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原文: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痃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昧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放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解释: 阴和阳的关系其实很简单,易懂:阳,需要致密、无处不在,维护阴所在。阴阳之间关系就像春季和秋季、夏季和冬季,之间的关系。阴阳平和互动才是关键,称作“最佳自然合作”。所以,阳气虽然强劲,但是如果不致密,疏松,则阴有死角,不能被推动,最后导致阴气衰,阳气也绝。阴气平和充斥,阳气致密固外,先天精气,后天人体神明都可以处在自我调控,生生不息,安定、太平。如果,像前面所讲的,阴气、阳气之间,貌合神离或者没有交做,最后先天之精,和后天阴阳之气都会枯竭。 阳气不密固,外风动,携带非体内所需,乘虚而入。阴阳受扰,失和、不交做,则导致体温忽冷、忽热,不正常。所以,春天受外邪伤,邪气容易滞留机体(冬天残阳尚未回复),阳气不足内运,人容易腹泻。夏季容易受到热侵袭,阴耗损,秋天则容易腹股沟结肿、发热、恶寒,或寒热交替往来。秋燥,不及收、养,伤阴,则湿粘滞不化,逆气上行至肺、喉而咳嗽,引发痿软,而昏厥。冬天没有做到前面所讲的“不要扰动阳气“,则受寒邪侵扰,春天必然体温不正产,甚至春温发作(可能属于流感、手足口病)。四个季节的自然气候,交替流转。而,体内阳气不致密、固守,阴阳不交做,引发病疾,伤及内脏,就是这个机理。 体内后天阴气之所以可以生生不绝,是因为饮食补充滋养化生。但是每天多食、过食,饮食也会伤人体。举例说,早上,过食酸味,肝气助长生发本是好事,但是抑制胰、胃消化。口味偏好太咸,大骨穴脉搏鸿大、心律快,膈肌收缩,抑制心气搏动。口味偏好甘甜,呼吸加快,心率快,面色发暗,肾气亏损。口味偏好苦,抑制胰脏,胃蠕动减缓。口味偏好辛散,脉络、筋肉失阴而粘滞松弛,精神夬异。所以说,不要口味偏激,口味均衡,筋骨正常,阴阳气均衡交做,血流通畅,皮肤张和松弛有规律、固密。这样,大骨穴脉搏平和,精进。平时注意上述这些,便可长生以达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