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 一、注册策划与立项 o 产品定性 &;分类界定 § 依据法规进行分类评估 · 根据《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判断产品属于I类、II类还是III类医疗器械,确保分类准确。 · 对比《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的类似产品,确保分类符合现行法规要求。 · 《项目计划书(初版)》: o 基于法规要求(《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医疗器械分类规则》等),梳理出完整的注册时间线、关键里程碑(如:型检、生物学评价、临床评价、体系考核、递交等)、所需资源(预算、人力、外部机构支持)和风险预估。 · 《产品基本信息表》: o 内容:明确产品名称、型号规格、结构组成(最好有示意图)、与已上市产品的差异性和创新点(如果有)、工作原理、适用范围、禁忌症等。这是所有文件的根基,必须最先确定。 · 《同类品对比说明》及《竞争对手信息汇总》: o 立即调研市场上已获证的同类产品(如百特、费森尤斯等),列出他们的注册证信息、产品特点。为我们后续的等同性对比做铺垫,这是决定临床评价路径(是同品种对比还是需要开展临床试验)的关键。 · 准备完整的《产品分类界定申请》,详细描述产品功能和预期用途。 § 分类界定对注册流程的影响 · 明确分类类别后确定后续注册路径,如是否需要临床试验或可免临床评价。 · 根据分类结果预估注册时间和所需资源,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 · 分类结果影响后续技术文件准备,如风险管理报告和性能研究资料的要求。 o 注册路径规划 § 确定临床评价路径 · 评估产品是否属于免临床目录,如是则选择免临床评价路径。 · 如需临床试验,制定详细的试验方案并选择合适的试验机构和地点。 · 如选择同品种对比,需准备充分的文献和数据支持,并进行等同性论证。 § 制定项目时间表 · 根据注册类别和评价路径,制定详细的项目进度计划,明确各阶段时间节点。 · 预留充足的时间用于文件准备、审评互动和可能的发补工作。 · 定期评估项目进展,及时调整计划以应对突发情况。 § 资源与预算规划 · 确定所需的人力、技术和财务资源,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 制定详细的预算计划,涵盖文件准备、检验检测、临床试验等各项费用。 · 评估可能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预留一定的应急预算。 o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 体系文件编制 · 编制符合中国GMP要求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明确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 · 制定详细的设计开发、生产控制和质量检验流程,确保各环节受控。 · 定期审核和更新体系文件,确保其持续符合法规和标准要求。 § 体系运行与审核 · 实施内部审核,定期检查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发现并整改问题。 · 配合外部审核,如药监部门的现场核查,确保体系运行符合法规要求。 · 定期进行管理评审,评估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并制定改进计划。 § 人员培训与考核 · 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确保相关人员熟悉质量体系和法规要求。 · 定期进行考核,评估人员对体系文件和操作规程的掌握情况。 · 针对新员工和转岗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相应能力。 · 二、申报资料准备 o 基本信息 § 申请人信息准备 · 准备完整的申请人资质文件,如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等。 · 明确申请人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确保准确无误。 · 准备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和授权委托书,确保委托关系合法。 § 产品信息整理 · 详细描述产品的名称、型号、规格、预期用途等基本信息。 · 准备产品照片、结构图、工作原理图等辅助资料,帮助审评人员理解产品。 · 明确产品的适用范围、禁忌症、注意事项等关键信息。 · 《产品说明书》 § 申报产品与同类产品的比较 · 收集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信息,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突出申报产品的优势。 · 准备充分的文献和数据支持,证明申报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明确申报产品与同类产品在技术、性能、安全性等方面的差异。 · 《临床评价方案》 o 技术研究资料 (核心) § 风险管理 · 编制详细的《风险管理报告》,涵盖风险分析、评估、控制和评审全过程。 · 《风险管理计划》--《初始危害分析清单》---《风险分析表》----《风险管理报告》 · 识别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潜在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 定期更新风险管理报告,确保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 产品性能研究 · 《产品技术要求》 · 参考NMPA【指导原则】中的性能指标附录,完善及性能自会表和检验方法 · 内部评审后联系检测所,开展全面的性能研究,涵盖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电气安全等方面。 · 准备详细的性能研究资料,包括试验方法、试验数据和结果分析。 · 确保性能研究符合相关产品专用标准,如GB 9706.1医用电气设备安全通用要求。 o 1. 协调样品:督促生产部门按照最严格的生产规范(在洁净环境下)生产至少3个批次的送检样品。确保样品代表量产状态。 o 2. 准备资料:准备《送检申请表》、《产品说明书》、《自检报告》等检测所要求的送检文件。 o GB 19335-2022 o 3. 办理手续:样品和资料准备齐全后,立即办理送检手续,并密切跟踪检测进度,第一时间处理检测过程中反馈的问题。 · 交付物: 三方签字的《产品技术要求评审记录》及最终版《产品技术要求》文件。 § 生物相容性评价 · 选择合适的生物学试验方法,评估产品的生物相容性。 · 编制《生物相容性评价报告》,详细描述试验过程和结果。 · 确保生物相容性评价符合GB/T 16886 (ISO 10993)系列标准的要求。 § 灭菌/消毒研究 · 选择合适的灭菌/消毒方法,并进行充分的验证研究。 · 编制《灭菌验证报告》,涵盖灭菌方法选择、过程确认、无菌保证水平等内容。 · GB 18279-2023 (ISO 11135)GB 18280-2015 (ISO 11137) · · 确保灭菌/消毒研究符合相关国际标准,如ISO 11135、ISO 11137、ISO 17665等。 § 产品有效期 &; 包装研究 · 进行产品有效期研究,包括实时老化和加速老化试验。 · 编制《有效期验证报告》,提供充分的试验数据支持。 · 《有源医疗器械使用期限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GB/T 34986-2017 · · 进行包装研究,确保包装完整性、运输模拟验证等符合ISO 11607和ASTMF1980标准。 · 三、注册申报与跟进 o 申报提交 § 文件整理与提交 · 整理全套注册申报资料,确保文件齐全、格式规范。 o 封面 § 1. 注册申报资料封面 § 2. 注册申报资料项目目录 o 正文 § 1 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 · 《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 (在线填报后打印,需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公司公章) § 2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资格证明 · 2.1营业执照复印件(加盖公章) · 2.2符合性声明 · ###(声明本产品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并对资料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 2.3关于提交资料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 · 2.4代理人的授权委托书及身份证明文件(如适用) § 3 产品技术报告 § 4 安全风险分析报告 · 风险管理文档 § 5 适用的产品标准及说明 · 5.1 产品一致性声明 · 5.2直接采用国标或行标作为产品标准的说明 § 6 产品性能自测报告 § 7 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注册检测报告 § 8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资料 · 8.1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协议书(合同提供原件) · 8.2 临床试验方案 · 8.3 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审查批件 · 8.4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医院提供) · 8.5 临床验证总结(医院提供) § 9 医疗器械说明书 § 10产品生产质量体系考核(认证)的有效证明文件 ·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报告 ·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结果通知书 § 11真实性核查报告 § 12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 · 通过线下或线上系统(eRPS)提交申报资料,并保留提交凭证。 · 关注系统状态,及时处理系统反馈的提交问题。 o 审评互动 § 审评意见处理 · 及时关注审评进度,接收并分析审评意见。 · 准备详细的《补充资料》,针对审评意见进行逐一回复。 · 与审评老师保持良好沟通,确保对审评意见的理解准确。 § 补充资料提交 · 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补充资料,确保资料完整、准确。 · 补充资料需与原申报资料保持逻辑一致,并提供充分的证据支持。 · 跟进补充资料的审评进度,及时回应进一步的审评意见。 o 体系核查 § 核查准备 · 配合药监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准备好相关文件和记录。 · 组织内部培训,确保相关人员熟悉核查流程和要求。 · 模拟核查过程,识别并整改潜在问题。 § 核查过程管理 · 安排专人负责与核查人员对接,确保核查过程顺利进行。 · 及时回应核查人员提出的问题,提供充分的证据支持。 · 跟进核查结果,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 o 审批结果 § 注册证获取 · 关注审批进度,及时获取《医疗器械注册证》。 · 仔细核对注册证信息,确保准确无误。 · 做好注册证的保管和使用记录,防止遗失或损坏。 § 不予注册处理 · 分析不予注册的原因,制定整改方案。 · 及时补充或修改申报资料,重新提交注册申请。 · 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 四、上市后监管 o 变更控制 § 变更评估与申请 · 评估变更对产品安全有效性的影响,确定是否需要注册或备案。 · 准备详细的变更申请资料,涵盖变更内容、理由、依据等。 · 及时提交变更注册/备案申请,并跟进审批进度。 § 变更实施与管理 · 制定变更实施计划,确保变更过程受控。 · 更新相关文件和技术资料,确保其持续符合法规要求。 · 定期评估变更效果,确保变更目标的实现。 o 延续注册 § 延续注册准备 · 在注册证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开始准备延续注册申请。 · 编制《上市后总结报告》,总结产品上市后的质量状况和风险管理措施。 · 准备完整的延续注册申请资料,确保文件齐全、格式规范。 § 延续注册申请提交 · 通过线下或线上系统提交延续注册申请,并保留提交凭证。 · 关注审批进度,及时回应审评意见。 · 确保在注册证有效期届满前完成延续注册。 o 不良事件监测 &; 报告 § 不良事件监测 · 建立不良事件监测系统,收集和分析产品上市后的不良事件信息。 · 定期进行数据分析,识别潜在的风险信号。 · 制定并实施风险控制措施,确保产品安全有效。 § 不良事件报告 · 及时填写《不良事件报告》,并按规定上报相关部门。 · 详细描述不良事件的发生经过、原因分析、处理措施等。 · 定期编制《定期风险评价报告》(PSUR),总结不良事件监测和风险管理情况。 o 年度报告 § 报告编制 · 编制质量管理体系年度运行情况报告,总结年度质量管理工作。 · 涵盖质量体系运行情况、产品检验结果、不良事件监测等内容。 · 确保报告内容真实、准确、完整。 § 报告提交与审核 · 按要求向药监部门提交年度报告,并保留提交凭证。 · 关注报告审核结果,及时回应审评意见。 · 根据年度报告的反馈意见,制定改进计划,持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