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撰稿 | 呐喊 中医药一边持续受高层的高度重视,得以不同层次政策大力支持,以求复兴发展,但终应执行者均为西方思维与评职标准培养下的人而削足适履,导致中医中药误入歧途,走向不断抛弃自己传统优势而向西医西药虚与委蛇的扭曲之路。 顶层设计为振兴中医药,而执行层面实则扼杀;温水煮青蛙,杀人于无形!
一、疗效褪色:从覆杯而愈到力不从心 老中医口中现在的药材没劲儿了!中药疗效发生断崖式下滑,均为现实。野山参需30年积累的药效,被4年速成园参种植替代;半夏违背道地之心,安国泛滥式种植,熏硫与脱硫实在可笑。更多的,三七速成、黄芪速生均为乱象,举不胜举。神农尝百草的冒险精神沦为商业宣传欺诈的脚本。这种疗效衰减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传统中药治疗评价体系的背叛。 二、文化断层:西化标准下的自我殖民 当前中药研究深陷双重泥沼,学术成果追求国外期刊发表,不发表几篇都觉得没水平;挖掘学习《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圣典学术界无人认可,而只能不断用所谓现代化仪器,开展现代化研究:几十万的高效液相HPLC、二三百万的重金属电子耦合等离子IC-P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替代四气五味评判,实在可悲。 在中医药大学,当中药人的西医课时占比39.38%,远超中医的33.86%,培养出的医师连《神农本草经》序言都难以解读,《本草纲目》被弃在垃圾桶的后续之人,教育的异化导致中医思维被脑功能成像技术解构,针灸疗效需用fMRI验证的荒诞局面。 当针灸博士用CT影像解释经络时,恰如用游标卡尺丈量《兰亭序》的神韵,再看不懂中药的检验人,要求中药按主观意志长多大多长,得一个模子出来,都得长一模一样,违背自然属性。实在可悲。异化与断档可以预见。 三、产业悖论:繁荣背后的系统性萎缩 疫情退潮后,从中药材被游资恶意追捧拉高,到2025年中药材价格高位腰斩,仓库积压与最小量采购并存。游资炒作留下的烂摊子中,又一轮对种植户收割与伤害,药企为压缩成本降低质量,减少采购,减少库存,多年建立的供应链体系受到重创。 更讽刺的是,在医药反腐风暴下,医院中药用量不升反降,OTC市场增长难掩实体药店的颓势,西药的滥用难道有先天道理?柿子总是找最软的捏?虚假繁荣印证了温水煮青蛙的危机,表面繁荣复兴下,实际却不断萎缩被扼杀!集采挤压下,传统质量进一步被价格破坏,中医药敲骨吸髓下,不知道还能蹦跶几年! 中药生产专门规定是一次产业的胜利,而依然担心实际执行效果。伟大祖国复兴下,传统医学却可能撑不到不到未来了!拨乱反正,势在必行! 写到这里,其实已经不想多说,老调重弹的自救又有多少人能听,听的进去的,又有多少人去执行;整个产业已经陷于赚最好一笔钱的游戏中,学术的扭曲与产业的短视,让我们变成最后一代中医药人吧!埋葬过去! 中医药的对症药效,民众其实深有体会,不然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小柴胡汤,理中丸等经典名方为何持续受到追捧!但我们追捧却是汉方,追捧的是东南亚小作坊的散剂,哈哈哈哈,可笑可悲。 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啊!该如何解决!!!! 药材道地性:重建道地仿野抚育体系,“诸药所生,皆有其境” 生态环境适宜性对药材的品质有重要影响。道地药材的形成,从生物学角度分析是药材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多集中在产地气候、土壤、地形地貌和群落生态等方面。 对苍术的研究表明,降雨量是影响苍术挥发油量的生态主导因子,高温则是影响苍术生长发育的生态限制因子。 道地金银花的分布受地质背景系统制约,主要分布于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区内,由于受成土母质影响,金银花最适合的土壤类型是中性或稍偏碱性的砂质壤土。 药材道地性的核心在于重建野生抚育体系,通过模拟原生境生态条件(如林下遮阴、腐殖土基质)实现药材生长的自然回归,遵循逆境药效模式“生长逆境-次生代谢积累-药效增强”的生物学规律。 麦冬长得像胖娃娃,白术一年人拳头大,实在可笑的很啊! 理论主体性:用中国逻辑阐释中医药,拒绝成分论绑架 中医药理论主体性需以中国逻辑为根基,突破西方成分论的认知桎梏。不同于还原主义将疗效归因于单一活性成分,中医强调君臣佐使的配伍哲学与整体调节——如黄连解毒汤的抗菌效果并非源自小檗碱单体,而是多成分协同产生的网络效应。这种系统思维体现于三因制宜原则(因人、因地、因时),其动态平衡观与当代复杂科学高度契合。 重建评价体系时,应借鉴证候-方剂-疗效的三角验证模型,结合现代技术解析整体作用机制,而非简单套用FDA的化学药标准。 人才传承性:恢复师承教育,让年轻医师在望闻问切中找回中医直觉。 正如《神农本草经》所载上药养命,唯有重拾对生命敬畏的初心,方能避免千年药香沦为资本游戏的燃料。当前院校教育过度依赖实验室指标,导致学生陷入数据依赖症,论文写的超好,临床却一塌糊涂。 师承教育通过师徒朝夕相处,实现医德、医术、医道的三维传承。年轻医师在跟诊中观察师父的望神、听声、切脉等诊断细节,形成非语言化的认知,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师承医师的辨证准确率比院校培养医师高17.3%。 可喜的是,这一些期望,目前已不断被接纳实施。如广东省已规定晋升副主任医师需完成500小时师承实践。唯有如此,才能让年轻医师在师父的呼吸与脉息间,真正理解上工治未病的深邃智慧。 [backcolor=var(--APPMSGCARD-B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