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2156|回复: 9
收起左侧

[申报注册]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2014-6-16 15: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苹”指的是蒿类植物。这就是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的由来。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在《诗经》产生近3000年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也正是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9月23日,国际医学大奖—诺贝尔奖的风向标—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颁发给屠呦呦,以表彰她为挽救数百万疟疾患者所作的巨大贡献。这是拉斯克奖设立65年来首次授予中国科学家。

  “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在讲述青蒿素发现的意义时说。

  消息传到国内,荣耀背后,一个和“两弹一星”齐名的“523”项目开始浮出水面,同时伴随的还有对屠呦呦本人的质疑。

  缘起“523”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两军深受其害。美国政府曾公开,1967-1970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数十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美越两军胜负的重要因素。焦虑中的越南开始求助于中国。

  1967年的中国,正值“**”期间,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目的是要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由国家科委与总后勤部牵头,组成“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作为一个秘密的军事科研任务,“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1969年1月,时年39岁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加入中医药协作组,她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南北方都很常见。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正是从《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

  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1971年10月4日,在经历了190次的失败后,屠呦呦终于获得了对动物体内疟原虫抑制率100%的青蒿中性提取物。

  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至关重要。”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国桥对媒体说。

  从神奇的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恶性疟疾、脑疟有着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神奇物质,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屠呦呦也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屠呦呦的贡献值得获取诺贝尔奖!青蒿素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并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从而证明了从传统药物获得确定化学成分药物的价值。”生物学家、北大生科院院长饶毅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同学中的“三无教授”

  这位造福几亿人、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的发明者之一,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三无”教授。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但历史没有掩埋智慧的光芒,2011年9月23日,全世界见证了属于她的光辉时刻。她的故事和她的名字一样,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屠呦呦获奖的消息很快在她的家乡浙江宁波传开,她曾经居住的老房子还在,“据说要申请作为屠呦呦的故居”。

  她的高中同学陈效中回忆说,屠呦呦是高二时从效实中学转到宁波中学的,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屠呦呦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

  高中毕业后,大家都考到了北京,陈效中考上了清华大学,屠呦呦考上了北京大学,读的是生物药学,当时这个专业比较冷门。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也是陈效中的好朋友,初高中也在效实中学读书,他毕业后到苏联留学,回国到北京时,见到曾经暗恋的对象还未结婚,就大胆表白了,而后他们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陈效中说:“现在李廷钊在北京的钢铁研究院工作,家里的事都老李管,他是个很好的丈夫。”

  “结婚后生了两个女儿,都很出色,大女儿在英国,现在剑桥大学做行政教务工作,小女儿很活泼,现在北京。”

  说起屠呦呦,陈效中说起了几件趣事:

  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停当。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先生做。

  还有一次,我们几个人来宁波开会,她因为还要出席一个重要会议,多留了一晚,第二天单独坐火回京。结果,发生了一件非常好笑的事:火车停靠途中站点时,屠呦呦下车走走。结果,火车开走了,她竟然被落下了。

  尽管在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但工作中,屠呦呦十分严谨,兢兢业业。

  她从参加工作起一直在中医研究所工作,在青蒿素研究上,花费了无数精力。屠呦呦后来身体不太好,与当时长期做实验有关。加入“523”项目的时候,她女儿才三岁,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老母亲抚养。

  为了青蒿素,屠呦呦付出太多太多。后来关于青蒿素究竟是谁发明的,引起过一番争议。对此,屠呦呦曾向陈效中表示,那些日子她很不开心。

  争议从未停止

  有关青蒿素的发明一直饱受争议,2009年,屠呦呦发表了由她编著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后,同样参加“523”项目,并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中作出关键贡献的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英曾撰文称:这本书是为了宣扬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屠呦呦的功劳而写的,并不是为了全面介绍中国的青蒿素类药物而写的。“许多部分歪曲历史、无视当今现实,严重误导读者,影响极坏。应当给予揭露和澄清”。

  李英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也表示这一发明此前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并获香港、泰国等奖项,“但都是颁给集体”。

  “因为"**",中国的所有文章(无论是论文还是报刊上的文章),除了***的出版物和马列经典外,有段时间几乎都不标明作者,特别是个人作者,要么不标作者、要么用集体作者。为了平等而取消标明作者,带来其后更多争论,颇具讽刺意味。”饶毅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李英认为,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证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贡献,但屠呦呦对其他发明环节很难出力。

  李英接受采访时表示:“屠呦呦的乙醚提取物有效确实再次激发了"523"研究人员对青蒿的研究热情。1973年,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和山东省寄生虫病研究所利用当地植物资源,也先后用溶剂汽油等其他有机溶剂从黄花蒿中分离出有效单体,一种白色的针状结晶,以后正式命名为青蒿素。”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医研究院用屠呦呦提取的结晶做临床实验结果不够理想并有毒副作用。而云南药物所罗泽渊等人提供的结晶通过李国桥等人的临床验证,证明确实对恶性疟尤其是脑型疟有效。

  那么,青蒿素到底是谁发现的?

  有关这一点,李国桥说,据说后来变得私底下都说是自己提取出的结晶,但是提取出结晶不见得就是青蒿素。因为青蒿里面有7种结晶,只有一种是青蒿素,只有肯定了临床效果的才是青蒿素。如果临床上拿不出效果来,这种结晶就不是青蒿素,问题就出在这里。

  不仅如此,李国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事实上云南方面并没有采用屠呦呦的乙醚提取方式,他们只是受到北京中药所的启示。因此双方的“提取的方法完全不一样,各有各的方法,云南当时选用的是溶剂汽油等有机溶剂,使用以后就有粗结晶出来了”。

  有关得奖之后的争议,屠呦呦的助手—中国中医研究院杨岚教授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屠教授尚未回国,获奖后也没有联系。”

  而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办公室在记者说明采访意图后也挂断了电话。

  但面对疑问,屠呦呦曾对媒体表示,青蒿素的事乱了,大家都要说是自己弄的,实际上这可能吗?科学就应该讲究实事求是的,所以呢我就不想再谈这些问题了,你要是信任的,就相信我的那本书,那里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这本书实事求是,是根据事实写的。

  “屠呦呦创造了用乙醚来制取青蒿素的方法,这是最原创最重要的发现,后来对青蒿的研究贡献也很多,但都是"锦上添花"。”全球最大的、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跨国制药企业之一的葛兰素史克(GSK)中国研发中心副总裁鲁白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就在不久前,葛兰素史克授予屠呦呦“GKS创新日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此前,屠呦呦她已经收到拉斯克基金会的授奖通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6-16 15: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6-16 16: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国争光,值得赞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6-16 18: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四句是曹操的吧。

点评

百度了一下诗经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意思是: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8 09: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6-16 20: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曹操的“短歌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6-17 13: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
一向是
功劳是大家的
见者有分
责任都是别人的

点评

唉,所以积极性受打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8 09: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4-6-18 09: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hongwei2000 发表于 2014-6-17 13:41
在中国
一向是
功劳是大家的

唉,所以积极性受打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4-6-18 09: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陵江舟子 发表于 2014-6-16 18:36
前四句是曹操的吧。

百度了一下诗经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意思是: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6-18 10: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是曹操操的诗经哈读他的“短歌行”吧,开头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间就有这四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7-9 14: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hongwei2000 发表于 2014-6-17 13:41
在中国
一向是
功劳是大家的

说得还是太对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10-12 10: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