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蒲公英 于 2019-3-31 06:36 编辑
有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在蒲公英小五班微信群讨论的热火朝天,虽然最后也没有明确结论,但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同样一个情景下,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企业人员,不同的GMP检查员,给出了不一样的解释和结论,对同一件事情产生不同理解的根源在什么地方?
问题描述: 大容量注射剂,在同一配液罐里的药液是否可以同时用两台灌装机同时灌装,然后用同一个灭菌柜灭菌?
基于此问题,补充2个条件: 1、灌装的产品是同一个规格。 2、灌装的设备是同样的设备。
我没有任何大输液的生产经验,也不熟悉大输液的流程,但是从逻辑上理解,我觉得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符合GMP法规 GMP附录一《无菌药品》第六十条,关于无菌药品批次划分的原则(一) 大(小)容量注射剂以同一配液罐最终一次配制的药液所生产的均质产品为一批,同一批产品如用不同的灭菌设备或同一灭菌设备分次灭菌的,应当可以追溯。
根据这一条款理解:上述问题来自于一个配液罐,符合批次要求,也进行了灭菌,也是同一设备灭菌,唯一的区别在于“一配二”,即两台同样的灌装机后,进入同一个灭菌柜灭菌。那么,关注的焦点应该就在于:1、两台灌装机的灌装量,灌装结果是否能够一致?2、每一个灌装机出来的,是否还具有可追溯性?
先说灌装机的一致性:两台灌装机来自同样的厂家、同样的规格型号....什么都是一样的,而且也应该经过DQ/IQ/OQ等各种Q的测试,理论上肯定是这些Q都被认可合格了才能进入正式生产,所以,是不是可以认为两台设备的一致性是符合要求的?(当然,为了验证而验证,编造数据的另当别论)
再说灌装后的追溯性:既然是灌装之后进入灭菌,应该是输液已经进入包装了,不同的灌装机通过辨识标示,解决追溯,也不是问题。
听起来,好像符合GMP啊,为什么符合GMP,还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理解呢?当然,符合GMP仅仅是最低标准,更多还是要从风险上去评估分析。
有人说:要亚批管理,并在灭菌时能有效区别。 有人说:只要能追溯,上面做法完全没问题。 有人说:我们公司就是这么做的,两台软袋灌装同时,一台上面印A,另一台印B。 有人说:即使你做过验证了,两台设备也可能会有差异的。 还有人说:就怕检查员尺度不一样,你和A检查员探讨同意,但是B来了不同意,企业还是死。
更多探讨,观点各异,最后似乎还是落在:最好到当地省局咨询一下,看看监管部门老师怎么说?(其实:监管部门一般不会告诉你行或者不行,所以也很难问到您想要的答案)
针对这个问题,我也好奇询问了几个专家和检查员,不同的人给了不同的理解:有人说行,有人说不行,还有人说不建议这样做。看似简单的问题,还挺复杂;说是复杂的问题,似乎又很简单。
我相信,很多制药企业都会面临很多类似的情况,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因为对GMP和风险的理解不同,检查员的尺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和要求,这些问题,在现实中困扰着很多的企业,也值得我们思考:同样一个GMP,同样的情景,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的“不同理解”,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
再回到问题本身,不管企业是出于何种原因和目的,没有一对一的进行灌装,但现实情况已经这样,企业一定也为此问题产生困扰,符合GMP条款,仅仅是最低要求,所以无论行还是不行,风险在哪里,风险有多少?还求各位有实践经验的专家留言给予指点。
问题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