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楼主: mengzii
收起左侧

[行业反思] 孟子一,聊聊中药那些理儿(不断更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4 19: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晃到了中秋了,好久没更了。必须得继续啊,时间长点短点都没事,太监了可就不好了,嘎嘎。


四、聊聊中药的现代化
作为一个靠中药混饭吃的小卒子,貌似真没啥资格来聊中药现代化这个话题,可是在上一篇里话赶话的留了个坑,自己挖的坑,含着泪也得填是不是?其实俺曾经把自己和历史上胸怀天下的文人做过认真细致的比较,得出的结论也比较简单:第一,俺不算文人,第二,俺做不到胸怀天下。不过作为中药人,尤其是作为喜欢中药、话还多的中药人,姑且随性的聊一通,能引出玉最好,要是引出砖头或其他玩意儿来,俺也收了。
中药现代化这个名词,正儿八经的提出来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相比较咱中医药几千年的发展史,应该还算时髦的词语了,现在聊聊,也算站在了时代的前沿。俺其实不想系统的聊这个话题,原因有二:一是篇幅有限,真的铺开了来聊这个,得写本厚书;二是俺自觉目光短浅,层次低,对于高境界的东东还是猴不住全局啊(这个是主要原因)。既然如此,那咱就也跟前边聊的一样,就讲目前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套路吧,对事不对人,切勿对号入座。
现在的中药现代化,走的是精益求精之路。就好像那位妹子歌里唱的:“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为什么说这条精益求精之路是天路呢?不知道大伙儿对之前第一篇聊的一个内容还有没有印象,2002年国家颁布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对于中药新药的分类是怎么样的?您没印象了?那属于正常,您还能记得?那就真不正常了,为了照顾新来的聊家,俺再把那几条复制黏贴过来:
中药新药注册分为9类。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7、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8、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9、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天然药物。
这个“办法”,属于国家规定,具有法律效力,它颁布于2002年,应该说那时候,高层对于中药现代化的概念应该有了比较一致的观点,既然政府法律都这么规定了,那也就相当于政府的引导方向方向很明确了,其中第一类中药新药,代表了中药发展研发的最高级别,俺觉得应该是最为现代化的了吧,而它的定义是“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仔细推敲一下您就不难发现,这个定义强调了两个要点,第一是要新(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第二是要从自然界(植物、动物、矿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也就是说,不是有效成分,那就不可能成为一类中药新药。说到底,政府当时认为,中药的现代化,应该是精益求精,大家都来提取天然中药,一直提纯到某一个成分,而这个成分恰恰又是有效的,这就是现代化的中药了。比较典型的就是浙江老乡屠呦呦同志,人家把中药茵陈蒿进行不断的提纯,直至最后分离出单一成分叫青蒿素,用来治疗疟疾,效果贼好!屠老乡因此获得了2015年的炸药奖,事实上,青蒿素的提取分离及临床应用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研究成果,至于为啥2015年获奖,其中还是有点花头的。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中药的提取分离就已经开始了研究,具有戏剧性的是,最早被拿来研究的中药是麻黄,而仲景的《伤寒论》里第一个方,就是“麻黄汤”。你说新中国还没成立呢,中药提纯这条路就已经在走了,起带头作用的先锋模范也有了,政府也在文件里规定了,提纯的中药成分是最高级的新药,那咱是不是就应该服从政府召唤,在这个方向上去完成中药现代化的大业?所以俺说这条精益求精之路,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虽然不知道能不能把中药带到人间天堂。
    既然前途这么光明,道路又这么平坦,中药的数量就那么多,中药的现代化不就很快完成了?要说咱中国人愚公移山的精神真不是盖得,下到私人中药研究所,中到各药学院的实验室,上到国家的重点医药科技项目,你要说没有中药提取有效成分的项目,简直弱爆了!与此同时,所有的提取分离技术也都往上招呼,从最原始萃取,到后来的什么加压逆流、大孔树脂吸附、超临界提取、膜分离、超滤等等,中药的现代化进程空前的繁荣!但可是,可但是,直到目前为止,经过了几十年的现代化,每种中药的组成成分都提取纯化研究的差不多了,而这些研究的成果中,以中药第一类新药为标志的现代化的中药却还是屈指可数。这是为毛呢?道理其实也不复杂,一般来说,理想的龙种总是会孵化出现实的跳蚤,这里也不例外。还是举个栗子,拿前边提到的麻黄来说吧,这味中药从民国时期就研究的比较多了,发汗平喘的作用非常明显,于是大家一起来提取,最后反复验证,知道了这个发汗平喘的作用是麻黄中所含的生物碱的效果,并且提纯出了“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等几种成分。按说,有效成分找到了,那就万事大吉了,赶紧现代化成制剂,取代麻黄汤,造福全人类吧!结果实际应用中,单单用这几种成分却完全达不到麻黄的治疗效果,不过现在也在用,主要用做兴奋剂,这个作用跟中药麻黄相比,可就谬以千里了。同麻黄一样,很多中药的研究都出现这种矛盾的结果:你越是提纯到最后,治疗的作用就越小,并且还出现其他的副作用,最后花大力气弄出来个单体成分,临床一验证,效果不明显,副作用一大堆,这不吃饱撑的?不过这种研究多了,倒是有个好处,从实验室科学的角度证明了中药的有效性,比如还说上边的麻黄,古人说麻黄发汗,麻黄根敛汗,几千年来都这么说,也这么用,很多人就想不通了,一根草上的东西,凭啥说地上的部分让人出汗,地下的部分却让人不出汗?俺大学的亲辅导员吴教授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最终发现麻黄和麻黄根所含的生物碱种类不同,效果也就的确相反了,古人诚不欺我也!
不论以后结果会怎样吧,这条精益求精之路已经走了很多年,现在正在走,估计以后还会继续走下去,这里集合了全国乃至世界上科技人才,运用了最尖端的科技、最先进的分析方法,孜孜不倦的寻求中药的有效成分,追求这种概念上的现代化,貌似最符合现代的科技发展方向。其实俺想说,这条路,也最容易将中医中药打入万劫不复的十八层地狱了,比如上一篇聊到的中药注射剂,是这条路上数量最多的产物,很多都是“有效成分”做成的制剂,最近貌似很悲催。
过分强调用中药的某种化学成分来治疗西医理论体系下的病症,即使有部分的成果,其实不是中药现代化,而是中药的西药化。聊到这里,俺突然想起来一件事:1929年2月,西医余云岫提出了一个“废医存药”的议案,这个议案比较简单粗暴,有点像一个手术。他认为中医理论纯粹是扯淡,应该把中医切掉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中药可能还有点用,可以适当的现代化一下。不过这个议案的结局不大好,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在黑暗的国民党统治时期,有这这种思想极端的人的推动,中医药都没有毁灭,那现在似乎更加不可能了,除非~~~。
俺觉得吧,之所以有中药,还是因为有遵循中医药理论的中医,俺一直强调中医是皮,中药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抛弃了中医的治疗思想、放弃了中药四气五味的基本药性、忘记了君臣佐使的中药组方原则,不论是戴着中药现代化的帽子还是打着中药国际化的旗帜,都是舍本求末的。中药的现代化,必然要依托中医的现代化,而中医的那些阴阳、脏腑理论是几千年的积累完善,与现代的科学体系有很大差异,要把这些理论进行所谓的“现代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好像用牛顿定理证明上帝是不存在的一样。既然这么难,那就不现代化了?当然也是不对吧,中医药从来都是包容的、与时俱进的,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经历了无数前辈的呕心沥血,到了现在,不可能停滞不前吧,现在的这一代中医药人,应该不会喜欢“风华绝代”的称号吧。
既然必须要搞,那咋搞呢?说实话俺也不知道,但俺有一点想法,或许能有点放屁添风的作用~这成语用的,简直了。
1、中医药被诟病的最多的就是说不清道不明,不光病人得了什么病说不清,怎么治病也说不清。隔行如隔山,不搞这个行业的说不清没关系,专业弄这个的还说不清就糊弄不过去了。培养现代的中医,通俗中医药的理论,将中医药理论用现代的语言说清、说明,让老百姓能接受这些晦涩的理论,理解中医药思维,将中医药文化植根于广大群众,这应该是基础,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一直是咱TG的制胜法宝。
2、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数据,证明中药的疗效,这个是当务之急。我的一位大学同班同学,学的中药,从事的也是中药,前几天聊天的时候,明确表示没有经过现代的药理临床试验证明疗效的中药他都不会吃。俺觉得这是个比较悲剧的事情,你几千年的临床应用说明不了啥,人家现代人就不吃你这一套,既然如此,那就用现代的数据证明一下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甭管这个理论或方法多玄乎,能治病就是硬道理,治好了病,别人当然信服,比一天到晚做那种你好我也好的广告可强多了。当然证明的过程还得按照中医药的理论,用中药治中医理论的病,那种用解表药去治疗病毒性感冒,属于牛头不对马嘴,也是要不得。
3、中药经典名方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应该大力开发,放开工业化生产,而中成药的生产,就应该用中国特色的生产方式,那种西方引进的什么GMP,咱也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吧,您总不能说西方的就是先进的,是精华,传统的就是落后的,是糟粕吧,一味的生搬硬套,用一些莫名其妙的条款套到中药的生产去,害的是中药的生产企业,苦的是吃中药的老百姓啊!
4、中药不要急于国际化、标准化,这个本来就是我们传统的东西,西方思维理解不了,没必要削足适履的去迎合谁,2002年我们加入了世贸组织,到今天人家欧美还不承认咱的市场经济地位,热脸贴冷屁股的事情多没意思。那种强调有效成分高低,纠结什么农残重金属的检验标准,应该适可而止了,有点脑子的人应该都知道,茶叶好不好喝,和它所含的茶多酚高低真的没多大关系的。过分强调这些东西,不管三七二十一,动不动就把种出来的中药因为某一指标不符合现代标准而判个不合格,会寒了药农的心,伤了中药的根的。
其实说到底,也就是遵循中医药理论的原则,用中国特色的方法解决中国特色的问题,当然难度肯定不小,但也别低估咱中国人的智慧,如果中医中药在这个现代化的关键时间能够找到正确的道路,善莫大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2: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实名认证搞了两三天,今天继续~继续
第三篇闲聊常见中药

不知不觉已经聊了两篇了,都是一顿乱谈,俺自己如果不回放一下,都不知道聊了些啥,回想一下:第一篇就是聊了个中药的概念历史和基本理论,第二篇聊了个中药的分类,其实也就是中药发展到现在的大概情况,纯粹是个人观点,胡诌海扯,俺开心就好,至于聊友们的心情,俺还真没顾及太多,没心没肺的人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见笑见谅。
又是一个月过去了,一直心念念想着继续聊点啥,俺对于中药的观点差不多说清了,其他的闲话也聊的没啥劲头了,对于几千种中药都是个啥情况,几万首古方都是咋弄的这种话题,又没那个胆子去碰。这种状态像极了当年撩妹时的死样,虚头巴脑的话题已经吹到海枯石烂,至于衣服谁洗饭谁做,房子车子啥时兑现这种硬话题,打死都不能去聊的。不过毕竟咱还是爷们儿,一点大侠的气概还是应该有的,“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金庸先生笔下刻画乔峰大侠的一句话,读书的时候看到,眼泪哗哗的,谨向刚刚离世的金庸先生致敬吧!嗯,趁着这豪气干云的情怀未冷,开始咱的第三篇。
这一篇,俺们来聊具体的中药,那中药有多少种呢?这个还真不好说,现存收载中药最多的《中华本草》,里边一共讲了8980味药,这本书俺翻过,从传统到现代,从全国到地方,从汉族到偏族基本都齐活了,虽然这样,咱也不能说中药就这么多味对不?再说,常用中药也就那么几百种,整那么多没用的,不是咱务实的风格,能聊明白百多种,估计就算不错了。那咋聊呢?《神农本草经》以药性药效毒性分类,《本草纲目》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俺们读书的时候的教材以药物的功效分类,都分的很有章法,但对于俺这种不拘一格的人来说,这么分的没啥意思,俺就喜欢看到啥就琢磨啥。记得第一篇的《序》里就说过,能让“吃中药的人能够吃的明白一点”就是俺聊中药的终极目标了,之前初步统计过近几年医院药房的中药使用频次,咱就以中药使用的点击率来大概排个次序,聊些最常用的,也算不忘初心了。引用一篇800年前《药性赋》,作为本篇的开始,嗯,就这么开始吧!
《药性赋》
第一章 寒性药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
闻之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
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
瓜蒌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
是以黄柏疮用,兜铃嗽医。
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
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疗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
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
玄参治结热毒痈,清利咽膈;升麻清风热肿毒,发散疮痍。
尝闻腻粉抑肺而敛肛门;金箔镇心而安魂魄。
茵陈主黄疸而利水;瞿麦治热淋之有血。
朴硝通大肠,破血而止痰癖;石膏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
前胡除内外之痰实;滑石利六腑之涩结。
天门冬止嗽,补血涸而润心肝;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
又闻治虚烦、除哕呕,须用竹茹;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
宣黄连治冷热之痢,又厚肠胃而止泻;淫羊藿疗风寒之痹,且补阴虚而助阳。
茅根止血与吐衄;石苇通淋与小肠。
软紫草凉血而疗斑疹; 熟地黄补血且疗虚损;生地黄宣血更医眼疮。
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白芍药补虚而生新血,退热尤良。
若乃消肿满逐水于牵牛;除毒热杀虫于贯众。
金铃子治疝气而补精血;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肿。
侧柏叶治血山崩漏之疾;香附子理血气妇人之用。
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痛。
白鲜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旋覆花明目治头风,而消痰嗽壅。
又况荆芥穗清头目便血,疏风散疮之用;瓜蒌根疗黄疸毒痈,消渴解痰之忧。
地榆疗崩漏,止血止痢;昆布破疝气,散瘿散瘤。
疗伤寒、解虚烦,淡竹叶之功倍;除结气、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
知母止嗽而骨蒸退;牡蛎涩精而虚汗收。
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肺;桔梗开肺利胸膈而治咽喉。
若夫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槐花治肠风,亦医痔痢。
常山理痰结而治温疟;葶苈泻肺喘而通水气。
此六十六种药性之寒者也。
第二章 热性药
药有温热,又当审详。
欲温中以荜拨;用发散以生姜。
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肾水;腽肭脐疗痨瘵,更壮元阳。
原夫川芎祛风湿、补血清头;续断治崩漏、益筋强脚。
麻黄表汗以疗咳逆;韭子壮阳而医白浊。
川乌破积,有消痰治风痹之功;天雄散寒,为去湿助精阳之药。
观夫川椒达下,干姜暖中。
胡芦巴治虚冷之疝气;生卷柏破癓瘕而血通。
白术消痰壅、温胃,兼止吐泻;菖蒲开心气、散冷,更治耳聋。
丁香快脾胃而止吐逆;良姜止心气痛之攻冲。
肉苁蓉填精益肾;石硫黄暖胃驱虫。
胡椒主去痰而除冷;秦椒主攻痛而去风。
吴茱萸疗心腹之冷气;灵砂定心脏之怔忡。
盖夫散肾冷、助脾胃,须荜澄茄;疗心痛、破积聚,用蓬莪术。
缩砂止吐泻安胎、化酒食之剂;附子疗虚寒反胃、壮元阳之方。
白豆蔻治冷泻,疗痈止痛于乳香;红豆蔻止吐酸,消血杀虫于干漆。
岂知鹿茸生精血,腰脊崩漏之均补;虎骨壮筋骨,寒湿毒风之并祛。
檀香定霍乱,而心气之痛愈;鹿角秘精髓,而腰脊之痛除。
消肿益血于米醋;下气散寒于紫苏。
扁豆助脾,则酒有行药破结之用;麝香开窍,则葱为通中发汗之需。
尝观五灵脂治崩漏,理血气之刺痛;麒麟竭止血出,疗金疮之伤折。
鹿茸壮阳以助肾;当归补虚而养血。
乌贼骨止带下,且除崩漏目翳;鹿角胶住血崩,能补虚羸劳绝。
白花蛇治瘫痪,疗风痒之癣疹;乌梢蛇疗不仁,去疮疡之风热。
乌药有治冷气之理;禹余粮乃疗崩漏之因。
巴豆利痰水,能破寒积;独活疗诸风,不论新久。
山茱萸治头晕遗精之药;白石英医咳嗽吐脓之人。
厚朴温胃而去呕胀,消痰亦验;肉桂行血而疗心痛,止汗如神。
是则鲫鱼有温胃之功;代赭乃镇肝之剂。
沉香下气补肾,定霍乱之心痛;橘皮开胃去痰,导壅滞之逆气。
此六十种药性之热者也。
第三章 温性药
温药总括,医家素谙。
木香理乎气滞;半夏主于痰湿。
苍术治目盲,燥脾去湿宜用;萝卜去膨胀,下气治面尤堪。
况夫钟乳粉补肺气,兼疗肺虚;青盐治腹痛,且滋肾水。
山药而腰湿能医;阿胶而痢嗽皆止。
赤石脂治精浊而止泄,兼补崩中;阳起石暖子宫以壮阳,更疗阴痿。
诚以紫菀治嗽,防风祛风,苍耳子透脑止涕,威灵仙宣风通气。
细辛去头风,止嗽而疗齿痛;艾叶治崩漏、安胎而医痢红。
羌活明目驱风,除湿毒肿痛;白芷止崩治肿,疗痔瘘疮痈。
若乃红蓝花通经,治产后恶血之余;刘寄奴散血,疗烫火金疮之苦。
减风湿之痛则茵芋叶;疗折伤之症则骨碎补。
藿香叶辟恶气而定霍乱;草果仁温脾胃而止呕吐。
巴戟天治阴疝白浊,补肾尤滋;元胡索理气痛血凝,调经有助。
尝闻款冬花润肺,去痰嗽以定喘;肉豆蔻温中,止霍乱而助脾。
抚芎走经络之痛;何首乌治疮疥之资。
姜黄能下气、破恶血之积;防己宜消肿、去风湿之施。
藁本除风,主妇人阴痛之用;仙茅益肾,扶元气虚弱之衰。
乃曰破故纸温肾,补精髓与劳伤;宣木瓜入肝,疗脚气并水肿。
杏仁润肺燥止嗽之剂;茴香治疝气肾痛之用。
诃子生精止渴,兼疗滑泄之疴;秦艽攻风逐水,又除肢节之痛。
槟榔豁痰而逐水,杀寸白虫;杜仲益肾而添精,去腰膝重。
当知紫石英疗惊悸崩中之疾,橘核仁治腰痛疝气之瘨。
金樱子兮涩遗精;紫苏子兮下气涎。
淡豆豉发伤寒之表;大小蓟除诸血之鲜。
益智安神,治小便之频数;麻仁润肺,利六腑之燥坚。
抑又闻补虚弱、排疮脓,莫若黄芪;强腰脚、壮筋骨,无如狗脊。
菟丝子补肾以明目;马蔺花治疝而有益。
此五十四种药性之温者也。
第四章 平性药
详论药性,平和惟在。
以磠砂而去积;用龙齿以安魂。
青皮快膈除膨胀,且利脾胃;芡实益精治白浊,兼补真元。
原夫木贼草去目翳,崩漏亦医;花蕊石治金疮,血行则却。
决明和肝气,治眼之剂;天麻主头眩,祛风之药。
甘草和诸药而解百毒,盖以性平;石斛平胃气而补肾虚,更医脚弱。
观乎商陆治肿,覆盆益精。
琥珀安神而散血;朱砂镇心而有灵。
牛膝强足补精,兼疗腰痛;龙骨止汗住泄,更治血崩。
甘松理风气而痛止;蒺藜疗风疮而目明。
人参润肺宁心,开脾助胃;蒲黄止崩治衄,消瘀调经。
岂不以南星醒脾,去惊风痰吐之忧;三棱破积,除血块气滞之症。
没食主泄泻而神效;皂角治风痰而响应。
桑螵蛸疗遗精之泄;鸭头血医水肿之盛。
蛤蚧治痨嗽,牛蒡子疏风壅之痰;全蝎主风瘫,酸枣仁去怔忡之病。
尝闻桑寄生益血安胎,且止腰痛;大腹子去膨下气,亦令胃和。
小草、远志,俱有宁心之妙;木通、猪苓,尤为利水之多。
莲肉有清心醒脾之用;没药乃治疮散血之科。
郁李仁润肠宣血,去浮肿之疾;茯神宁心益智,除惊悸之疴。
白茯苓补虚劳,多在心脾之有眚;赤茯苓破结血,独利水道以无毒。
因知麦芽有助脾化食之功;小麦有止汗养心之力。
白附子去面风之游走;大腹皮治水肿之泛溢。
椿根白皮主泻血;桑根白皮主喘息。
桃仁破瘀血兼治腰痛;神曲健脾胃而进饮食。
五加皮坚筋骨以立行;柏子仁养心神而有益。
抑又闻安息香辟恶,且止心腹之痛;冬瓜仁醒脾,实为饮食之资。
僵蚕治诸风之喉闭;百合敛肺痨之嗽萎。
赤小豆解热毒,疮肿宜用;枇杷叶下逆气,哕呕可医。
连翘排疮脓与肿毒;石南叶利筋骨与毛皮。
谷芽养脾,阿魏除邪气而破积;紫河车补血,大枣和药性以开脾。
然而鳖甲治痨疟,兼破症葭;龟甲坚筋骨,更疗崩疾。
乌梅主便血疟疾之用;竹沥治中风声音之失。
此六十八种药性之平者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0 16: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邓铁涛先生仙逝,分享一篇他的文章,谨向国医大师致敬!
关于中医药的现代化
  读《光明日报》3月2日文化周刊《给京剧“号脉”》一文,对中医现代化问题的思考深有启发,故写此文。
       “号脉”一文首先谈到“从美学特征看京剧的话剧化”问题。该文指出:京剧美学的特征就是程式性、写意性与综合性。所以演员可以不用任何灯光布景,仅仅凭借自己的表演在舞台上摆战场、上天入海、呼风唤雨、变白昼为黑夜,可以通过唱、念、做、打、舞,表现人物的喜、怒、悲、惊、恐。这种瞬间万变的虚拟化表演,足以使观众得其意而忘其形,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这就是京剧的写意性表演与话剧的写实性表演的根本区别所在。一位艺术大师说:“京剧是表演里出布景,话剧是布景里出表演”,一语道破了京剧与话剧的本质区别。梅兰芳等许多名家就反对话剧化布景。该文指出:“舞台上的大制作带来表演艺术的退化。只见花架子,不见真功夫,花钱越多,噱头越多,京剧艺术的含金量越少。”
       我们中医院病房里西医化越多,中医学的含金量就越少,其理一也。该文最后指出:“不要把京剧改成别的东西”。主张:一是遵循京剧艺术发展规律,保持并发扬京剧美学特征;二是没有话剧导演中心制,充分发挥演员的创造力;三是没有灯光布景大制作,只有唱、念、做、打、舞……
       中医与京剧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文化的源头相同,与欧美文化不同。因此现代化不能以西方文化为准则,这是显而易见的。若硬是向西医接轨便以为是现代化,这是天大的错误。
       我认为中西医对号入座,不是现代化;以西医之理解释中医学,也不是现代化;阉割中医更不是现代化。
       现代化不是目的,不能为现代化而现代化,正如京剧不宜以现代化之布景削弱演员的演技一样。中医和西医文化背景不同、理论体系不同,因而互补性甚大。若以为西医是现代医,中医为古医,就会把中医摆到从属地位,扼杀中医学的发展。事实上,从理论高度看,正是西医逐步向中医靠拢,而不是中医西医化。先请看西医学之“模式”,过去是生物模式,把医学局限于自然科学之范畴,现在才改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具体点说:30年前去西医院会诊心肌梗塞的病人,西医主张卧床1月,我认为不妥,因中医理论“久卧则伤气”,心肌梗塞是标实本虚之证,不宜更伤心气。现在西医已不主张久卧了。又如骨折,西医主张绝对静止与大幅度的固定,而今认为动静结合、小夹板固定才是真理。
       医学的现代化为了什么?为摆设吗?为了更加复杂化吗?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对医学的要求应该首先是验、便、廉。我的邻居有两位患带状疱疹者,其中一位发病后住院西医治疗,用了五六千元药费,至今仍然后遗痛症已6年。另一位起病2天,即用灯火火 焦治疗,1次而愈,只用了一点食油和一条灯心草。两者比较,那一种治法应称之为现代化呢?后一治法为现代医学所没有的,对世界来说,是一种创新。至于能用光子仪器取代灯心草当然更加现代化。
       我认为中医现代化,应按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沿着验、便、廉的方向,想方设法提高防病、治病、养生、康复的水平,发扬其精华,与现代最新的科技相结合,从理论上争取有突破性的发展,从而引发世界主流医学的革命,这才是中医现代化之目的。这不是一年两年所能做到,需要一两代学者甚至更多年限及学者的努力,才能达到。当然,今天中医药学已在逐步发展之中,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11 14: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帖子怎么没人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7-28 06: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