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不敢正视自己就不知道自己能吃多少肉卷——老猫语 最近开始研究中药配方颗粒,毕竟老猫是学中医的,对于接受中药配方颗粒还需要一定的自我认知的过程。但是由于工作需要必须要接受并吃透中药配方颗粒,因此我把有关中药配方颗粒的知识重新梳理了下总结出一下几个方面,喜欢的就看看,不喜欢俺就自娱自乐了。 第一个方面:中药配方颗粒的定位,这个很好找,在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有明确的说法了,“中药配方颗粒是对传统中药饮片的补充。”就是补充,既不是替代也不是取代而是补充!看到这句话我这弱小的心灵才好受一些。不过是补充罢了,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俺老猫还是很传统的中医哦,虽然没在医院。这样看来国家对中药配方颗粒还是有明确定位的。只要有定位其他的就好办了,定位准确方向就准确么! 第二方面:发展方面,国外这一方面的快速发展,催生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项目日本70年代就研究生产出200多种“汉方颗粒”,80年代我国的台湾地区研究生产了400多种“科学中药”及300多种经典方颗粒。“汉方颗粒”及“科学中药”在欧美、东南亚等地被广泛应用,深受欢迎。韩国在90年代初期也开始研究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并生产出300多个品种。我国的中药材出口量虽居世界第一,但很少进行深加工,附加值极低,仅占世界天然药物贸易总额的4%左右,还不如日本的一个“救心丹”、韩国的“高丽参”。这种形势下我们作为中医药理论的原产地怎能不奋起直追啊!要不神农,伏羲等大神还不降神罚惩戒我们这些继承这啊!因此要有所发展就要有探索的胆量和承受失败的准备,毕竟中医药本来的思想就是在探索中完善,要不为啥神农是大神呢!中药配方颗粒虽然不是很合乎中药的用药法则和中医理论,但是毕竟还是一步向前的探索!值得支持! 第三方面:尊重传统、寻求突破,其实在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工艺中已经考虑到了中药的一些要求并有所遵循的。在生产上具体体现如一下的例子:“先煎”?先煎是要求增加药物的煎煮时间,目的是为了增加有效成分在水中的溶出,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药效。如石膏等矿石类;牡蛎等贝壳类;龟甲等角甲类药物;乌头、附子等有毒的药物;石斛、天竹黄等。该类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研究,是通过正交实验的方法优化工艺参数,如石斛需要煎煮2次,共4小时,龟甲砂炒破碎,加水煎煮2次,共10小时。 “后下”?后下是要求减少药物的煎煮时间,目的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和免于有效成分分解破坏。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青蒿等,先蒸馏收集挥发油或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挥发油,再加水提取,挥发油经处理后包裹加入到颗粒中。不易久煎的药物,如钩藤、大黄等,采用冷提法萃取。这些都是配方颗粒在努力做的,临床效果有没有变化?这个就需要看临床表现了!需要时间和数量的数据积累。 第四方面:提高药材利用率,降低药材使用风险。现阶段的中药材真的不好说,我的老师有很多现在都不怎么使用方剂了,不是化药见效快,而是中药材真的不治病了!按照以往的经验量开出的方子要么没用,要么有副作用!吓得很多有多年临床经验的老中医大夫不敢使用中药方剂了!中药配方颗粒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不好说,但是单从数据来说还是很漂亮的。毕竟经过提取的颗粒还是要比中药材受控制,也好控制!在农业现代化影响下的中药材产业也许会因为中药配方颗粒而找到一套平衡发展的道路也不一定哦! 简单的说了下老猫对中药配方颗粒的几方面的认识,希望能抛砖引玉,我扔块板砖,大家有玉的都向我抛来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