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
UID225
帖子
主题
积分71712
注册时间2011-5-27
最后登录1970-1-1
听众
性别保密
|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歪把子 于 2021-2-4 17:30 编辑
时间跨度:2020.8.22~当下
发帖说明:本帖内容为集体智慧,除非允许,禁止转载。
半月谈,曾经一个很好的总结之地,如今各个版块都有半月谈、定期总结。暂借贵宝地,发一贴吧。
----------------------------------------------------------------------------------
水系统停电需要怎么办?
实际发生时或者验证时考虑这个停电后更不能维持循环的因素
管理程序上设置你的系统不能在此期间开口,一般做24小时,允许停机时间8小时,
若更长时间还是建议消毒处理后进行监测。诸如无机和有机指标。
停蒸汽做监测的还真不多。
---------------------------------------------------------------------------
水系统检验做哪些方法学确认?
微生物和内毒素相关的方法确认,以及总有机碳测定法。
------------------------------------------------------------------------
原料药新建厂,是先申请生产许可证还是先做联审联评?
先申请许可才能再申请登记
----------------------------------------------------------
能不能推荐几家第三方检验机构?
微谱检测、广州分析检测中心、广州国标、谱尼测试
----------------------------------------------------------
实验室可以不用AD程序吗?直接用质保的偏差程序可以不?
可以,调查清楚、记录详实,没什么不可以
-----------------------------------------------------------
进口物料需要口岸报告书吗?
这个要分情况,辅料已经不需要了,有的原料现在口岸也不提供了;但是,建议要求你的国内供货商提供。
-----------------------------------------------
计划改造QC微生物实验室,空调能用一套吗?
看钱儿,充足就两套;否则一套,注意单独送风管路,阳性管路上带逆止阀、生物安全柜及阳性间系统的直排带有终端除菌过虑,安全柜链接UPS。
----------------------------------------------------------------------------------
含量打印报告单上,需要打印SST吗?若果不需要,那么若是不合格怎么办?
不需要。不合格未被识别的原因是实验员的能力或培训,还有记录模板设计等原因,建议系统自动化判断;这个一般在仪器图谱打印。
-----------------------------------
做DOE
输入:因素+CPP+KPP
输出:CQA+经济指标(工时水电等)
做得好出模型
建输出曲线图
预测成本最低又质量可控的,对应参数水平
------------------------------------------------------------
浸膏之类的含固量/固含量检测的范定依据是什么?
是固形物总量还是浸出物含量?
浸出物含量
ChP四部通用要求中药其他方法,那里面有。对于浸膏,总固体和浸出物含量都是有用的指标。
----------------------------------------------------------------------------
含量测定中供试品使用装量差异项下内容物的原因是什么?
一种可能需要折算装量计算含量,这样实验上省事、提高效率;另一种是纯粹为了节约成本,可能产品价值比较高,浪费不起。
------------------------------------------------------------------------------
液相序列运行中断导致后来的几个样本和标样都没进样,之后新建序列后几个样和标,是否可以?
不可以,除非你的SST没有任何要求。但常规的进样序列是空白、SST标样、标样、样品。仪器信号中断导致停止运行序列,先要确认仪器恢复通信时处于运行状态还是需要重新灌注?如果仍在运行则软件与ram的通信可能存在问题,通信握手时仪器应该恢复静态;当然也不排除部分仪器有ram保存了前次运行状态的情况。一般网络版带LAC的可以这样。
------------------------------------------------------------------------------------
请问下,供应商资质审核需求资料,GMP证书过期,再注册批件批文过期,用什么代替?按照目前的新的法规和56号文,没有具体要求?
我们是要求给予授权使用书和登记号
---------------------------------------------------------
大家认为,温湿度记可以企业内部自己校验么?
文字太长,不放了,太专业,发你文档自己看。
--------------------------------------------------------
各位老师,你们有灯检的培训资料吗?最近我们对注射剂西林瓶(20ml)进行人工灯检,一批5000支左右,在最开始灌装的5盘(共690支),发现许多颗粒和纤维。由于大家都是初次培训后就进入灯检,现在重新进行了第二次灯检,也发现许多颗粒,在2小时灯检138支情况后,QC复核也挑出了两支不合格品(颗粒),如此下来,效率低下,我们自己挑质量也不敢保证,老师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注射剂灯检太难了
我们药品还没上市生产,设备好像挺贵的,也会有误踢和漏踢废吧,领导不给买
老师们有目检的学习资料或什么建议没有啊,怎样通过人工将这几批的不合格品准确的踢出呢
个人觉得是人就会犯错吧,人工没法保证百分之百,为了百分之百的目标,加复核人,各种审核人,但是依然会有出错的概率
是的,我们检查了两次,qc第三次也找到了不合格品
上设备吧,风险投入和获益给领导分析下,万一被抽简到说不合格就不是一台设备的钱可以搞定得了
溶液型注射剂上灯检机,然后人工复核。毕竟罚款伤不起。冻干粉针才窝心呢。漏踢是阈值的问题,踢狠点,然后往回挑
等灯检机前期投入大点,毕竟比人老实。万一灯检线工人出情绪,呵呵;机器出问题在于选型的考虑,把因素考虑清楚,别跳便宜的,甚至激光和称重两种原理一起上
人的确会有可能闹情绪,自己今天检了一天,也就检了几百支,过程中有时真的看的很烦,很想一晃而过
药品光敏感,所以要避光,但是必须做灯检,这个只能短暂暴露,除非自己定制灯检机了,重新设计吧
------------------------------------------------------------
我想问下,化验室试剂,标准液过了有效期后还能复验后接着使用吗?
试液过了有效期就别用了,除非你进行了考察。当然我相信一般不去考察。
-----------------------------------------------------------
一般参考试剂的级别,性质,贮存条件,挥发性,是否有稳定剂等设定开瓶前和开瓶后的效期。毕竟实验室不具备条件考察试剂的效期。同时一般情况下,试剂所配制的溶液也参考类似因素以及自身溶解后的化学或光学或微生物上的稳定性,设定合理效期。缓冲液或者标准液的效期应经过考察。最主要的要参考药典的通用技术要求,见8000系列。
物料的有效期、复验期呢
物料的复验期是因为有些没有设定有效期的原辅料你可以结合供应商审计的结果,设定复验期,复验期检验检查都合格,参考厂家的稳定性考察结果,决定是否使用。
稳定的原辅料常用复验期以节约成本,否则尽量用有效期? 效期前三个月复检的控制方案。
当然,一切基于有效的审计结论。
复验期是 两种理解方式的,差异可大了1.定期检测2.过期检测
国内的使用环境更多的理解为在有效期内的复验保险期;通常没按国外的路子设定。
严格来说,不管有没有效期,都定期复验,就是成本不划算
复验是是基于物料性质来确定的
想省就盯着供应商,审计专查他的稳定性研究,有了就把报告页搞走
----------------------------------------------------
老师,你同学那里能检乳糖和滑石粉吗?
滑石粉够呛,上次还研究买不买X射线的。滑石粉我目前送到国家有色金属检验 我一年才6批,还集中生产,糖衣的包衣剂。尚好。
那就问安监,都在那里能备案,毕竟其它家已经有备案的了,这样最省事,一次性通过,没准安监认可的机构是安监的关联或其它机构。这是最直接的方案。当时,我们有个黄曲霉毒素向备案给第三方,结果不让,说要求CMA,第三方有药典的黄曲资质。后来我们备案到出入境了,结果就同意了。哎没办法。这是捷径,一般人我不告诉
省所现在接样不能挣钱,国家政策不一样了,就像计量行业,以后第三方或合同实验室肯定火。
---------------------------------------------------------------------------------------------------------
各位大佬,关于细胞制备车间方面的问题想请教。主要关于GMP和生物安全方面的。新建细胞制备实验室既要考虑干细胞备案时GMP制备,又要生物安全符合BSL2级。
参考了多个生物公司的车间设计,洁净车间均为正压(有些核心制备区为相对负压),但生物安全要求的为常压或负压(负责生物安全评审的专家要求为绝对负压)。
因为空间有限,计划将细胞制备区放在同一区域。
即:
1)干细胞2间(相对负压),涉及生物安全操作2间(绝对负压);
2)干细胞制备结束原路返回洁净走廊,涉及生物安全的房间单向流(见图)。
太长,不整理了。
---------------------------------------------------------------------------
药典中使用HPLC测定含量时,没有规定流速和柱温,就是1.0ml/min,30℃吗?还需要对柱温和流速进行耐用性试验吗?
柱温是常温/室温,流速可以在方法确认时确定一个。这个方法耐用性应该很好所以才这样定义。
-------------------------------------------------------------
请教大家个问题:2020版药典9205 各洁净级别环境微生物监测的动态标准
项下 注①表中各数值均为各取样点的测定值;原来是平均值。和GMP附录不一致了,以后环境监控执行那个标准,大家怎么看?
药典只能约束实验室
本指导原则是用于指导药品微生物检验用的洁净室等受
控环境微生物污染情况的监测和控制
9205适用范围:等受控环境微生物污染情况的监测和控制
以前都是一个标准,所以真没关注这个事,现在标准不一致了,这就有点争议了
@歪把子 来聊聊天
聊啥,张亚杰那天都讲了,你们没有听?
9203 只管实验室,各找各妈。
我刚总结到这一部分的开始,完事了文档先发给大家
歪把子,可以就这个培训给大家讲一颗
-------------------------------------------------------------------
液相的乙醇能喝么
不好喝,味辛。我们同事误服一口后来又吐出去了。
看错了,他是误服乙腈。 乙醇已不能喝啊,那又不是食品。
不过我们有个唬人,药用级乙醇他配成42的,喝了
-----------------------------------------------------------------
液相的流动相调节,是按照有机相比例±5%调节,还是调节洗脱程序?
洗脱程序的耐用性不是用调节来试验,应该是更换不同死体积的仪器。
双组份流动相的调节参考药典就行,关键的是根据待分离物的性质,挑战它的被分离效果的下限
---------------------------------------------------------------
我发现我是分享狂魔
我这里,只要不分裂祖国,不打我家玻璃,什么都可以分享。
后花园给你建立基地了,那里可以长期保存,这里刷屏太快。满了再申请一个。
----------------------------------------------------
各位老师问个问题:氰化物发生器能校准吗?
你是不是笔误了,等歪把子解释吧,这个仪器我也没了解太多
那个东西不校验,校验不了。
老王应该是正确的。我问国家一级计量师了,这个不用单独检验,他本来是过量的,可以整机校验是校验这个方法。
------------------------------------------------------
实验室高浓废液如何集中处理,通过下水管道
怎么这个问题我好想今天刚回答,我看看
腐蚀了管道,也很常见
可能理解有误,是先通过下水管集中收集,再送环保处理!二个问题,管道选材,如何集中收集,包括防挥发,
能不走管道吗?会被骂滴
可以用医疗废弃物密封中转桶,别整太大,这个环保认可的地方集中存放后一起转移,如污水站的某个备用房间等。
从生物安全和广义安全的角度,不建议管道,你真不知道那里面会有什么化学变化。
问题是你倒我倒他也倒,谁知里面有什么?安环保要求,是分类收集的。
-------------------------------------------
波纹管的换热,看你用在工艺段还是工业段,一些交流的经验,普遍不用于工艺中,还有常规的列管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等,但我们的原料浓缩老车间是列管换热器,效率不如波纹高。列管的也漏过,关键看维护,如除锈除垢等。
---------------------------------------------
各位老师,请教个问题。稳定性试验箱湿度超限,报警,该如何处理?
?按偏差处理程序执行,分析影响
这个分析该怎么分析呢,风险评估怎么做?
看你的稳定性试验箱的产品,你的产品对湿度敏不敏感,超限多长时间,你的是什么试验,专门的湿度稳定性肯定影响很大,可以找一个点,顺着往下分析
做了停电测试,长期稳定性试验8个小时温度不会发生变化,湿度会超限到80%,箱内品种是常规品种,这样需要做分析吗?
你需要描述清楚你的情况,文件规定,以及你的稳定性箱是否允许湿度超,你的文件如果没有规定你可以超,你可以在你的偏差描述里描述上你做的停电测试
你可以把你的情况写清楚,常规品种对湿度有没有要求
正常超标都是要写偏差的,其余的你说的停电测试可以写在偏差里
药典和ich有稳定性试验的部分,对比你的产品你看看
由于不清楚你的稳定性试验是持续还是首次三批,具体情况还要你自己分析,产品情况不同,差别很大,并不是说保证了温度就可以
---------------------------------------------
请问,如果想比较两台压片机压出的片子硬度、片重差异等指标的是否存在差异,用什么统计工具合适呢?
t检验
分布 图形化汇总,随便正态检验
波动 等方差
均值 T
形状趋势 控制图(不正态,只看趋势,正态可以出能力指数
具体点是双样本t检验,不要用配对t检验,当然也可以用ANOVA
用之前先搞清楚前提假设,别乱用
---------------------------------------------
CGMCC致力于微生物资源的保护、共享和持续利用,围绕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等重大需求,探索、发现、收集国内外的微生物资源,妥善长期保存管理;在保证生物安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为工农业生产、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科研教育提供微生物物种资源、基因资源、信息资源和专业技术服务。
CMCC 向国内外疾病控制机构、医学科研院所、医学教学机构、食品/药品和生物制品生产企业、质量检验和检测机构提供国际和国家标准医学菌种资源共享服务,每年可向国内700余家单位提供研究、教学、检验及生产用标准医学菌种20000余份,共享次数为1000多次。
服务的领域不同。一般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要适用CMCC,部分出口企业可能需要使用ATCC或出口国或国际互认的菌种。据说国外的黑曲不是亲儿子,国内的某些儿子也是领养的国外的。
---------------------------------------------
想鉴定一下红色菌是什么,哪里能做?
自己买试纸 做,也可以委托第三方。
委托第三方吧,这种试纸做的不准确。图看不出来的,我们现在一般都做基因水平的检测
医学鉴定机构可以做,上质谱或者API
给你出个馊主意,还便宜:纯化后的培养物,送你们三甲医院的病理室,花钱做就行,我这么干过,又快还便宜。@工作号? 当然,怕不把握你就去上级药检所。第三方不如医院来的准或者快,一般三天到五天出结果。
表形和革兰氏的最后准确度都太差,包括质谱。最好的方案是PCR或基因测序。
那我这只能是天然的海蜇丝了,再给你看个双黄蛋,还有毛线呢
---------------------------------------------
各位老师,想问一下,样品检测用的系统适用性溶液可以编制配制批号,和配制的指示液滴定液那种相同管理吗?把系统溶液的配制从检验记录中剥离开,单独管理,这样可以吗?
可以,能追溯就行。重点不是这,是XX液的稳定性验证资料。目前,有没有用特定产品标准品,的系统适应性数据,
来做分析方法持续确认。当然可能需要 标准化后的产品数据。
赞同,但要考虑该类溶液是用标准物质配制还是样品,另外要考虑洗脱形式是等度还是梯度,更要考虑溶液浓度或H改变对分离性能评价带来的影响。我目前只有一个等度的混标采用这种方式,确实省钱。评价充分一些。
---------------------------------------------
有处理过生产许可申报的老师吗?我有条生产线,没有产品,能否申请生产许可证?目标在xxx。
这个至少要有研发产品才能申请生产许可证的
完全没有产品不能申请
药品生产许可证只有对研发产品进入上市注册阶段才需要
我们是五月份刚过的,就是随便找了个工艺适合生产线的品种
对,可以找个产品先拿许可证
然后市局过来,我们实话说这个产品是随便找的,之后做代加工。市局老师直接就不想看了
但是如果产品未获得上市许可注册证,估计只会静态检查留个尾巴到时候有产品需要GMP符合性检查。具体办理最好和当地省局市局主管部门和负责老师沟通。是的,市局的老师估计当时的想法是,反正你不做上市品种,她也不担责。等什么时候做上市品种时候再严查。我们也是xxx。
---------------------------------------------
药典宣贯考试题我出完了,填空30题,80分,每空2分,判断20题,20分。
技术培训试题分检验和非检验两部分,还没出,有要的吗?
@歪把子 老师,我要。
必须要的。
也给我来一份吧。
一会儿我放咱们后花园
---------------------------------------------
更换新型号压片机,现在是省局批,不用现场检查吧?新办法下来后,是不是应该国家批,省局现场检查?
就压片机用了10年了,买个新的,功能还全面,也就50万吧?
不一定,有时候省局也会来检查的
我觉得还是应该现在报,但是省局现在不愿意受理
当然不愿意受理了,因为权限收回去了
有些省份在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实施公告已经直接说了这一块得按新的变更指导原则和办法来实施
压片机选型注意哪些风险点,有木有扒一扒的?一人一句,我总结成个图啥滴。从生产,质量,设备,经济指标,数据可靠性等不同切入点……
跑有的企业实地看,加产品外试,看准再买,其他没暖用。
嗯,这个必须得,当时有家泡罩冷泡的那种,差点被忽悠。
找个交过学费的专家也很重要,否则自己企业就得交学费啦。
压片机URS发给你了。
---------------------------------------------
为什么碱式滴定管推荐校准周期是一年呢
酸式滴定管是三年?
碱式的容易被碱腐蚀,校准周期就短,这个事是jjg的标准要求的。
---------------------------------------------
微波消解仪需要校准吗?
我们未作校准,国家一级计量师告诉我说不用。
---------------------------------------------
批生产记录可以去印刷厂印刷吗?
当然可以了,顺便把序号加上。
加上序号不好玩
是啊,不加序号的时候还可以好好玩耍,加了之后鸡飞狗跳
---------------------------------------------
依据MAH检查要点及生产监督管理办法梳理的文件目录(自产和委托生产两种方式),供群内人员参考
59个文件目录
---------------------------------------------
谁知道注射剂注册3批的内包材可以全部委托检验么? 为什么不可以
能全部委托才好,与包材检验相关的仪器全部都没有
研发的可以委托呀,生产检验委托最好咨询当地委托检验备案机构,不同省市可能委托项目有些差异
?目前对于内包材的要求还没有很明确的要求,原辅料只能是委托一部分。
原料的委托如真菌霉素等,官方更倾向于具备CMA资质的被委托对象,若为CNAS会考虑对方规模,诚信能力能,还会考虑企业委托的批次量等综合因素,我们被劝维持原委托单位(cma)不要换,所以还要忍受那家cma的拖沓和官僚还有半个月的检验周期以及半个月的开发票周期。但愿有的省份局里比较开明
内包材有部分项目应该自己检验,涉及特殊仪器或者动物实验的部分委托可以。毕竟药审那边会顾虑你对自身产品的质量设计和保证能力,该自己做的不要推出去,做不了的再委托,尽量不要全盘委托。
---------------------------------------------
各位老师,计算机化系统中用户及权限设置和计算机化系统分类有关联吗?就是说1类如何设置,3、4、5类又如何设置?还是统一的要求
当然有了,并不绝对。这个你问歪把子。
分类和权限没有多大关联,分类的原则对于生产过程可参考gamp5最新版,检验可参考usp。分类的依据主要是软件的复杂度(可被用户自定义或者修改的程度,还有就是软件能够符合法规的状态下的具体业务流程的管控和可编辑工作流的能力)
而权限管理对应的是适合法规的业务分配,这是软件具备的功能(若有)
---------------------------------------------
关于色谱柱的启用和报废?
启用新色谱柱验收和废弃测试都是对企业的资源负责。新柱验收肯定要做,可以使用色谱柱说明书的方法或使用企业自己的方法(自己的方法应考虑更高的塔板数、分辨率、重复性等要素),当然旧柱经过再生活化后、在用产品确认柱效仍不能达到要求的时候,如果有保护柱,这时候通常会选择倒用或者降级使用,通常还能再坚持一段时间;毕竟老板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
质量部管化验室好,还是不管化验室好。从管理角度上论?
质量部还能不管化验室吗?怎么操作?
A不管就行,至于说质量总监要不要管,这是另外的话题?
QA完全放手也不行。找个懂检验的参与部分关键过程的监管
请仔细审题,人家是问的管不管,不是是否监督。QA还对生产做监督呢,但是QA管生产么?QA是巡查的整个体系,当然包括实验室体系,但是吧QC 放到质量部下面,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有的公司的质量总监只管QA的事情,从法规上来说,没有任何问题,因为法规里质量部们的职责不包括实验室的管理,从管理上,这是公司的组织架构设计问题,各种方式都有,没有优劣,只有是否合适
化验室不也是质量部吗,你说的管是指日常监管吧?QA有权且有责任对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活动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
请教各位老师:阳性试验培养箱与样品检测培养箱可以放在一个房间吗?有没有风险?
分别在两个培养箱,在同一房间,可以。退一万步讲,阳性把样品污染了 ,损失的是企业利益,也不是患者。如果条件不便,这样可以。一般是在实验操作间外围有专用培养室。
不存在逻辑关系
们曾经碰到一个无法解答的问题:有一次检查,当时我们阳性对照和样品是分不同培养箱培养的,但是在一个培养间。当时就有一个检查员提了一个问题:阳性培养未分开。我们正好有2个培养室,检查员提了问题以后,马上把转移阳性对照培养箱。但是第二天,另一个检查员提另外一个问题:阳性对照没有与供试品处于完全相同的环境下,怎么去对照?
我们当时说培养箱都是经过校准的,温度设置也一样,检查员说我们想当然。。。
可以这么反问:两个培养箱也不能保证完全一致,是否要放在一个培养箱?!,两个专家,互相矛盾,被检人员左右为难
都是卖弄自己专业的。这种,只要忽悠就行了,要么,就呵呵大法。
后来查了我们很多,资料,包括每台培养箱验证,还有周期性的培养箱温度分布测试。但是第二个检查员还是不满意,因为每台培养箱温度分布有差异。最后不了了之。最终缺好像是 阳性对照与供试品未分开培养。
吃饱撑的,以为那玩意多精细一样。微生物的方法回收率都放那么宽
你们的论证的角度出现了偏差,所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都不会是让人满意的!另外,纯粹技术的角度,我倒是认为第二个检查员提的更有道理。第一个问题的风险在于阳性菌有可能会影响到正常样品,但是如果发现了这个问题,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因为出现了这种情况后,你们去做菌种鉴定,只要发现了两种污染菌是相同的,就可以证明了。第二,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是很低的,因为微生物的扩散,是需要流动空气的,如果空气不流动,是不会出现相互污染的情况,而培养皿或者套筒,内部的空气都是不流动的,所以这个风险是极低的。这个学过微生物的人,都不会提这个缺陷。第二个问题的风险,在于阳性的培养条件和样品的培养条件不一致,有可能丧失了阳性的指示作用,但是无菌检查的阳性菌的目的,本身并不在于要求培养条件完全的一致,而是考察的培养基的适用性,也就是在这次的无菌检查过程中,是否有可能出现一些影响到培养基生长的情况,微生物只要在同样的温度下,都是可以正常生长的,这也是为什么微生物培养的温度范围较宽的原因。所以,第二个问题,如果硬要说,还沾点边,第一个问题,纯粹就是不懂微生物的人提出来的了。
至于温度方面的影响,当时都解释了,问题是检查老师不接受。非得要一模一样完全相同的环境条件。我们2个培养室,本来是分别用来做无菌产品和非无菌产品的,那次检查以后,就分成了阳性对照与供试品。然后供试品那个房间的培养箱挤的满满的
---------------------------------------------
没有标准物质咋搞?
除四部外,药典品种的修订,只能及时关注药典回征求意见稿,那上面有电话,建议去药典会网站检索往期征求意见稿。四部有辅料责任人,可以按品名检索到负责的机构电话。
标准物质无法获取的情况可以及时致电或传真至中检院标准物质中心。或者向省所借用,也可以委托二级代理机构向其它代理机构调货,或者去标准物质查询的子页面找电话挨个打。除非必要,不建议使用商业公司的对照品(手头仅剩两支还买不到,可参考自己标化商业公司的高纯试剂)
---------------------------------------------
氧化钬滤光片超期对278nm波长准确度有影响不?
我寻思这玩意有啥期限一说?没研究过,难道褪色?
氧化钬玻璃的稳定性不是特别好,按推荐效期使用。@?_? ? 虽然氧化钬溶液配制需要一天,但显然效果更好。
---------------------------------------------
注射剂检出玻璃屑,某药企被罚161万@歪把子
看到了,玻屑的危害还要看给要途径。另外官方判定可见异物不合格也是需要证据链的,这是做实了这件事啊,企业留样应该被抽检的了。
---------------------------------------------
中控OOS超标要不要调查?
这类oos应该要确认检验成立的要件都符合,否则会出问题的。比如如果sst以及标准的时间和面积符合常规;pH计校准斜率符合范围,回测标液赋值正确等等。
看你的方法复杂程度。不能一点都不调查。
检验没有问题就不用调查生产了?
生产可以参考理论的结果与这个oos的可报告结果的差异限度是否满足工艺控制水平,若否,应该调查是那里控制出了问题。(这是建立在结果为有效检验结果的基础上,生产调查就是偏差调查了。一般已知原因的原料超滤等我们程序是:若高分子超标,允许车间二次超滤,不做调查。但是要分情况)
所有的检验结果超标,都需要走OOS调查,和最终的检验目的是什么无关;OOS流程的设计,是确认检验结果是否可信。
---------------------------------------------
各位老师:请教一下,进样量由50ul变为20ul需要做方法学验证吗?
为什么会变?
浓度没变,2020版药典克拉霉素胶囊溶出度进样量由50ul变为20ul
要做方法学确认
韩?药典的方法是经过起草所/修订所的验证和复核所的复核的。企业使用只做确认即可。确认的程度依据该方法的复杂程度和企业本身的人力及知识储备。看你应该是在用此方法,所以仅需要做人员对比,以及溶液稳定性或者不同色谱柱的耐用性即可,确保你在一个检验周期、档期内获得正确结果。
不要照搬方法学验证的要求。你应该参考药典通则,方法学确认的要求。
无论验证或确认
准确度,和精密度都是必须做,
否则就是糊弄人了
准确度代表做的准不准
精密度代表重复性和再现性
做的都不准,再精密也没用
---------------------------------------------
请教下各位老师,我们一个原料品种根据客户要求,除批准的标准外,增加内控有关物质方法二,残留溶剂这两个项目检测,我的标准修订可以直接根据客户提供的方法进行吗,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需要做方法验证
你们至少要做残留溶剂的方法学确认
残留溶剂应该是法定方法吧?你方作为原料药企业所用溶剂应该更清楚,怎么让对方审计出来有没检测的残留溶剂?建议研究一下凡例中关于残留溶剂的要求,通盘考虑哪些原料药还没有对残留溶剂进行控制(有些可以验证时监测,如乙醇,平时结合工艺应该可以定期监测)。
有关物质应该是客户研究了,或者根据文献资料确认过一些事,这个方法应该是客户有过方法学验证,可以借鉴对方资料,按方法学验证做可能稍微复杂了(当然,这样最好,你方可积累一些对该原料的知识),可参考新药典按方法学转移做。
法定方法应该是确认
如果客户验证过的方法,也可以做确认或者转移
---------------------------------------------
GMP检查现场问题,大家帮个忙,在线等
0.1g精度的天平,是什么级别的?
你看下天平自带的标签
0.0001是万分之一
0.00001是十万分之一
0.1的不晓得,@歪把子 来救救急
量程30kg
有一个更简洁的办法,直接电话询问厂家,或者看校验证书上面的依据文件,查一下那个文件,或许对你帮助更大。那个文件上面有分级
这个是称,应该是属于衡器。看校准或检定证书就行。不实用天平等级。两个领域。
谢谢,我们查了供应商的资料,是二级,0.1是显示精度,检定分度是1g,谢谢各位
它这个东西就不能叫撑了,应该是电子天平,因为他的那个d值就是它的那个显示值,不是0.1吗?他的检定分度值,如果是称的话,应该就是0.1,只有天平是e等于10d,就是他检定分度值,这块儿要乘以十,他不是秤,天平和秤是有区别的。计量专家说的我不懂,语音转文字。
---------------------------------------------
各位老师,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能不能放在天平室?
?不建议放在一个房间,但你可以或者应该给卡式水分仪器单配一个天平,或者使用密密闭的称量盅(称量舟)转移样品。
因为我们被落过缺陷项。水分仪属于滴定设设备
---------------------------------------------
制定内控标准的依据是什么,提一个问题。一个指标是100%,内控依据什么定80%,70%
内控总要符合药典吧,一般内控是收窄
制定内控标准,限度的依据是什么。
成品释放内控标准还是原辅料进厂检验的内控标准?
内控标准一般依据检测方法和你实际的控制水平
可以通过回顾历史数据
我的经验是外采物料根据工艺需要和商业利益与供应商协定双方认可的标准;内部中间控制和待包品控制,根据年度质量回顾制定和调整内控标准,范围宽和工艺结合不紧密的用百分数法;和工艺关联紧密的,参考3sigma,但不会死照搬,灵活使用;单边限值结合控制水平在中位数和限值之间拍脑袋一个参考保险系数。
这东西没有法定原则,要说有也是避免企业或者患者的质量损失或健康危害
那就用阈值法,范围定宽点
---------------------------------------------
纯化水和压缩空气,一般用多大管径
管道尺寸要看使用量,倒推的
管径这两个事应该有专门设计,我们是设计院根据我们的瞬发最大和平峰用量,结合工艺管道的衰减,给出了理论值,然后有一点余量,当然越大成本越高
空调表冷,这种质量怎么样?
这个中能参考国标,有得标称符合标准,实际偷工减料,如果你是现场安装,建议按国标urs和签合同,验收时实际测试,备好可溯源量具(卡尺,千分尺,测厚仪等等)
---------------------------------------------
阳性对照的生物安全柜排风是排到室内,还是排到室外了。如果排风排到室外,阳性对照间还需要排风么?
物安全柜排到室外,房间也需要全排
我目前在用的设计都是直排。这主要是生物安全的需要
药厂这个阳性间算几级得生物安全实验室?一般都是二级。
二级吧,一级没影响,三级够不上
药厂的实验室,一般都是二级的,卫健委根本就不管的
生物安全贵是根据你的用途配置,二级一型就够一般用途,但是我们因为有个癌细胞,所以阳性间和细胞间都是用二级二型,因为主风管是一趟。都是员工,何必自残,为员工着想他们就会为你考虑。我把安全柜都接入UPS了,但没按联动备用排风机。
---------------------------------------------
有一个扯蛋的事,大家吐吐槽。文件制订了回顾日期,上一次制定文件是2015年(药典档期),文件体系的回顾是2017年,回顾周期是三年到期前的三个月内。那么,现在除了因偏差、变更、检查、自检、培训、外部交流、法规更新外,整个公司80%以上的文件都需要回顾。那么,文件我真的不想回顾,gmp没要求。我决定修改1号文件,去掉文件回顾这一项(欢迎拍砖),回顾的好处我知道,大家说说不回顾能碰钉子吗?或者大家的文件体系又是如何设计的呢?
文件定期评审就可以呀,回顾啥?
我们也是三年一回顾,但是可能实际升级修订的就是关键的一些文件,特别是那种可能被核查的,肯定要做回顾。不然核查容易落下问题
两年一定期评审,不回顾
我们文件体系的回顾和大家的评审是一个含义
文件管理有很多种方法啊,首先,回顾是必须的,但是回顾后,不一定需要修订
+1
我们以前就这样批号由文件管理员盖上并登记
你们可以在文件后,增加一个回顾列表,如果不需要修订,就在回顾里列表里注明此次什么时候,下一次什么时候就好
我们文件评审有专门记录也很烦
2000多个文件,每个文件一张评审表,没谁了。被外部专家忽悠的
我们评审表是一类一张,不是一个文件一张
这个取决于自己咋么设计的
那你还不如删掉 评审表的规定?
不能删
有行为得有记录
---------------------------------------------
请教一下。药典中微生物限度的培养时间3~5天、5~7天,这个时间范围检验操作时是否可以直接培养72小时判定结果,遇周末时培养至5天*24小时即可?还有其他的考虑吗?
不可以72小时,一般按最长时间。微生物生长有个曲线,有的还需要自我修复后才能增殖。内控时,可参考123前三天的每天(或者隔开休息日没记)的数据决定是否提前进入下一步工序。外购物料或外销产品一般老实得按最长时间(只不过这一版允许休息日不做观察)。
在检验中如果3天观察时没有菌生长,就不再培养到5天,直接判定合格?
这种情况你可以在文件中定义:内控步骤可以,外购物料和外销产品不可以。观察到第五天是为了莫某些微生物能够长出了,有些细菌自我修复后长的慢(比如辐照),尤其是不加ttc容易看不见。某些霉菌不喜欢太湿的环境可能后期才增值。还有些厌氧菌,初期有残存氧,抑制它的生长。
您说的内控步骤是指控制菌检查中划线前的那一步是吗?
我家今天霉菌,前5天一个没有,第6天1个,第7天满碟子,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5-7的
看7天,可以确定说没有
只看5天,那么省下的,只是没看,没法下百分百没有的依据。
何况微生物本身就不走寻常路
另外一种说法
微生物经工艺过程折腾后,
可能休眠了,
要长是需要时间复苏的。
另外这东西我这QC,专门起了个研究
也就是每天都看一看
最终数据显示没有的证据
证明第3和第5数据一致。
几十批下来,
的确会出现前边3和5天明显差异。也就是后边还会出。
---------------------------------------------
澄明度检测在药典四部哪里,有知道的吗
澄明度就是现在的可见异物,这是以前的叫法(2000年药典及之前)。现在还有另一个领域是澄清度与颜色,不要整混了。
---------------------------------------------
?国内有颜色的标准和标准品吗?我们建的时候都是用的国外的标准品
有的,上海所就有,可以买到
---------------------------------------------
细胞计数仪手动和自动有没有指导参考一下,GMP车间怎样选择?
建议自动吧,可追溯,而且手动计数准确性真不好保障。
另外,要参考你细胞计数的具体方法,是活细胞噻唑蓝染色,还有就是日本的那个专利方法,当然,赛默飞也有不错的细胞计数方案。
---------------------------------------------
@歪把子 有资质的TOC蔗糖对照品厂家有推荐的么?中检院除外
可以看看GE的有证标准物质
国内有合适的吗?
GE的也是国内的。原来国内没建标的时候,人家就用自己的标物校准。ge的就是贵,有的还要求冷藏,还有有效期,麻烦。
去这里看看有没有。有,浓度和药典不同而已,但可以稀释。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仪器校准检定用。可溯源,有证。没问题。
---------------------------------------------
各位老师,想问一下,所有执行GMP的责任人员必须以口术形式说出各自的工作职责,是对的吗?
这不是扯淡吗?那个老师脑子进了水?
没有这个条文,但是作为执行者你应该知道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边界。也就是熟悉自己的岗位说明书,或者叫职责。但是这个不是考核项,可根据业绩评定。
---------------------------------------------
请问大家,按片剂通则项下检验的项目,如脆碎度,崩解时限,重量差异这种的,成品检验报告书里面的可不可以不开?
不可以
开的目的是利于收货方全面的质量评价,同时也有利于质量回顾提取数据。药检所不开那要看什么时候还要看检验目的以及是否全项委托,全项的必然要开。微生物数据都应该列上。
这个可能药检所也没有规范,贵所过了cans了吗?
lanbo你这个是另外的事件。残留溶剂可能官方不想多事,你捡便宜了。但是残留溶剂企业负责,检验时官方不管,除非你要求。但是向已知有抑菌剂或灭菌工艺或残留无法完全去除的情况,官方标准会订立相应项目,见四部胶囊
---------------------------------------------
各位大咖们,培养基模拟试验的培养基要按生产物料管吗?
不用,未直接参与药品生产,但要注意清洁残留。按关键检验耗材管控,进行必要的文件审计和验收检验。我目前是这样处理的但算到生产成本里面
---------------------------------------------
@歪把子?注射剂用辅料是否可以不检验控制菌?注射剂是有除菌工艺的!
不能因注射剂有除菌工艺就不控制辅料微生物,所有除菌工艺均是在一定的微生物负荷限度的,不是什么情况都能保证除菌工艺的有效性的。根据除菌技术指南,在最终除菌过滤前,你还需要检测并控制微生物负荷的
我们会定期监测注射剂的中间体微生物负荷
辅料的微生物肯定要做限度检查。现在在控制菌的检查上有点不同意见
控制菌的事情应该不用考虑,检测需氧菌和厌氧菌就足够了,因为其它的杂菌也可以被检出。你应该考虑基于你们的审计结论和风险,考虑对方的工艺能力和可能的因素,来决定是否需要控制。目前我的控制策略是用于冻干粉针剂的甘露醇,只检测计数微生物,不进行控制菌检验,我们的配制到无菌过滤时限比较短,总体上的风险可控。
口服要考虑控制菌,无菌为什么要考虑?
口服要做控制菌,是因为考虑到口服产品不是无菌,微生物会进入病患体内,所以要控制。注射剂的原料需要控制生物负荷,是因为所有的灭菌条件都是有生物负荷在一定数量下,才是有效的这个前提。
你们应该好好的分析一下,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而且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药典里是有明确的说明的
药典里是有明确的说明?您是指类似动物源、矿物源要求进行沙门菌的这种规定吗?请您赐教
不是,是口服制剂的原辅料需要考虑测试控制菌,但是注射剂的原辅料是不需要做控制菌的,因为后面都没有菌了。查药典通则还是附录,里面应该有这句话的
控制菌是基于给药途径考虑是否需要检测的,给药途径是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控制菌检查关键要素。不需要纠结,因为结论是明确的,不需要做。
---------------------------------------------
三十六、本版药典中规定的各种纯度和限度数值以及制剂的重(装)量差异,系包括上限和下限两个数值本身及中间数值。规定的这些数值不论是百分数还是绝对数字,其最后一位数字都是有效位。
试验结果在运算过程中,可比规定的有效数字多保留一位数,而后根据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定进舍至规定有效位。计算所得的最后数值或测定读数值均可按修约规则进舍至规定的有效位,取此数值与标准中规定的限度数值比较,以判断是否符合规定的限度。
各位老师,上面是药典凡例中的内容,饮片药典标准是不大于3%,我想定2.5%,算不算违反数字修约规定
明显你定内控的这个值是比药典严的。只要你的称量精度满足运算修约的要求就可以。不用纠结比法标多一位的问题。用千分一天平精度就够。当然若是涉及恒重,应用万分一。
@歪把子 本版药典中规定的各种纯度和限度数值以及制剂的重(装)量差异,系包括上限和下限两个数值本身及中间数值。这句话是啥意思
比如含量要求是 98.0%~102.0% ,当你检验出来98.0%,而且结果无误,可报告,那么,这个结果就是合格结果。 包括限值本身,甚至按原则 97.952%这个数也应该是合格结果。但显然这与投料可能不符(工艺问题,我是说检验结果成立的情况下),最终经批生产、批检验的综合审查,这样的一批,QP肯定是不能放行的,风险太高;虽然合格。
97.952%这个不要多想了,你可能绕进去了,这个数值涉及到极限修约的问题
只有下限的这个比较不好办,凭经验吧,这时候考研的是实验室的能力和车间工艺水平,以及原料药材或饮片的质量
---------------------------------------------
我被老师提过缺陷,对于片子外观黑点的控制,在网上找了一个标准,不被检察官认可,现在又遇到经营公司验货抽检因为黑点退货,黑点的影响因素太多了,搞不定
黑点非客观测试项目,真不好规定标准
黑点主要来源是物料自带或者设备摩擦产生,求助群里研发高手,无水磷酸氢钙、微晶纤维素在设备高温运转下是否易碳化,从而产生黑点?
轴套密封咋样?干混还是湿混?但愿你的微生物能够好好滴。
?建议你微观检查一下,我觉得不一定是碳化黑点,可能是油泥。我通常会放在显微镜下看一看,有时候直觉会骗人。
我们是买个LED观察,亮度高一点
---------------------------------------------
歪把子老师回:纯化水亚硝酸盐高,首先要排除实验问题,试剂容易造成假阳性。在用阴性对照确认了实验成立的情况下,要考虑微生物的控制,必要情况下应消毒、处理微生物膜、查找消毒盲点;同时,应结合自己的制水工艺综合考虑,离子交换法可能因背景的原因不利于清除微生物产生的亚硝酸盐,注意反渗透膜的合理维护以及完好性检查。另外较少考虑的因素有介质的释放。
---------------------------------------------
药典上无菌是新鲜转种培养后再制备悬液,我就想问为什么不同?
你简单想就行了,一个生长周期就是一代
先去论坛看看关于菌种的专贴。你可能卡在了菌种的管理里面(0代复苏后就是一代,一代复壮后是二代,用来做菌种确认,但这个二代也有用来做阳性的,虽然专家不推荐,三代正常用。所以三代的冻存品只能复苏用一次)
我也卡壳过。你有空看看我的大概14年发的一个总结贴。是中检院戴翬老师讲的,挺专业。
---------------------------------------------
纯化水的电导率现在不让温度补偿了么,现在必须加热固定温度测量,有这么一说么?
离线可以实现,在线只能温度补偿。
---------------------------------------------
【检查】pH值 取本品100ml,加饱和氯化钾溶液 0.3ml,依法测定(通则0631),pH值应为5.0~7.0
?注射水离子活度少,氢离子活度不高,数据跳跃,加它是为了提高离子水平,避免注射水的pH不好测量。再这么问就给你一锤,也不说品种是啥,ph测定也不少道道呢。
ph用多少水的问题,我溯源到95版医药行业标准,在没法查了,没找到任何要求是50ml的依据,参考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和注册标准的要求吧,若是没有最低量,举例中最低有10ml的。
---------------------------------------------
各位老师,请教一个问题,关于同一产品多批次一起检测。比如液相检测时,仪器信息,流动相,色谱柱等公共部分需要分别填写各自批号的记录。像下面这张图填写,是否有风险,能否接受?
在全部N/A的批号的记录中备注好溯源的批次
现在就想,如果用N/A来代替公共部分,做好溯源,是否合规可行
你这个问题,暂时可以用自定义字段解决,这是录入数据。报告的时候这部分都可以打印出来签名就行了,就是根据批数打印相应数量放到仪器图谱附页。我降压实验和仪器分析就是这么搞滴。长期看上系统,但我目前也没钱上系统。
需要编辑一个仪器方法的自定义字段集和一个自定义报告模板。但愿你的软件是empower,其它软件比较麻烦
---------------------------------------------
温度巡检仪,干井炉,风量罩紫外辐照计等之类的仪器在购买的时候已经厂家让第三方计量机构检定了,使用前还有必要检定么?
前几天咨询一个GMP咨询方面的专家,又说进厂后还要请第三方计量机构进行检定
没有必要吧,只要还在有效期内
理论上对方可以出费用,在本地(使用场所)执行三方校准。主要评估运输振动对元器件和光路的可能损伤或减寿。而且原第三方无法出具你们管理编号的证书。里面的其它故事我不多嘴,国家注册一级计量师告诉我的,你懂的。
对于验收,只认本地计量院,因为是熟人,不会站供应商那边。
第三方,如果不是政府机构,通常比较水
---------------------------------------------
请教一下快速水分测定仪的性能校准能用二水酒石酸钠吗,标准水分值直接使用理论值可以吗?
我好像用的是另一种,不同温度失水不同,忘了是啥,回去给你查查,印象中我用的是硫酸铜/硫酸铵?,不同温度失去结晶水数不同。
---------------------------------------------
检验电脑死机纠正预防措施有哪些?
我就是不换主机,太麻烦,验证……。
我告诉你原因吧,如果仅是实验专用电脑,考虑拆下电源进行清洁除尘,对主板及CPU散热器除尘,检查电源排风和CPU排风,进行必要除尘或润滑,检查主板电容,如有渗漏应及时处理。上述所述均可更换而不引发再验证。而且这个方案通常是有效的。@质量—无云007
注意更换不同型号主板可能引发再验证,因为某些带狗的软件会记录主板的ID代码,你更换了它就失活,要求重新激活。
---------------------------------------------
各位大佬,你们是怎么定义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数据?例如:超过平均值多少是异常数据。
先说说你要管理的数据有哪些:哪些是单边,哪些双边,哪些是关键质量属性相关,等等,分好类别。然后收集足够的数据,质量属性的与标准挂钩,其它与收率或平衡挂钩,单边多边分别统计分析,多边的按3西格玛或百分比法制定控制范围,单边的按中位数法结合是质量属性还是收率限定上限或下限
老师您好,比如含量(有上下限),(1)限度的40%为警戒限,超过警戒限,按照微小偏差处理,看是否需要采取纠正预防。(2)限度的60%为纠偏限,超过纠偏限,按照一般偏差处理,需要调查和采取纠正预防措施。(3)限度的80%为内控限,超过内控按照重大偏差处理。
原则上没有什么事情,但实际还要看趋势,如果趋势不对没有超警戒线,也还是要调查的,超过警戒线最好有具体的原因或者可能的原因说明,建议偏差等级根据原因来制定
你这40/60/80是怎么订的?药典限度的40/60/80么?
是的
不考虑实际工艺能力么?如果你们工艺稳定性和工艺能力都不理想,你这会频繁超限的
这个限度的百分比要根据稳定性、历史数据、工艺能力而定的,
你们限度蛮多的,我们除了法规限度外,只有内部释放限度和内控限度,内部释放限度等同于你的80%,内控限度等同于你们的60%
我这是举个例子
内控就是我们的放行标准,这个就是根据稳定性考察定
这个就是类似于阈值法,缺少灵活性,未考虑到工艺等实际变异性
警戒线是2西格玛,3西格玛是行动限
会很惨的
因为∑有前提
看楼楼就知道,未老先衰,就是被这个西格玛整的
国标里控制图是有警戒限和行动限的
我已经抛弃∑了
你的数据样本量足够吗?
样本分布式什么?
药品质量属性有太多的波动因素了,如果按照电子行业那套搞下去,工艺人员真得去死了
如果没有这些前提,你会把自己坑进去
非参数估计
非参数估计样本量要求更大
实际我碰到的符合正态分布的情况真不算多
尤其是成品检验数据
那是工艺变异分布差别太大了
中控数据正态分布的概率挺大的
当然就很难正态分布了
检测的误差本身就大;人员,设备,标准品等等
测量系统本身得符合
否则是测量差异还是工艺本身差异都分不清
非正态分布有时候可以考虑数据转换呀
我一般不用数据转换,都是加大样本量或者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
非参数样本量要大一些
如果你们研发没考虑这些,可能商业化生产又要用这些统计工具会被坑到
---------------------------------------------
各位老师,纯水不挥发物恒重,大家用的是几位数天平?
标准1mg
往后一位 万分之一
否则就没法区分了
恒重要求两次差异0.3mg以下,分度值至少0.1mg
结论万分之一
---------------------------------------------
你好。问一个关于仪器使用记录的问题。比如气液相色谱仪,以前是单机版时,所有记录的处理都是使用的与仪器相连的电脑处理。我们处理图谱时,也要求了填写仪器使用记录。那现在改成网络版了,可以在任何一台电脑上都可以处理图谱。那我们处理图谱是否需要填写仪器使用记录?气液相的仪器使用记录除了样品检测从开始准备到检测结束外,还需要记录别的吗?
使用记录,维护保养日志(记录)
这个知道,我单指调取电子图谱的问题,要不要写仪器使用记录
一、看你是否合规启用了电子签名并且有管理程序,否则,仪器的现场应该有工作站的访问日志,这个工作状态你没有对仪器进行访问,仅仅是在处理数据。如果仅仅有仪器使用记录,那么需要填写。
二、仪器使用记录不要搞太复杂,开始到结束,登记到几点几分就行。再就是检品品名批号,实验者等信息,一般捎带写明色谱柱型号和编号(增加造假难度,意义不大,我是单有色谱柱使用记录)。
目前启用电子签名的不多,所以现场要么有工作站访问记录,要么合并在了仪器记录中
这些都有的,主要是想问,网络版的数据都存储在服务器中。处理或调取数据时,访问的是服务器或镜像系统。需要以什么方式体现处理数据这个操作吗
另外,除非人员不足的连续作业或风险可承受,建议不要第二天再处理检测数据。
我们管理人员和qa审核人员登录查看数据也要写仪器使用记录的。
我们现在在办公室电脑上都可以通过软件查看数据的
就在仪器使用记录里写明参看或处理什么时段的什么数据就可以了。
网络版系统最好有工作站访问日志放在实验员工作现场,有时候访问网络服务器可能是必须的。
我们基本上都是晚上走样,第二天早上才来处理图谱。第二天的时候,仪器已经在做其他样了
是的,网络版就是有这个方便
没问题,这样的连续作业是可以的,建议增加单独的工作站访问记录
一个实验室对一个服务器或镜像软件做一个访问记录是吧,跟仪器没关系,只跟服务器有关?处理数据,也有可能是多人同时在访问,依次填写就可以是吗/
建议在验证的基础上,在流程或管理程序中认可员工的非手写记录访问。当然,现阶段大多数人还是认可纸质登录记载,然后和电子的核对。是了,同步按时序记载,登出的同一格中最后记载登出即可。但愿你有足够的并发许可。
---------------------------------------------
用细胞培养液涂了3个培养皿,还有1个培养皿没动,当空白对照,培养了5天,这4个培养皿边缘都长了霉菌。这种情况大概率是培养皿的问题吧(这几个培养皿使用前都是外包装开过封的,在冰箱里不带外包装状态下存放过的)?
培养皿开封后如何个存放?
存放了多久,是否在效期内?
5个一包装,之前用了1个,剩下的封口放冰箱了
四个皿都长霉菌了,菌落状态相同不?
相同,都是白色菌落带毛刺,在效期内,放了2天。
范总出来解答问题了,别再哪里傻笑
除了培养基的问题外,有没有可能是人员操作或环境的问题呢
同期有没有做其他试验?可以平行对照一下
木有哎,这次是试验无效了,在调查
你们以前做过这方面的验证嘛?存放环境,存放时间如何规定的?
没
我很难理解,你的培养基都拆封了,你如何保证你的无菌性的了
其实我也很难理解,这是历史遗留问题,所以就想趁着这个事,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不能再用拆封的了
我的细胞被污染通常霉菌是罪魁祸首,有的时候加低浓度双抗根本对付不了霉菌
---------------------------------------------
老师们好!
我想了解一下:
批次聚集性信号的规则及其对应采取的行动
批次聚集性信号,是不良反应吗?
先查变更(包括任何一种原辅料,包材,设备等),再查偏差,然后储存,运输,对聚集性批次的数据进行分析,看有没有异常(不单单是合格,超出整体趋势就算异常)数据
这是国家聚集性信号监测规则,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选择一个最严的预警级别,如果触发聚集性事件;首先从质量、生产、流通及储存、使用等情况调查;然后对触发的病例从药理、药代、患者基础疾病、并用药、既往病例、地域集中性等调查,如果可以最好能到当地医院了解调查
聚集性事件其实是药品安全性信号的一种,很多案例都是因为原辅料杂质影响,最后的控制措施就落到收紧标准上,如果非质量问题你们就得找出药源性不良事件的原因,可能受多方面的影响,是否临床使用错误、疾病进展、并用药影响等,需要足够的证据去证明
老师,这样制定可以吗?
是不是品种常见的不良反应,如一批次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常出现的肢端水肿9例,都是一般,仍未形成信号。是吧?(D级是不少于10例,E级是过敏反应)如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肢端水肿(一般)达到10例,则预警D级,是吧?
可以这样理解,如果10例就启动内部调查
氨氯地平导致外周水肿的发生机制为:钙离子拮抗剂(CCB)扩张血管致使阻止毛细管管压力增高,从而加速血管内液体滤出、组织间液也增加,导致外周水肿,可见于各类CCB,其中以二氢吡啶类发生率最高,常见于踝部,也可发生于手部。常静坐工作的患者也容易发生外周水肿,以夜间尤为明显。即使达到预警级别这也是常见的已知不良反应,信号分析报告只能从用药情况突破,看看用药人群、并用药、原患疾病有没有相关性
---------------------------------------------
各位老师,咨询个问题,我们昨天检测一个样品,总共走两针空白,第一针空白与两针供试品的压力线及杂质的出峰位置大小均可比。第二针空白的压力线和杂质出峰时间均不可比,中间一段的压力线下降了一些,中间一段的杂质出峰时间也往前漂移了一点。前后的压力线和杂质出峰时间是可比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如果是低压混合,可能峰会稍微串,尤其是两个样本pH不一致的时候。如果确定是杂质,可以手工识别峰。你可以按仪器验收方法测试一下梯度稳定性,确保仪器正常就能好找原因。我定梯度稳定性hplc 保留时间rsd1.5%以内,uplc 是1.0%以内。
就这中间的一针,空白的第二针,而且是前后梯度重合,中间一段压力线下降了,杂质峰出峰时间往前漂
如果可能这一针可以重新进样(原位原瓶),另外就是测定一下这个溶液和另外样品溶液的ph差异。
---------------------------------------------
向大佬们求助!质量管理体系中文件所带的附表编号中需不需要体现文件的版本号?需不需要有附表单独的版本号?
最好都不要
我提倡编号就是编号,版本号就是版本号
最好不要关联文件号,否则修改很麻烦。编号,没有法规规定必须联系到一起
编号是编号,版本号是版本号,否则交叉引用时会折磨死你。如,质量标准升版,对应引用了它的检验sop,取样sop,工艺规程,库房相关验收文件。你是升版还是升版
编号理应是唯一的,随着版本号变来变去,不太合适,另外文件之间互相关联也不方便
我们现在的做法就是文件版本号和附件(文件版本号—01)修改真的很麻烦
你看,过来人都推荐拆开来
是的,我们也是编号后面带版本号,修订时烦得要死
比如说,这次药典升版,我只需要改动不多的一些文件,其它都回顾一下就完活。
但是附表不带原始文件的版本号的话不是会乱么?都不知道现行的附表对应哪一版的文件
建议这样的文件体系赶紧就这这次药品记录和数据管理要求 和 药典实施,这俩事,给掰过来。
附表是文件的一部分,还是附表只是记录?没有,本来它有可能是规范,结果没给牌坊,变成了妾。
---------------------------------------------
请教一下:分别用移液管,是用好几个移液管?用移液管分别是用一根移液管?
是做什么?要看具体操作在什么步骤
你是不是看到我那个公众号文章了?分别用移液管,就是液体平行样间分别稀释转移液体用。用移液管分别移取,这个就是一个移液管分至不同容器。
---------------------------------------------
质量标准QA做的也有,QC做的也有,主要看公司规定
gmp只要求质量控制实验室现场要有质量标准,没有规定必须qc起草或维护。另外,对于不同企业,体系的架构和人员能力不同,就质量标准起草可能有不同的安排,同时,因涉及内外的沟通交流(如质量回顾的措施落实,供应商标准的确定等,这部分qa可能更方便一些),但通常负责标准维护的qa是综合能力很高的一个人或几个人。qc去做,主要考虑的是标准的一致性,其它的可能会考虑不足。
---------------------------------------------
请问大家,微生物方法适用性验证,因使用的样品量太大,为了减少成本,能不能使用不同批次的产品混合进行?
微生物方法确认,一批也干过,不一定必须三批啊。当然,能有三批最好,减少扯皮。因为你向官方送检,他要求做方法确认,也就是一批。
另外,混合的这种方法不好,尤其是有抑菌力的产品。
个人建议。
如果是为了省样品,方法学一批,同步三批一起检测,应该可以了。
---------------------------------------------
老师,请问工艺规程的管理中,需要规定一个具体的起草模板吗?还是在规程中规定一下包含哪些内容即可
这要看你的文件体系是怎么架构的,若是各管各事,在这个管理文件中明确工艺规程的框架作为附件,每一项目的编制要求在管理文件中明确,也是可以的。
---------------------------------------------
涉及HPLC、uplc、toc、微粒检查水和细胞等最好都用超纯水。教训和经验。
---------------------------------------------
各位老师,在做气相残留溶剂时,大家能接受的溶剂共流的范围是多大啊?比如我们做甲醇的残留溶剂时,很难保证空白溶剂中没有一点甲醇。大家是根据信噪比的大小还是根据峰面积的大小来判断?比如我们这次检测,空白溶剂中甲醇的峰面积是2.5,对照品峰面积差不多400.样品中甲醇的峰面积差不多是3左右;空白溶剂中的甲醇的信噪比差不多达到20
方法确认的时候对比过 样、标、空 和 空、标、空、样,这种情形吗?先确认是不是柱子残留,如果是,那在升温梯度末尾或者在标和样之间加一个清除残留甲醇的柱平衡程序。
我的丙酮残留后来没辙,就这样设置的,我的主要原因是配的国产半自动顶空,即使每次实验前都老化色谱柱,也不容易让对照品平行,我这个还好,确认了样品中根本没有丙酮。
目前我这样处置还没出过太大问题,中间切过一次柱头。
---------------------------------------------
请教老师,有可以在隔离期里使用的精密天平吗?耐vhp的;没有各种沟沟槽槽
挺有挑战的,除非不是特别精密。在位称重踢废我见过,但是在里面称重的没用过,要评估要素太多了。你是用于监测装量吗?
据说抗生素有用在位跟踪到瓶号称重的,忘了是谁家展会推介介绍过了。
找梅特勒啦,销售推荐MSTS系列,感觉不太靠谱。老师知道具体型号吗?
论坛赞助商,报洞主的大名,要求有一说一实话实说。否则论坛曝光他
---------------------------------------------
各位老师,咨询一下,大家对试剂效期是如何规定的,包括未开启的和开启的
2.8化学试剂的有效期:试剂瓶上规定有效期的,按其规定执行。试剂瓶上没有规定有效期的:固体试剂开封后保存5年,液体试液开封后保存3年。
2.9质控中心理化仪器室废弃的试剂、试药按类别分别存放,并粘贴标签,注明报废试剂类型,按现行《实验室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管理规程》编号xxx-yy处理。
3菌检组耗材管理。
3.1菌检组涉及耗材的类型,根据检验目的,分为无菌、微生物限度、细菌内毒素、细胞活性、病毒检测等专用或共用耗材。
3.2菌种按相应管理规程的要求管控。
3.3细胞活性、病毒检测的耗材应专项专用,因其效期较短,尽可能集约化采购、使用。
3.4商品干粉培养基类耗材一般为常温储存,为确保其质量属性的稳定,实验室规定在阴凉的环境下保存,有效期按其说明书及其标签的规定执行,开封后应在一年内使用。
3.5细菌内毒素检验用耗材的管理
3.5.1该类耗材主要包含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无热原安瓿、无热原吸头、鲎试剂(凝胶法用、定量用)、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无热原毛细管、试管恒温器、漩涡混合仪及海绵。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按标准物质由无菌组长管理,其他耗材由耗材管理员统一管理。
3.5.2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不得在冬季采购,秋季需预购半年的用量,以免冬季采购运输导致破瓶。
3.5.3鲎试剂的供应商需是可靠的供应商,同时各供应商的鲎试剂、细菌内毒素内毒素检查用水需配合使用。菌检室需要储备少量不同厂家的鲎试剂用于细菌内毒素检验的方法学实验。用于凝胶法的鲎试剂和标准品不得用于定量实验,反之可以。日常检验使用的细菌内毒素标准品为中检院标准物质中心的国家标准品,此标准品可按说明书稀释到规定浓度后分装、保存,当日使用。每批新入库的鲎试剂必须按细菌内毒素检查操作规程,进行灵敏度复核试验。合格后才能用于产品及物料的检验。
3.5.4鲎试剂、标准品具有一定活性能力,根据其贮存条件存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如鲎试剂、标准品需要冷处、避光保存,检查用水需注意防冻,吸头及安瓿干燥、防潮等),且根据批号、规格分类摆放。
3.5.5检验员根据检品需要,向管理人员领用相应耗材。领用时,应近效期先用。领用鲎试剂时,须填写《鲎试剂验收使用记录》。
3.5.6实验室检验现场不得大量存放耗材,现场的耗材也需要按规定条件贮藏。超过有效期的耗材需销毁,不得使用。
3.5.7需注意不同灵敏度及规格的鲎试剂、标准品的用途是有区别的,如用于制药用水检验、用于产品检验的鲎试剂灵敏度的区别、用于活性炭(供注射用)的标准品是专用规格等。
都是编的,这个有点离谱,差不多就行了
建议你定的更细致一些,比如分易吸潮、易风化、易分解、易挥发、固态/液态等综合考虑。涉及基础的信息统筹,最好有化学试剂手册。我手头手册是95年左右的。现在有新版本(国药化学试剂官网有售
---------------------------------------------
老师们 企业自制的一级对照品和二级对照品(工作对照品)有什么区别吗?不都是进行标化吗
规范对工作标准品只有溯源(标化)、稳定性的要求,所谓一级、二级可能是你们企业根据用途定义的要求,建议查阅你们的相关管理文件。
我现在是要自己建这个管理文件,但是感觉国内和国外说法不太一样, 我水平有限,感觉没法下手写
参考我的系列思维导图里面,关于标准物质的那一个图。
我看了的 老师 @歪把子 但我没看到您里面有企业自制的一级对照品应该怎么管理,那是否我可以文件直接规定,一级对照品就直接来源于法定机构,二级对照品由公司内部标化?还有那我的杂质对照品需要标化吗?溶剂是否可以直接用HPLC的那些溶剂做对照物料?
---------------------------------------------
药典霉菌是5天,为什么要求培养7天?
药典霉菌最低培养时间是5天,允许继续培养;国标规定7天是中间值,霉菌可以用药典培养基培养(药品),环境可用光谱的tsa培养,也可用专用语霉菌的sda培养,看地域和环境特点决定,这些国标有提及。
---------------------------------------------
关于药典凡例中的精密称定的概念大家是怎么理解的呢?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比如精密称定10mg那我们选用的电子天平的精度应该是十万级的还是百万级呢
理论上讲是百万分之一天平,实际使用十万分之一的就可以了
嗯,这就是理论与实际的差异了
万分之一天平即可,量样大于等于10mg
这个国内药典的要求确实还是很详细,在美国这边方法上算说是accurately weigh 也只要求±10%即可。
中国药典里面引入了“约”的概念是±10%
涉及到电子天平的时候,天平最后一位还是属于非准确数字
915_雨大神在论坛有个称量的思维导图很好,可参考。也可在公众号或论坛 找 艰难的取精之路
---------------------------------------------
老师们 对照品标化需要写方案吗?还是直接用产品质量标准检测后,记录,出报告?
看以下gmp指南的质量控制实验室和物料系统那一册里有例子。需要sop和计划、报告。
---------------------------------------------
仓库发出请验单给质保部,质保部下检验指令,给QC,安排检验。这个检验指令有没有用?我觉得没有用。
没必要
如果愿意也是也是可以
直接给QC就完了
看你文件怎么规定的
2010版GMP之初,很多人认为,取样必须QA
所以难免文件规定,请检要经QA
这种设计主要是考虑了部分检验或者周期性检验某些项目等情况还要考虑库房qa的配置,物料验收检查职责分配,以及你方物料供应商的稳定,同时如果qc方面就上述有足够的能力及管理赋职,那么省去中间环节是可以的;看体系机构及职责分配
看企业管理模式和请验流程设计吧,没有强制一定要咋么样
质量体系也好,质量保证系统也好,不是QA的,是全员全过程的
QA是不生产质量的,质量的生产来源于所有部门
那个图尽可能立体的看,质控本来是质量系统的一个子集,所以关于一些控制的职能它是具备的。质保系统是在质量体系的角度确保体系有效运行(有分现场qa和体系qa等)。现场qa主要应对指令、验收、监督、检查等过程;通常这些过程也是跨系统或职能部门的,而质控系统仅仅涉及用技术手段依据标准进行评价,输出报告单,qa要确认/审批报告单;而体系qa要通盘考虑体系各大要素的运转,对各要素的运转进行检查、调查。一句话现场出差错qa也要担责,体系扯皮qa要审视流程是否不顺,质控的报告或关键数据qa要过审。
质量体系是全员的。质量保证不控制关键节点,质量保证体现出来有什么意义。
那检验过程关键部分是不是也要下指令呀
请验为什么算关键节点?
这么算关键节点,太多了
正解,一般现场QA要求个人思维更全面,考虑更周到,检查高风险点,防止差错,基本上能做到这对于现场QA就差不多了
请验是工作的开始,质量保证QA需要的不仅仅是控制结果(报告单),控制工作过程同样重要。
人人都对质量负责,那QA就没必要设这个部门了,既然设QA这个部门了,QA控制GMP,怎么控,抓手在哪。qa要确认/审批报告单只是结果审核。
质量部要控制结果,就要去参与具体流程么?那么公司以后就只有质量部和其他部门就好.除了请验以外,还有什么步骤不关键了?不需要QA参与么?
人人都对质量负责这句话没错,就想很多企业宣传的一样,人人都是企业的主人道理是一样的,哈哈
且不说QA控制GMP这件事情对不对,就说QA控制GMP,那谁来控制QA!所以质量的目标不是想着亲手去动手,而是想好如何让当事部门做好工作
现在有的公司,啥事都说QA的事,连供应商资质的提供都说QA的事,那是QA要的不是我要的,给你个联系方式,你去要去吧
大家要记住,如果一个公司QA部门即使很强大,但是其他部门毫无意识,也是关键缺陷,不符合GMP
当全员对质量负责的情况下,质量保证QA这个部门是不需要的。
?质量部有很多工作要做,不仅仅是说做对事情。数据分析,提供更合理的质量控制策略,都是质量职能.消失的现场QA,而非质量部门
数据分析,提供更合理的质量控制策略,都可以做,生产技术部,下有技术,不是非质保部不可。
这点,大家看看电子行业和机械制造行业就好
按照您的逻辑,质量部的工作也是可以分给其他部门的.质量部存在的意义,不是监督他人的工作,这是做事部门自己的事情。质量部门的作用是监督体系的运作,发现异常,持续改进
每个部门都好比一个齿轮,彼此之间是有配合的,质量部的职责是将各部门的工作整体来看待,而非独立来对待,如果每个部门都能有意识去把握全局,看待体系而非只控制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确实是好事,不过这个要求是不太可能的,毕竟每个人的认识、思维都不同.其实GMP讲的都是规则,如果GMP不建立在管理之上来进行有点空谈的意思,这也是为什么各个企业的执行程度不同了了,有的执行的好,有的执行的差
?各部门的工作整体看待,不是质量部门的工作,是流程设计部门的工作。每个部门都是遵循流程进行运作,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个工作的质量是自己负责的!当年强调质量部门的作用,有很多历史原因,但是现在已经发展了快20年了,如果还是这个思路,质量是做不好的,或者说成本嗨高.我在过的一家公司,一个上是封锁的操作,一个生产操作人员,一个生产复核人员,一个QA,还有一个生产技术员,还有安全部,再加上可以看清记录上内容的高清摄像头,大家认为这种管理严格么?任何步骤,为了防止出错,最好的办法永远不是增加一个审核,而是想办法让大家一次把事情做对.
同意你的观点,但是目前这个流程设计工作大多还是质量部来承担了,比如一个退货流程的设计等如果质量部不牵头,没有部门牵头,现在有的企业的思维是质量部让咋干咋干,连一个辅助记录的设计变更都让质量部来牵头,这也就是企业的认识不同,导致了质量部的职能不同,也就是为什么有的觉得质量难干有的不难干.你控制不了每个人的思想,有的事情做错了,没人知道,也复核不过来,那么这个错误就没人知道。
难道或者事实上药企没有质量体系,所以质量保证这个层级承担了大量的认可,而这个认可不是基于分配下去的各司其职的认可……
---------------------------------------------
老师们 色谱图积分合理规范举例图可以参考哪个文件
看我以前关于积分的三个帖子,再就是研究你所用软件的积分规则。
在受监管环境下积分,好像是第19章。就是那本连载结束的书。
---------------------------------------------
老师们,有没有审计时容易发现的问题或检查的模板啊,能否分享出来学习下吗,谢谢了
每个企业的文化背景、准备程度、以及人员水平、短板都不太一样。没有通用的模板,唯一通用的就是检查指南、查漏补缺。
他说的是不是外部审计的检查重点啊?
外部审计可以参考论坛里面的供应商管理规程或供应商审计规程之类的,主要针对或围绕供料来准备,注意体系相关要素的串联。能去的主要是实验室和仓库。注意这两个系统以及质量保证的相关要素。
各位老师,有没有实验室质量控制计划模板?想参考一下
哪方面?绩效、预算、还是体系内其它计划?
审批前检查我目前未关注,你看看研发的那几个美女能不能跟你讨论一下。
体系方面可以参考CNAS,用内部标样或者已知样本进行考核。
质量档案的模板照网上的拔,加上你们自己的关注点。完整、不啰嗦就好了。
---------------------------------------------
微生物实验室的前置室门是玻璃门可以吗
若是一般区,没事。
洁净区不行,没办法解决门密封和扫地条的问题,除非定制,还不能是轴式,合页的不一定能称重那么好。
---------------------------------------------
各位老师,有个棘手的问题想咨询一下:
由于研发阶段为委托研发,产品中间体含量采用药典成品含量的方法检测,注册申报用的就是这个方法,且已拿到生产批件。
此方法耗时过长,只能加班加点检测,不适合大规模生产。现从别国法规中寻找快速测定方法,且已完成方法学验证。
问下生产时能否用快速测定的方法?目前还未来得及到省局备案更改。
可以,内控阶段有验证、有对比没问题。我有个品种原先1针60分钟,现在1针10分钟。自己做验证、三批数据对比。我们省也不用备案。中间控制应该可以自己做主,不过建议你分一下你们省局。如果工艺是稳定的,其实对于方法本身而言,一批做独立三次的对比我觉得就够了。
---------------------------------------------
质量回顾的趋势分析,大家都在用什么软件?
EXCEL\minitab/SPSS/SAS等等只要会用都可以用的/EXCEL用起来首次得编辑好,之后也方便
JMP有用的么
没用过
别被工具拖累,如果只是为了分析数据,Excel也够用。
如果想研究软件,论坛minitab资源比较多,还有马逢时老师的书,915_雨 在论坛有资源分享。一般科研用S和J的比较多。@王震 工作号
只要是统计学软件,会使用都可以呀但是不同软件可能部分统计学方法或程序不太一样,得注意
第一版趋势分析用的minitab,后来小孩走了,再培养一个太麻烦,就弃坑,设计好模板,然新人录数据在Excel分析了。
EXCEL还是足够用的,minitab会功能多一些,但是都得会用,会分析结果,不然啥工具软件都是摆设
---------------------------------------------
请教老师一个问题,在生产记录中,取样一定要体现取样人吗?
为啥不体现
除非你们不是现场取样
因为生产记录没设计取样人签名日期
那是记录设计有问题
可以写备注
现升级是来不及了,在空白处写备注签名签日期就行了
如果取样人不是QA那就让QA审核一下也跟着签个名
取样记录也可以作为附件放在批生产中,中间品取样不复杂你,建议两联一份放批检验(批检验必须有),一份放批生产,当然,为了某些行为方便,你可以一连放批生产中,毕竟批检验里面有请验单。这样只需动一个取样操作或管理文件就解决了。
唉就木有取样记录,我想着把取样人和日期直接写记录里
检查的时候发现记录写错了,涂改不规范,整改就直接重抄一份肯定不行吧?
我把记录改了
不能改纪录,改了记录即使短时间内认为是合规的。但是肯定要抓紧升级纪录的,不然改的次数多了会被提问的。
我们这个就是在起草中
那如果只改一次的,我觉得经过领导和质量部的多重审核签字是可以手动修改纪录的。
我们以前就这样干过,也没见检察官提出来问题
我们之前这样修改的话也是经过主管级以上领导双签
---------------------------------------------
老师们 你们采购的玻璃器皿和移液器哪家的好用
移液器首推Eppendorf,手感巨好。虽然我们现在不用他家的
玻璃 有肖特,蜀牛,天玻和北玻假的多:移液枪 爱芬道夫,赛多利斯,都不错,
艾本德的移液枪也不错
---------------------------------------------
老师们 我有一个问题:标定需要初标者和复标者各做3份,那基准物质是不是也应该是6份称量数据?因为没做过,所以问的有点白痴,看网上的记录对基准物质只有一个数据,比较奇怪
是,必须的,平行、同步。
---------------------------------------------
歪把子老师回?过氧化氢 具有较强氧化性,按危险品分类管控,避免阳光直射和过热环境,避免和纯金属、淀粉等混放。此外还要看储量,也不建议多储。
尽可能在专用的危险品库。我们是盐酸、氢氧化钠、双氧水、酒精,分别专库存放,安全无小事。
---------------------------------------------
老师们,出现OOS了以后,不进行一期a调查就直接报告QA让QA参与吗?
oos出现后可以报告qa,qa参与程度或者时机按文件规定来就行。国内重点关注的是合理性,qa的参与节点未做强制要求,国外对确认的oos结果有强制要求。
---------------------------------------------
原料药中出现黑点大家都碰到过什么原因
金属碎屑能排除么
原因很多,你们鉴定出来的黑点是什么成分?
先拿磁铁试试
看看原料药厂家的清洁程序,不要放过死角,你就能发现很多东西。新设备好一些
量太少 送外检不可能
就是新设备
你肉眼看的到,就能检
用了多久了?
用了半年
不去做鉴定,怎么知道是什么?这里瞎猜,没有意义
不过客户投诉的使第二批生产的
找死角吧,
做鉴定 是肯定是去做的
先内部查查找找原因
得一点点收集
硅胶垫,产品变性,金属,或者其他都有可能
可能是哪个地方结垢了,突然脱落了一块
?你做过这种外检吗
你最简单的做法,所有的过滤后的管道设备打开看,有没有破损的
这个只能细心去查咯
是很小的黑点
我们发现就送外检啊
不溶解,不仔细观察也看不出来
一般需要多少量,需要检测什么项目
用到活性炭过滤不
用
你直接送第三方,叫他们帮你做鉴定,是什么
只要能看见,就能做
@质量-LanBo?你的意思是通病了
我们今年做了个可见异物地图,鉴定费就差不多花了30多万了
我的意思,这个原因要看绿进去
最可能的还是金属,你可以先用磁铁试一下,确定调查方向,进洁净区的过滤完好的话,就可以一个设备一个设备排查
地图?什么意思麻烦详细解读一下
其实色点最可能的还是产品变性,大家没做过微生物污染地图么?就是先评估所有可能引入异物污染的途径,这个途径上所有的都取样去做鉴定,看看成分是什么。这样,一旦出现可见异物,就知道最可能的风险点在哪里。和微生物是一样的,所以可能引入途径都去主动收集菌种,然后绘制地图,这样一旦出现OOS结果,方便调查。就像地图一样
没红外就用显微镜,各个地方的鱼骨图怀疑点都扣点,对比看一下形态也是可以的。我用这种。基本一般可见异物、外观被仿冒的假药,都能识别。
嗯你花几十万绘制地图是正路子,我这是歪门邪道,我穷啊,我好可怜啊。还有那种仿制研究工艺的红外设备,可以逐层扫,更好。绘制地图一劳永逸,是好主意
后花园有一个我关于USP可见异物指导原则的翻译,也可以适当开拓思路。
显微镜是无法分析成分的,举个例子,显微镜看到纤毛,但是是过滤器,还是高效,还是呼吸袋,还是无尘布,是无法知道的!@歪把子
可见异物这里内外源性污染,比微生物更难找原因
我们这里有过一个案例,委托加工的制剂中发现异物,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是类似纤毛的物资,颜色和形状,和我们公司的很像,但是我们只在一般区使用,很难带入到最后。但是进一步鉴定,发现这种是猪鬃毛,我们使用的都是化纤。最后追溯,发现是API的供应商才会使用这种毛刷,所以就洗清我们的嫌疑了
---------------------------------------------
@歪把子?谢谢老师昨天临时有事没来得及回复,我们是制剂,原料牡蛎反应药液喷雾制粉,下发工序反应粉子发泡制不成粒。原料溶媒数量批次都没变。这个品种还需要监测药液的波美度。波美度低是不是也会造成粉子发泡
我的教训是物料除油不彻底时(过滤温度、滤材)以及喷塔送风温度过高时喷出来的料比较蓬松,仅供参考,结合工艺鱼骨图查一下吧。
波美度就是液体中溶质总浓度啊,低了可能是有油或者溶质比较轻(你这个药液未监测总固形物吧?建议快速水分仪监测)
---------------------------------------------
再请教各位大侠,还是关于清洁验证的,问题是,周期验证时,没有批次数和周期一起验证,我们也没做到sop规定的天数,sop也没写批数,有好的答复方法吗
什么批次数。怎么又扯出来周期验证了?
你们现在把清洁验证到底玩成什么了?
清洁验证是需要考虑周期性验证的,这个没错啊
清洁验证,是验证的清洁程序,如果你的清洁程序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和你的批次是没太大关系的
给的问题是周期性清洗和批数应该同时做,是原料药
生产周期和生产批次你分开挑战的?
原料药,不光周期要验证好,还要对清洁效果进行定期监测,定期监测这个是规范定的,更有说服力。
选择最多生产批次和天数进行验证
清洁周期 是翻译的问题
我翻译为 清洁序列
---------------------------------------------
各位老师,QC的培养基验收合格后,需要走物料放行程序吗?类似的生物指示剂等等
qc的不需要
---------------------------------------------
新人做霉菌,培养皿流汤了,没有凝固是什么原因?
琼脂不够或者水加多了,或者温度不对
---------------------------------------------
各位大神,有没有免费的质量管理软件推荐一下下
药搭吗?
免费的啊,没有
免费的,自己构建
我玩过勤哲的试用版,小辫子被揪着,不好,还是别用了
---------------------------------------------
公司所有记录都受控发放,不单单是批记录,辅助记录也同样管理,由QA记录专员统一发放 盖鲜章 编号??然后辅助记录按月回收,发放和收回都有台账,收回时需核对记录编号是否与发放的时候一致。每个月辅助记录由各使用部门统计使用量,部门自行复印送至质保部,由记录专员盖章,打记录编号,量大的订成小本子;涉及到与产品质量相关的记录都用编码纸,谁领编码纸就登记。
这样已经可以了,不上系统就是靠人写关于记录的记录来溯源。
只要能追溯,受控管理即可
你说的这两种管理模式都经历过,都可以的
集中式得有专门文件组人员;分散式需要各部门有兼职文件管理员
新建体系目前没有软件管理? ?可以做成两类? ? 一类就是批记录的受控? ? 一类是模板受控? ? 批记录必须由质量部发放? ?填写领用记录? ???模板受控就是你上面的第二条? ?至于第三条页眉页脚可自行编辑的我个人不是很认可? ?? ?你的XXX记录/统计表是从哪里出来的呢? ?如果是文件派生肯定是要受控的? ? 要有统一的格式呀? ?不能自行编辑吧??
模板的受控就是建立公司的共享文件? ?由质量部门建立? ?使用部门从共享中打印就可以了? ???你的空白记录已经是跟源文件一起审批的? ?只需要将电子版限制编辑区域就OK了? ?记录模板受控这个想法也不错
---------------------------------------------
老师们,关于试剂的效期,除GMP指南外,还有哪些文件可以查阅?
你是指原始商品还是配制后?@质量-小蜗牛姐姐
原始的
原始商品查国标和化学试剂手册,根据性质制定使用期限或者开封后效期。有些生化试剂给出了效期,但大部分化学试剂是没有效期的,若是用较长生产日期的,需要研究者根据用途进行适当的阴性阳性或含量等其它测试。
我也在溯源这个事,没有找到有效的凭证。只有几年前的一个中检院课件里面大概提到,回家看看家里电脑还有没有。
额,这个好像还蛮五花八门,我之前公司里面是规定固体为4年,液体为3年,不能超过厂家效期好像也没被提,然后现在公司母公司那边设置固体2年,液体1年被人家说不合理,我看老师@歪把子?上面写的那个思维导图有规定年限,所以想学习一下
规定也是自定 哎,这是一个坑。gmp要求验收检查,必要时检验。整一个三不管,我试剂有200多种。晚上问问官方网站,看看有无答复。
---------------------------------------------
求助啊大神们!纯化水硝酸盐检测标准硝酸盐溶液就是不显色啊所有试剂都是新配的,硫酸优级纯滴加,可是它就是不显色
水浴温度合适吗
水浴温度50℃
在论坛也看到了类似问题,我就想模拟出一个一样不显得色的,我没模拟出来啊。你这个还不是显色剂问题。
对啊,10倍浓度它是显色的
大佬这个不显色的比色管里有大量黑色的漂浮物
---------------------------------------------
歪把子老师回性状不作为为指控判定标准,但作为内部标准,如果确认样本是均一的,取50ml足够了,若是贵重还可以更少。内部管控措施有自己的规定就行。
---------------------------------------------
各位大神请教个问题,我厂的纯水机组在线电导率检测原水值为200,但是实验室电导率仪器(梅特勒s230型号)检测的数值在300左右,,但是我找了另外的电导率仪器检测值也在200左右,这样的数值我实验室的数值能用吗?以哪个数值为准?
还有电导率数值在±多少是合格的?
大神们。。。有在的赶紧给个话。。。在线急等啊!
仪器准不准用标准液横向比较,建议用恒重基准氯化钾配制200到300的电导率溶液,用几个仪器分别测定电导率。看谁的偏差大,不准。以准的为依据。另外注意测定温度以及检查铂黑电极还有校准常熟是否输入正确,还有就是量程是否选择无误。
@歪把子?好的,我去问问实验室会不会配制这种溶液
@歪把子?具体的配制方法您能帮忙提供一下吗?大神
我发给你了,放后花园了
---------------------------------------------
@歪把子?溶解度要检测么?
根据需要检测。不需要的可以不检验。
比如 甘露醇 我们这一版文件,只检验水中溶解性(冻干赋形剂)。而固体的聚维酮只检验乙醇中溶解性(工艺用乙醇听溶解)
看你自己的需求。
---------------------------------------------
请问同一批次的产品可以做3个批号不?在包装车间形成的批号
这种包装我见过,就是生产完了以后,用亚批形成包装后批号。你也可以定义成包装批号,生产一批是1,后续的跟着包装可以用234,这个主要是看你自己文件的规定了。但传统上,检查员更愿意批-亚批的形式。建议仔细研究gmp包装记录那一节,认真设计好就可以了。注意批和批号的不同。
你连体系的问题都负责解答了?
啊?错了吗?错了我收回,我家这样干过啊。不知他是不是说的这个意思。未免误导,我还是你来的答吧,我质保只做了4-5年。不咋精。
你说得没错
那洞主吓唬我i个啥子哟
我在夸你
洞主说你话多
你也要多夸夸
吓死我了
我接孩子,这会儿得闲,就看看。我就嘴勤快,手勤快
---------------------------------------------
老师们,问个问题,药企的包材类检测设备如安瓿瓶折断力,软袋的热合强度,这类设备进场要做3q,还是原厂计量好了发货过来就行了
这类设备按你规定的类别管理,一般我的原则是只验收,然后第三方校准根据说明书编制sop,解决耗材更换和维护频率的问题(参考说明书中的维护保养及注意事项)。这类的工程师一般
,如有可能把与生产方的沟通结论适当写入文件。。
工程师一般不上门
---------------------------------------------
老师们,如果检查外观,需要在日照灯还是1000Lx灯下检查吗?避光产品的外观又怎么检查?
gb中洁净环境一般区照度要满足300lxs以上。我目检工序规定的是300以上。看你们的实际需要吧,有些乳剂可能要求高一些。另外外观抽检后的样品,短时间没有多大影响,除非光敏明显,那就那几支不用于其它检测了。这里的关主要是指高能的日光等。其它冷光源应该问题不大。
---------------------------------------------
各位老师请教一个问题,微生物培养基观察,如果没有观察到菌落,记录是要写0,然后报告结果出<1。
还是记录直接就写<1,不需要另外报告。
记录写未检出就可以,报告写小于你的稀释倍数
@歪把子?老师环境监测的微生物结果呢,沉降菌,浮游菌这些没有稀释的,记录写没检出,报告写<1,是吗?
监测要参考ISO和gb,根据不同的洁净级别,在文件中明确报告的赋值含义。当然实验环境要参考药典的指导原则。
---------------------------------------------
@歪把子 老师,问您一下,压片如果异形片椭圆的改成 圆形的需要报补充申请吗,还是走什么程序,需要准备哪些材料,谢谢
不知你们标准中性状是怎么描述的,这个阶段建议等变更的办法 落地之后再进行,前期准备相应的就此变更影响产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的风险评估材料。最重要的,咨询你们省局。按以前这个就是一般变更,现在不作数了。
中药的?如果是中药,现在对药物的释放,不是那么关注。具体如何操作,现在没有定论,不过至少是省局级别的申请,这涉及了质量标准的修改,外观。也是要去CDE变更的。化药,毫无疑问是补充申请,搞不好要做BE
@北重楼?你把这一题也补充一下
变更片型的理由首先要有,这个现在除了对齐参比,其他不好找理由的
我们现在怎么这么关注质量源于设计,多是在讨论研发内容了?
节约成本,符合大众心理预期,也是可以的。这个理由国家也鼓励。但是,变更还没落地,各省局也不可能去乱作为,等等吧。
片型改变至少应该是中等变更;需要证明不影响溶出和质量
是的,现在是真变更了,按理念、按要素去把控。虽然可能你的标准中片形可能没描述, 但是,按变更意见稿,所有涉及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的内容都需要评估,评估的重点是这个变更可能影响哪些标准内以及标准外的关键质量属性。楼楼举例的溶出或者崩解等就是一方面,无云的发散到模具管控这也是工艺评估的一方面。也就是压片工序的两个关键方面都应该被评估,现在只能这样去考虑和计划了。
只改变片形,不改变片重,如果评估下来可以按照微小变更来走,具体的可以咨询下省局老师的意见。但是变更的原因和必要性要说清楚,改变片形就要改变模具,那么片重差异如何控制以及崩解时限等都可能会受影响,压片时候的工艺参数都会发生变化,这些都需要来研究
---------------------------------------------
老师们 槽罐车装的溶剂用什么取样容器?
取决于你的样品类型和取样环境要求。酒精和盐酸我一般都用蓝盖瓶。
@歪把子?老师 我说错了 应该是取样工具
如果放料口是开放的,那么粗略计量就可以比如蓝盖瓶+手绘或刻痕的刻度;或者用量筒转移。否则若质量协议认可,可以在中转桶中定量取样。注意安全防护,护目镜,呼吸器等。
有料口就直接放,否则一个塑料袋加移液管也行
---------------------------------------------
@歪把子 老师 请教一下 滴定液的浓度值应为其名义值的0.95-1.05这句话在哪儿规定的
稍等,这个应该在操作规范里面。我查查。
北重楼查到了,贴图正确。
---------------------------------------------
老师们,请问COC有什么作用?
这什么玩意?
COA?
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检验报告单 质量分析合格证明文件。但是要联系上下文。COC可能是阿拉伯国家的说法,意思应该类似。
跟行业也有关。咱们这个行业一般叫COA的居多。A多了检测、分析的潜在含义。C更多的是形式上、标准上的合规声明。
---------------------------------------------
各位老师:请教一下,包材微生物限度检测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采用薄膜过滤法,需要做平行样吗?
一般是控制菌为大肠,两个10ml分别制备一个样(平行样),另一个10ml检验大肠
---------------------------------------------
@歪把子?老师 如何理解 OOS OOT和OOE?
OOS是超标结果
OOT是超趋势,前提有识别异常趋势方法和标准
OOE是超期望值
OOE包括OOT,OOS
对于目前国内能做好OOS及格,做好OOS和OOT是良好
没错,还有个AD,你也告诉她
做好OOS,OOT,OOE就是大佬级了
你来吧@歪把子
我接你嫂子和侄女回家,开车路上
AD是实验室异常结果
我那个思维导图可以先看看
异常事件更好一点,区别于数据
可以快速简便处理
---------------------------------------------
请教大家一个问题:气相检测时,配制溶液时忘记加内标物,其他样品均正常,这个算偏差还是异常数据呢?
偏差啊,你没按作业程序操作
好的,明白了,谢了@山顶洞人
直接算AD,一笔带过。赶紧重新操作就好了
QA要求按偏差,QC想按AD
实验室AD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偏差,人员,仪器,程序,方法,没按标准进行。不要扯到异常数据,告诉他们就是一回事
正常作业后产生的不理想数据,那就需要很麻烦的调查分析了
先是AD数据,容易判断而已。
原因可能是偏差,要判断。
@歪把子?我想直接按照偏差走,一次性搞定,免得后患
你先看到的是数据(异常的图谱数据),因为没有内标峰。
---------------------------------------------
然后你调查判断是没加内标,但,是没加内标吗?你需要偏差调查研究确认。原样加内标,对比原样主峰面积。
那偷懒也可也,但原样加内标,对比主峰是必然的。
先管理后技术,这样处理起来效率高一些,但核心都是看证据
其实有些就算叫法不一样,但是如果有文件和体系好好规定,做到调查清楚根因和合理有效的CAPA最重要。否则就是华丽的谎言
那AD和偏差又怎么区分呢?
我喜欢把微小偏差及其以下的走AD,偏差是走影响中等以上
换句话说AD就是简化偏差处理程序
但是AD程序经常被人乱用
具体需要与自己企业体系和流程咋么走
就像现在计划性偏差部分企业觉得很好用,部分企业觉得不好,但是法规并没说不行呀
---------------------------------------------
各位老师:请教一下,贮存对照品冷冻的冰箱,冰箱需要做确认或者校验吗?
第三方校准要做。确认我没做,只是每日上班后下班前记录温度。两层都记,外显内置探头。
---------------------------------------------
老师们 请教一下 ,包装材料应该按照哪个来取样?我们是想按照开根号来取 ,但是呢 领导说太简单了
还是按aql的原则来吧,否则容易造成gmp取样附录的一条缺陷项
@歪把子?老师 我不太懂 是应该按照GBT2828吗?
附录就是要求按照GBT2828
是2828.1-2012版吗
是
---------------------------------------------
液相的保留时间的公差是多少,对照品和样品中。算一致。有依据么?
按仪器验收确认时的保留时间的rsd指标就可以。如果时间是关键要素,也可以自己确定一个相对严格的,如gpc
---------------------------------------------
老师们好,请教一下。因为是特殊制剂,生产不等中间体检测结果。现在生产准备一天两批生产,涉及到夜班。质量想用现在白天正常的样品中间体进行时限的再检测,以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夜班排班。这样的操作是否可行,多少批次的数据比较合适。
你的意思是质量不想安排夜班,想验证取样后的样品暂存一宿第二天检验,结果仍然可信,是吧?
如果是,那么,注意样品的保存条件,至少三个夜班要同步检验,然后次日完成对比检测,第一批可以多几个监测节点,另两批少一些。当然,如果你有前期已验证的方法耐用性资料就更方便了,结合一下,只做一批就可以啦;要注意样品溶液配制与生产中取样的样本溶剂是否相同,样本处理是否复杂等等。
---------------------------------------------
空调验收的时候需要安装显示运行时间的显示屏吗
看钱儿,最好能自控自记录,没钱一切从简。
@歪把子?没有有严格规定了
看错了,以为在选型阶段原来是验收啊。记电字就行了 ,要是没有那就手工记录了,谁用谁验收签字谁负责。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要电子凭证。
---------------------------------------------
各位老师,请教一个问题。我们实验室现场有一台老烘箱,目前做确认时,偏差较大无法通过,所以我们想把这台烘箱只用于烘瓶子、取样器具(非灭菌)等,不用于检测。那这台烘箱放置在现场时,我们做好标签标识是否就可以了?专家检查时,是否合规,需不需要额外做什么?
你要按设备降级使用管理,还要修改sop适用范围,加专用标识,温度要测,不超60可烘干容量器具,其它不限温度,但注意适用性。
这台烘箱还要制定单独的SOP吗?那也就是说,降级后使用的设备也是需要相关SOP,需要确认的吗?只是限度范围确认点等可以放宽?
不用确认了。要有管理过程。你们设备部的文件若是不细致,就用变更文件找。简单整,有文件支持,满足我上面说的那些,就没事了。没准检查员还会说你工作细致(当然要有第三方的校准合格证书、标签;我自吹自擂呢)
---------------------------------------------
歪把子老师回:参考药包材的相关指导原则进行研究,进行加速、稳定性、破坏性等相关浸出物研究,期间应设计相关的毒性考察节点的研究;若是仅仅自用,建议考察包材与装载物的相互影响(作用),然后制定一个长期的考察计划,考察内容为常规pp的指标。我目前自己购买的塑料颗粒,自己生产的塑料桶,采用的是这个方案。历次GMP相关检查,检察院挑战了,但没落缺陷。剂型:高风险冻干粉针剂剂。
注意另外要有包材相容性研究的资料。
这个年代了,最好别糊弄,实在不行就委托。
你这个自用是最终制剂用吗?若是,应该走包材的审批,别被我误导,我的是原料提取中间暂存用
好的,谢谢,口服液体自用
---------------------------------------------
各位老师,我想问一下QC实验室垃圾如何进行分类和处理啊
按类别,分理化、生测、实验动物及其垃圾;按性质毒性试剂、阳性菌、动物相关、一般废弃物;根据环保要求分别收集、暂存、转运,不虚环保处置的按生活垃圾处置。
---------------------------------------------
请问各位老师,眼用液体制剂的包装容器是不是必须采用透明包装,否则无法检验可见异物?
这个我无法回答你,支支检验的方式可能有,也可能不做。例如PP瓶的口服溶液。药机展上我没注意这块的检测方法,或许激光?
看可见异物检查法通则,可以转移出来检验,也可以转移到无异物的透明容器,制剂的不透明容器有保护作用,有色溶液或容器也可以提高照度来检验。
可见异物检查法有灯检法和光散射法。一般常用灯检法,也可采用光散射法。灯检法不适用的品种,如用深色透明容器包装或液体色泽较深(一般深于各标准比色液7号)的品种可选用光散射法;混悬型、乳状液型注射液和滴眼液不能使用光散射法。
你看看我的和老丁的关于可见异物的专贴,我记得在群里也发过附件。晚上我再发,可能后花园也有。
一言不合就发材料
老丁,我翻译的那一片授权你发给大家,可以。
对于不易查看可见异物的产品,上次培训时,统一的意见是这样的:
能看到什么就什么,能看到多少看多少,但是不看不行。
---------------------------------------------
请问有没有做冻干的同行啊,想咨询下,一次干燥压力升通常设置多少啊,二次干燥通常是0.015mbar/min
这个要看产品类别,研究好共融点(共晶点?),据我所知化药、中药、生化药的压力升不一样,另外和产品黏性也有关,和是否加赋形剂也有关。我知道到的很少,关注关注。我在论坛只发过一筐别人的文献,专业的东西还是东富龙比泽尔他们有,你可以套点知识
化药可能选择自动程序,其它不太好说。
如果冻干工艺成熟的话,一般不设置一次干燥压力升,曲线摸索阶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需要综合判断而定。
方便的话,我需要知道现有冻干曲线,和目前冻干情况才能帮忙给出建议值
答复这个没有参考价值,跟具体品种和实际曲线有关
---------------------------------------------
不能因为是剧毒品易制毒易制爆就免检。如果是用于原料药生产的试剂可以在完成供应商审计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检验项目,但不能不检。如果是制剂使用的原辅料应该全检。
剧毒品可以免检.但需要取得供应商的检验报告
我也听说可以免检,现在想写个规程规定一下,但是找不到相应的法规支持
他说的是易爆品,不是易制毒易制爆物料
GM条款就有呀
第十六条 工艺助剂、有害或有剧毒的原料、其它特殊物料或转
移到本企业另一生产场地的物料可以免检,但必须取得供应商的
检验报告,且检验报告显示这些物料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还应
当对其容器、标签和批号进行目检予以确认。免检应当说明理由
并有正式记录。
在这个群,不说话都有收获,标记一下,没准儿以后会用上。@质量-LanBo?这个主题你可以发一贴了。
---------------------------------------------
我看《医疗器械工艺用水系统确认检查要点指南(4 2014 版)》指南上要求一阶段全检,二三阶段可以轮检,中药提取车间、原料药车间纯化水在一阶段有必要全检么?
首次确认之后,如果没有重大变更,定期再确认可以从第二阶段开始,也可以使用年度回顾审核代替再验证
第五十三条? 当验证状态未发生重大变化,可采用对设施、设备和工艺等的回顾审核,来满足再确认或再验证的要求。当趋势出现渐进性变化时,应当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次一般就是全检
之后可以通过年度回顾审核评估降低频率
能通过评估轮检么?
首次确认想偷懒就用2003版验证指南里,但是可能会被部分检查员挑战
只要有了日常运行趋势数据经过合理科学的评估是可以降低频次或者采用轮检,
---------------------------------------------
问下各位老师,违反车间管理制度可以对员工处罚吗?奖金可以扣吗?刚才说根据广东省劳动监察保障条例,任何形式罚款都不允许
我理解工资不可以扣,绩效奖金可以扣。
绩效奖金也不行?
不能罚款,也就是说,你不能直接进行经济处罚
但是绩效奖金是可以扣的,比如说,打C,就只能拿绩效的60%
但显然,这是一个责备文化,不利于企业违规风险的上报。我们应该提倡开放的文化,允许员工翻错并报告错误,而不是在第一次就处罚,建议有容错纠错机制,再犯要有说法。这也是数据完整性管理原则所倡导的。
哈哈,我刚看第六章,有道理就现学现卖了
我不同意,其实很多时候,处罚比奖励更有效@歪把子?
我之前的公司,记录管理最好的一家公司,管理经验可以借鉴。丢一张记录,20,第二张,40,后面翻倍。而且,这个是在你离职的时候,也要算的。所以,基本上不会出现记录丢失的情况,也不会出现记录收不回来的情况。
我们都是被罚怕了的。心才存敬畏。先定性很重要。讲了两遍,触犯补考,再犯扣绩效,以为你该做到而没做到。
奖励不好拿
问题是不会单独奖励,不扣钱拿到绩效就是万福了。最近一年数据很好,谁也不得瑟
这么说吧,罚款是被很多人抵触的,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认,这其实是很有效的
我们在2015年,就新药典和计算机化系统组织过竞赛,出资1万,效果还是很好的。不过那一茬人没剩几个了
KPI和绩效,也不过是变相的罚款而已,区别只是分期还是一次性付款的问题
这不是罚款,是你没完成工作,少劳少得,劳动不达标少得。
KPI只考虑结果,不考虑过程么?比如说,QC检验,我完成了100个样品,都检验完了,但是留下了20个偏差另外一个人,完成了80个样品,但是没有偏差,从结果看,前者比后者绩效高,但是从过程看,后者明显优于前者啊
可以指标啊,这是指标合理性问题,这个可以集体决定,要不不公平。
集体决定的事情,肯定是不公平的.就像评先进一样,集体投票,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不公平
相对公平就不错了
---------------------------------------------
请教下各位老师,稳定性实验取样,原先是±1,现在由于疫情以及春节,领导让改成±7,让走变更,总感觉不太合适
稳定性的节点都在绳上,看你怎么统计拟合数据就行了。去年二月发过疫情导致节点变化的专贴,也事实上调整了,但文件没变,我走的变更。
走变更吧
---------------------------------------------
大家好,问下:
一次干燥塌陷指的是干燥部分?
为什么会塌陷?
塌陷时在冻干显微镜下看到的亮斑是什么?
是的。
冻干时物料中的冰晶消失,原先为冰晶所占据的空间成为空穴,因此冻干层呈多孔蜂窝状海绵体结构。此结构与温度有关。当蜂窝状结构体的固体基质温度较高时,其刚性降低。当温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固体基质的刚性不足以维持蜂窝状结构,空穴的固形物基质壁将发生塌陷,原先蒸汽扩散的通道被封闭,这就是塌陷。
亮斑可能是物态发生变化,产品自溶后又冻结又冻结行成的玻璃态。
黄总今天问的都是研究类问题,一般在实验室才接触到,这一方面我们大多是经验,没有实际经历
我同事答复的
---------------------------------------------
计算器是药品生产中经常用于计算收率,称重,投料,含量等,如果某个键出现问题会酿成大错,最近一次检查中遇到了这个问题,检查官给了一个计算器的检查方法,和大家分享下。
1. Check each key is working properly (all numbers plus all calculation keys), by depressing the key 6 or 7 times, making sure they respond easily and are not stuck or sticky. 检查每个键都能正常工作 (所有数字键和运算键),每个键按6-7次,确认每个键都反应灵敏,不卡,不粘。
2. Enter 1 repeatedly, until the display is filled up., Repeat with 2, 3, 4, 5, 6, 7, 8, 9. To check zero, enter 1 (or any other number) then 0 repeatedly until the display is filled. All numbers should display completely with no errors or missing pixels. 按下“1”键,直至全屏,重复2-9键。检查“0”键,按下“1”键或其它任意键,然后按下“0”键直至满屏,每个数字都应完整显示,没有错误或缺少。
3. Enter 2 divide 3; should be 0.666666667 (depending on display) If the last displayed digit is 6 rather than 7, then your calculator approximates by truncating instead of rounding, so be prepared for slightly greater loss of accuracy in longer calculations. Now multiply the result by 3; should be 2, then subtract 2 from the result, should be zero.按下2除以3,结果应为0.666666667(取决于显示位数),如果最后一位是6而不是7,那么你的计算器是截取数字而不是四舍五入,因此要长计算时要准备好稍微损失些精度。将结果乘以3,结果应为2,任何减去2,结果应为0.
4. Enter 22 divide 7; should be 3.142857142857143 (depending on number of display units)。按下22除以7,结果应为3.142857142857143 (取决于显示位数)
5. Enter -22 divide 7, should be -3.142857142857143 (depending on number of display units)按下-22除以7,结果应为-3.142857142857143 (取决于显示位数)
6. 6 / 3 X 5 + 2.4 – 1 = 11.4
---------------------------------------------
各位老师:请教一下,过滤时使用滤膜会影响产品溶出渡吗?
与滤膜材质和溶液中溶质吸附力(范德华力还是啥力来着?)有关。但这点作用可通过浸润以及弃去滤头溶液消除,同时,也可以标准液同步处理的系统误差去除法消除,一般标准不会这么细致,通常采用前者,证实有影响应更换其它材质滤膜。
@歪把子?采用不锈钢滤头(自己裁剪滤膜)和一次性滤膜,两者差别大吗?
仔细回想自己的操作,列个鱼骨图,个人认为自己处理的滤膜实验的效果不如商品的好,比如裁切工艺,裂隙,密封圈密封性,褶皱,清洁情况,过滤面积等等。一般在方法开发初始阶段这么整,一旦立项,我通常用一次性。另外还要考虑后端成本,尤其是检测方法为液相等方法的时候。
---------------------------------------------
各位老师:请教关于自制对照品管理和标化相关的法规或要求
这个可以参考gmp指南和药典关于标准物质的通则和指导原则。
---------------------------------------------
请教下 你们PP瓶或者其他任何包材是怎么做增菌的?然后纯化水如果做控制菌要增菌吗?如何做?
所谓增菌就是用你目标检出菌的促生厂培养基让它成为优势菌疯长,一般先用TSB广谱培养,然后增菌。当然,可能根据该菌特点,有的时候要么纯培养,要么给其他菌下点药
包材按照检测面积要求剪碎丢尽药典控制菌检测要求的增菌培养基里增菌后按要求进行就行,纯化水跟液体样品位置一样的,当成普通液体样品按控制菌要求检测。这都是3年前的经验了,好久没做过控制菌了
请教老师 ,你们包材咋做得》
包材的不同在于标准是平方厘米,检验方法一般是膜过滤法
把滤膜用来增菌然后划线吗?我现在做包材控制菌
9.1.1.2 PVC、铝箔、薄膜袋等接触药品包装材料的供试液制备和增菌培养: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3瓶,每瓶100ml。两瓶分别加入10ml的供试液其中一瓶加入对照菌(不超过100cfu)作阳性对照,第3瓶加入与供试液等量的稀释剂作阴性对照。在30~35℃培养18~24h。阴性对照应无菌生长。包材一般检验的是大肠。
好的 谢谢谢谢 我打算培养滤膜 划线了
用滤膜会增加成本的,法规也没要求这么做。符合法规就可以啦。第一步增菌用广谱培养基,让菌都长出来,然后用选择性培养基让待检菌成为优势菌生长。
这一句是针对计数微生物的,行文错了,药典要求用的是制备的供试液。有没有和有多少,这是不同的实验方法。
或者你可以再咨询你们上级药检所。我这做法没人挑战啊,明天我也问问我们所。
---------------------------------------------
上述内容为部分截取,并非全部;所以请适当参考。
里面涉及截图、贴图等讨论、参谋信息,因涉及提问蒲友隐私,不方便提供。
里面的资料部分密级比较高,请勿讨要。
这只是5%不到的讨论内容,其它经典内容个人整理收集,不便分享。
上述转载中引用了VIP专家团队的综合观点以及热心分享的几位大神的观点,在此,一并感谢,为保护隐私,不便于一一列出。
若有兴趣请关注专贴,加入药品VIP的研讨。链接如下:
https://www.ouryao.com/thread-544291-1-1.html
都这样,这个帖子值得专业度了吧。不冲我,冲那几位专家和大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