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转自:综合:无忧近期,生物医药行业持续处于深度调整阶段,多家药企相继传出业务收缩或解散的消息。 11月3日,派格生物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于2025年10月28日向有关部门提交申请,自愿解散旗下上海迈迹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又一家药企,解散 近日,曾因一笔天价交易名噪一时的同润生物(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带有浓厚“药明系”背景的创新药企,也已悄然步入清算程序。 终局·清算 11月13日晚间,业内传出关于同润生物解散并成立清算小组的消息。11月12日上午,同润生物在员工大会上正式宣布解散并成立清算小组,第三方律师团队同步入场开展一对一裁员沟通,遣散赔偿按法律最低标准执行。 从2018年成立到2025年黯然落幕,同润生物仅走过了七年左右的时间。与上海迈迹生物类似,它的终结再次映照出当下Biotech行业的生存现实。 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清算,通常意味着故事的终结。但对于同润生物而言,这个句号画得并不寻常。它是中国数以千计Biotech中普通的一员,最终未能摆脱“耗尽资本、黯然离场”的宿命;但它又极不寻常——因为在倒下之前,它曾获得过一场令全行业艳羡的“紧急输血”。 高光·13亿美金与默沙东 时间回拨至2024年8月9日,那是中国创新药BD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天。 全球药企巨头默沙东宣布,通过子公司收购同润生物处于临床一期的CD3×CD19双抗CN201。 这笔交易震撼业界之处在于:首付款高达7亿美元,这一数字在当时高居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榜首。加上后续最高6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交易总额高达13亿美元。 在资本寒冬尚未散去的当时,同润生物仅凭一个早期临床资产,便斩获了远超多数公司IPO的募资金额。它仿佛在一夜之间成为了所有Biotech的梦想模板:凭借卓越的科学被巨头青睐,获得顶级认证与资金输血,从此步入发展坦途。 悖论·为何巨款难救命? 然而,现实给出了一个残酷的悖论:即便手握7亿美元的首付现金,同润生物也未能扭转最终清算的命运。 这背后,是一套“超越科学”的复杂生存逻辑: “首付”的真相:天价交易额并不等于全额现金即刻到账。巨额首付往往需优先用于偿还历史债务、支付交易费用及满足股东回报诉求,真正能投入新管线研发与公司持续运营的资金,可能已所剩无几。 “灵魂”售出之后:当公司的核心、也是唯一的明星资产CN201被出售,同润生物实质上失去了作为Biotech最具价值的“未来”。若后续管线薄弱,公司在投资人眼中便失去了持续投入的意义。 资本的理性选择:对于股东而言,在行业寒冬中,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变现为数十亿人民币的确定收益,远比继续投入一场胜算未知的漫长研发更为理性。 同润的故事,是一部“成功了,但也结束了”的悲喜剧。它证明了中国能够创造出被全球顶级药企认可的顶尖科学,却也暴露了部分Biotech商业模式的脆弱性——如同精心培育出一颗举世无双的珍珠,卖出天价后,却发现自身缺乏持续产珠的生态与能力。 续章·泽璟制药收缩海外战线 无独有偶,行业调整的迹象不仅出现在早期公司。 11月15日,苏州泽璟制药发布公告,决定注销其美国子公司Gensun Biopharma Inc.。 与同润生物的彻底清算不同,作为已实现产品商业化上市的创新药企,泽璟此举更像是一次战略性的收缩与聚焦。 它标志着公司对早期国际化战略的主动调整,从直接在美国市场运营的前沿阵地撤回,未来可能更侧重于通过授权合作等更轻量、更灵活的模式推进国际化。 尾声:时代的注脚 从同润生物在获得顶级交易后依然走向清算,到泽璟制药主动注销美国子公司以聚焦主业,这两起事件共同为中国创新药的一个“狂飙时代”写下了冷静的注脚。 它们清晰地指出:中国创新药行业正在穿越一个关键的分水岭。资本的逻辑正从为“故事”买单,转向为“确定性”和“盈利能力”付费;企业的战略也从“铺摊子、建平台”的宏大叙事,回归到“聚焦核心、现金为王”的务实生存。 声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和《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本平台内容不属于药品广告范畴。所涉药品信息仅作客观陈述,不具备商业推广属性。 本平台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基于专业认知的学术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及本公众号立场,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蒲公英Oury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