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GMP的全称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但是一直以来,如果有人问我们是做什么的,通常都习惯于说自己是做质量的或者做生产的,很少有人说自己是做管理的吧?然而我们一般都会把戴明博士当做管理大师,而不会认为他只是个搞品质管理的吧? 相信很多玩GMP的都会苦恼怎么和老板交流。总感觉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体系有很大的差别。于是有一次,和老板谈组织架构的问题的时候,老板说,我不是很懂你们质量管理。我严肃的回答,质量管理体系首先是一个管理体系。老板有点蒙圈,我淡定凝视之。 老板们喜欢价值交换理论,但是很多玩GMP的喜欢一张嘴就法规要求,对此总感觉谈不到一块去。特别是对于验证,老板们很难理解这种觉得像脱裤子放屁的事情。后来有个前辈指点了我一句,告诉老板,那特么就是验收,没有验证这鸟事。于是深以为然! 从GMP法规的变迁来说,我认为10版GMP比98版,最大的进步在于理念的提升。其中莫过于风险管理理念的推进。曾经,我们死抠条款,对于条款释义也会有无数的争执,几达辞海编撰的地步。然而实施起来,笑料百出。如今看到有些人提问,也是让人不禁莞尔。随手抓取几个最近的: 1、我们的设备确认周期是两年;报警系统是1年;一年内设备都出现过报警,是不是可以升级文件,出现报警的可以不用做确认了。 2、关于物料验收时有明文规定要对来货抽件称重吗?公司文件中要求称重,但是员工都没有按要求做,说这样影响收货速度。 3、还有很经典的,D级区的负压称量罩,应按什么标准来设计风速,是否需要检漏?很多人认为应该按A级的风速要求。 其实对于验证为什么要分成DQ、IQ、OQ、PQ?各阶段都要做什么,很多人提了很多类似的问题,而且大多还会问一句,有没有法规要求?所以前几天,有个人回答,你可以推荐GMP去给你家亲戚治病。也是让人绝倒。 又有很多人,动辄弄个法规或者指南出来,往那一摆,大有一种绝招一出,天下我有的高手风范。哥此时一般拂衣而去,深藏功名。我寻思,他老板总有一天会让他深刻领悟多么痛的领悟。而此间有个现象,外企空降兵跑到民企都活不长。吾度之,必有干系! 举个例子来说,有次去一家公司面试,对方也是很自豪的表示,新建车间的设计委托的美帝某某注明公司审核设计的,然而跑到现场一看,建了一半的厂房正在拆,一问,原来是层高没确认,夹层空间不足。当然还有个问答,彼时风险正盛,故考校与我,何谓风险;答曰尚未揭晓之偏差。尔瞠目,吾默然,不欢而散。其实我错了,我应该大谈概率、危害、识别等等等。 古人云,先天下之忧而忧,正所谓风险管理。回到4Q的问题上来,以往多年,没有DQ,太阳也照常升起。只不过前人挖了坑,后人多半要大骂一番,哪个猪脑子干的坑爹事。不过呢,最后买单的肯定是老板吗! 有次到了新单位,前面一个车间已经建设完毕了,工程的人压根不知道何谓DQ,但是告诉我请的是某某有名的省医药设计院设计的,肯定没问题。我还夸了一句,这家口碑不错。然后进去溜达了一圈,发现更衣后的缓冲室超级大,还特么设计了地漏,还特么不止一个地漏。然后我指着那个地漏告诉他,把这个钱给老板省了,就是DQ。(后来我们又搞一个车间,我特意提醒工程的哥们还找这家设计院来。然后我就把这个地漏给他们看,说了一句,我不怕丢人,就看你们还要不要这个脸。所以就像小品卖拐,忽悠也是专门针对傻子的) DQ如此,其它3Q也差不多,就像填坑,你填的越早,损失越小。当然了,要是没来得及填上,拖到了下一个环节,也没事,只要损失的起,就全都不是事。不过若是PQ也没把坑填上,也不要紧。要有充分的信心,我们后面还有老板。所以说,老板才是最大的风险管理者,所谓的管理者责任,这么一说,好理解了吧? 有的人会觉得验证分那么多阶段,会很繁琐,很耽误时间影响进度。其实不是的,GEP其实就是提倡验证一体化。验收做得好,验证肯定过。所以身为一个验证人员,验证卡了壳,千万要抓住工程的验收不严格,要浪费老板的钱这个靶点来攻击。否则,就难免,验证过了后,设备出了事,老板一拍桌子,验证的人呢?当初怎么验证的? 当然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达不到设计标准的事,苦恼啊,纠结啊。其实,何必呢?设计标准,那是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不增加采购成本的情况下,自然越高越好。有时候我们为了显示自己的专业,在URS阶段,旁征博引寻找各项标准,确定最终量化限度,然后不知不觉掉入了标准的坑里。其实对老板来说,标准只有一个,不选贵的只选对的。 有关强制标准,似乎与以上理论不符。其实吴军老师培训说过一句话,法规就是最基本的风险管理。所有的强制标准其实都是建立在血淋淋的历史之上。参见各药害事故以及一本讲述FDA发展的书。 说了这么多硬件的事,来讲讲软件。曾几何时,有个同事是负责报表的,就是一些趋势图啊什么的,每个月辛辛苦苦的制作,上墙。我就纳闷有什么鸟用?她说她也不知道。于是很清楚了,自己都不理解的东西,还指望别人去理解。当一个工具或者方法被广泛认同,却在自家流于形式的时候,就应该去反思。任何脱离了实际,不符合价值实现理念的东西,就应该做出改变。当我们执行某项工作一直循规蹈矩,其实已不在适应发展的形势需要的时候,就应该突破,这大概就是持续改进的意义。 例如,有关投诉,同样的产品缺粒,对应不同的销售量,不同的公司背景。一个可能三年才报告一起,一个可能一年十起;一个可能就是赔两盒药的事,一个可能是上了头条损失公司品牌价值。那么对应的处理方式和资源投入当然不能相提并论,特别是,公司总是在发展,形势总是向前走。资源决定质量体系水平,反过来,质量体系水平也映衬公司的逼格(品牌价值)。今日事未必今日做,明日事亦未必明日行。唯有变化才是不变的,这可能又是持续改进的另一层阐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