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514|回复: 16
收起左侧

[质量控制QC] 【撒金币啦】环氧乙烷残留检测异常排查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2025-8-15 17: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有没有做气相测环氧乙烷残留的大神,请教问题。
我们做标曲,1 2 5 10 15 20 微克/ml ,现在1和2的基线漂移厉害,峰响应值偏低。曲线不好没法进样。想知道怎么排查。

前情:我们首次验证测残留是4微克/g, 这一次做了两批产品,第一批测试残留0.25微克/g(图1和图2),下降数量级太厉害了,即使解析时间14天也不能这么低。
灭菌工艺如下图3。柜子20立方米,产品材质是3mm厚度,6mm孔径密度的海绵。问了AI0.25微克残留是不可能的。
然后第二批测了7纳克/g残留(图4),更离谱,基线漂移很大,怀疑是标曲不适配,因为隔了没一个月做的没有重新定标。
后面重新买标准品再定标就出现低浓度基线不好的问题。我想知道这整个测试是不是都有问题,是不是一开始都存在问题没有意识到,因为我没做过检验,检验员也是执行人,公司没有很专业的所以问问大佬们。有点着急。谢谢。
图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7: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2:
图3:



图4:
图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7: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不了图片啊咋回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7: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文传不了图片,我放在这附件里了,希望有技术人员帮忙解答,非常感谢

图片.pdf

557.99 KB, 下载次数: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25-8-15 17: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 金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25-8-15 17: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帮顶,赚金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25-8-15 17: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回个复还要审核

点评

因为你没到正教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8-16 13: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25-8-15 17: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别烦心结论,按“标曲—系统—样品”三段法把问题掰开排。你现在的症状是:低标(1、2 μg/mL)基线漂、峰响应偏低 → 标曲不稳 → 得到离谱的样品结果(0.25 μg/g、7 ng/g)。这通常不是“样品真的很低”,而是低浓度阶段的系统噪声/吸附/配液或定量链条出错在作怪。

1) 先做 30 分钟快速自检(不动样品)目标:把“系统噪声”和“人为配液/操作”两类因素先排一半。
  • 空白 & 稀释剂空针序列

    • 连续进 3 次稀释剂(blank)→ 观察基线噪声(N)和漂移(D),有没有幽灵峰/拖尾影子。
    • 若噪声>低标峰高的 1/10 或漂移>5 mAU/h(UV场景)或>设定阈值(FID/其他),先别做标曲,转去做系统原因排查(第 3 节)。

  • “同一低标重复进样 6 次”

    • 仅用 2 μg/mL 标液,进样 6 次 → %RSD(峰面积)≤5%为佳(≤10%也可接受,取决方法)。超标=注样或基线不稳。

  • 注样/进样核对

    • 换一支新微量进样针/针芯,检查样品针座密封圈,做漏液/气泡检查。
    • 改用外标→加内标(IS)试一遍(选化学性质接近、不与待测互相干扰的化合物)。如果加 IS 后低标回归稳定很多,八成是进样体积重复性或基线噪声问题。


2) 重建标曲的“黄金流程”(把低浓度做“能看见、能算准”)
标准建议:每次开机/换流动相/换柱/隔夜后,重标。低浓度段要用加权回归
  • 标准物核对

    • 新/旧批号、纯度、储存条件(避光、低温、干燥),开瓶/配置台账要有。
    • 母液建议用质量法(称重)配置,避免移液误差;逐级 5–10 倍等比稀释。
    • 稀释剂=与流动相等强度/等组成(至少 A 相比例一致),必要时加 0.05–0.1%酸/胺盐缓冲,减少吸附。

  • 容器/吸附

    • 低浓度易吸附在玻璃壁/硅胶垫/普通玻璃瓶上。改用:

      • 低吸附玻璃/PP 料小瓶;
      • 新瓶新隔垫;避免多次冻融与长期放置。

    • 低标重进 3 次,若逐次峰面积递增=前一次吸附、后一次洗脱(典型吸附信号)→ 更换容器/加微量有机/离子对或改 pH。

  • 基线与 LLOQ 的硬性门槛

    • 先做噪声测定(空白 1–2 min 的峰-峰噪声)。
    • 设定:LOQ 的 S/N ≥ 10(LOD ≥ 3),回算浓度偏差:LLOQ 允许 ±20%,其余点 ±15%。
    • 低标若达不到 S/N≥10,就提升低标浓度或优化条件(见第 3 节),不要勉强纳入回归。

  • 回归与权重

    • 全程至少 6 点:1、2、5、10、15、20 μg/mL。
    • 1/x 或 1/x² 加权线性回归;检查残差图是否随机分布。
    • 接受标准:r ≥ 0.999(或残差% ≤规定)、各点回算合格;否则重配/重建。

  • 系统适用性(每次标曲前)

    • 目标化合物保留时间 RSD ≤1%;理论塔板、对称因子在历史窗内;
    • 低标S/N ≥10、6 次重复 RSD ≤10%。


3) 低标“基线漂+响应低”的常见根因与对策(按命中率从高到低)
  • 流动相气泡/溶氧、脱气不彻底
    → 在线脱气开满,流动相超声/氦吹;检查混合比例/梯度阀;恒温箱稳定后再进样。
  • 柱子/系统污染或活性位点未钝化(低浓度被吸附)
    → 先强力洗脱程序清洗(有机→水→有机,外加适度酸/碱冲洗,按柱说明);
    → 装保护柱/预柱;对强极性或碱性化合物,考虑离子对/缓冲盐或改 pH;
    → 必要时上新柱比对。
  • 进样溶剂“过强”或“过弱”
    → 低标用与流动相等强度溶剂,避免溶剂强度差导致前沿/塌峰→峰高偏低
  • 自动进样器问题(进样体积不准/残留/交叉污染)
    → 增强针洗(强溶剂/等强度两步洗)、调大抽样与装样速度、更换针座密封;
    → 做carryover 测试:高标后跟空白,空白峰面积应≤高标的 0.1–0.2%。
  • 检测器/光源/波长设置不当
    → UV:核对λmax、带宽;灯龄/能量;必要时流通池清洗
    → FID/其他:温控、气路流量与纯度、基线漂移监控。
  • 配液与单位链条错误
    → 逐级稀释表(谁、何时、体积、目标浓度、计算公式),复算一遍
    → 坚持质量法配母液,体积法做工作液;每步留一支“留样标液”。
  • 容器/隔垫析出造成基线污染
    → 改用PTFE/无析出隔垫;不同批次小瓶做空白对照。


4) 为何你会得到 0.25 μg/g 甚至 7 ng/g?
这两个值相对你历史验证的 4 μg/g 确实异常偏低。最常见的“假低”来源:
  • 大稀释倍数,任一环节少吸/少加(比如 1→100→1000 的连环稀释,任何一步偏差都会把结果拉低数量级)。
  • 提取回收率下降/吸附(海绵类基质特别容易“吃”分析物):

    • 回收率/加标回收(前加/后加),回收率不稳=样品制备环节丢失。
    • 在提取液中加入少量有机/盐/表活抑制吸附(以方法学验证为准)。

  • 标曲下端不可靠(S/N<10、回算超差),低端点把回归线“拽歪”,样品回算被压低。
  • 单位/密度换算差错(μg/g &#8596; μg/mL &#8596; ng/g;样品称量与总体积折算;含水率未校正)。
  • 内标缺失导致进样体积/基线漂移直接映射到结果。


5) 立刻可执行的“复位方案”(当天就能做)
  • 只用 3 个点先“拉直曲线”:2、10、20 μg/mL,加内标,加权 1/x 做线性,看回算与残差。
  • 把 1 μg/mL 暂时剔除,直到你把低标 S/N≥10 做到位(通过降噪/防吸附/优化注样)。
  • 做一次标准加入(matrix-matched):取一份海绵样品提取液,分别加 2、10 μg/mL 的已知量,按斜率法回推回收。
  • 复测一批历史“已知水平”的样品留样(当作外部质控),确认本次系统不会给出系统性偏低结果。
  • 重做完整标曲(≥6 点)并保存:空白→低标→高标→空白(看 carryover),所有点回算合格才上样。
  • 样品稀释倍数尽量小(在不超标的前提下),必要时浓缩到标曲中部范围。


6) 报告与放行的“底线标准”(建议写入SOP)
  • 每次分析必须有:空白、系统适用性、加权线性回归、各点回算表、LLOQ S/N 证明、低标 6 次重复 RSD。
  • 样品每批至少做平行 2 份,相对偏差≤15%(低于 10×LLOQ 时可放宽至 20%)。
  • 每月至少一次外部质控样或留样复测,画趋势图(均值±3SD)盯“假低/假高”。


7) 小公式与换算(防止“被稀释”)
  • 若取样 mm g、提取定容至 VV mL,进样前再稀释 DFDF 倍,回归得到样品溶液浓度 CC(μg/mL),
    则样品含量(μg/g):
    结果=C×V×DFm\text{结果} = \frac{C \times V \times DF}{m}每一步都写进台账;任何一个环节的 10% 误差都会在结果上成比例反映。


结论
你看到的“1、2 μg/mL 低标基线差+响应低→样品超低”是典型的低端定量不可靠问题。按上面的快检→重建标曲→低端优化三步做,一般当天就能定位:要么是系统噪声/吸附,要么是配液/稀释链条。先把 LLOQ 做“真可用”(S/N≥10、加权回归、回算合格),再谈样品的真高低。需要的话,我可以把你的现有稀释步骤和计算帮你逐行核对一遍,顺便给你做一个“标曲回算模板”。

wechat_2025-08-15_174933_441.png

点评

膜拜大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8-20 13:5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5-8-16 08: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有可能是设备问题,换酒精试试。看看出峰,多排查一下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25-8-16 08: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5-8-16 09: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概率,看个热闹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5-8-16 10: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湿是不是海绵吸水后又吸收环氧乙烷了,多测几次平行样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25-8-16 11: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环残的标准曲线本身就不太好做,之前做过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勉强达到三个9。通过你的描述感觉是气相色谱仪的仪器平衡时间不够,响应值不好。你们可以把顶空进样器的平衡时间给调整一下,给仪器留出平衡的时间来。残留0.25微克/g和7纳克/g残留都不像是正常的环残测定结果,你们新配一下对照溶液重新进样试试,标样放时间长了也会挥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5-8-16 13: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你没到正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5-8-17 20: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5-8-20 06:43: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您描述的残留检测异常(结果异常偏低、基线漂移、标曲失效等问题),需系统性排查检测全流程。结合HPLC操作要点和您提供的信息,建议按以下优先级逐步排查:

------

一、核心问题诊断

【表格】
异常现象        可能原因        优先级       
1和2μg/ml基线漂移+峰响应低        流动相污染/析晶、色谱柱失效、检测器异常、标准品降解        紧急       
残留结果骤降(4→0.25μg/g)        前处理损失、样品基质干扰、灭菌后解析不足、检测系统偏差        高       
第二批结果更低(7ng/g)        标曲失效放大误差、仪器灵敏度下降、灭菌工艺波动        高

------

二、关键排查步骤与解决方案

1. 紧急解决标曲基线问题(确保检测能力)

   流动相优化

       按要求重配流动相:水相溶质(如缓冲盐)必须加热溶解后与有机相混合、抽滤,禁止分路泵入

       更换新过滤膜(0.45μm尼龙膜),检查滤液有无结晶

   色谱柱维护

       反向冲洗色谱柱排除筛板堵塞(参考)

       测试柱效:注入萘/咖啡因标准品,塔板数下降>20%需更换新柱

   检测器与光源

       检查氘灯能量:能量值<50%需更换(响应低的核心原因,参考)

       清洗流通池:注射器抽吸10%异丙醇冲洗

2. 复核前批检测结果可靠性

   复测首批样品

       用新活化色谱柱+新配标曲重复检测首批样品(需剩余样品)

       添加阳性对照:在样品中加标1μg/g标准品,回收率应在80-115%

   验证灭菌解析效果

       对同批未灭菌海绵检测初始残留量(确认是否原工艺已失效)

       模拟灭菌:取新海绵浸渍原药液,灭菌后检测残留是否仍异常低

3. 排查灭菌工艺与解析合理性

   灭菌柜验证缺陷(图3信息不足,重点核查):

       温度分布:20m柜内是否达到121℃、F0≥15(海绵可能阻碍蒸汽穿透)

       装载方式:6mm孔径海绵若紧密堆叠,会导致冷点(需增加温度探头测试)

   解析时间不足:

       14天解析对3mm厚海绵可能不足(尤其通风不良时),需实测柜内残留溶剂浓度

4. 标准品与标曲管理修正

   标准品处理

       新购标准品需核验证书纯度(≥98%)及储存条件(避光、-20℃)

       配制时用挥发性溶剂(如甲醇)快速溶解,避免吸湿降解

   标曲优化

       浓度点改为:0.5, 1, 2, 5, 10, 15μg/ml(避免低端不线性)

       按要求:每个浓度重复3针,R>0.999且截距检验合格

------

三、整体流程纠错清单

【表格】
步骤        纠错项        依据       
样品前处理        加入保护剂(如1%抗坏血酸防氧化)        2       
色谱条件        梯度洗脱改为A相:水相-有机相混合液(如95:5)        3       
系统适用性        每批次进样前测5针空白,RSD≤5%才继续        13       
数据审核        强制要求:标曲R≥0.998 + 加标回收率达标        4

------

四、后续验证建议

  1. 紧急措施:

       暂停产品放行,外包至第三方实验室复测(提供原始样品)

  2. 工艺复核:

       对灭菌柜进行空载/满载热分布测试(特别是海绵中心点)

  3. 人员培训:

       检验员需掌握:柱效测试、灯能量检查、流动相配制规范(参考)



注:若按此流程仍无法解决,需怀疑检测方法本身缺陷(如衍生化不完全),建议开发HPLC-MS/MS方法确认。

------

根因推测及解决路径

graph LR
    A[结果异常低] --> B{检测系统问题?}
    B -->|是| C[氘灯能量不足/柱效下降] --> D[更换硬件+重测]
    B -->|否| E{样品问题?}
    E -->|是| F[灭菌穿透不足/解析不够] --> G[优化装载+延长解析]
    E -->|否| H{前处理损失?}
    H -->|是| I[添加保护剂+控制萃取pH]
    H -->|否| J[标准品降解/标曲失效] --> K[更换标准品+重做标曲]

执行优先级:先解决标曲失效(1-2天可完成),再复测首批样品(3天),同步启动灭菌验证(1周)。数据可靠性存疑时,务必外包复测止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25-8-20 13: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世间始终你好 发表于 2025-8-15 17:55
先别烦心结论,按“标曲—系统—样品”三段法把问题掰开排。你现在的症状是:低标(1、2 μg/mL)基线漂、 ...

膜拜大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10-13 18: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