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楼主: mengzii
收起左侧

[行业反思] 孟子一,聊聊中药那些理儿(不断更新)

  [复制链接]
大师
发表于 2018-6-11 15: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乱很乱,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6-11 17: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讲的很深入,得留下来慢慢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8 21: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貌似又拖了一星期了
三、中药汤剂
本来想先接着上篇继续聊炮制的方法的,可是感觉这个话题专业性有点高,俺肚子里货不够,慢慢积累一下再说吧。咱还是继续聊中药的分类。
今天聊中药汤剂,把汤剂单独归为一类,估计有好多人要追着揍俺,您先别着急,虽然俺散漫无常,好歹还是有底线的。为么子这么分呢?稍微搞过中药的人都知道李东垣先生说过的这句话,“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可以看出,汤剂只是和散剂、丸剂并列的剂型,更别说还有膏、丹、贴、酒、锭等等一大堆剂型,不应该一枝独秀,但是,俺个人认为,汤剂是中药运用中最能体现中医药理论特色的剂型,在这方面,不是其他剂型能够比拟的,单独拿出来聊聊很有必要。顺便说一下,今年四月份国家某中药机关发布了第一批中药古代经典名方,一共100个方子,俺没认真一个个翻看,不过粗略的数了一下,100个方中,汤剂就有92个!看来,不是俺一个人认为汤剂无以伦比的重要,高层还是有能人的啊,嘎嘎。
啥是汤剂?度娘是这么说汤剂的:“汤剂,是指将药物用煎煮或浸泡后去渣取汁的方法制成的液体剂型。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汤剂适应中医的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汤剂具有制备简单易行,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这个说的还是很全面中肯的,俺觉得俺再总结也超不过人家,所以就拿来主义了。
从中药饮片到汤剂,就是水煮,不用加啥油盐酱醋,貌似简单,但还是有点讲究的,比如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啥的,弄不好也影响药效的。有个中药方叫银翘散,用来治风热感冒,讲究的就是快,开锅就得,这样煮了治感冒效果很不错,但是你要按照一般煎药方法给炖个几十分钟,这个方就是治疗疮疡热毒的了。对于煎药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估计药方上也都会写明,实在不行度娘上也说的清清楚楚,比俺专业多了,俺还是有自知之明,不能撩这个骚的。
汤剂的优点还是很明显的,比如使用灵活。中药治病,和西药不大一样。一般西药只讲究体重,按照体重多少调一下用量,大人多吃点,小孩儿减半或者按体重计算,其他的就不管了,可以说不论谁用都是一个处方,俺就想问一句,这个也叫科学吗?中药讲究就多了,同样的一种病,男女老少用药不一样、南方北方用药也不一样,春夏秋冬用药还不一样,这叫“三因制宜”。在实际用药的时候,怎么体现不一样呢?也就是通过医生对处方里边的各个药味用量和种类调整变化,化裁后每个人的处方就都有点差别了,咦,好像高大上的“私人订制”哦。既然私人订制每人一方,那么也就只能每人自己煎药了,工业化大生产的其他中药制剂,虽然具有普遍适用的优势,但是在针对性方面,汤剂是其他任何剂型没法比的。
汤剂的优点还有药效发挥快。中药如果做成丸、散等剂型,需要经过胃肠消化再吸收,汤剂就不需要了有效成分直接吸收,喝了半小时之内见效,这个多直接。伤风感冒,一副汤药下去,鼻子通了,头不疼了,浑身舒坦,多好。
汤剂还有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优点,就是多药共煮的影响。一副汤药,少则三四味、多则二三十味中药,在一个瓦罐里煮几十分钟,各个药之间会发生一些反应,这个在中药理论中叫做药性变化,在化学上解释为各个成分之间的化学反应生成新的东东,但是具体是啥,如何反应,反应程度什么的很难说清。一味中药就够复杂了,弄个好多味一起煮了更加让人头疼,但是这个效果又是有目共睹的。多年前倭国人把仲景的好多经方拿来研究,单药煎煮最后混合吃,效果极差。俺一直认为,现代科学的确是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方法,但是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对于复杂的极多因素的问题仍旧无能为力,沿用传统的理论解决这种问题还是有必要的。
当然汤剂还有一些缺点,比如味道不好,喝起来巨难受;比如没法保存,只能用的时候临时煎煮,比如危重病人没法用,水都喝不下了你给他灌汤药,这样不好吧。
随着社会的发展,汤药开始慢慢有点现代化的意思了,一般拿回家自己煎药的不多了,这个毕竟还是有点技术要求的,专业的事情就应该专业的人去做,社会分工越细才是越进步对吧。医院现在都有个煎药的部门,医生开了药,拿到煎药房,药房专业人员煎好包装好拿回去可以喝一天。俺觉得这种方式还是很不错的,既保证了煎药正确也照顾了病家的时间,还不会变质,一举多得,是个中药发展的好路子。
其实中药汤剂还有个好路子,那就是中药配方颗粒,这个以后想和中药注射剂一起聊,毕竟是争议最大的两个中药话题了,俺得攒攒人品再提这一茬。
回头看一下,今天聊的貌似有点应付公事,没办法,世界杯了,前天被阿根廷伤了,昨天被德国队伤了,今天竟然盼着英格兰翻船,这心情有点跌宕,格外庆幸咱中国队成绩稳定,对国人心情影响不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6-20 09: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次验证了楼主的风格确实挺皮,东西不错,收藏等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1 08: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排围观 很深奥的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6 20: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了,有见地,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8 11: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围观,老话题,对于本次世界杯,我认为国足的能力以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最起码和美国持平,大家都没进世界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7-3 15: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gdg661837 发表于 2018-6-5 17:03
几千年验证的,就一定是科学的吗,开什么玩笑。

几千年验证的不算科学?那么检验出来几个成分就一定是科学了?做个动物实验就一定科学了?做了些临床实验就一定是科学了?几千年的使用、跟踪、总结,不就是几千年的临床实验吗?难道抵不上那么一两年的多少例更有说服力?科学科学,最难能可贵的是科学的态度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7-3 15: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gdg661837 发表于 2018-6-5 17:03
几千年验证的,就一定是科学的吗,开什么玩笑。

几千年验证的不算科学?那么检验出来几个成分就一定是科学了?做个动物实验就一定科学了?做了些临床实验就一定是科学了?几千年的使用、跟踪、总结,不就是几千年的临床实验吗?难道抵不上那么一两年的多少例更有说服力?科学科学,最难能可贵的是科学的态度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7-3 15: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gdg661837 发表于 2018-6-5 17:03
几千年验证的,就一定是科学的吗,开什么玩笑。

几千年验证的不算科学?那么检验出来几个成分就一定是科学了?做个动物实验就一定科学了?做了些临床实验就一定是科学了?几千年的使用、跟踪、总结,不就是几千年的临床实验吗?难道抵不上那么一两年的多少例更有说服力?科学科学,最难能可贵的是科学的态度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8-7-4 09: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黑白子 发表于 2018-7-3 15:20
几千年验证的不算科学?那么检验出来几个成分就一定是科学了?做个动物实验就一定科学了?做了些临床实验 ...

几千年,你有几千年的数据吗,说句难听的,中国连古代的真本都丢了,很多都在国外呢,有相当一部分在日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8-7-4 0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gdg661837 发表于 2018-7-4 09:01
几千年,你有几千年的数据吗,说句难听的,中国连古代的真本都丢了,很多都在国外呢,有相当一部分在日本 ...

几千年验证,谁来验证,就靠那些书籍?

点评

临床实验,怎么证明,就靠那几个医生的记录?一样的道理,那些书籍和医生做的记录是一样的,都是人记录下来的自己所观察到的情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4 09: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7-4 09: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gdg661837 发表于 2018-7-4 09:03
几千年验证,谁来验证,就靠那些书籍?

临床实验,怎么证明,就靠那几个医生的记录?一样的道理,那些书籍和医生做的记录是一样的,都是人记录下来的自己所观察到的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8-7-4 09: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gdg661837 发表于 2018-7-4 09:03
几千年验证,谁来验证,就靠那些书籍?

中国中医非常大的弊端就是坐吃山空,不创新,老是抱残守缺,你以为我不懂中医历史吗,每代中医名家对同样的证都有不同的看法,谁来帮他们统一?你难道不知道历来中医大家,都有不一样的创新吗?否则中医理论谁提出来的,几千年一代一代的总结,到了我们这一代,居然不去验证真伪,不去推陈出新,就说中医科学?连验证都不去做,这就是愚昧,还谈什么科学,荒谬。不做实验就敢直接用了?心真大,人家书写错了呢?

现在很多研究中医的机构,学者,都在一一点点的试图用现代医学的理论诠释,为什么要现代医学的理论,很多人不是说中医西医是不同的体系,不能用西医体系解释吗,这是才最大的不科学,为什么,中医的体系解释的不清不楚,什么阴阳什么的,没有办法去理解,懂吗。为什么现在科学发展到今天,什么都要做验证,什么都要按照现在的检验 手段走,是因为,现阶段没有比这更合理,更科学的方法。

还有科学在不断的发展,你怎么知道会不会有一天就能逐渐的诠释中医的理论呢?抱着以前的老书整天说阴阳五行,国家领导人都不信吧,就算他信,他能理解吗,还有以后的小孩能懂吗。不尝试用现在的思维解释,玄之又玄,怎么走?

我从来不否定中医,但是我认为,一定要尝试去诠释,去创新,不是整天封闭自己,更重要的是要用现在人能理解的方式去诠释。这样才能真正发扬光大。古人流传的不能尽信啊。举个例子,如果古代的中医理论大家,生活在今天的世界,你认为他们会怎么做,会提出那些理论吗?我想肯定不会。那些理论更多的是在那个没有办法的年代的一种对中医的诠释。


为什么人家外国人不信风水,没有什么玄学,人家也是活得好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8-7-4 09: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gdg661837 发表于 2018-7-4 09:19
中国中医非常大的弊端就是坐吃山空,不创新,老是抱残守缺,你以为我不懂中医历史吗,每代中医名家对同样 ...

我不会再回复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8 18: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各位不要打架,见仁见智的事儿,在自己的立场上,都是有道理的。
最近《我不是药神》火了,俺也蹭一下热度,只愿世上无疾病,何愁架上药染尘,俺不是药神。
继续聊,你们要争论的,继续,吵架的,不要。

四、中成药
中成药是最后一类了。说起俺这个分类,真是稀烂的,吐槽一下也是应该的: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汤剂、中成药,这哪是四类中药嘛,也就是中药的四种状态,这么分类,好像脑袋被门夹过,就俺这暴脾气,真想推倒重来,不过想想自己肚里的存货,花架子是弥补不了腹中空的,还是忍忍继续聊吧。
1、中成药的概念
中成药,是用中药材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一定的治病、配伍原则加工制成的可以随时取用的现成药品,嗯,大概齐就是这个意思吧。还是用小麦当栗子,如果说中药汤剂是需要现煮的面条,那么,中成药就是蒸好的包子,随时可以拿来吃了。中成药有很多种类了,单单根据剂型来说,传统的有膏、丹、丸、散、酒、茶、露、胶、锭、线等等,现代的有胶囊、片剂、颗粒、口服液、气雾、注射液等等,每个剂型用法及优缺点各有不同,这个随便百度一下就容易弄懂,俺不多费口水了。
2、中成药的优点
前边一章聊中药汤剂的时候,吹得神乎其神、海枯石烂的,那既然汤剂这么好,还弄啥中成药嘞?呵呵呵,咱还是别走极端,世界上男人就是再厉害,也得需要女人是吧,额,俺单纯指的是工作,表瞎想。中成药的优点和汤剂的缺点正好互补,俺稍微聊几句典型的,意思一下算了。
第一个优点,好吃。虽然中成药没有彻底改变中药难吃的毛病,但是吃起来已经可以让人接受了。其实俺觉得这个好吃难事根本就不是个事儿,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打针屁股还疼呢,跟解除病痛比起来,药难吃就不算什么了吧。
第二个优点,好拿。中成药做成丸剂胶囊片剂口服液等,容易携带,方便使用,这个汤剂比不了,没见过谁出门旅游还随身带着中药,感冒了临时熬着吃的。
第三个优点,好用。中成药遵从的是普遍适用的配方原则,虽然忽略了一些个体差异,但是对相同病证还是有同样的治疗作用的。在分清脏腑阴阳表里寒热这些基本病证之后,使用相应的中成药,一般来说还是效果明显的。
3、        中成药的制作方法和发展变化
中成药做起来比较复杂,尤其是在目前全盘西化的GMP条例要求的情况下,做中药更加麻烦。因为每味药的性质不同,有矿物、植物、动物;每味药所含成分不同,有水溶、脂溶、不溶;再加上配伍要求、炮制要求,最后做成中成药,要花老鼻子劲了。不过一直以来的发展,很多药已经确定了剂型,也没必要重新研究,在无视GMP的情况下,咱就拿现成的常用剂型来聊聊算了。
现在常用的丸剂、片剂、胶囊等固体剂型,做法大体都是这样:中药材炮制加工成中药饮片,再把饮片粉碎成粉,使用蜂蜜、水做成丸药,就是丸剂,压成药片,就是片剂,装进胶囊壳,就是胶囊剂了,如果药粉太多,就把部分或者全部药材进行提取,提取物再来做成丸剂、胶囊或者片剂。
口服液、膏剂、糖浆剂等液体剂型就麻烦一些,需要把中药饮片或者水煎或者醇提,就是根据各药的成分进行提取,易溶于水的用水煎煮,易溶于醇的用相应浓度的乙醇回流或者渗漉,提取出来的药液经过加工,再加入一些矫味剂、防腐剂做成口服液;也有的药液加蜂蜜、蔗糖、红糖等熬成膏或者配成糖浆。
颗粒剂的做法和上边两个有点结合的意思,把部分或者全部中药饮片进行提取,提取的药液再和蔗糖、药粉或者糊精等一起做成颗粒。
其他的剂型比如气雾剂、注射剂就更加复杂,需要精确提取到某些化学物质了,再溶解到特定溶剂里边。
因为每一种中成药都有特殊性,这个制作方法很难概述,所以俺也就大概这么蜻蜓点水的聊一下,就好像每个人都不一样,咱就分成男女老少分别说一下得了。不从事制药这个苦逼工作的,实在没必要深究,但是如果您是做药的,千万得仔细研究,每个药的效果如何,与制药过程里的某些细节关系很大,需要慎之又慎!
这么聊,很没劲,咱还是得弄个栗子,就拿最常见的六味地黄丸来聊吧。
六味地黄丸是个经典的中成药,现在药店只要经营中成药的,必然都有这个药卖。主要是这个药补肾效果不错,咱中国人对补药都情有独钟,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嘛。
六味地黄丸是儿科中医钱乙的杰作,钱老先生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历史上第一部儿科治病专著,这部书里就收载了咱们要聊的这个“六味地黄丸”。顺便提一句钱乙老先生这个人吧,他是宋代山东东平人,也就是1000年前的这个时期,正是山东东平水泊梁山风生水起的时候,估计钱老先生和梁山好汉还有不少的瓜葛,有时间得扒一下。山东东平,这个让俺魂牵梦绕的地方,嗯,说好就提一句的,就不聊这个地方了。
六味地黄丸是补肾药,因为补药讲究慢慢来,所以把熟地黄等六味中药做成了丸剂,“丸者,缓也”嘛。一直以来,这个丸都是大蜜丸,就是把六味药捣碎,加上蜂蜜,和面一样做成药坨,最后搓成丸,又黑又大的那种,服用的时候需要嚼着吃。原来大家这么吃着都挺好的,不过中药在口里嚼半天,味道肯定比不上口香糖,再说颜色也不好,吃完了牙齿上估计也不大好看,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后来就出现了水蜜丸,就是把药捣碎,用少量的蜂蜜和水和成药坨,制成一粒粒的小药丸,再把药丸弄干了。服用这种药丸就跟吃胶囊药片一样了,放嘴里喝水冲下去,不用嚼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中药药粉太多,做出来的药丸就多,吃起来一次要一把,一般人吃这么一把药还是有点障碍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出现了浓缩丸,就是这六味药一部分打成粉,另一部分用水煮过,药汁稍微浓缩一下,再和药粉一起弄成药坨,做成药丸。这样药粉少了,也没有了蜂蜜,吃的自然就少了一些。现在药店卖的,大部分都是这种浓缩丸了。
看看,谁说中药不发展的?这就是中药不断发展的活生生的例子嘛!
俺曾经是做中成药的,做的时间还不短,聊到这里就很想抱怨一下做药这件事儿,却又不知从何处下口了,就好像现在世界杯期间你想骂两句中国队,你都不知道该说啥了,不说也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7-17 16: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的意犹未尽,go o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9 09: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支持一下,来学习路过。
一直对中成药的疑问,很多中成药是使用提取物投料,几味中药简单混合压片成型。对于需要熬成汤剂的配方,药物之间会有作用,药材提取物简单组合,药物之间没有过作用。对于药效是否有很大折扣,毕竟中药很多不需要临床可以直接上市。所以对于此类中成药,中药药品研发是否会考虑到直接混合和汤剂浓缩有服用的差异?做西药的对做中药的好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31 19: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楼主坚持。多多介绍一些现代中药的事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4 15: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engzii 于 2018-8-4 15:15 编辑

回头一看,快一个月没更了,羞愧的出了一身汗。
加油吧!
五、中药注射剂及中药配方颗粒
    对于中药的分类,聊完前边四种,这一章完全可以关门了,但总觉得对于中药的某些剂型和分类聊的太少,毕竟最近讨论的很多,比如中药注射剂,比如中药配方颗粒这两个,最近完全是处于风口浪尖,难得中药有了热点,不蹭一下不是俺孟子一的作风嘛,鉴于聊这两个话题比较容易被砖头砸,俺准备专门弄块地皮,收砖盖房,房价这么高,欢迎赞助了。
    关于中药注射剂和中药配方颗粒,技术上的问题咱就不细聊了,比如中药注射剂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前边聊过的老套路,不用多介绍,中药配方颗粒也不是很高科技,就粗粗的说一下它是啥玩意,咋做的,咋使用得了。俺想仔细八卦一下关于这两个热点的争论观点思想,毕竟思想比技术重要,比如目前从收入上来看,搞技术的明显干不过耍心眼的,做实业的明显干不过炒房地产的,做研究的明显干不过搞表演的,像俺这么厚道的人,必须得务虚啊,嘎嘎。不过,俺是佛性玩家,不喜欢和人吵架争论,咱们今天也就就摆摆几个比较有市场的观点算了,后边俺个人的想法,喜欢争论的人就请无视吧。
    1、中药注射剂
    注射剂源于西方科技,历史也不长,最多200多年历史吧。这个剂型的特点是直接进入体液,不经过人体消化系统的破坏加工,就好像那个广告里说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卖家多卖钱,买家少花钱,药效明显,见效快,还适合不能吃东西的重病患者。优势这么明显,当然就要大力发展,所以你看,不论医院诊所,甭管大病小病,医生的套路都是让你先挂几瓶盐水再说,还好这两年国家控制了一下,不然的话,现在每个病人都要像吸毒的一样,身上扎满针眼了。既然注射剂这么好,中药也得尝试吧,第一个中药注射剂,诞生于1941年,那个年代,不用多说您都懂得,不是打鬼子就是斗老蒋,战乱纷争。当时部队里疟疾流行,感冒发烧者无药可治,开始是在山上采柴胡,就地煮水喝,虽然能救命,但还是见效慢,使用也不方便。但是革命队伍里有能人啊,学着西方的方法,把柴胡蒸馏做成针剂,还真有了奇效,治好了无数人。举一反三是咱中国人擅长的,到了和平年代,中药的第一次现代化就从中药注射剂开始了,国家推广,药厂跟上,轰轰烈烈,经过短短二三十年的发展,到了七八十年代,中药注射剂达到1400多种!可但是,但可是,就像高潮之后必有低谷一样,中药注射剂慢慢开始淘汰了,为啥?就是因为做的滥了、用的多了,很多品种的不良反应问题非常严重,不敢再用了。今年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修订柴胡注射液说明书,不准孩子使用了,作为第一个中药注射剂,诞生77年后开始限制使用,引起很大社会反响,俺觉得这个事件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预示着中药注射剂的命运到了关键时刻,生存还是灭亡,都成了问题。
    对于中药注射剂,很多人所持的观点是: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有效成分不明确,质量无法完全控制,不良反应多,应该禁止使用。这类观点,在现在全面西式科学教育的环境下,已经是主流了,当然,还是有很多人支持中药注射剂,觉得毕竟是具有咱中国特色的东西,临床使用疗效也还可以,不应该禁止。
    俺个人觉得吧,中药注射剂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东东,首先,这个玩意儿和咱中药服用传统有很大区别,不经过脾胃的吸收,直接作用人体,那么每个药味所具备的寒热温凉的药性是显著了还是消除了?注射与口服条件下,使用剂量应该是个什么关系呢?其次,传统中药大部分都是水煎的混合溶液甚至是悬浮的药汤,是成分极其复杂的混合物,而注射剂的中药经过了反复提纯,成分相对简单了,大部分都是有效部位,甚至提纯至某种单质了,用它来治病,是应该根据中医理论还是西医理论呢?如果根据化药原理和西医理论来治病,那么还能称之为“中药注射剂”么?再次,不单单是中药注射剂,所有的药品作为特殊的玩意儿,安全、有效两个方面是基本要求,你是要有效呢?还是要安全呢?都知道放疗化疗副作用巨大,现在用的也挺欢嘛!如果知道是什么副作用,如何去控制,那么就不可怕了是不?咱如果弄清了这几个方向性的问题,俺赶脚中药注射剂还是能搞搞的。
    2、中药配方颗粒
    相比较刚才聊的中药注射剂,中药配方颗粒就是一个新东东了。说它新,是指的在咱国内没有放开推广而已,日本已经搞了好多年了,台湾省也跟进了不短的时间。咦?台湾省咋跟东洋人走这么近?张家的儿子总是跟隔壁老王套近乎,不怕挨揍吗?揍他个生活不能自理也是应该的,扯远了,还是说中药配方颗粒。
    中药配方颗粒,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一味一味的中药,按照传统的煎药方法,水煮、浓缩、干燥后做成颗粒,每味中药做成一种颗粒,服用的时候,按照药方,把这些颗粒配在一起像冲咖啡一样喝。这么干聊没意思,还是举个栗子吧,伤寒论里的麻黄汤这个方子,里边有四味中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就是把这四味中药按处方称好,放在一起煮,服用煮好的药汁;如果有了中药配方颗粒,那么就不用煮了,直接把成品的麻黄颗粒、桂枝颗粒、杏仁颗粒、甘草颗粒按照处方比例,一包一包的放在杯子里,加开水化开就行了。作为吃货,俺一直觉得,中药配方颗粒的思想起源,和方便面应该有点关系,如果你想吃面条,在没有方便面之前,就算你不用和面擀面条,起码也得把干面条放锅里煮了才能吃吧,有了方便面,直接撕开包装开水一泡就得了,你看,这不是一个理儿嘛!中药配方颗粒不但比中药汤剂使用、携带方便,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组方灵活,可以根据个人的不同病证情况进行药味数量的调整,就好像你吃方便面的时候可以自由选择辣包多放一点还是油包少放一点一样,在运用过程中就克服了中成药组方固定的缺点,体现了中医中药因人因地因时而用药不同的优点。
    对于中药配方颗粒,争论最多的问题就是煎煮方式,一种观点认为,原来的汤剂,基本上都是多种中药混合一起煎煮,这样,煎煮的时候,各个药味之间会有很多的反应,从而达到相互制约或者协同的作用。但是中药配方颗粒,都是单独煎煮,服用的时候混合一下,可能背离了中药的传统使用方法,起不到原来古方的作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药配方颗粒的煎煮方式,仍旧遵从了水煎的步骤,只是后期成型上有所改变,在运用过程中,没有表现出来与传统汤剂很大的疗效不同,并且使用极为简便,比中药汤剂和中成药优势明显,应该进一步发展。对于持第一种观点的人,俺打心底表示敬佩,在尊重传统这个方面,现在可没有多少人能这么执着了。对于第二种观点,俺也觉得不错,毕竟不论国内国外,实践的例子也有很多了,疗效上优美与走样还没有定论,临床运用的优势太明显了,再继续搞搞摸索一下也是应该的嘛。
    还有一种从咱中国国情出发的观点,俺也表示非常值得担忧。那就是咱中国人实在智商太高,但很多人把这个天赋用到了不好的地方,作假做的比真的都真。原来用中药饮片,在煮之前还能通过颜色、质地、味道什么的看看是不是真的好的中药,现在直接做成颗粒了,谁知道做颗粒的厂家之前煎煮的时候用的板蓝根还是苹果皮?反正成分检测出来是一样的。作假更加容易,配方颗粒可能成了劣质中药饮片的光明大道,这种担忧也是有情可原的。
    鉴于上边这些问题,中药配方颗粒在咱们国内到目前为止仍旧没有放开,2015年12月,国家出台《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到目前为止已经过去了快三年了,仍旧没有下文。可以说上边的人对于这个新鲜事物还是处理的真严谨,但总这么憋着也不是办法吧,要么放开,要么禁止,一直这么半推半就半遮半掩的撩人,有点不厚道对吧。
    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注射剂,往小处说,就是中药新的应用方法和剂型开发,但是扯远一点,就是中药现代化的问题了。俺在前边聊中药的历史的时候就提过,中药,和咱们民族的性格一样,从不排斥甚至是欢迎外来的东西、新鲜的东西,兼容并蓄的广阔胸怀,使中药发展的根深叶茂,也成就了咱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嗯,中药现代化,这么高大上的话题,咱下次聊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非经营性-2014-0058 京ICP证150354号 京ICP备14042168号-1 )

GMT+8, 2024-6-11 09:10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