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今年很热的一个词,但是内卷到底带来了什么?
知乎里对于内卷有个很鲜明的例子(下列一段是复制的,仅作案例)
--------------------------------
学生每天花一小时做完作业,剩下三小时玩游戏。
但是课代表为了好好表现,做了一小时作业后,还花了一小时预习,剩下两小时游戏时间。
老师听说后鼓励了课代表,并在班级上表扬了他。
月考,大部分同学从90分进步到95分。而课代表从90分到了100分,到了第一。 这叫竞争。
第二个月,班长每天花两个小时学习 ,剩下两小时玩游戏,于是第二次月考,课代表和班长都拿到了第一。
第三个月,课代表开始花三小时学习,只留一小时游戏时间。你也开始努力,不过你比较懒,就花1.5小时来学习,2.5小时来游戏。
结果,你、课代表、班长都考了100分,都是第一。
由于都是第一,所以第一不在有价值。但是注意一下。 你,学习了1.5小时, 班长,学习了2小时, 课代表,学习了4小时。 这就是内卷。
其实在超过1.5小时后,你们就已经开始内卷了。明明已经达到了目的,但你们因为某个原因,继续消化游戏时间,使得竞争越来越激烈。
老师看了很高兴,于是拿出了竞赛题,结果你们考了80/85/90。
于是你们又开始牺牲游戏时间,来延长学习时间了。
但月考难度不变,下次你们仨依然能考100。
只是竞赛题考不了满分。
于是,内卷越来越严重。
------------------------------------------
我们的内卷在哪里?
在于其他公司的体系运营比你们好,你们就是不行?
在于别人工资比你们低,别人就是物超所值?
在于其他员工服从管理,就是认可公司企业文化?
我只是相比昨天的自己更优秀,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更辉煌,1.01的倍数成长?自己和自己内卷?坐在那里等待成长?按部就班的被动学习?
无论是从什么角度加入到质量这个大家庭,从文件入手,从设备管理入手,从分析入手,还是从生产入手,但是最终目的都是符合GMP要求。
曾经有个同事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一直按着前人的模板工作,他觉得这样的模式非常好,但是很多地方都比较粗糙,标准、法规都并不能完全匹配,流程也并不完全准确。
是不是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做的就是对的?还是知道什么是对的,自己尽量去避免犯错?还是没得办法,只能这样犯错?
假分两种,低风险的假,比如物料没问题,随意搞个编号?假不假?返工不体现,假不假?物料当然是没问题的,生产人员口中的低风险是不是也是你认可的低风险?
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的产品。
分析方法存在问题,内控99%,标准98%,行不行?
工艺存在可变性,PH存在波动,精滤存在波动,行不行?
设备验证从成本考虑,降低风险评估标准,行不行?
很多同事都说质量人员好辛苦,好心酸,这世界上有不辛苦,不心酸的工作?我们只是加个更字而已。
很多同事也很迷茫,不知道这样工作状态到底是图啥?图微薄的收入?还是图人眼色?不,是赌,赌自己会变得更厉害。
我们除了知识的积累,比如我报了个VIP班,199元30节课,外训一个月一次,对内培训,一个月两次,培训别人的时候,自己也是巨大的提升,不是吗?
抬杠也是一种提升,用最法规,最标准的词语堵死他们的嘴,这是不是就是你的目的?质量变好了?还是工作越来越轻松了?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生产上需要质量怎么去处理事情,研发上需要质量怎么去处理事情,法规、审计希望公司怎么去处理事情,他们关注的重点其实也是你的重点。
都是质量是坑,你是进坑了,继续挖坑?还是填坑到自己可以爬出来赶紧跑路?还是把坑填平,再把别人从坑里拉出来?
如果自己的工作和体系自己都看不下去,那请你努力,不要相信别人给你画饼,但是你自己也不做饼,也不画饼,你想饿死谁?
上海一套房两三百万,你不努力工作,你在等啥?等上海的房子降价?还是老了去鹤岗养老?
致敬勤劳的质量工作人员,虽然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