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收起左侧

讲故事学中药第二册·42.桑寄生的故事--87.丁香的故事(附药:母丁香)

[复制链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20: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83.干姜的故事   

2014-11-08 19:33:45|  分类: 讲故事学中药 |  标签:讲故事学中药   |举报|字号 订阅
张 健 编著                 

告诉您每一味中药的来历:           

                           

    JIANG GU SHI XUE ZHONG YAO·DI ER CE   

   讲故事学中药·第二册

  

 83.干姜的故事 - 眼科医师张健 - 眼科医师张健的博客

                                 

          83.干姜的故事           

  清代民医吴鞠通,淮安人,生于清乾隆、道光年间,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他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展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相传吴鞠通有一天外出,见路边众人围观,凑近一看竟然是一村妇。只见她面色苍白,昏死在地,已不省人事,吴鞠通赶紧拨开众人,上前询问缘由。从其丈夫口中得知,原来这位村妇连日来泄泻,今晨突然昏厥,已找乡里的郎中来治,但毫无办法。吴鞠通凑近一摸,发觉村妇四肢厥冷如尸,脉微细欲绝,似乎已快断气。吴鞠通当时未带针药,情急之下,想起身上有块佩姜,遂取下,嘱其夫马上煎汤灌服。村妇服过姜汤后,不到一炷香的功夫,就慢慢睁开双眼,四肢也渐渐回暖,一会儿竟能支撑坐起。围观者无不叫绝、称赞,纷纷询问这是什么神药。其实,吴鞠通身上的这块佩姜,就是一大块普普通通的晒干的生姜。     

  如果病人脾胃本来阳气就不足,夏天无度地吃冷饮或西瓜,吃到脾胃冰凉、肚子疼,寒邪直接进身体里边去了,或者病人在大雨天淌水,很冷的天气受凉,寒气从下边上来,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干姜暖中,从里边温暖身体,一般身体很快就能恢复。因此,干姜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中医认为,干姜味辛,性热;归肺、脾、心、胃经。它能温中回阳、温肺化饮,可治疗胃寒疼痛,肺寒咳嗽,受寒昏厥等多种症状。治病时,一般取3~10g,煎水饮用,孕妇忌服。                        

                                  

  【药名】干姜                          

  【别名】白姜、均姜、干生姜         

  【药性】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应用】                  

  1.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治感寒腹痛”,为温暖中焦之主药。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多与人参、白术等同用,如理中丸(《伤寒论》);亦可单用本品研末服,治寒邪直中脏腑所致腹痛(《外台秘要》);治胃寒呕吐,常配高良姜,如二姜丸(《和剂局方》);治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即吐者,可与黄芩、黄连、人参等同用,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伤寒论》);治中寒水泻,可单用为末服,亦可与党参、白术、甘草等同用。  

                           

  2.亡阳证,肢冷脉微 本品辛热,入心、脾、肾经,有温阳守中,回阳通脉的功效。用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亡阳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伤寒论》)。下如《本草求中》所云:“干姜,无大热大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中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                       

  3.寒饮喘咳 本品辛热,入肺经,善能温肺散寒化饮。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治寒饮喘咳,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如小青龙汤(《伤寒论》)。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20: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84.肉桂的故事  

2014-11-09 12:25:36|  分类: 讲故事学中药 |  标签:讲故事学中药   |举报|字号 订阅
张 健 编著                 

告诉您每一味中药的来历:           

                           

    JIANG GU SHI XUE ZHONG YAO·DI ER CE   

   讲故事学中药·第二册

   

 84.肉桂的故事 - 眼科医师张健 - 眼科医师张健的博客

                                 

                                  

          84.肉桂的故事           

  相传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抚琴吟唱自编的《梧桐叶》时,忽感咽喉疼痛,遂用大量清热泻火之药,症状得以缓和,但药停即发。后另请一名医,见其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六脉沉细,乃开肉桂一斤。药店老板对药理略有所知,看罢处方,不禁冷笑:“喉间肿痛溃烂,乃大热之症,岂能食辛温之肉桂?”便不予检药,侍人只得空手而归。西施道:“此人医术高明,当无戏言。眼下别无他法,先用少量试之。”               

  西施先嚼一小块肉桂,感觉香甜可口,嚼完半斤疼痛消失,进食无碍,大喜。药店老板闻讯,专程求教名医,名医曰:“西施之患,乃虚寒阴火之喉疾,非用引火归元之法不能治也。”肉桂用于治喉间痈疮,属特殊情况。      

   肉桂中含有桂皮醛,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作用;附子、肉桂复方对肾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所含桂皮油有强大杀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效果尤佳;外敷或治胃病,胃肠胀气等;内服可用健胃和驱风剂。治虚寒胃痛,用肉桂单味研末,开水送服。但用肉桂治喉疾却不多见,于是便有了巧用肉桂治喉痈这段传奇故事了。                            

  肉桂皮含有1%~2%挥发油,特别适用于咖啡利口酒和巧克力,因此,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厨师一见到它就双眼发光!但是,南欧人对肉桂的喜爱胜于桂皮;在北美,肉桂粉则不问来自中国抑或锡兰,均不加区别地一起出售。   

其实,中国肉桂和其他地方的肉桂有所不同。中国肉桂树皮芳香,常被称为西玉桂,味与产自锡兰肉桂的桂皮相似,但辣,不及桂皮鲜美,较桂皮厚;和越南、印度尼西亚产的桂皮比较,中国肉桂香味稍逊。而进口肉桂以越南北圻清化所产最有名,故名为“清化玉桂”,其上品内表皮腻滑如玉。 

  进口肉桂与国产肉桂主要区别为:进口肉桂通常较国产肉桂皮厚,香气浓;表面颜色较深呈棕色至棕褐色,且具细密纵纹,光滑;国产肉桂呈棕红或紫红色,表面则不平坦。不过在进口肉桂中,又有高山肉桂、低山肉桂之分,据说高山肉桂是野生品,低山肉桂是栽培品。                   

  肉桂皮是从茎和枝条剥取后,搁置干燥后,卷曲成卷。不过要取肉桂皮,一定要树龄10年以上的才成。春秋季节均可剥皮,以秋季8到9月采剥的品质为优;4到5月剥的称春桂,品质差。挑选桂皮,以细致、皮厚体重、香气浓、甜味浓而微辛、嚼之渣少者为佳。                     

  天寒时,最适合用肉桂来煲羊肉汤,可以起到温中健胃、暖腰膝、治腹冷的作用。虽然说肉桂对于人类的用途很大,但对于树本身来说,年年因此被剥皮,可真是怀璧其罪了。                         

                                  

  【药名】肉桂                          

  【别名】牡桂、大桂、筒桂、辣桂、玉桂。   

  【药性】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元。

  【应用】                   

  1.阳痿宫冷,腰膝冷痛 本品辛甘大热,能补火助阳,益阳消阴,作用温和持久,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正如《本草求真》所云:“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治阴。”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常与附子、熟地黄、山茱萸等药同用,如肾气丸(《金匮要略》)、右归饮(《景岳全书》)。                              

  2.心冷腹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 本品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止痛,善去痼冷沉寒。治胸阳不振,寒邪内侵或之胸痹心痛,可与附子、干姜、川椒等同用,如桂附丸(《寿世保元》)。治寒邪内侵或脾胃虚寒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可单用研末,酒煎服;或与干姜、高良姜、荜茇等同用,如大已寒丸(《和剂局方》);治寒疝腹痛,多与吴茱萸、小茴香等同用。          

  3.痛经经闭,寒湿痹痛,阴疽流注 本品辛散温通,能行气血、运经脉、散寒止痛。治冲任虚寒,寒凝血滞的闭经、痛经等证,可与当归、川芎、小茴香等同用,如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治风寒湿痹,尤以治寒痹腰痛为主,常与独活、桑寄生、杜仲等同用,如独活寄生汤(《千金方》);治胸阳不振,寒邪内侵的胸痹心痛,与附子、干姜、川椒等同用,如桂附丸(《寿世保元》);治阳虚寒凝,血滞痰阻的阴疽、流注等,与鹿角胶、炮姜、麻黄等同用,如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4.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 本品大热入肝肾,能使因下元虚衰所致上浮之虚阳回归故里,故曰引火归元。用治元阳亏虚,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汗出、心悸、失眠、脉微弱者,常与山茱萸、五味子、人参、牡蛎等同用。  

  此外,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者,在补气益血方中少量加入肉桂,有鼓舞气血生长之效,如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                 

  【用法用量】煎服,1~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出血及孕妇忌用。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鉴别用药】肉桂、附子、干姜性味均辛热,能温中散寒止痛,用治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等。然干姜主入脾胃,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而止呕;肉桂、附子味甘而大热,散寒止痛力强,善治脘腹冷痛甚者及寒湿痹痛证,二者又能补火助阳,用治肾阳虚证及脾肾阳虚证。肉桂还能引火归元、温经通脉、用治虚阳上浮及胸痹、阴疽、闭经、痛经等。附子、干姜能回阳救逆,用治亡阳证。此功附子力强,干姜力弱,常相须为用。干姜尚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咳喘。

  肉桂、桂枝性味均辛甘温,能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用治寒凝血滞之胸痹、闭经、痛经、风寒湿痹证。肉桂长于温里寒,用治里寒证;又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元,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下元虚衰、虚阳上浮之虚喘、心悸等。桂枝长于散表寒,用治风寒表证;又能助阳化气,用治痰饮、蓄水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20: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85.吴茱萸的故事  

2014-11-10 06:19:59|  分类: 讲故事学中药 |  标签:讲故事学中药   |举报|字号 订阅
张 健 编著                 

告诉您每一味中药的来历:           

                           

    JIANG GU SHI XUE ZHONG YAO·DI ER CE   

   讲故事学中药·第二册 



  85.吴茱萸的故事 - 眼科医师张健 - 眼科医师张健的博客

                                                     

          85.吴茱萸的故事         

  古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描述这种场景。其实,茱萸不仅能辟邪,还能入药。             

  在所有茱萸中,以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得名吴茱萸,别名吴萸,是一味止痛良药。在春秋时,吴国是楚国的属国,每年必须向楚国进贡。这一年,吴国的贡品之中就有吴萸。谁想楚王一见,竟大发雷霆:“吴国竟然把野果子当贡品,这不是看不起堂堂的楚国吗?我可不是猴子,楚国不收这种贡品!”有位姓朱的楚国大夫急忙对楚王说:“吴萸能治胃寒腹疼,还能止吐止泄。吴王听说大王有腹痛的老毛病,才特地选来进贡的。如果拒绝接受,那不就伤了两国的和气吗?”楚王喝道:“我用不着什么‘吴萸’!我们的国家也不需要!”吴国的使者很生气,带着吴萸退出王宫。朱大夫追出来说:“请您不要生气,把吴萸留给我吧,楚王早晚会用上它的。”            

  使者把吴萸给了朱大夫。朱大夫拿到家中,栽在院内,还命人精心管理。一段时间过后,吴萸在朱大夫家中生长得十分茂盛。朱大夫记得吴国的使者曾经告诉他吴萸的果实需在未成熟的时候入药,所以他命人及时采摘,晾干收藏,保存了许多。有一天,楚王忽然腹痛发作,痛得直冒虚汗,楚国的大夫开了很多药方,都没有什么效果。朱大夫急忙用吴萸煎汤献给楚王,楚王吃了几剂后,肚子就不痛了。楚王就问朱大夫:“你给我送来的是什么神药啊?”朱大夫说:“这就是吴国进贡的吴萸。”这时楚王很后悔,他一面派人向吴国道歉,一面命人大量种植吴萸。             

  有一年夏天,楚国瘟病流行,很多老百姓上吐下泻,病死了不少人。多亏朱大夫以吴萸为主制药,救活了许多快死的病人,人们非常感念朱大夫的恩德,而吴萸的疗效因此得到更广泛的流传。                  

  【药名】吴茱萸                         

  【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优辣子、曲药子、气辣子。       

  【药性】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应用】                  

  1.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 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每与生姜、人参等同用,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苔白脉迟等,如吴茱萸汤(《伤寒论》),李时珍称其“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治寒疝腹痛,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如导气汤(《医方简义》);治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可与木瓜、苏叶、槟榔等配伍,如鸡鸣散(《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可与桂枝、当归、川芎等同用,如温经汤(《金匮要略》)。                            

  2.脘腹胀痛,呕吐吞酸 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善能散寒止痛,还能疏肝解郁,降逆止呕,兼能制酸止痛。治疗寒凝气滞,脘腹胀痛,可与小茴香、丁香、檀香等散寒理气药同用。治霍乱心腹痛,呕吐不止,常与干姜、甘草同用,如吴茱萸汤(《圣济总录》);治外寒内侵、胃失和降之呕吐,可与半夏、生姜等同用;可治肝郁化火,肝胃不和的胁痛口苦,呕吐吞酸,常与黄连配伍,如左金丸(《丹溪心法》)。                          

  3.五更泄泻 本品性味辛热,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如四神丸(《校注妇人大全良方》)。                             

  【用法用量】煎服,1.5~4.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20: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86.小茴香的故事(附药:八角茴香)   

2014-11-11 12:45:28|  分类: 讲故事学中药 |  标签:讲故事学中药   |举报|字号 订阅
张 健 编著                 

告诉您每一味中药的来历:           

                           

    JIANG GU SHI XUE ZHONG YAO·DI ER CE   

   讲故事学中药·第二册

  

 2014年11月10日 - 眼科医师张健 - 眼科医师张健的博客

                        

      86.小茴香的故事(附药:八角茴香)     

  唐朝时,长安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首都,是东方文明的中心,很多外国人都在长安学习、生活。当时,有一个波斯公主嫁给了唐朝的皇帝,她生得明艳动人,唱歌也非常好听,嗓子就像百灵鸟一样,深皇帝的宠爱。刚到长安的时候,公主觉得长安的一切都很新鲜,可是时间一长,公主愁容渐生,皇帝不知什么原因,就问公主,公主说:“我的家乡波斯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有着蓝蓝的天空,成片的牛羊在吃草,我多么皇帝渴望能再见到我们家乡的草原风光啊!”原来,公主得了思乡病。于是皇帝带着公主到北方草原去打猎,当他们尽情地在大草原上策马驰骋的时候,处处都可以看见成群的肥壮的羊群、马群和牛群,在太阳下就象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公主骑着骏马,优美的身姿映衬在蓝天、雪山和绿草之间,显得十分妖娆动人。她欢笑着,跟着嬉逐的马群在草原上驰骋,而每当停下来的时候,就倚着马,轻轻地挥动着牧鞭,深情地歌唱她的爱情。见此情景,皇帝非常高兴和陶醉。            


  随后,侍从们献上烤全羊请皇帝与公主享用,烤全羊外表金黄油亮,肉焦黄发脆,内部肉绵软鲜嫩。公主吃了一口,对皇帝说:“烤肉味道不错,但感觉比我家乡的烤肉还少了一种香味”。皇帝身边有一个机灵的随从说:“我以前看波斯商人烤肉的时候总要放些像草籽一样的香料。”于是皇帝命令重新烤肉,公主品尝了加香料烤好的羊肉后高兴地说:“这个就是家乡的味道,在草原上吃烤羊肉,我好像回到了遥远的家乡”。皇帝问这是什么香料,可谁都不知道这种香料的名字,皇帝就说:“它的味道让公主觉得回到了家乡,这种香草籽就叫回乡吧”。经过多年的流传,这种草籽的名字就被传成了茴香。后来人们发现除了烹饪调味以外,茴香还有很多药用价值,对于肠胃病、疝气、妇科病都有疗效。

                                  

  【药名】小茴香                         

  【别名】茴香、土茴香、茴香子、野茴香、大茴香、谷茴香、谷香、香子、小香。           

  【药性】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应用】                            
  1.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痛经,小腹冷痛 本品辛温,能温肾暖肝,散寒止痛。用治寒疝腹痛,常与乌药、青皮、高良姜等配伍,如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亦可用本品炒热,布裹温熨腹部。与橘核、山楂等同用,可治肝气郁滞,睾丸偏坠胀痛,如香橘散(《张氏医通》);治肝经受寒之小腹冷痛,或冲任虚寒之痛经,可与当归、川芎、肉桂等同用。            
  2.脘腹胀痛,食少吐泻 本品辛温,能温中散寒止痛,并善理脾胃之气而开胃、止呕。《本草汇言》称其为“温中快乐气之药也”。治胃寒气滞之脘腹胀痛,可与高良姜、香附、乌药等同用;治脾胃虚寒引起的脘腹胀痛、呕吐食少,可与白术、陈皮、生姜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                  
                                  

  附药:八角茴香                         
  八角茴香为木兰科八角茴香的成熟果实,又名大茴香、八角,生产于亚热带地区,生用或盐水炒用;性味辛温,归肝、肾、脾、胃经,功能温阳散寒,理气止痛,适用于寒疝腹痛,肾虚腰痛,胃寒呕吐,脘腹冷痛;也常用作食物调味品。煎服,3~6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20: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88.高良姜的故事(附药:红豆蔻)  

2014-11-11 21:23:03|  分类: 讲故事学中药 |  标签:讲故事学中药   |举报|字号 订阅
张 健 编著                 

告诉您每一味中药的来历:           

                           

    JIANG GU SHI XUE ZHONG YAO·DI ER CE   

   讲故事学中药·第二册   

    88.高良姜的故事(附药:红豆蔻) - 眼科医师张健 - 眼科医师张健的博客

                              

     88.高良姜的故事(附药:红豆蔻)      

  苏东坡是北宋的大文学家,既热爱生活也乐于享受各种美食。因为他和当时掌权的宰相政见不合,从京城被贬到惠阳当一个小官。那时,广东是岭南瘴疠之地,北方人很难适应这里的天气环境。             

  苏东坡刚到惠阳时水土不服,经常上吐下泻,周围又没有亲人照顾,一下子就消瘦了很多,心情很苦闷。因为苏东坡以前在京城做大官的时候很清廉,关心老百姓疾苦,所以名声非常好。住在附近的邻居们都非常仰慕苏东坡,经常过来帮忙送菜,但苏东坡的肠胃却总不见好,吃什么都没有胃口。                      

  一天,有个邻居打听到苏东坡特别爱吃肘子,特意为他做了一道红烧肘子。这道菜看起来色泽红亮,闻起来香气四溢,立刻勾起了他的食欲。肘子吃起来肥而不腻,香辣可口。吃完后,苏东坡觉得意犹未尽,并且感觉肠胃也舒服多了。作为美食家的苏东坡,品尝过各类美味,觉得这道红烧肘子味道与众不同,便询问邻居菜里加了什么特别的调料。邻居告诉他说,只比其他人做的肘子里加了本地特产的姜。当地人平常多用此姜来炒菜或泡水喝,对肠胃很有好处。    

  自此以后,苏东坡让人炒菜的时候都要放入这种调料,他的肠胃很快就得到了恢复,他又可以尽享南方各种美食了。苏东坡在惠阳生活得十分惬意,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诗句。因为这种姜出于古高凉郡(今广东惠州一带),外形又和生姜很相像,当地的老百姓将其命名为“膏药凉姜”,后因谐音而讹称为“高良姜”。其味道没有生姜那么辛辣,既可用当食材也可药用。                             

                                  

  【药名】高良姜                 

  【别名】膏凉姜、良姜、蛮姜、小良姜、海良姜。  

  【药性】辛,热。归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应用】                    

  1.脘腹冷痛 本品辛散温通,能散寒止痛,《本草汇言》云:“高良姜,祛寒湿、脾胃之药也。”本品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药,每与炮姜相须为用,如二姜丸(《和剂局方》);治胃寒肝郁,脘腹胀痛,多与香附合用,以疏肝解郁,散寒止痛,如良附丸(《良方集腋》);治卒心腹绞痛如剧,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者,可与厚朴、当归、桂心等同用,如高良姜汤(《千金方》)。      

  2.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本品性热,能温散寒邪,和胃止呕。治胃寒呕吐,多与半夏、生姜等同用;治虚寒呕吐,常与党参、茯苓、白术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6g。研末服,每次3g。            

                                   

  附药:红豆蔻                          

  红豆蔻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辛温,归脾、肺经,功能散寒燥湿,醒酒消食。适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腹胀,呕吐泄泻,或饮酒过多;亦可研末掺牙,治疗风寒牙痛。煎服,3~6g。阴虚有热者忌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20: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87.丁香的故事(附药:母丁香)  

2014-11-12 00:07:27|  分类: 讲故事学中药 |  标签:讲故事学中药   |举报|字号 订阅
张 健 编著                 

告诉您每一味中药的来历:           

                           

    JIANG GU SHI XUE ZHONG YAO·DI ER CE   

   讲故事学中药·第二册   

      87.丁香的故事(附药:母丁香)      

  据民间说法,从汉代开始丁香便用于口含,称为鸡舌香,大臣每向皇帝起奏时,必须口含鸡舌香除口臭。曾写下“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佳句的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长像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觉得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然而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各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汗颜。从此之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因此,现代人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                        

  从唐代开始,鸡舌香从印度尼西亚进口,主要用于烹调和入酒,也用于制造丁香油。丁香可用于烹调、香烟添加剂、焚香添加剂、制茶等。也可以作为药用,中药用丁香花蕾入药,药名公丁香,性温,味辛。丁香油是一种重要的香料,也可以治疗烧伤,作为牙科的止痛剂。                  

  丁香也经常出现在文艺作品中,古代诗人多以丁香写愁。因为丁香花多成簇开放,好似结,称之为“丁结,百结花”。要商隐的《代赠》里有“芭蕉不展丁香结”一句。丁香在文学作品中多象征高洁、美丽、哀婉的事物,在西方,丁香花象征着“年轻人纯真无邪,初恋和谦逊”。而在法国,“丁香花开的时候”就是指气候最好的时候。              

  丁香因其具有独特的芳香,硕大繁茂之花序,优雅而调和的花色,丰满而秀丽的姿态,在观赏花木中早已享有盛名,已成为国内外园林中不可缺少的花木。丁香可丛植于路边、草坪或向阳坡地,或与其它花木搭配栽植在林缘,也可在庭前、窗外孤植,或将各种丁香穿插配植,布置成丁香专类园;还宜盆栽,也是切花插瓶的良好材料。丁香能吸收二氧化硫及氟化氢等多种有毒气体,是工矿区绿化、美化不可或缺的植物。                      

                                  

  【药名】丁香                          

  【别名】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丁香、鸡舌香。

  【药性】辛,温。归脾、胃、肺、肾经。     
  【功效】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应用】                   
  1.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 本品辛温芳香,暖脾胃而行气滞,尤善降逆,故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止呃之功,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常与柿蒂、人参、生姜等同用,治虚寒呕逆,如丁香柿蒂汤(《症因脉治》);治脾胃虚寒之吐泻、食少,常与白术、砂仁等同有,如丁香散(《沈氏尊生书》);治妊娠恶阻,可与人参、藿香同用(《证治准绳》)。   
  2.心腹冷痛 本品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胃寒脘腹冷痛。治疗胸痹心冷痛,可与附子、薤白、川芎等药配伍;若胃寒脘腹冷痛,常与干姜、高良姜、延胡索等同用。                              
  3.肾虚阳痿,宫冷 本品性味辛温,入肾经,有温肾助阳起痿之功。治疗肾虚阳痿,宫冷不孕,可与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3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用。畏郁金。           
                                  

  附药:母丁香                          

  母丁香为丁香的成熟果实,又名鸡舌香。性味功效与公丁香相似,但气味较淡,功力较逊。用法用量与公丁香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11-12 20: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多,慢慢学习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11-12 22: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9-5 05: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