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
UID6468
帖子
主题
积分5391
注册时间2011-11-16
最后登录1970-1-1
听众
性别保密
|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近几天来,德国之翼事件空难占据了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的头版,这四个字的百度指数也达到了一万多,这个事件的调查还在进行中,但初步调查结果却令人震惊。法国调查机构确定是副驾驶卢比茨蓄意将飞机坠毁,腾讯的今日话题中经过分析认为副驾驶最大的可能是谋杀型自杀,隐瞒自已的精神病情,与女友分手感情受挫,临时起意,冲动选择错误解决方式。
德国之翼空难
不管这起事件最终调查的结果是什么,它给我们制药行业带来的最大的警示应该是:员工的心理健康也可能会影响产品的质量。我们可以给员工培训使他们可以熟练地按照标准操作规程操作,也可以通过健康体检排除传染性疾病对药品内在质量的影响,但是我们却无法控制员工有意识地或者在病态状态下的恶意操作,而这种可能的故意差错一旦发生,毫无疑问很多情况下将是一场悲剧。
我们都知道我们行业规范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防止差错的产生。不论是98版或者2010年版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都没有明确提出对员工精神状态的管理,大部分的参考书或者指南也都将人员健康排除标准停留在身体健康方面,也有的参考书中有提及到精神病这一内容:如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出版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指南2001》第61页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患有传染病、隐性传染病及精神病者不得从事药品生产工作。”但现在的实际情况下,各地区的员工健康体检标准都没有统一,很多药厂、疾控中心或者体检中心的体检表中没有精神病史或者心理疾病这一项目,即使有这一项目,也基本上是让体检者回答有无精神病史,体检者出于自保及病耻感的原因也使这一项目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
一个需要强调的内容是,由于社会压力增大,治疗不规范的原因,中国人的精神问题包括重性精神病患者数量也在快速上升,曾看到一篇医药经济报2010年的报道,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其中重性精神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600万。也曾有人说21世纪将是精神疾病的世纪;另一方面,很多药厂相关管理人员提及“精神病”三个字都讳莫如深,我曾经服务过一家国内不错的企业,在公司中层管理会议上,我曾就健康体检提出过相关的问题,在当时却被很多管理者当作开玩笑。虽然到底有多少隐性精神病患者处于制药行业我们没有数据支持,但他们的存在却对于药品质量安全造成了不可回避的风险。
世界精神卫生日
出于上述现状,个人觉得制药企业目前有必要采取以下的相关措施来降低这种风险:
1、首先,明确健康体检标准,精神卫生或精神病做为一种必须的体检项目。同时企业内部应完善丰富企业的各种业余文化生活,增加对员工的关爱,缓解员工压力,防止隐性精神病人病情恶化或者发作。
2、发现有类似抑郁情绪、兴奋、妄想等症状的人员,建立相关制度,员工有义务及时报告,管理人员及时介入,并按照偏差管理相关流程处理,防止出现意外。
3、有条件的企业应建立员工持续的心理健康档案,至少特殊的关键岗位需要定期测试评估相关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建立企业内部心理辅导制度,将心理疾病防治方面的内容作为员工内部培训的一部分,在保护员工隐私的情况下将员工的心理健康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纠正员工的心理问题。
总之,“德国之翼空难”打破了围绕在德国这个发达国家周围的一道道光环,一起恶意的药品不良事件或者质量事故也可以彻底摧毁一家知名企业,防患于未然,主动的风险管理原则告诉我们,通过这个事件,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