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yuansoul 于 2014-11-23 10:20 编辑
原文:
黄帝问,日: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日: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肋;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解释
皇帝问:天之气化生八方风动,人体则只说五种风,不是一一对应,为什么? 岐伯说:天之气化生八方风动,邪气随风而入经、脉,风带邪客座五脏,邪气才可以发病。所以说,有人总结四个节气互相克制,是不是也要和五脏、天之气化八风一一对应,呢?
春季克制长夏(后面历法会提到“纪、年、岁”,长夏通常指闰夏季月,也有说特指大暑、小暑这段。本段中很对句子应该是后人添加进去的注解,随着传抄变成正文。句法和前后连贯新明显脱节。),长夏克制冬季,冬季克制夏季,夏季克制秋季,秋季克制春季。
东方风动生于春季,肝脏春季舒展冬阳之时,邪客肝病,对应穴位气化生在颈部不舒服。南方风动生于夏暑热,损耗阴之精、液,心脏的得不到涵养,则病,心脏对应穴位在胸、肋不舒服。西方风动生于秋季,干燥,秋季没有收藏,则精、液耗损,夏季湿浊不能散发(参看前面段落),肺病咳喘,对应穴位气化在肩背,不舒适。北方风动生于冬季,伤肾残阳,对应穴位在于腰部、大腿,不舒适。
中央为土,病发在于胰脏,脾胃不适,对应穴位在脊柱。(也很突兀,应该是后人注释后面五脏应四时被传抄,变成正文)。
所以说,春季发病,头、颈不适。夏季病发在心脏不适。秋季病,肩背难受。冬季病发,四肢不畅。
那么,有人说“春病,鼻子容易出血;夏季前三月生病,胸肋不适;长夏,容易并发腹泻;秋季,容易发传染性发热、恶寒;冬季生病,则容易四肢不畅,疼痛”。(也很突兀,应该是后人注释后面五脏应四时被传抄,变成正文) 也有人说,冬季按压“阴蹻、阳蹻两脉”(即照海、申脉)进行预防、自我调节,则,春季鼻不出血;头颈无不舒适;仲夏胸肋不痛;长夏不会腹泻,秋季没有传染寒热病发,冬季不会有痹症,四肢痛。大便清晰(食谷不化),虚汗出。(也很突兀,应该是后人注释后面五脏应四时被传抄,变成正文)
那么,事物精华吸收转藏,涵养原生阴阳气,所以,保存先天阴阳气,注意涵养,则春天不生病。夏季、暑节气,不出汗以代谢掉湿热,则秋天病发传染性寒热病。和上段一起,就是平常人说的脉络养生之法。(也很突兀,应该是后人注释后面五脏应四时被传抄,变成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