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作者:谢沐风 来源:药事纵横
随着“不鼓励注射剂”国家政策的鲜明化,口服固体制剂未来必将成为行业主流,生物等效性(BE)试验随之成为横亘在制剂研发人员面前、不得不跨越的一座大山。为了尽可能地一次性通过,众人均已知晓通过体外溶出行为与参比制剂一致性来提升成功率。
但近期有不少同仁陷入误区:认为相似因子(f2)越高越好,最好能做到70、甚至80以上。这样的要求害苦了制剂研发人员,导致不少同仁抱怨:过去10多年抠杂质抠得合成人员走火入魔,分析人员疑神疑鬼,现在又开始抠溶出、轮到制剂人员悲催了。这样的感喟引发本人撰写此文,以求匡正视听、正本清源。
评价溶出行为一致性的方法很多,各国药品审评机构经慎重思考后一致确定采用f2因子法,界定值50是以两者溶出数据绝对值差不过±10%确定,该数值又是根据体内生物利用度允许波动范围推导的。同时,我们从《日本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允许放宽至42便可洞悉50已是严格规定,盖因受试者通常为青年男性。
因此,绝无必要追求该数值越大越好,如追求,就会陷入“杂质含量越小、不良反应越少”的相同谬论中,造成研发上的劳民伤财和无功而返。
提升BE试验成功率的正确做法是:尽可能多地开展比对研究,将4+N条溶出曲线均做到50以上(如不同转速下的多种介质,各测3~6片,分析工作量并不大)。这样的要求促使制剂研发人员唯有洞悉和掌握该品种工业药剂学关键性生产要素才能实现;相信一定会有很多同仁认为过度,因为也许BE试验早就可以成功了,根本无需做到这么多条溶出曲线均与原研药一致;但从科学角度理解却是合情合理的,因此举模拟了各类人群体内环境,通过仿制药体外“任何角度、任何层次”的溶出行为都与原研药一致,来实现“临床上对于所有患者均能信心满满地替代原研药”之最高目标!
最后重申:若BE试验失败,确非临床环节、是药片自身问题的话,那就一定可在体外某个溶出度试验条件下找到两者的显著性差异,就看研究的深度与程度了(绝大多数药物采用I法和II法即可,无需USPIII~VII法)。所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将溶出研究透彻、并做到一致才是上策与首选,正所谓“溶出才是做得越多越好”,而非采用人体预BE试验来开展仿制制剂处方与工艺研究。衷心寄望制剂研发人员能潜心钻研、努力提升技艺,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