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楼主: mengzii
收起左侧

[行业反思] 孟子一,聊聊中药那些理儿(不断更新)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2017-12-15 13: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里不是说神农氏皇帝尝百草么,那就是从三皇五帝开始有了中医中药呗。曾经听过一个讲座,说上古时代,中医起源于巫和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12-15 15: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5 19: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清如水 发表于 2017-12-15 13:57
黄帝内经里不是说神农氏皇帝尝百草么,那就是从三皇五帝开始有了中医中药呗。曾经听过一个讲座,说上古时代 ...

感谢您提出异议。
古代人多尚古,认为先人总是比后人伟大,所以自己著书立说的时候都不敢说自己的成就,而是把这些个成就归功于前人,不论是《黄帝内经》还是《神农本草经》,都是假托黄帝或者神农氏的名号,而即使是黄帝开创了中医学说,神农氏遍尝百草,也不能说理论系统的形成,更不能就说中医药的文化形成,最多只是雏形吧。这也是我上文中所批判的盲目将中医药的起源前置的那种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16 09: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支持,继续更新……要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16 10: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作者,每天学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16 10: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长知识,希望能持续更新哦,聊聊经验的东西,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12-16 14: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mengzii 发表于 2017-12-15 19:36
感谢您提出异议。
古代人多尚古,认为先人总是比后人伟大,所以自己著书立说的时候都不敢说自己的成就, ...

这方面我一点都不敢说话,因为我实在不懂。我还搞不明白的是为啥但凡关于起源,无论是人还是其他物种还是宇宙,基本上都是以神话开始。比如所谓的三皇五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黄帝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之类的,我不懂到底起源是真从神话开始的,还是写作者真的因为谦虚或因为其他原因,非得编个神话来起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12-16 16: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小心了,此论坛存在大量反中医、中药论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17 13: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是一个神奇的东西。用过了才知道它有多神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0 18: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中药的历史(续)
(二)、中药名称的演变
汉代之前,中药有个名字,叫“毒药”,是的,您没看错,就是毒药。为啥?有毒呗,而且不是一般的毒,那是经常要出人命的。孔老夫子有句话吐槽当时的中药:“丘不达,未敢食也”,啥意思?就是“俺孔丘弄不清楚这些个玩意儿,不敢吃啊”!所以呢,汉代前吃药都要先试药的,试药是啥子情况?这么说吧,老爹病了,医生开了药,儿子必须先尝一下,吃了没死,说明没啥大的副作用,然后老爹再吃,治不治病先不管,起码不能死人,虽然不能证明这药效果好,但却证明咱中国人的孝道可不是随口说的,那是好多儿子用命换来的,唉做儿子不易啊。比如说,有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公子纠,就是齐桓公小白哥哥,他老爹病了,老中医开了个药方,按照当时的规矩,做儿子的要先尝药,但是不知道咋回事,公子纠没先喝口试试滋味,直接给他爹吃了,结果也赶上倒霉,最终他爹的病没治好,死了,公子纠就因为这个事被后人戳了好多年的脊梁骨。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中药是多可怕,叫毒药也真是名副其实了。中药那时混到这步田地,人家中医们不用老百姓不吃,《黄帝内经》收载少,都是因为那时的中药自己没这本事,也不能全怪社会。关于“毒药”的名称,这个阶段对咱中药来说不是啥体面的事情,少说为妙,嘿嘿。
到了汉代,中药就不叫毒药了,改成“本草”了。改名字这事儿很有讲究,就好像从曹吉利改成曹孟德、刘福荣改成刘德华,整个人就瞬间高大上了起来,姓名决定命运嘛!咦,好像是性格决定命运,不管啥决定命运吧,反正中药名字改了,命运也大不同了。客观的说,中药改名字是被动的,不是为了改变自己擅长治死人的狰狞面貌,而是真的不会随便治死人了,可以说,中药自身的巨大进步,让人们对它有了重新的认识,彻底摘掉了“毒药”的帽子,彻底改头换面了。
汉,可以说伟大的一塌糊涂的一个朝代,不同意?那你告诉俺,我们现说的是啥话?汉语!写的是啥字?汉字!咱是什么族?汉族!到现在,东洋人还管咱的中药叫汉方,服不服?在俺看来,能够代表中华民族阶段性辉煌的朝代大概就两个——强汉和盛唐,这两个时期,可是里里外外的给咱挣了不少面子,毛主席诗词里不是就那几个主要人物嘛: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等等,秦始皇一统中原,汉武帝打出八面威风,唐朝各宗开创一时盛世。。。。。。哦,这么下去又要扯远了,俺的思绪总是那么广袤无垠、飘忽不定。。。。。。重点聊一下汉朝的中医药是正经事儿。
公元207年,也就是1800多年前,当安徽的曹操同志在河北一座临海的小山上壮怀激烈、激扬文字,写下名篇《观沧海》的时候,中华大地上已经被瘟疫肆虐了三四年。那场瘟疫是旷世持久的,也是全球性的,据说哈,瘟疫的源头是拜占庭帝国也就是罗马帝国,然后迅速蔓延欧洲,从中东到印度传到了咱中国。说起来再多瞎掰扯几句,为什么西洋人历史上的瘟疫比中国多的多呢?
从公元前的罗马帝国各种瘟疫开始,什么中世纪的黑死病啊、肺炎啊、鼠疫啊啥的,欧洲的流行病就一直没咋消停过。中国历史上的病患也不少,但是造成比较大的影响的不多,这和咱的生活习惯加上中医中药的保障分不开。先说罗马帝国吧,洋人们从古至今喜欢喝生水,口渴了不管什么井水河水自来水,舀起来就喝,这些矿泉水雨水和生活污水的混合物你说能干净吗,这得病不是活该么?咱教育小盆友从小要养成的好习惯之一,不就是不喝生水嘛。不过人家得病多了,也就知道是水有问题,那咋办泥?老外就是会想办法,不是水有问题吗,那就别喝水了,喝酒吧,既能解渴,还能消毒。地里种的葡萄在罐子里焖一段时间就成了葡萄酒,为了适应各种口味,还想方设法多搞几种口感,你说你与其费那劲,不如把水烧开了再喝就好了?反正这个理儿当初人家是没想通,不过也创造出了很多红酒品牌,现在高档的不得了。那时俺看一些电影里,老外们经常就是端杯红酒聊天儿,然后一口闷了,搞得俺这酒量不算很差的人都很震惊:没有花生米茴香豆猪蹄鸡爪子啥的下酒,还能喝的这么豪爽,就跟咱喝茶一样,惊为天人啊!可自从弄清楚这来龙去脉,才恍然大悟,原来人家喝酒的由来是不敢喝水,被逼无奈没办法的事儿,不像咱们,平时就是喝喝茶,真要喝酒就得摆开场地,搞几个硬菜,咱们喝酒从来不是为了扯淡,全是为了弘扬酒桌文化,增进多方感情,顺便办好各种事情。
不过人家也会烧热水,但不是用来喝,而是用来享受的。据说罗马帝国是当时公共澡堂子最多最大的国家,一天忙活到晚累了,大家伙儿都喜欢到澡堂子里泡泡热水蒸蒸桑拿,不分男女老少挤在一块,就是享受这温暖的乐趣。是不是容易产生生活作风问题咱不追究,但是你想想,如果其中一人得了病,大家还是很容易分享到的,流行病一旦爆发,传播起来顺畅的不得了。但乙醇含量只有个位数的葡萄酒杀菌效果有限,单就靠喝酒来消毒,肝也顶不住啊。而当时的西医哪里去了?不好意思,西医还没出现呢,现代的西医起源于文艺复兴之后,也最多就是500年前,而西医出现之前的那些治病的方法,基本上是靠求神占卜,或者说靠信念了,所以,没有好的生活习惯,没有西医的保障,瘟疫是一个个排着队来造访。这次拜占庭瘟疫,死伤多少人俺也没查资料统计过,反正最后的结果是好好地一个大帝国给活活亡了。
当然,这场瘟疫流传到东方,对咱当时的汉朝来说也几乎是灭顶之灾,曹操的儿子曹植,写过一首《说疫》,描写的场景凄惨无比,累累白骨、十户九空,真是造孽。但咱汉人是谁啊?平均智商全球领先的群体,啥时候怕过这些牛鬼蛇神?乱世出英雄,病重有良医,以华佗、张仲景为领衔主演的中医主角们在这时就横空出世了。华佗大家应该都认识,传说的神乎其神,但是曹吉利这个哥们儿因为个人原因把神医给杀了,更过分的是还把人家的书给销毁了!直接导致华佗那些记述如何用麻沸散进行局部麻醉,怎么给关公刮骨疗毒、怎么取脑子中的异物等等的笔记本都没能传世。假如华佗的著作有个一张半页流传下来,咱中医的外科可能比西医强多了,至少不像现在被嘲笑。一声叹息天妒英才,俺其实很喜欢曹操的,就连他娶了十几房媳妇还觊觎小乔俺都没这么生气,但就是因为杀华佗这事儿,俺对曹操一生黑。
算了,外国的和憋屈的咱都不多说了,免得影响什么激素分泌,还是重点聊聊张仲景吧,他老人家虽然在民间名气稍不如华佗,在中医学界可是拿摩温,可以这么说吧,民间神医是华佗,业界老大是张仲景,就跟俺们认为球王是马拉多纳,官方封的球王是贝利一样,在历史上都是大咖级别的。关于仲景,讲两个典故方便大家了解一下:
1、冬至吃饺子。张仲景曾看到过很多无家可归的人,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经过研究,他搞出了一个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 ,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中药放在一起一锅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下锅煮熟,就成了。冬至那天支起大锅,煮好了施舍给老百姓,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娇耳,就是饺子的原型。张仲景同志去世的那天也正好是冬至,大家就用吃饺子的方式纪念他,就跟端午节吃粽子来纪念屈大夫一个理儿。您看,咱中华不愧为吃货帝国,吃的是历史,吃的是文化,吃的有内涵啊,过两天就冬至了,记得吃点饺子哦~
2、“坐堂”的来历。张仲景曾任长沙市市长,也是当时湖南的一把手,所以又名张长沙,该同志不是人民的好干部,却是人民的好医生,人家当官都在大堂上审犯人,他却在大堂上治病人,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名医“坐堂”一词也就从他开始这么称呼的。以至于现在一些有历史特色的中华老字号中药厂比如同仁堂、天一堂、九芝堂等等,名字中都取个“堂”字,也是受了他老人家的影响。
张仲景是河南南阳邓州人,再说一遍,河南人啊,地域歧视要不得。他出身官宦之家,但醉心医道,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刻苦研究,对抗当时的瘟疫,终于还是搞出了很大的名堂。前面说的瘟疫,在咱汉朝叫伤寒,为什么叫伤寒不叫伤热或者瘟疫啥的?因为当时特别寒冷,额,谁拿鞋子扔我?不信是吧?俺孟子一可不是瞎白话,看看俺亲自拷出来的证据: 1、汉朝崇尚火,所以历史上又叫炎汉,崇尚火不就是因为冷嘛,这和你夏天喜欢喝冰水是因为热一个道理对不?2、据史书记载,汉服以红色和黑色两种颜色为主,主要就是为了温度低多吸点热,这个从物理学上还是可以理解的吧,你说大热天的谁会老穿这两种颜色的衣服? 3、咱中国第一位气象学家竺可桢同志的研究表明,三国时期处于是咱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寒冷期,是几千年来平均气温最低的时期!4、三国中有个故事,曹操去渭南那地方打马超,结果被马超打的落荒而逃,换了衣服又割了胡须,眼看都没啥阵地躲了,幸亏一位娄老头给他出了个主意:用沙子堆成墙垛,浇上水,一夜北风就冻成了城墙,有了这个坚固的冰城,曹操同志才没被马超给弄死。在哈尔滨,大冬天的滴水成冰不稀奇,但你知道曹操那时候是啥季节不?史书中记载“时当九月尽”,也就是农历的九月底十月初,并且是在渭南这个不算太靠北的地方,一场北风就有这效果,这气候冷的,啧啧~~
就是在这种天寒地冻、伤寒病肆虐的时候,张长沙同志在《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实战心得,写了本《伤寒论》,这本书可不得了,可以说,中医看病不论是谁,到现在为止,没有不用《伤寒论》的方子的。他不但确立了中医治病的基本方法,奠定了辩证论治的基础,还拿了很多历史第一,都是啥开创时代的说法俺也没记住,就知道这本书不单是后世中医必读的教材,而且对于俺们学中药的来说也是必学科目。《伤寒论》一书中有一百多个药方了,这比《黄帝内经》中可怜的十几个方可多了不少了吧,而且其中什么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等等名方一直沿用到现在,其中规定的中药组方原则一直被后世模仿,从未被超越,内容之经典,对后世影响之大,真是牛叉的不要不要的。

点评

更新-4  发表于 2018-1-15 23:24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孙艳红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12-21 10: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感谢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25 15: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就是华佗真的是曹操杀死的吗,是不是有历史学家说他俩差100多年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7-12-25 16: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好。无言以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6 21: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二、中药的历史(再续)
(二)、中药名称的演变(续)
其实汉代不止张仲景的理论贡献,中药的第一本专著《神农本草经》也是在这个时代整理成书的。俺这人不大喜欢夸奖啥,所以掌握的赞美的词汇就不多,这本书啥意义呢?容俺引用度娘的两句话吧:这本书“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恩,说的还算准确,俺就不再追加评论了。
正是因为汉代中药理论的发展,那时的中医们大多具有了中药配伍、炮制、用法用量等的技能,而中药经过配伍、炮制,再在用法和用量上进行注意,既能充分发挥药效,又能大幅抑制副作用,从而控制了中药的毒性,同时治疗作用大大增强了,大家就用着也放心,吃着也舒心了。大家回头一想,这么好的东东叫毒药,就好像一位美女叫铁锤一样不合适,那就改个名字吧,不是多数中药是树根草根树叶草棒之类吗?那就叫本草吧,得,中药的第二个名字就这么正式确定了。
“本草”这个名字一喊就是一千多年,也许就因为是这两个字既朗朗上口,又有文化内涵,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医中药就像一颗树一样,扎根于汉,不断地茁壮成长,枝繁叶茂。中医中药人才大批涌现,甚至有的皇帝都对这门学问感兴趣。比如宋徽宗,对,就是那个靖康耻被俘的皇帝,带兵打仗怂包一个,治理国家差劲的要死,说他是历史的罪人一点不为过,但人家做学问可真不赖,在中医药方面,不但集中人马编纂了大部头的医药书籍,甚至自己写了本医药书,叫《圣济经》,到现在都很有研究价值。宋徽宗赵佶同志这个皇帝其实值得好好聊聊,人家艺术天分爆表,喜欢茶道,精于道教,擅长足球,在书法绘画方面的天赋和贡献甚至可以说彪炳史册!哎哟我的天儿,可以这么说吧,这老兄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没做好,其他的业余工作做的比那些专业的都好,历史上以“正事做到最差,闲事做到最好”作为工作目标,而且孜孜不倦、身体力行,效果比得过他老人家的,真没几个。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吧,中医药这棵大树经过各朝各代的不懈努力,积极进取,一直健康的生长着。到了明代,李时珍同志写的《本草纲目》里中药就记载了有近两千种中药,中药的种类可以说达到了顶峰。清代的温病学则又填补了伤寒论的空白,使得中医中药的发展更加全面,那叫一个如日中天啊,但是,当中医药这棵大树长得最花枝招展的时候,砍树的来了。
砍树者何人?西医。
西医,号称现代医学,清末民初进入咱中华家,开始是从广州、上海口岸以传教的形式慢慢渗透进来的,最后成了一个砍树人的角色。对于广州和上海,俺一直有点偏见,从古至今不加分辨和拒绝的允许外来物种进入,这是相当不对滴,为啥这么说?你看看现在歪果仁混混最多的大城市都是哪几个?别告诉俺是北京重庆哈。为什么广州上海两个城市多?崇洋媚外的土壤肥沃啊,算了,不使用过激的语言了,前边说过,地域攻击要不得,咱主要还是强调正能量。
西医一进入中国,那是相当的强势,好似自己就是救世主,要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全国,拯救中华大地苍生。确实,那时西医的粉丝众多,出名的有郭沫若先生、还有鲁迅先生,那都是西医的铁杆,曾经读到鲁迅先生说中医们是“有意无意的骗子”,搞得俺初学中医中药的时候还以为上了贼船,差点中途下车,当然,这不影响他文学家、思想家的地位,谁一辈子没做过几件龌龊事儿是不?到了国民党执政时期,中西医之争达到了顶峰,与郭沫若、鲁迅一样也是东洋回来的余云岫,在1929年公然向当时的政府提出法案,要求在法律上彻底废除中医中药,全面西化!那时候,中华民族与中医中药都真的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还好邪不胜正,最终没能得逞。不过俺就不明白了,留学东洋回来的哥们儿为什么比留学西洋回来的还痛恨自己祖宗的文化?难道心胸和眼光都能随着在岛国的时间慢慢变小变短么?
不过关于西医对中医药的冲击,俺很反对那种老是觉得自己没问题,有了问题全怪别人的观点,一个巴掌拍不响,要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对吧?就好比一位美女,一天到晚不是穿个渔网就是裹个布片,能露的尽量不遮掩,不能露的也若隐若现,生怕自己热着,还老在外边晃悠,结果被流氓骚扰了,你这肯定不能只怪人家流氓没道德是不是?中医也认为,正气足则外邪不侵,通俗点说,就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人家西医既然能够横扫全蓝星,就算是苍蝇,那也说明是只有本事的苍蝇是不?还好咱中医药历经一两千年还是有点定力滴,不管信奉西医的一小撮人如何鼓噪,中医药还是没被活活打死,虽然活的也不是很滋润了。关于中西医之间那些互撕互怼的事情,俺很想好好聊聊,但现在只是说中药的历史,那些八卦故事以后如果有机会再聊吧。
西医来了,那对中医和中药的称呼就成了问题,人家都“现代医学”了,你还叫“本草”,透着文绉绉的酸腐气,就好像都民国了你一大老爷们还留着黑又粗的长辫子,不合时宜了,咋办呢?再改名吧,又不是没改过,你们既然叫西医,咱就叫中医,你们既然叫现代医学,咱就叫传统医学,没啥大不了的。到了民国时期,中药就跟着中医改了名了,“中药”这个名字正式确定了。
至此,中药名称的演变,算是聊完了,从“毒药”,到“本草”,再到现在的“中药”,不单单是几个汉字的变化,蕴含着中医药在两千多年历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辉煌和无奈,有着讲不完的的故事。这个话题不能再聊了,絮叨催人老,俺还是喜欢俺现在风华正茂的样子,嘎嘎!

点评

更新-5  发表于 2018-1-16 00:55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孙艳红 + 10 赞一个!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 20: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每周一更,继续坚持。。。。。。

三、中医及中药的临床使用的现状
子一曰:中医何被西医恼,自家事情自家晓,纵使道行千年深,忘本求同终将夭。
说了这么多古代的事儿,本来想接着聊中医理论的部分内容的,突然心血来潮,想说一下现在的中医和中药们活的咋样了,随性而至,那就开聊,先声明一点,俺只聊一些普遍现象,对于政策性的、专业性的、极端性的,有的不好说,有的说不清楚,就一句带过了,勿怪。
中医药现在是个是什么样子?不用什么大数据分析,俺也没有超级计算机,咋办泥?简单聊聊几个问题,大家基本上就心里有数了:1、谁会选择中医看病?2、跨时代的中医们都有谁?3、现在的中医怎么诊断疾病?继续再问个关于中药的问题:4、相对于西药,你知道哪种中药治疗感冒、哪种中药治疗“高血压”、哪种中药治疗“糖尿病”?嗯,就先对着这四个问题聊吧,其实俺提的问题都有毛病,所谓的“高血压”、“糖尿病”,也是西医的概念,但如果问什么中药能治疗“肝阳上亢”、“消渴”,恐怕更没人陪俺聊了。
1、谁会选择中医看病?俺一般不去看医生,你说医生们不论长得还是穿的也实在没啥值得专门跑去医院看的是不?但身体出了问题,难受的实在受不了,就只能去找医生了,那平时你是选择中医还是西医呢?据俺拍脑袋分析,专门找中医看病的人大概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纯粹相信中医中药的“脑残粉”,他们打心底里认同中医中药,觉得比西医西药疗效可靠还不伤人,这一类人,除了实实在在得到过中医中药的实惠的之外的,也就俺们这些专门学中医中药、对这一门类有点熟络的人了。这类人俺们建议速速破除迷信,中医虽好,可不能太专一哦。第二类是死马当活马医的人,啥意思呢?就是跑了好多所谓的大医院,看了多次专家门诊,检查了好多好多指标,就是没啥效果,于是对西医西药死了心了,但也不能就这么干熬吧,看看中医吧,吃两服中药,说不定能治好了,于是才去看中医。这类人,倒是还真不少,俗话说,病重乱投医嘛,但您这病都治成疑难杂症甚至医学界难题了,再来看中医,当中医个个赛华佗啊,再说了,现在的中医也不是那时候的中医了。
2、跨时代的中医们都有谁?俺不晓得解放前的中医们都获得了啥证件,那时候基本上都是师傅带徒弟,但是师傅都没几个能得到御医称号的官方认证,更何况徒弟呢?但他们能够独立看病基本上也不会少于五年的见习期吧,并且这五年基本上都是理论灌输加临床实践,同时还没有什么西医理论搅和,基本上能算是专心致志了,但就是这样,庸医还是层出不穷,闹得笑话也多了去了。那么跨时代的中医同仁们怎么出师的呢?聊一下自己的感受吧。
俺读书的时候,处于20世纪的尾巴和21世纪的脑袋的接头部位,号称跨世纪的一代,还清晰记得当时为了庆祝俺们成功跨越旧世纪,在1999年12月31日的晚上,璀璨的焰火照亮了整个华中第一大都市,头顶上都是轰鸣的火炮声,虽然俺当时正默默的走在做完家教回校的路上,思索着怎么运用统筹方法合理使用刚揣进兜里的200大圆。。。。。。
俺们就读的是某个省的某个中医学院,实在算不上顶尖的一流院校,但也不至于让人寒碜,俺虽然不是学中医专业,但平时和学中医的同仁们一起踢球、游戏、老乡聚会啥的一块耍的机会不少,再加上自己还算喜欢医学,对中医学专业的校友们还是有点儿了解。简单点儿描述一下,五年制的学业,基本就是学两年中医,学两年西医,再加上临床实习一年,中医专业大学本科的毕业证学位证就到手了。俺虽然鼓励那种小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的学习,但对于这种大生产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能够理解多少中医理论方面的知识,获得多少中医诊断方面的能力,掌握多少中药运用方面的技巧,俺还是是持怀疑态度滴,实践也证明,这种中西医杂交式的学习,培养出来的同仁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已经没法判断了。当然,那些继续深造读硕读博的,俺们就不清楚了,真心希望你们成为中医未来的主人翁吧。
3、中医怎么诊断疾病,也就是如何从中医理论上发现病人有什么问题?作为一名从小喜欢修理自行车的理科男,俺其实很喜欢修理人的技术,当然修理人和修理机器一样,都得先通过他们的表现来判断问题来自哪里是吧?于是自学了中医学本科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中医诊断学》,虽说是自学,其实也还算下了一番功夫,专门找的编写这本大学教材的主编老师,学习了75节课,45分钟一个课时,白天黑夜的整整搞了一个暑假。概括的说,中医诊病,讲究的主要是“望、闻、问、切”四门诊法,其中的问,和西医一样,都是讲分析病人的主诉,而望、闻、切就不一样了,主要让医生用眼睛看、用耳朵鼻子听和嗅,用手指去感觉,感觉结合经验及理论,最终形成诊断书。那么闻、问、切这三种诊法是不是都带有很多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方法除了费神费力费脑子之外,不用多少仪器化验费用,但是如果一个中医师经验不足理论掌握不扎实或者受他自己个人因素影响,也就是主观能动性发挥太多了,就有可能把病因病机给搞错了,寒热阴阳都没弄清,开出的药方治则肯定不对甚至都是反的,那后果可想而知,治死人不敢说,治不好那是肯定的。
而西医就没这问题了,先这么一问,根据病患部位先上仪器检测,再来大量体液化验,当然不用考虑你是否负担的起那些检查化验什么的费用,看看结果,哪些指标异常,就好像玩“大家来找茬”一样,再看看异常指标提示的是什么病,好像玩“趣味连连看”,确定吃药还是手术,欧了~这样就避免了好多人为的误判——都是仪器和化验结果,根本不用怎么判吧,还误什么误?你看,中医看病费心费力还拼人品,西医呢?玩两个游戏就打发了,如果你是医生你喜欢哪个姿势?所以嘛,现在的中医要么是学业不精,要么是推卸责任,要么就是太懒,越来越倾向于像西医一样的诊断,搞游戏就是工作了,谁不喜欢?但这么根据西医的方法来诊病,得出的结论必然是西医的病症,开出的药方也必然是西药,最终丧失了中医的本色。自己的特色没了,别人的技术又不如人家用的熟,不淘汰你淘汰谁啊?聊到这里,俺并不是说中医必亡,甚至也不是说西医比中医强,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中西医的问题很大很敏感,俺以后会填这个坑的。
4、最后一个问题吧。西药治感冒有哪几种药?恐怕什么康泰克啦、白加黑啦、速效啦什么的每个人都能说个好几种,那俺要是问你感冒了吃什么中药呢?能说出三种以上算你赢,记住,是“算”你赢哦,因为你根本不大可能赢。为啥?中药治感冒又分风寒、风热、表虚、表实啥的好多种,比如风寒感冒应该用散寒解表的麻黄汤剂,风热感冒应该用清热解表的银翘一类,表虚的应该用参苏散类的补气解表,有汗无汗用药完全不同,那俺问你,你真的知道感冒应该吃啥中药?唉,是不是觉得吃中药连治感冒这么个小case都这么麻烦?不怕您笑话,俺家里老婆孩子感冒了,作为中药的重要传承人,俺去药店逛一圈弄点对症特效的中药总是义不容辞吧,但也是选来选去都不知道选哪个,俺家MM去马云家都没这么纠结过,就是这么讲究的东西,你说中药能普及到啥程度?再说,感冒都能搞成这样了,你说什么高血压啦、糖尿病啦、心脏病啥的那些上档次的病得怎么弄?得过这种病的人可能都能数出个把西药,但是用啥中药最好?您问谁呢?开玩笑吧!
所以,现在临床使用中药尤其是中成药,基本上就看看说明书,治疗感冒?这里有很多,先用一种缓解症状的西药,比如康泰克,再来一种抗菌消炎的,比如什么头孢,再给你盒中成药作为添头。其他病基本上也可以照此配方,你看,这就是中西医结合了,搭配多合理?
    嗯,问题回答的差不多了,那么中医及中药使用的现状是啥样呢?俺正经一回,总结一句话吧:中医西医化,中药临床使用随便化。可能以偏概全了,您可多担待。
不得不再解释一下,上边俺聊的关于中药的,说的仅仅是“中药的临床使用”,不是说中药本身,你看药店里中成药还是摆了好多柜台嘛,好多中药像人参、三七、六味地黄丸啥的大家也都吃的不亦乐乎嘛,还有现在中药食品、中药化妆保健品、中药提取物等等搞得也带劲牛了,虽说不是主要用来治病的,但毕竟也是中药现代化的一部分吧。
前段时间微信里看到过一篇雄文,题目好像是《中医亡于中药》,搞得俺们学中药的好像辱没了人家,惭愧了好多天。可是俺想说的是,中医们啊,你们可长点儿心吧,现在混成这样到底是为什么你自己心里就没没数吗?算了,咱们难兄难弟的也别相互伤害了,挽起手来一起向前走吧,可能还有机会的,毕竟,咱祖上还是阔过的不是?要不,聊中药前先闲聊一下中医老大哥?

点评

有才。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吧?牛,小师弟?小师妹?  发表于 2018-6-5 13:20
更-6  发表于 2018-1-16 01:15
中医是因为自己搞成这样的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3 08:20
中医是因为自己搞成这样的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3 08: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1-3 08: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mengzii 发表于 2018-1-2 20:10
恩,每周一更,继续坚持。。。。。。

三、中医及中药的临床使用的现状

中医是因为自己搞成这样的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1-3 08: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mengzii 发表于 2018-1-2 20:10
恩,每周一更,继续坚持。。。。。。

三、中医及中药的临床使用的现状

中医是因为自己搞成这样的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1-3 08: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5 09: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期待下一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1-5 13: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半路出家根中药材打起了交到,做了个中药饮片的化验员,中药检测好难啊,数据准确性的把握,老师救救我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非经营性-2014-0058 京ICP证150354号 京ICP备14042168号-1 )

GMT+8, 2024-3-29 07:55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