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转自:蒲公英Ouryao 综合:无忧据行业媒体报道,罗氏子公司基因泰克将在南旧金山总部裁撤118名员工,这已是基因泰克今年的第三次裁员。回溯今年,5月裁员143人,7月裁员87人,加上此次,仅在南旧金山的裁员总数已达348人。更令人震惊的是,自2024年4月以来,基因泰克已裁员800多人。 在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数百个制药人职业生涯的转折点,更是整个行业变革的缩影。 战略调整:放弃TCR疗法的信号 约两个月前,基因泰克终止与Adaptive Biotechnologies的合作。今年8月,Adaptive透露,基因泰克将退出一项价值潜在高达20亿美元的癌症细胞疗法合作。两家公司原本致力于推进基于T细胞受体(TCR)的癌症疗法研发。 这一决定并非孤立事件。2023年,罗氏集团已开始收缩TCR疗法相关业务,而2024年8月,基因泰克便关闭了其癌症免疫学部。去年,在基因泰克宣布终止与Adaptive Immune Therapeutics的战略合作几天后,就进行了约400人的裁员。 这些连贯的动作向市场传递了明确的信息:罗氏正在重新评估其研发重点,战略性放弃某些前沿但可能投入产出比不高的领域。 全球药企裁员潮持续 基因泰克的裁员并非孤立事件。纵观全球,制药行业正经历着一轮深度调整: 拜耳在今年初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1.5万人,约占其员工总数的13%。这家德国制药巨头正面临专利到期、竞争加剧和股价下跌的多重压力。 诺和诺德:2025年09月,诺和诺德计划在其全球78400个岗位中裁员约9000人,裁员比例达11%。其中丹麦本地预计将裁减约5000个职位。 10月10日,诺和诺德宣布正式终止其细胞疗法研发工作,此举导致该部门近乎全部约250名员工被裁员。 诺华在完成组织结构重组后,计划在未来几年内裁减约8000个岗位,相当于其全球员工总数的7%。这一决定旨在节省10亿美元的成本。 默沙东在7月推出成本削减与人员精简计划,拟在全球裁员约6000人; Moderna亦在7月底宣布将裁员10%,预计到2025年底将员工总数控制在约5000人左右。 BMS今年已宣布两轮裁员,总计超过2000人。公司坦言需要"重新调整投资优先级",以应对创新药市场的挑战。 国内药企同样未能幸免。裁员背后是行业深层变革。 制药行业正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 专利悬崖的严峻挑战:未来五年,全球将有超过2000亿美元的原研药面临专利到期。包括艾伯维的修美乐(尽管已在美国市场失去独占性)、默沙东的可瑞达、百时美施贵宝的欧狄沃等明星产品都将面临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的激烈竞争。 药品定价压力全球化: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允许医疗保险就部分药品进行价格谈判,欧洲各国也在加强药价控制,中国带量采购进入常态化,这些政策都在压缩药企的利润空间。 研发回报率持续走低:德勤的研究显示,大型药企的研发回报率从2010年的10.1%下降至2023年的1.2%。研发成本不断攀升而成功率却不见提高。 资本环境变化:生物技术领域的投资降温迫使药企更加谨慎地分配资源,优先保证核心管线的推进。 [color=rgba(0, 0, 0, 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