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长期使用的名字 于 2019-12-13 13:25 编辑
午间看到一则新闻,Greta Thunberg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被评为今年的年度人物。 没错,就是那个在镜头前侧目美利坚合众国大统领声泪俱下控诉出千古绝句“How Dare You”的瑞典环保少女。 国内大多数人对此少女的事迹持反感态度甚至嗤之以鼻。另外作为国家意志的传声筒,《时代》杂志也曾将一些阿猫阿狗捧上封面,这更是降低了其在国人心中的信任度。毕竟,与罢课搞运动甚至作死相比,在大漠深处默默值守的造林人更符合我们的传统审美。 恰巧前几天,一个据说已火遍油管的美食博主被官媒点名表扬了,还被赞为文化输出的典范。 没错!就是那个煮红烧肉要用酱油酿造酱油要用黄豆而从种黄豆开始耕田的无所不能的新兴田园小资产阶级代表李子柒。 可惜被老外一致倾羡的田园牧歌并未在国人心中也激发出同等烈度的向往。网络上对其口诛笔伐的不在少数。笔者也出身农村,以客观事实来说,很显然东晋人笔下的桃花源式叙事也仅在荧幕里才可能完美重现。大概对其喷唾沫的也跟曾经的笔者一样,不能理解城里人开着宝马踩着泥巴就为了专程来赞美油菜花。以此来看,自从代表着都市优越感的郭阿四之流被人民战争的滚滚巨浪摧毁之后,小资也面临着被迫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幸运的是,绝大多数人对此女的评价还算客观。笔者估计是她的默片式记录风格像极了被传统文化推崇的逆来顺受的女性认知,给她加分不少。这两个案例一对比可真是充分体现了东西方的差异了。环保少女通贝里(又译作桑伯格,此处为押韵——笔者注)和田园女神李子柒,一个高调一个静谧,虽风格大相径庭,却一样收割了大量关注和话题!可惜本篇不是要讨论什么主义,否则应该还能写的更清晰。 停止吹牛皮,转入正题。据说这个李子柒是90后,和笔者同龄。通贝里只有16岁,标准的00后。在笔者周围,早已是95后年轻人在做当家的主力。前段时间论坛里有一篇引发广泛讨论的帖子,内容是一个年轻人吐槽他的原领导,之后关于如何吸引年轻人进入制药行业的话题也被带起。大家似乎都不满意我们行业的故事。更别提愿意讲故事、讲好的故事,以及把这个行业的故事讲的吸引人了。不可否认,制药行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严格要求,第一印象一定是枯燥和晦涩,是拒绝年轻人的天然屏障。但别人怎么就能把下里巴人的柴米油盐拍的像童话故事,我们怎么就不能把GMP讴歌成波澜壮阔的荷马史诗?要做个差距分析。 我们一些从业者已经被gmp驯化的习惯了安稳,可年轻人恰恰最不待见的就是规矩和死气沉沉。反思一下自己,我们营造的环境对年轻人友好吗?提到我们的实验室、生产车间或者制剂线,不说美或者充满活力了,你能联想到有趣这个词吗?制药行业需要严格,但我们却被训练成守规矩、习惯干活不出声的机器。难道我们还要把这个“行业精髓”传承给下一代?你想传人家愿意听?我们行业长期以来习惯了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鼓励埋头苦干出成绩。这样的现状和理由吸引得到年轻人?不起反效果就不错了。某地的动乱促使官方反思,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是不是我们的传播方式出了问题,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我们不妨引以为鉴。我们的培训还在照本宣科吗?我们还在把应届生当做最容易压榨的劳动力吗?这些现状不改变,想要壮大这个行业,不是在痴心说梦吗?谈到互联网,有996和高薪;谈到直播,有自在和光鲜亮丽;那怎么谈到制药,只剩下委屈、吐槽和摇头叹气?有人要说我们侧重传播技术和管理。可没人愿意从业,大家都想着转行,我们的“技术”和“管理”传给谁?传给人工智能和5G?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你以为这句流行语是我们这些从业者说给年轻人听的? 错!这是年轻人说给我们听的!而且还要加个前提,要他愿意对你说! 埋头苦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愿意抬头看看这个时代,不会利用时代的红利,不去明白这个时代洪流的汹涌,终归会成为那只飞不起来的二师兄!我们有很多已经在拓展自媒体,希望在拓展自身影响力的前提下,也不妨多发出一些受用而且有趣的声音。不以面向年轻人的目的发声,谁在意故宫文物怎么修复的?谁知道阿拉善的梭梭树怎么种的?你看,就连官媒的主播都开始拍vlog,我们制药人还不抬头,对着镜头笑一个? 什么?不知道什么是vlog?那得赶紧拍个Tik Tok压压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