评价的药品批准文号19797个。
“即使2/3的文号放弃,排除少数可以豁免BE的品种,剩下的需要在2018年底前完成生物等效性试验的品种仍然是一个庞大的数目。”业内人士说,“何况同期可能还要进行不少新分类3类药物注册所需的生物等效性试验。”
广州驭时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统计了2011-2016年5月CDE登记的临床试验发现:期间共有73家临床研究机构登记有424项BE试验,其中登记10项以上的临床试验机构共有15家,它们承接的BE项目占登记总数的59%。
该公司总经理张声鹏指出:“截至2016年1月,全国只有53家机构表示可承接BE/I期试验项目。但具体各家机构是否承接项目,接谁家的项目,接什么项目,按什么价格接,还需与相关机构直接沟通。”
“2012年第一批15个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启动时,产品的体外溶出度曲线如果不符合,需要做BE试验,基本上30万~50万元包过,今年报价已经达到了300万~600万元,还有价无市。”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大临床方面,一个3类新药的试验费用也涨到了700万元以上。”
“价格飞涨,能力未知,结果无法判断。”安徽万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陶春蕾这样评价目前的临床机构和CRO。
据了解,在去年的722自查核查中,1622个品种80%的撤回率,BE试验是重灾区。今后严查临床试验数据将成为常态,监管部门对试验造假者的惩罚力度也在加大,所以尽管BE价格已经翻了数倍,但临床试验机构、CRO等签订合同也很谨慎。
“我不做临床试验,我还是医生,但如果我承接了药物临床项目,就意味着要承担风险。”一位临床研究者坦承,同样要承担风险,做创新药项目可以申请到更多支持,但BE项目要求高、风险大,机构和研究者的收益却不大。
看来2018年底前须完成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难上加难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