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王小妞 于 2021-4-19 21:25 编辑
《蒲答》论坛问答一周精选(2021年02月24日-2021年03月02日) 遴选一周问答精华,让知识传递更加便捷,尽在《蒲答》专栏。 本次内容由“王小妞”编辑,“飞凌大圣”审核。 栏目内容采集于蒲公英论坛,主要来源《有问有答》板块,不代表蒲公英论坛意见。 PS:诚招冠名商!
1、[生产制造]原料药怎么返工? 问:对原料药的返工有疑惑:1、对于需要返工的中间产品、原料药是否需要制定返工方案?2、对返工的投料量(如一批产品部分需要返工与原工艺投料量不一致)怎么控制?3、能否将不同批次的不合格产品在一个批次中进行返工? 答1(论坛ID:LanBo):1.需要。2.按照每个工序的辅料配比进行。3.按返工批号管理,可以。 答2(论坛ID:novacyl277):1.如果是验证过的,并在现行的注册工艺中和SOP中都有叙述的,那么不需要返工方案 2.建议先做小试,至少有点数据报告来支持投料量可允许的范围。3,不确定你叙述的不合格批次是成品批次还是中间产品批次,如果是成品批次则涉及重加工的概念,是违反法规的。综上,从你的叙述中可看出你们的返工在工艺中是没有的,建议先做试验研究,再验证,根据验证结果再更改相关文件比较好。
2、[生产制造]胶塞清洗灭菌变更为胶塞灭菌工艺属于什么变更? 问:无菌制剂,胶塞清洗灭菌变更为胶塞灭菌,灭菌温度灭菌时间不变,属于什么变更? 答(论坛ID:飞凌大圣):从你的表述来看,个人认为属于微小变更。胶塞清洗并不是没做,只是转移到胶塞厂做了而已,你们对胶塞厂审计,符合要求即可。但是需要的变更、稳定性考察等还是不能少的,做好了随时备查。
3、[生产制造]糖粉加浸膏喷雾制粒如何控制? 问:糖粉和浸膏比例为4:1,如何采用喷雾制粒? 答(论坛ID:大辉1):你说的是颗粒剂的话,先调整雾化,喷枪高度(建议最高度),寖膏多慢喷寖膏少快喷,因为糖粉愿意出粒,喷之前,寖膏过筛,糖粉过筛,温度和泵的速度,自己掌握,先试试吧。
4、[生产制造]从洁净区中间库领用物料的问题? 问:物料脱外包进洁净室中间库后,是直接将内包放置在货架上,做好标识,还是内包需要放入塑料箱中,塑料箱放在货架上?另外按生产计划从中间库领用时是可以打开内包取用部分,再将内包闭合,还是一定要整包领用? 答(论坛ID:Z語咛砬):1、按照公司文件规定存放即可,你能够确保内包放在货架上不破损,不被污染,那你直接放在货架也可以,但是如果内衬袋容易破损,那你就要考虑采取其他措施啦。同时提醒一下如你们的物料需长时间存放在暂存室,则不仅需要状态标识,建议建立台账或者货位卡。2、物料是否会产生粉尘,暂存室的压差是否高于走廊,你在暂存室取一部分是否增加房间内其他物料被污染的风险,建议在称量室进行分样。
5、[质量控制QC]微生物限度结果是<1CFU/ml? 问:最近在看微生物检测结果的时候有点不懂,微生物限度检测结果培养基没有看到菌落生长的时候结果写的都是<1CFU,为什么不能写成0CFU那,这个有什么说法吗? 答1(论坛ID:云中漫步sue):1、这个相应法规药典标准就是这样写的。2,<1,代表的是用目前现有的检测方法,检测限度,检测量培养结果无可见菌。可能存在菌但是以目前的检测方法的限制未能检测到。像以前的需氧菌就是培养3天,现在是5天,所以3天不长可能5天就长了,检测手段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提升,所以不能绝对。3,而且细菌是属于菌落体,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群,有可能有肉眼还看不到的菌落群正在生产聚集,因而用<1比较严谨。 答2(论坛ID:歪把子):<1更科学,因为可能存在菌,但是没有被培养出来。
6、[仓储运输]印刷性包材中包装盒和包装箱也要建立标准样张吗? 问:印刷性包材中包装盒和包装箱也要建立标准样张吗? 答1(论坛ID:水云深浪):中低风险的包材可以仅建立一个spec,包括材质、尺寸/容差、单位重量等,incoming则可基于供应商的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备性来看检测的范围和深度。 答2(论坛ID:椒陵小小兵):标准中有设计图的出稿审核图就可了。规定好具体内容真正检查检测更重要。
7、[质量保证QA]取样问题,和QC吵起来了? 问:我单位取样工作是QA在做,现涉及微生物取样问题,不知该由谁来做。控制菌和微生物限度需要在取样的时候就分成2袋吗?QA取总取样量QC不是自己分吗?取样室D级,化验室洁净区C级? 答1(论坛ID:歪把子):1、控制和限度不用分开,从流程看,没必要。2、基于流程和精益管理,微生物和理化分开,免得二遍活儿。3、关键的问题是人员配置和工资。也就是上层提供的资源的数量。 答2(论坛ID:椒陵小小兵):只是公司的分工不同而已,不管是QA还是QC取样,在取样的时候就应该把微生物跟理化的分开。
8、[质量保证QA]工序能力计算---Ppk分析? 问:是否有必要针对工艺验证过程中考察的片重、硬度等中控项目进行工序能力分析,由此来对工艺进行评价?假设每批中控800片左右的片重,200片左右的硬度,然后用中控的限度作为LCL/UCL? 答(论坛ID:董光宇1):首先确认一下是做PPK还是CPK,这个可以私下讨论,话题较长;其次开始第一年还是要做的,等第一年的数据没有问题的时候,比如CPK大于1.66,则可以在第二年降低监控数据频次或者直接不再考察,至于怎么选择,还是要基于你们企业的实际风险情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