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
UID64562
帖子
主题
积分34965
注册时间2012-12-8
最后登录1970-1-1
听众
性别保密
|
发表于 2016-12-9 18: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皇后 于 2016-12-9 20:57 编辑
送您几个字:看我的论坛签名
.1 缺乏读书的明确动力,经常一时冲动买了很多本书,但买回来一翻觉得不对口味,就放在那不看了。工作后接触书和文化的机会少了,对新的知识没有了敏感和方向。经常看书的人可能瞄到一本书就能大概定位这本书在自己知识/认知的位置,然后就能有目的的耐心读下去,而且还会有联系的去找新的书读,从而有了自己的读书脉络。但不常读书的人,看到一本书可能会很迷茫,因此漫无目的的读自然也无耐心。
ps:发现读书越来越挑了,脑子里看法也好偏见也好越来越多,想找到本甘心去读的书越来越难。
2.网络的信息量太大,养成了缺乏耐心阅读的坏习惯。比如我曾经在谷歌阅读器订阅了几十个博客,久而久之造成的一掠而过的不良习惯。有时遇到好文想读,但一看太长,也会mark一下,找借口回头再读。
1. 合理使用时间
给你的日常生活中规划出一整块用于读书的时间,这可以是一小时,可以是一下午,可以是一整天。当到了这个时间,你告诉自己,现在我什么事情都没有,就只需要读书就好。有了这个放松的心态和环境(找个舒适、僻静、没有其他干扰的地方),安安心心地读点东西不是难事。信息量大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没有时间去处理。
2. 根据时间决定数量
看看你能安排多少时间给自己阅读。如果你的时间不够多,就把你follow的东西精简一些,留下一些重要的,最值得你学习和关注的渠道。自己每年、每月能看多少本书,自己心里要有数,时间有限的话,就只看对自己有帮助的书(可以通过各类书评、朋友推荐),不要盲目去买那些看起来“有点意思”的书。
给你分享一个买书的小技巧。我去书店买书,很少有“瞄一眼”就买的,而是翻开目录看一下都讲什么,感兴趣的话会进一步读读前言和第一章,然后才决定这本书是不是值得看、要不要买。
3. 目的性
跟上一条后面相似。明确自己阅读的目的。是打发时间,还是学点什么东西。学东西需要摆正心态,不仅要认真读还要积极思考,去演绎作者的思想。如果这是一本好书的话,这种阅读方法会让你把书“读进去”,读起来会特别有意思,还很有收获。如果仅仅是打发时间的话,就是你描述的这种嫌烦就懒得读的心情。
保持心态,不要”妄执“,和生活中很多的事物一样,你期待它,但你不一定能得到它。人是懒惰的动物,主观、客观上很多因素又无法克服,先放下你的担忧,坚信自己每天都在进步,心态乐观了,读书就更有兴趣和效率了。也不要刻意,每个时间段,年龄段,都有不同的兴趣点,读该读的,放该放的,因为穷其一生,我们也只能了解宇宙的一点点,读书不是全部。(可能不是每个人都同意我这个“放下”的观点)提高阅读的技巧。现今需要精读的东西也许不多了,博客、微博、知乎等,一眼扫过,感兴趣的才看看。一掠而过并不是不良习惯。我也上很多网站,hacker news, quora, zhihu, google reader, weibo, google group, mail list, 还有很多工作相关的,不能保证每天都看,看一天都看不完,但在这里忽略了的,可能在那里又出现了,只要坚持关注你的兴趣点,好的信息一定会到达你那里,不好的?别人会帮你过滤掉尽量做到身边有书。学生时代,有快速读完整本书的时间,现在不行了。以前我回答过,出门带kindle(不喜手机读书),在家四处摆几本书,想看就翻翻,一年还是能干掉几本的,外加零零碎碎看几本
最大的问题就是你把这个当成了一个问题。享受阅读乐趣,还自己一个纯真。已经被考试摧残了那么多年了,何苦继续自虐。只有你真正感兴趣的时候,才是读书的时候,也才是真正在读书、求知。
这个把阅读、求知功利化乃至把『学海无涯苦作舟』克服痛苦作为一种『优秀品质』的氛围才是背后最大的黑幕…
我觉得只要人有学习的心,不要抵触更新自己知识和思维,那就够了。学习、自我完善本来应该是一件快乐充实的事情,如果变成痛苦——那很可能当事人本身的某些原有观念就有点问题。比如完美主义倾向、畏惧潜在挑战、不能自我接纳。有些当事人畏惧改变很容易理解,怕改变后更糟、没有自信、某种习惯了原有的痛苦、挑战反而是新的痛苦。对于习惯了很长时间『无忧无虑』的人,自我完善可能反而是一种『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让人心生劳累。
我曾经读过很多的书,在少年时。而且记性相当不错,在那个十来岁的年纪可以算得上博闻强识了。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后来难以读书阶段靠吃老本仍然有很多人觉得我读书很多。
后来,漫长的几年(高中和大学,算起来前后有八九年。。。)也是最应该拼命读书的那几年,都难以读长文和厚书,尽管买了几箱子那么多的书。原因剖析起来有些跑题,不过可以说的是,没有什么太显见的理由,比如不是早恋,家庭变故,精神疾病什么的。所以我应该算可以理解这种变得无法集中注意力所带来的巨大心理落差带给人的折磨。读不下去是感受,实际就是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书本上。但还不能算是有障碍,因为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学习工作生活看上去并没有太大影响,只是不堪忍受好像"求知欲下降"的罪恶感罢了。
第一确实是先要与自己和解,接受并喜欢现在的自己。我遇到根本性的转变是在工作之后。因为遇到一位真正爱读书的导师,有强烈的价值认同感,这一点你应该也可以在身边找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工作需要,多读些书为前些年的蹉跎赎罪吧。于是重新找回读书的愉悦感,整个人好像复活了,呵呵,就是麻痹的四肢回血的感觉,痛觉,温暖,舒畅。接受自己是最重要的一步,坦然面对那些一直不敢对自己承认的问题,才终于可以跨过它,继续前行。于是今天我敢这样坦白地写给陌生人看。
然后,坚持每天读一段,只读一本书,最多两本。不要同时读多本书,不要同时上很多种SNS,上的话也是多写少看,并且尽量写长一点,组织语言,梳理思想。用意志力把自己拉回喜欢的道路上来。
专注,坚持,一切会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变得轻松幸福。
你不需要急于看完一长段东西,也不需要看很多篇。因为无论你看得多慢,都比看不下去要强。顺其自然地从喜欢的内容开始吧。你会发现,那个你喜欢的自己,慢慢回归了。
其实最近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无论是读专业类的书籍,还是兴趣类的书籍,对着密密麻麻的汉字(or外文)有着莫名的抗拒感,就算是读进去了,也时不时地想找个借口跳开一下,如倒水、推开窗呼吸新鲜空气等等莫名其妙的借口(似乎已经成了习惯)
1. 我想第一还是周遭影响的原因,半年以来家里等各方面的事情比较多,造成阅读的时候总是不能沉下气来阅读。
2.性格也是一个原因,我属于有事在心里搁不住的,非得收拾差不多了才舒坦,这个原因直接成倍加剧了第一个原因造成的不良后果。
3.碎片化信息也是一个问题。你想,我们放弃那些典籍不读,教科书不看,甚至不愿意自己Google一下相关答案再自己串联之(当然有时候没有最佳答案也是一个问题),本身就是间接地放弃了主动解决问题的机会。
很意识流地说了一堆,结论:
第一还是减少影响自己阅读的因素,把那些可能影响到自己的事情都收拾妥帖了再来读书;
第二根据自己关注的方向精简自己的碎片阅读选择,剔除掉那些对自己无意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