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记录
刑法
编造生产记录、检验记录这事终究入了刑法,让所有人有点始料未及,更让某些人开始瑟瑟发抖。
2019年编造生产、检验记录入药品管理法已经让业内一片哗然,所以此次入刑法,也没有起太大的波澜,因为大家已经认识到记录的重要性和给自己带来的后果了。
编造记录已是一种“风俗”
入行不久,不敢大谈特谈,更不敢指指点点,但就自己的工作经历来说一说记录的这种“风俗”。
第一次接触记录是检验记录,那个时候弄记录,一坐就是一下午,可以弄好几批,纯手写,没有格式,感觉在练字,不像在写记录。后来感觉,这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也与自己的三观不合,有机会改了领域。
第二次接触记录是生产记录,此次只是参与,不多,就弄三批生产记录,差不多和第一次搞记录有点像,感觉又入了一个坑。
第三次接触记录是验证记录,此次的不同点是,该做的都做了,只是写记录的时间和干活的时间不太一样。
这种风俗要不要得,答案是肯定的:要不得!
这种风俗要不要改,答案是肯定的:不改不行!
其实国家已经意识到记录不真实的严重性了,否则在前几年也不会下令,企业觉得自己材料不真实的,可自主收回提交的申报材料,否则一经查出,多少年之内不得上报。结果据说百分之八十的企业以不同的理由撤了,是的真的撤了,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这种风俗绝非一家所为,而且绝非一时所为,没个十年、二十年的也形成不了这种气候,也不会被写入刑法。
“完美记录”
随着2010版GMP的实施与强大的监管措施的实行,我相信第一、二、三种的记录风俗已经没有了,但这不代表记录的记录没有困难。 在现实过程中,大家的注意力侧重于完美化,而非记录的本质——追溯性,
比如:有的质量人员要求每批记录的错误数量不得多于几处、有的领导多次要求修改不必要的内容、由于工作疏忽,忘记或者哪里设计的不合理,重新设计记录,把原有记录重新誊写
其实GMP理念的提升是一个过程,没必要非得搞的记录那么完美,有问题纠正问题即可,不必要搞得这么形式主义,即累了员工、又传输了不正当的理念。如果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我想监管的老爷们也会认可我们的。
另外,记录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实际生产过程的要求,否则只能给员工增加工作难度。现在大多企业设计记录时应该不会让一线员工来参与,其实这样的做法有可能会与生产过程不符,导致记录不一定真正能用,那么如何完美的设计记录呢?
完美的记录设计
何为完美,记录的所谓完美应该能够保证记录真实、信息完全、信息准确,只有保证这三点才能保证记录的可追溯性,否则抛开本质而谈可追溯,就有点空炮了。
信息完整、准确
其实做到这一点还是比较简单的,只要与工艺做对比即可查出是否完整、准确。
记录的真实性
想要做到记录真实,首先我们要考虑,记录由谁填写,如何上交,由谁保管,这三个问题。只有解决这三个问题,才能解决记录的真实性。
记录由谁填写,毫无疑问,肯定是操作人员,我想国内企业的操作人员应该都是中国人,其实中国人最烦的就是条条框框,因为那样让人干着不舒服,即便是给他没有关系,心理也总是别别的。
所以记录的设计应该给予操作人员一些空间来发挥,比方说你是喜欢用一张空白纸及时记录一些信息,还是喜欢在画好的格格里填写,我想大多数人喜欢用空白纸写,而且即便是有格格的纸,也不喜欢在格格里写,也会随意越出格格。
这就是人的本性,所以记录的设计应该考虑这些因素,否则要想得到真实的记录很难。
另外记录的设计应该能够体现出记录书写的先后顺序,我想这一点全国的记录都没有做到这一点,也就说当你拿到一份填写好的记录时,根本无法判断填写人员先写的什么后写的什么。自然也就无法判断记录是否及时填写,更别提真实而言。
记录的上交和保管,就显的极为重要,目前只有规范做要求,还是企业自己保管,还真的很难做到记录不被动手脚,自然真实性也就会备受质疑。
何时才能真正乘风破浪
记录要想真的乘风破浪,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路要走的,而且走的会很艰辛。
这个过程需要改变很多东西,比如:人员意识、记录认知、记录形式、检查员的引导等等。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企业认识的进步,否则单靠法律和规范就想解决这个恶俗,目前来说还不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