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复旦大学与美国HUYA(沪亚)公司在上海达成协议,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青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IDO抑制剂有偿许可给美国HUYA公司。此次许可转让将至多为复旦大学和杨青教授带来6500万美元的收益。
据了解,IDO抑制剂作为具有新药靶、新机制的药物,可应用于治疗肿瘤、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白内障等多种重大疾病,社会、经济效益前景广阔。
目前,国外医药行业对于IDO 抑制剂药物的市场前景颇为看好,多家国外知名药企均宣布要加入IDO抑制剂的研发竞争。但现有的IDO 抑制剂普遍抑制效力低下,尚无IDO抑制剂药物问世。截至目前,美国New link Genetics公司与美国Incyte公司研发的相关化合物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而杨青带头研发的新型IDO抑制剂,已经申请了国内专利和PCT国际专利,有望成为第三个进入临床实验研究的IDO抑制剂。
据悉,协议签订后,美国HUYA公司将向复旦大学支付一定额度的首付款。若该IDO抑制剂在在国外临床试验结果取得优效;在欧盟、美国、日本成功上市;以及年销售额达到不同的目标后,美国HUYA公司向复旦大学支付累计不超过6500万美金的各项里程碑付款。 “可以说,6500万美金是一个比较可观的价格。”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副院长易八贤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此次复旦大学与HUYA的合作给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树立了很好的范本。 易八贤表示,相比国外更为成熟的产学研结合模式,目前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向国外输送研究专利存在模式瓶颈,最显著的就是创新药物在课题研究阶段的估值问题得不到解决。中金网

IDO抑制剂
(1)开展了IDO抑制剂的研发工作。课题组自2006年开始IDO抑制剂研发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基础,申请并囊括了所有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IDO抑制剂中国发明专利(200910047739.7;201010134217.3;201010156427.2;CN 200810204041.7); 发表了若干篇有关IDO抑制剂的SCI论文(Eur J Med Chem, 2011, 46: 5680-7; J . Alzheimers Dis. 2010; 22: 257-66)等,这也是目前我国仅有的有关IDO抑制剂的SCI论文。
(2)建立了IDO抑制剂筛选平台。IDO酶尚未商品化,造成国内IDO抑制剂筛选工作迟迟未能展开。课题组利用遗传工程,表达并纯化了重组人IDO酶,建立了酶活检测体系和IDO抑制剂筛选平台。
(3)获得了新型高效的IDO抑制剂。获得的IDO抑制剂的抑制效力远远高于现在体内外实验通用的IDO抑制剂1-甲基色氨酸,抑制常数达到纳摩尔级,而且在细胞水平上也显示出优良的抑制活性。
(4)发现具有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效果的传统中药黄连解毒汤具有IDO抑制效力,为黄连解毒汤提供了新的分子机制,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IDO推广应用前景
IDO已被证实是一个重要的药物发现靶标,而IDO抑制剂作为具有新药靶、新机制的药物,可治疗肿瘤、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白内障等多种重大疾病,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并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该项目的研究属于医药领域,除了具有基础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之外,其成果可以转让给相关药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开发。而据WHO统计数字,过去几年来全球每年死于癌症的病人高达700万人以上,这一数字已与死于急性心血管病的人数非常接近。在此情况下,世界抗肿瘤药物市场正在急速增长之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人预测:全球抗癌药市场年增长率将达15%,大大超过其它药物的增长率;今后几年,中国将成为世界增长最快的抗肿瘤药物市场之一。另一方面,阿尔兹海默病已经成为危及老年人生命的第四大病因,随着世界老龄化加剧,二十年后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将由现在的3500万人变成6570万人。目前我国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有600万人,占全球患者总数的三分之一,每年新发病约180万人,死亡105.6万人。全球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市场的规模从2005年的30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55亿美元,而且今后还将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上述背景下,研究IDO与肿瘤、阿尔兹海默病等重大疾病的关系对于揭示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有重要价值,提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略,减轻政府、医疗机构、个人的负担具有重要社会效益。同时,IDO抑制剂作为一类基于新靶点,具有新机制,且高效低毒的分子靶向药物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IDO作为免疫抑制酶,其抑制剂在药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上的优势不容忽视,这大大提高了其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课题的实施还为引领国内的IDO抑制剂药物研发,提升我国IDO 抑制剂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实力做出了贡献。
杨青简介
女,博士,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日本岐阜大学、东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归国。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上海市药学会生化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J. Alzheimers Dis.杂志Associate editor, Mini-Rev Med Chem 杂志Invited Reviewer。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上海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生物医药重点课题、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项目。长期从事生物化学及药物化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利用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分子药理学等手段,进行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及相关药物的研发。重点研究IDO(吲哚胺-2,3双加氧酶)代谢通路失调与疾病的关系,筛选发现其干预的IDO抑制剂及相应的信号传导网络。